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大将军的读书郎【完结】>第276章 重赴鹿鸣宴

  “哦?”吕山长还真没想到,温润的那个莲花私塾,还有这种设定:“私塾都是启蒙的孩子吧?”

  七八岁?八九岁?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温润将大鹏卵吃掉,正色道:“从小就锻炼身体,他们都是农家子弟,按理来说,比一般人家的子弟更健壮一些,就这,我还让他们锻炼不休,平时也要下地种田,要知晓农桑之事,那些并非农户出身的读书人,更需要培养这些习惯,要有聪明的头脑,也要有与头脑相匹配的健壮身体,不然如何熬得住往后的考试?就算是考中了,以后为官做宰,能保证他们一路顺风吗?遇到事情,需要他们的时候,身体支撑不住,垮掉了,怎么办?朝廷不会用一个病歪歪的官员治理天下的,只能告老还乡,甚至是黯然离开,一辈子的追求没有了,努力许久,成了一场空!”

  说的吕山长冷汗都下来了:“这……这倒是……。”

  能让自家孩子读书的人家,无一不是富裕人家,甚至是富贵人家。

  谁家没点家底,能供得起孩子读书吗?

  就算是农家子弟,那也得是富农的人家才能供得起。

  普通农家是供不起一个读书人的,他们一套文房四宝,就能划掉农家一年的收入。

  何况束脩和其他的花费。

  读书人也是要脸面的,你总不能让他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衫去学堂吧?小的时候可以,大了呢?

  何况这才是最普通的花销,大了之后,赶考花费更大。

  一般人家可承受不起这么长久的花销和压力。

  何况,自古寒门难出贵子。

  只有富农人家,才有可能选中一位聪慧子弟,供他读书,期望他能给自家争光,改换门庭。

  而更多的是富贵人家,有那个资本供孩子读书。

  可是这样的孩子,无一不是自小就娇生惯养的。

  就算是读书有那个灵气,可身体的确是不如农家子弟健康,甚至是越聪明,身体就越是羸弱。

  家里每日补品不断,可也没见补出来个子午卯酉。

  结果锻炼了这一年多,啥药没吃,反倒是健康了。

  加上温润说的的确是有些道理,吕山长真的是,冷汗都下来了:“那就聘请,我跟王将军还不太熟悉,你给我挑几个有本事的老兵,教导他们的时候严厉一些,我这个山长,给他们教谕的身份和待遇!”

  “那行吧!”温润道:“我呢,给你找几个厉害的老兵,除了让孩子们强身健体之外,还要他们教导一些防身术,咱们虽然是文人,但也不能当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者不是?”

  “对对对!”吕山长忙不迭的点头:“我看你就挺好,挺健康,你那学生们也是如此。”

  温润呲牙,他健康?

  他的健康是自己保持的,除了锻炼身体,他还非常注意保暖,不要以为南方就不冷了。

  温润要不是多多的注意身体,早就不知道病了多少回。

  要不然他也不会同意南宫易的推荐,建起了陆氏医馆。

  就是怕有朝一日生病了,有个神医可以给他看病治病。

  而不是随便找个二把刀的家伙,给他胡乱开药。

  家里人也被温润看护得很好,首先讲卫生就能在根本上杜绝很多疾病的诞生。

  不过读书人的卫生还是不错的,普通人家的就不行了,农家的就更不讲究了。

  “你们说什么呢?”欧震大人凑了过来,吕山长跟他嘀嘀咕咕的说了一通,作为知府的欧震大人顿时恍然大悟:“这个办法不错,在永宁县的时候,永宁书院就是这样,每天都要出早操的,还会练习一下武艺,驾车啊,射箭啊,君子六艺嘛,也得能拿得出手。”

  四个人一商量,就定下了此事,找武艺教习的事情,就托付给了温润。

  谁让他方便呢。

  他们几个商量的差不多了,这饭也吃了一半。

  领头的解元,跟前二十名凑在一起,不知道怎么就说到了斗诗,这次温润没参加,他头一次作壁上观,看热闹。

  几个年轻人很有冲劲儿,诗词也做的不错,他们四个成了品评诗词好坏的评委。

  王珏他们名次也听靠前,但是于诗词一道上,还真没有什么闪光点。

  不如温润那么有名气。

  有几个名次在他们之后的举子,有点不服气,当然,平时不敢说,现在么,鹿鸣宴上,就趁着酒兴吐露了出来:“听闻温雅士诗词一绝,不知道能不能请温雅士也作诗一首?”

  温润一听脸就黑了:“我这是个什么命啊?去哪儿都要作诗。”

  “谁让你是诗词一绝呢,今天这个好日子,你还是作一首诗吧!”吕山长跟欧震大人也在一旁,跟着起哄。

  温润很不想吟诗作对,他虽然有才华,但是绝对没有那么多,更多的是抄袭。

  都抄袭的清代诗词!

  几个有名的人诗词他倒是会不少,可也不想抄袭。

  “来一首嘛!”好么,辛明大人也期待的看着他。

  温润这个气啊!

  “来就来。”温润瘪嘴,提笔就抄了郑板桥的诗。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这……?”

  温润写了诗的名字,就一个字:竹。

  尤其是最后一句,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温润写完,得意的看着他们:“怎么样?”

  “好你个温雅士啊,这是说我们是蝴蝶和蜜蜂呢?”温润的这首诗,末尾两句,简直是指桑骂槐呢。

  几个新晋举子面面相觑,这也太让人下不来台了,还能说什么?

  解元倒是个大方的:“温雅士既然写了四君子之一的竹子,怎么能少了其他三君子呢?起码也得有个兰花吧?”

  这是杠上了?

  不过温润看解元是没有什么敌意,毕竟刚才开口起哄的可不是他。

  他这是给打圆场呢。

  温润就笑了:“当然,当然!”

  于是他又提笔,嗯,抄了一首郑板桥的诗。

  此是幽贞一种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径,更写高山一片遮。

  这首诗的名字,就叫《兰》。

  瞬间两首诗一出,众人亲眼所见,不得不佩服温润的才学,的确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

  “其实这些都没什么。”温润道:“我应该提笔写一首应景的诗才是。”

  他就真的提笔,写了一首应景诗,诗的名字就叫《得南闱捷音》。

  忽漫泥金入破篱,举家欢喜又增悲。

  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

  何处宁亲唯哭墓,无人对镜懒窥帷。

  他年纵有毛公檄,捧入华堂却慰谁?

  一首诗,写出了众人寒窗苦读的心声,考中秀才只是迈出来第一步而已,随后他们需要继续努力。

  考中秀才,还要经历岁考,起码要经历一次,才能考乡试。

  可是乡试未必能上榜,他们三五百人考试,只有一百多人考过,剩下的人全都名落孙山。

  有些人,家里的老人是真的去世了,他们没有等到中举的那一刻。

  荣耀是个人也是家族的,考中举人就真的可以改换门庭了,因为举人就有资格当官了。

  读书人,说是十年寒窗苦读,说起来简单,经历过的人,才有那个心酸的记忆。

  考中了秀才还要继续努力,考中了举人,其实还要继续努力的,如果不努力,举人做官,是有限制的,大家都知道,而且走不长远。

  要想真的为官做宰,唯有考中进士……可这一关一关的过,有多难。

  有多煎熬,大家都是经历过的人。

  众人沉默了,半晌之后,在解元的带领下,众人站起来,齐齐朝温润一躬身行礼:“谢!温雅士。”

  这一声“谢”,温润收下了:“好了,都坐下吃饭吧,继续吃饭。”

  温润的这首诗,也引起了其他三人的共鸣:“写的太好了。”

  吕山长低头,眨了眨眼睛:“我当年就是心灰意冷,才想自由自在的过日子,后来又想明白了,才去参加的会试,考中了之后,也没想过入官场,只因为入了官场……太复杂,我不合适,就回来了,当了个山长。”

  “是啊!”辛明大人吐了口气:“当年我也是千辛万苦过来的,唉!”

  “我想起了我已经离世的双亲。”欧震大人更是如此,他父母都在他考进士之前就离世了。

  他是真的如同诗里写的那样,捧入华堂却慰谁?就算是考中了进士,回家去给谁看呢?

  “吃饭,吃饭!”温润赶紧招呼他们,这气氛搞得沉重了啊。

  为了活跃气氛,温润倒是提了一个要求,叫“重赴鹿鸣宴”。

  “重赴鹿鸣宴?”辛明大人愣了一下。

  “什么意思?”吕山长也有些糊涂了。

  温润笑着道:“乡试中举之人如果界周甲六十年,适其乡试开科,便可与新科举人一起参加鹿鸣宴,此称为重赴鹿鸣宴。通俗地讲就是举人中举六十年,如果那一年刚好开乡试就可以重赴鹿鸣宴。”

  其实,这是清代的创举,是朝廷赏赐老年科第之人的恩典,可谓荣宠至极。

  温润以前研究过科举,对那些八股文啊,倒是没什么,可是对一些科举趣事却记得非常清楚。

  尤其是“重赴鹿鸣宴”这种事情。

  自科举制度创立后,同科中式者称为“同年”,明末以来,逢周甲之际,新老中式者也互称同年。

  康熙十四年乙卯科乡试,松江进士唐昌期以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科中举,恰逢周甲,遂会先后有年。

  广东人尹之逵中顺治十四年丁酉科举人,至康熙五十六年丁酉科,年八十,以巡抚会先后同年赴鹿鸣宴。

  至此,遂有重赴鹿鸣宴之举,然多由地方长官自行相邀,未形成制度。

  乾隆三十九年,直隶总督周元理上奏,说顺天府有一个举人,现年八十九岁,乡试中举,现逢周甲退休在家,可否准其重赴鹿鸣宴,乾隆帝批示:准入宴。

  其后,逢周甲举人重赴鹿鸣宴,均由地方长官奏请成为惯例。

  为了与前朝有所区别,重视文臣科举,清朝的时候,恩宠更上一层楼。

  由于适逢乡试周甲实属难得,况且年寿已高,朝廷为了彰显祥瑞之气象,便开始加恩赏赐重赴鹿鸣宴者。

  起初是举人赐进士,后又赏三品、二品顶戴。

  到了嘉庆时期,重赴鹿鸣宴“赐加官加衔者”已成为常态。

  清代因为多开恩科,故有恩科乡试中式之举人逢周甲之期,无乡试正科。

  对此,同治元年、六年分别准恩科中式举子于周甲邻近之科重赴鹿鸣宴。

  据说有清一代,得重赴鹿鸣宴者,共一百五十余人,其中更有赏头品衔,以及尚书衔、太傅衔者,尤以阮元、潘世恩,崇保三人礼遇最优。

  虽然本朝没有这个规矩,但是温润提了出来:“鹿鸣宴是科举时代的盛宴,是千千万万读书人平生最想参加的一次宴会,首赴鹿鸣代表着他们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而重赴鹿鸣,则表示他们活得长寿,多子多孙多福,可谓人生一大幸事。试想一下,若是一甲子之后,你们一群同窗,再次重赴鹿鸣宴,会如何?”

  过了三十的举人们,对此可不抱什么希望。

  活到一甲子之后?那得九十多了吧?难!

  可年轻人,越是年轻的越是憧憬不已,比如王珏他们,才十几岁,不到二十,那努力的活一下,八十岁,还是可以的嘛。

  温润又提出来,请朝廷到时候赏赐点荣誉头衔什么的,那就是锦上添花啦。

  “此事,本官与诸位大人联名上奏朝廷!”辛明巡抚一拍桌子:“到时候,要提出来,是温润温举人首倡此提议。”

  这是要在奏折里,提到温润的名字。

  不管如何,温润也有举人的功名,算是他们文人这一边的;至于他的那个记室参军的官职……他们可以选择性遗忘。

  毕竟那个职位,说白了就是王将军私人决定的,能给当个官儿,就能给拿下来,无所谓了。

  可这直达天听的好事儿,又是给文人圈子里增光添彩,必须要提一提。

  不能忘了温润这个大功臣。

  作者闲话:

  江湖这几天一直在咳嗽,很难受,全身酸痛,大家要多多的预防,就算是有了症状也不要惊慌,多喝温开水,减少出门的次数,过了这个期间段儿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