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大将军的读书郎【完结】>第277章 带举子们回老家

  鹿鸣宴可以说是圆满成功,举办的很是不错,比起以往的鹿鸣宴,更加的让人印象深刻。

  温润也给一群举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解元,对他的印象很好。

  这一届的举子们,当然是以解元为尊啦。

  这可是全省考试第一名!

  吃饱喝足了才散,有点微醺的被人送了下来,温润就看到了王珺。

  实在是亲卫们站在那里太明显了!

  “回去了。”王珺亲自将他扶进了马车,其他人一个都没管。

  王珏他们只好去了后头,鱼贯的爬上了马车,他们也喝了不少酒,而且因为高兴啊,一个脸蛋儿红彤彤的,情绪一直是兴奋的状态。

  跟一群人作别之后,就被王珺带人护送着回到了家里。

  王玫小姑娘已经让人准备好了洗漱的热水,洗漱过后,温润“啪叽”一下子就倒在了炕上,鼾声四起。

  一直到天都黑了,点灯了他才迷迷糊糊地醒来:“什么时辰了?”

  “晚上了,要吃东西,也只能吃点宵夜。”王珺将人提溜起来,给他喂了点温开水,温润又急急忙忙的下了火炕,跑了一趟洗手间,回来又用冷水洗了把脸,这才清醒过来:“他们呢?”

  “都在休息呢,也有醒来喝水的,放心吧,有人照顾。”王珺道:“你还渴不渴?我让后头的人熬了肉粥,煮了冰糖雪梨。”

  秋天干燥,吃点雪梨润润肺。

  “好。”温润清醒了:“对了,这中了举,带他们回老家一趟吧,上上坟,祭祭祖,让先人们在地下也知道知道,后人给他们争光了。”

  “应该回去一趟,但是我……我不能轻易离开驻地。”这不年不节的,他这镇守将军没事儿是不能离开府城范围的,跟过年的时候不同,过年的时候,他提前打好了招呼,可以回老家去,何况他老家也在永清府治下。

  “我回去就行了,你在这边不用去。”温润道:“我也知道你这有职位的是不能随便动的啦。”

  古代就是这样,虽然是人治社会,可终究是有一些固定规矩不能破。

  比如武将,轻易不能离开驻守之地;文官在任职地方的时候,是不能跟地方有牵扯的,比如说收个学生啊,与当地人结亲,这都不被允许。

  所以很多官员,在兄弟姐妹或者是自家晚辈的亲事上,都是非常谨慎的,不能跟当地人结亲,只能另外想办法。

  王珺倒是问了他一句:“鹿鸣宴上,有相中的人没有?”

  他弟弟妹妹都要相看人家了,他有点着急。

  “没有合适的,解元那家伙,儿子都十岁了,入了私塾读书呢。”提起此事,温润就叹了口气:“其他人不是娃儿都生了,就是已经在秀才的时候就成亲了,还有两个倒是年纪相当,可已经定亲了,不好下手抢人家的姻缘,其他的都不行。”

  “听说有个叫韦林的举子,年纪不大,学问挺好?”王珺努力的回想,好像是弟弟们提过两次这个举子。

  “拉倒吧!”温润瘪了瘪嘴:“那小子不好,带头起哄,想为难我呢,死活不能将妹妹给他们家,真进了门,还不得把我妹妹欺负死啊?”

  王珺又提了几个人,不是成亲了,就是人品有问题,反正温润都不同意。

  王珺都没辙了:“你这到底是要个什么样的人家啊?这不行那不行的,幸好妹妹还不着急。”

  还没及笄呢,当然不着急。

  这事儿,温润跟王珺都不会在孩子面前提起。

  温润在家收拾了三天,就带着举子们回了老家。

  走的水路,很快,到了县城的时候,是先去拜访了一下新任县令吴大人。

  这位吴大人热情的很,主要体现在,他给这些人安排了一桌很神奇的饭菜!

  一半清淡的江南口味;一半鲜香麻口的蜀中菜肴。

  “吴大人是蜀中人氏,这饭菜也具有蜀中特色啊!”温润看到这样的一桌饭菜,顿时就笑了出来:“在这里吃得惯吗?”

  “吃不太习惯,东西太清淡了,所以很少出门去吃饭,都是在家吃。”吴大人的口音也挺奇怪的,不过他是蜀中人氏,说的都是官话。

  也幸好,这举子们和温润的官话说的也不错。

  而且温润注意到,这个时期的川菜啊,说是麻辣口味,但更多的是麻,这个时候没辣椒!

  辣味的获取途径,是一些古老的辛辣口味的调味品。

  一般认为,世界上最早吃辣椒的是美洲的印第安人。

  而古人也爱吃辣,但辣味的最初来源并不是辣椒。

  古代最常用的辛辣味调料是花椒、吴茱、萸和生姜,大蒜与葱。

  而江南这边的辣味来源,就是芥辣。

  是古代非常重要的辣味来源。

  芥辣的第一种,是芥菜疙瘩,将芥菜的根茎洗干净后,去皮切条,然后用盐腌制起来。半个月后,芥菜疙瘩就会变成“辣脚子”,吃起来有一股辛辣的气味。

  若是浇上芝麻油和醋,就是下饭的辣菜。

  据说早在宋朝时期,还有用芥菜疙瘩做成馅料,包成面食的小吃,叫“辣菜饼”。

  芥辣的第二种来源,是从成熟的芥菜种子中研磨出调料粉。这种调料粉是黄色的,不是绿色的。黄色的调料粉用适量清水冲泡开,搅拌成糊状,可以用来腌制其他食材,最常见的就是腌制黄瓜。

  而温润现在同样能见到这种芥辣,因为做出来的蘸料就是黄芥末。

  所以别看川菜辛辣,可温润却是可以吃的,江南菜的确是清淡,可温润也喜欢川菜啊。

  “这是五柳鱼?这是酸菜鱼?好东西啊!”温润一看这些菜就高兴了,其实这个时候的川菜,不是那么麻辣的,不要以为川菜是无辣不欢,实际上,真正的川菜,麻辣是有一些,但绝对不是非得越麻越辣才最好。

  只是今天看到川菜,温润才想起来,他好像没见过辣椒。

  是的,这个时候,他没见过辣椒。

  家里的香辛料都是来自其他配料,而不是辣椒。

  可温润记得,辣椒最早是明代高濂在明神宗万历十九年所著的《草花谱》中记载:“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可观,子种。”

  这时候有人已经偷偷尝过味道了,但估计没有把这么刺激的东西跟做菜联想到一起,一直将辣椒当做观赏性植物来看待。

  一般人认为,越是颜色鲜艳的东西,越是毒性剧烈,参照物就是蘑菇。

  温润记得好像也没看到过西红柿和玉米,这些都是外来物种。

  直到《农政全书》,辣椒的食用价值才被提及:“番椒,有名秦椒,白花,子如秃笔头,色红鲜可爱,味甚辣。”

  可这《农政全书》也没多广泛发行。

  温润只知道有这本书,可他还没淘换到手呢。

  “难得有人认识这些川菜。”吴县令看样子,像是找到了知音一般。

  招呼人入座之后,吴县令先吃了一口菜,喝了一杯酒,其他人才动筷子,温润第一个就直奔那道酸菜鱼而去。

  这道菜麻辣鲜香,尤其是酸的十分开胃。

  王珏他们吃了两口就觉得不合胃口,倒是温润,就着这道菜,吃了好大一碗饭!

  而且吃的汗流浃背:“好吃,好吃!太开胃了。”

  嘴巴吃的都发红了,还不停筷子。

  “这么好吃吗?”王瑾都看傻眼了。

  他们从来不知道,哥夫这么能吃川菜。

  这东西他们吃了两口都觉得胃里头着火了似的,嘴巴也麻麻的。

  可是哥夫吃的好欢快啊!

  而且这里有冰糖菊花饮,哥夫也喝了好多,酒就不那么喝了。

  “难得见到喜欢我家乡食物的人。”吴县令看温润如此不做作,是真的喜欢吃,甚至还能说出来这些菜的来历和典故,就更开心了:“多吃点,不过你刚吃这些,要喝点东西,不然怕你胃口受不了。”

  “在喝了,在喝了,让人给我做点酸梅汤。”温润道:“放冰块啊!”

  仗着自己也算是“身强体壮”,胃口好的温润,简直是想大吃二喝一把。

  “好了好了,今天就先到这里,你别吃撑了,我让人给你备了一些我家乡的调味料,你带回去,会做吧?”吴县令沉浸在一种“他乡遇故知”的喜悦里,高兴地问温润。

  其实这样有点失礼,一个举人,还是个有着雅士之称的人,怎么能下厨做饭呢?

  可是温润却点头了:“会做,会做的,大不了我亲自下厨!这可是好东西啊,蜀中来的调味品。”

  结果吴大人更高兴了,给了他七八斤调味品,足够他吃一段时间的了。

  吃饱喝足了,才在正厅那里坐着喝茶消食儿,顺便聊聊天。

  “自从来了这里上任,没见到王将军跟温雅士,实为憾事。”吴大人很客气:“现在么,却是相见恨晚啊!”

  “在下也是。”温润笑着道:“不过啊,咱们一系相承,从辛明辛大人到任,后来是欧震欧大人,到了您吴大人这里,都在一个圈子里转悠。”

  可不是么,这位吴大人,听欧震大人说,算是他们的师弟。

  辛明大人那一系人马,可是三皇子的铁杆支持者,三皇子,这是想把江南,牢牢地攥在自己的手里。

  “可不是么。”吴大人叹了口气:“来到这里任职,算是个好的了,治下民风淳朴,财米丰硕,还有您这样的文人雅士,书院里也是人才辈出,莲花私塾更是有名,本大人觉得挺好,三年也不是多难熬,太太平平的过完这三年,我也算是有政绩的人呢。”

  温润觉得这吴大人的心态,可挺好。

  是一种躺平了的姿势,他这是要躺赢啊!

  也是,这刚来头一年,才上任,就爆出来十几个举人。

  “您放心,这三年,您肯定是个太平官儿。”温润笑着道:“就像是欧大人,太平官儿,难得,难得。”

  这年头,太平最重要。

  自打去年新皇登基之后,众人都是祈求太平。

  新皇在登基的头一年,可是在京城,杀的血流成河。

  但是因为没动平民百姓,在民间是一片太平景象,可是在朝堂上,却是换了一茬儿血。

  官员流水一样。

  有升官的,就有流放的,有发财的就有抄家的。

  “好啊,太平官儿好。”吴大人笑着道:“希望王将军跟温雅士,能多多支持本官。”

  这是大实话,王珏现在是将军了,正四品,比知府都高一些。

  温润除了是记室参军,还是一位雅士。

  “当然,当然!”温润点头,又打听了一下:“不知道,张贤,张庆正大人,在京中可好?”

  “好,好着呢。”吴大人笑着道:“张贤大人乃是我的座师,如今已经是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再过几年,估计就能入阁,做个阁臣了。”

  温润一听,顿时大喜:“这么好的吗?他老人家曾经帮过我。”

  “我知道,听老师提起过,当年是委屈你了。”吴大人道:“现在么,时过境迁,别太在意,对了,你这次回来,怎么没见王将军?”

  “他说不能离开军中,就不回来了,我带着人回来一样。”温润跟他寒暄了一会儿,才告辞离开。

  带着人跟调味品,去了永清书院。

  在那里,吴山长表现得更加欣喜若狂。

  晚饭是在永清书院用的,并且在永清书院过夜,第二天吃了早饭,温润一个人带了礼物去看了许老太爷。

  许老太爷美美的告诉他:“许攸考过了,中了进士,第七十八名!”

  “好事儿啊!”温润听了顿时大喜:“他可是中了。”

  再不中,许家真的要坚持不住了,不是怕花钱,是怕时间过得太慢,熬人啊。

  “是啊,中了,已经说了,过几日就回来,然后要在京中待几年的,故而想带着全家去京中,你觉得,我们老两口,去不去?”许老太爷还有点犯愁这个选择。

  “其实不建议您二老去,您二老在这里都待习惯了,若是去了京中,北地寒冷,容易水土不服,还有就是花销,京城居大不易。”温润不建议二老去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