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大将军的读书郎【完结】>第142章 十字绣么

  这前后左右种满了各种树木,保证老王家的宅子里,一年四季,都有树木开花,有花香阵阵。

  此时已经冬月里,正好是梅花盛开的季节。

  梅花香气优雅,淡然,很含蓄。

  他们一群人进了房间,屋里的掸瓶上插着鸡毛掸子,但是里头的花瓶上,却插着几支梅。

  屋里的火墙烧的热乎,还有靠墙角的地方,烧着小炉子,里头放了干梅花瓣儿,惹得屋里也幽香阵阵。

  又不浓烈,倒是很雅致。

  不过在人眼中,也只是一点优雅而已,跟豪华啊,奢侈的扯不上关系。

  家里唯有的两个小丫鬟,说实话,温润很少用他们,都是马夫跟车夫的女儿,就两个,长得还算可以,说不上什么美艳……一个十二岁,一个十三岁。

  穿着朴素得很,这是陈强家的规定,不许她们打扮得艳丽,生怕被人说家风不好。

  平时只是陪着小小姐玩儿,或者一起上课听讲,做针线活儿等等,也跟着学规矩。

  都是陈强家的在教导。

  现在么,要给贵客们上茶点,她们俩就来了。

  陈强家的教导很有成效,平时温润不用她们伺候,现在看起来,她们做的还有模有样。

  起码没丢了老王家的脸,落落大方的很。

  且她们还小,也引不起来这几位年轻才子的关注。

  常言道:“甜配绿、酸配红、瓜子配乌龙”,大红袍的茶水,搭配的茶点,就是以酸味为主。

  家里给出来的是金桔蜜饯,无花果干。

  点心就是酸枣糕,做成了拇指大的点心,能让人一口一个。

  且上面细心的用竹签插着,吃起来的时候不脏手。

  众人就坐之后,可怜的邓二少,就成了活跃气氛的第一个人,他先开的口,说的自然是客气的话:“几位兄长是跟着表哥来的这里,本来是在永清府那里,想着年终文会的事情,结果学台大人回去,拿了《鸿升文会诗集》,我表哥看了之后爱不释手,大加赞赏,可一打听才知道,你不去年终文会,就想着来看看,你这雅士,为什么不去年终文会啊?”

  其实这个问题,他们都有些不理解。

  年终文会,那是一府的莘莘学子,心心念念的事情。

  这在文会上,做评选的可都是大人物,总督就好几个,巡查御史等等也不少,这是文坛盛会之一。

  并非每一年都有,而是有条件的,比如说,大比之年,丰收之年,或者是新的天子登基,或者是海晏河清,这一年太太平平,没有起大战,没有地方受大灾等等。

  这一年举办的原因,就是江南匪患终于被拔除,加上当今高寿六十,故而这才庆祝一番,举办文会,也是庆祝的活动之一。

  温润不知道这里的事情,但是他不去也有他的理由:“不瞒诸位,温某的事情你们应该都知道了,我这不止是一家之主,还有不少学生,我去县城耽误的那几日,都很担心孩子们了,去府城,没有一两个月回不来,何况舟车劳顿,温某这身子骨也受不了。”

  温润这身体,养的再好也不见他长点肉。

  何况他吃饭也没那么大胃口,原主的胃口就小,他的胃口也不大。

  且江南菜色跟他熟悉的东北口味不一样,清淡为主,他吃不太习惯啦,这几年好不容易顺过来一些,可他也不想出远门。

  总之,他想宅在家里不动弹。

  “如玉贤弟僻居半山,鸡犬相闻,村中晓静,乃一世外桃源之地啊!”丁林觉得温润这家里头也就一般般,真的是一位雅士?他有点怀疑,故而出口说话,有点不逊的意思。

  可是他称呼温润为“如玉贤弟”,这就是套近乎呢。

  表示他们关系亲近……可是谁一见面就关系亲近啊?

  小夫妻成亲,掀开盖头才是见第一面,头三天都是在相互了解之中。

  何况他们什么关系都没有。

  温润听了这话一扬眉:“我这地方,的确是个偏僻所在,不过,当年这里是朝廷安置流民的地方,这里的一花一树,一草一木,皆是祖上一点一点建设起来的,哪怕是偏僻之地,也是祖先们流血流汗建设起来,留给子孙后代的安身立命之所在。”

  不软不硬的顶了回去,温润的脸色就不像刚才那么热络了。

  “双木这张嘴啊,就是不饶人。”雷鸣笑了起来:“如玉贤弟莫要生气,这小子到哪儿都人模狗样儿,可一张嘴就得罪人,我们都想叫他”丁闭嘴”来着。”

  “温兄莫要生气,小弟也领教过丁兄的那张嘴。”邓二少故意小声的跟温润道:“可把小弟气坏了,后来发现他这人就是不会说话。”

  稳如不给别人面子,也得给邓二少面子啊!

  这人当时可是帮他一把,将温源温浪他们给“嘘”走了的,不然他们在书院里,对温润来说,是属于癞蛤蟆的,趴在脚面上,不咬人他恶心人。

  丁林也发现自己有些太着急了,这才说了不到三句话,就怼人,这不像是慕名而来的才子,倒像是找上门来的冤家。

  不由得脸色不好看了起来,他这张嘴啊,脾气一上来,就是管不住。

  “如玉贤弟,你这地方好啊,安居乐业之地,又这么风景秀美。”彭飞是所有人里年纪最大的,为人也很沉稳:“我等有幸登门拜访,看到这山野崎岖,半腰村郭,倒也有趣。”

  他这话说得就有水平啦!

  比那个丁林强多了,温润脸色好了一些:“彭兄缪赞了,小弟这里也就是个山旮旯,倒是有一些野趣。”

  说来说去,温润就是不应承什么,邓二少也有些张不开嘴了。

  别看他在几个人面前,低头顺目的,可在温润面前,他也要端着点,不能堕了他邓二少的威风啊。

  高盛倒是对温润堂前的那副屏风挺感兴趣:“如玉贤弟,你这是什么屏风?为何如此……如此……高某竟然没有见过这样的绣法。”

  出身直隶的高盛,高茂林。

  高家在直隶那也是簪缨世家,家里大大小小的官员不少,文武都有呢。

  有底蕴又有传承,他又是嫡支嫡脉的嫡出公子,从小见得东西多了去了。

  绣品他不是没见过。

  常见的苏绣,蜀绣,湘绣,粤绣之外,他还见过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因为他们家有不少亲戚都去各个地方任职,带回来的特产,就有各个地方的特色。

  女眷们最多的就是各地的绣品了。

  甚至还有两位叔父,是去的云南那边任职,送回来的绣品,不乏少数民族的绣,颜色艳丽,图案夸张,别具风情。

  可眼巴前儿的这个屏风,他仔细看过了,没见过啊!

  温润看他指着一个绣品屏风问,不由得摸了摸鼻子,不好意思的道:“这个么,叫十字绣。”

  “十字绣?”高盛又凑上去,仔细看了半天:“的确是,每一针都是绣了个十字花儿。”

  “呵呵……。”温润尴尬的笑了笑:“这是小弟的一点小想法。”

  “这不是什么有名的刺绣,并非官面上的那种绣法,没看用的材料都不一样吗?”温润告诉他们:“这种是民间的绣法,而且很少有贵人会认识。”

  “为什么?”他们几个对这种少见的东西,特别感兴趣,都是一群好奇心重的家伙啊。

  “这种绣法在我们这儿,叫”挑花”或者是”挑补绣”,后来因为每一针都是一个”十”字,老百姓就叫了十字绣,不过这也是意味着,十全十美的意思,最早的十字绣是在动物皮毛制成的织物上进行刺绣,用的是从蚕茧中抽出来的丝线,后来有人发现这样的绣法,可以用在麻布上,绣成之后,麻布可以更厚,更耐磨,故而用来缝补麻布衣服的破损处。”温润道:“小弟也是突发奇想,让人用浆洗好的细麻布,平铺之后,在上面做了图案,以各色棉线绣上去,就成了这样的一副作品。”

  其实十字绣,还有个名字叫“黄梅挑花”,是广泛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的传统民间艺术。

  据说这种绣法,起源于唐宋,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

  黄梅挑花刺绣重刺,挑花重挑。它以元青布作底,用针将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的经线和纬线交叉的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黄梅挑花属挑、补、绣这一民间刺绣的范畴,是在湖北省黄梅县民间长期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工艺,其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图案精美,色彩富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可是温润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流行起来,而十字绣跟它差不多,何况这会儿,温润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年代,反正没有清朝,那么他就将十字绣推出来,自己的想法,自己指点的绣娘,仅此而已。

  而温润家里客厅上摆着的这一副绣品,乃是“竹林图”,上面用不同的绿色,绣了一丛丛的竹子。

  远看十分精美,其实是因为在所有的棉线里,掺进了金线,在阳光下偶尔闪过一丝金光。

  近看的话,会发现那绿色过度的十分自然。

  一丛竹子就有十几个绿线色,绣起来其实还挺麻烦的,不过陈强家的坚持如此,这屏风就是她的杰作。

  特意放出来,就是为了给老爷涨脸面的。

  “这是绣制的一副竹林图啊!”说刺绣,那就有点娘们兮兮的了,他们也只是从刺绣的绣法,延伸到了绣图上。

  竹林好啊,竹子就是四君子之一。

  “是,当时看后面山上的竹林十分美好,就忍不住画了下来,家里的管事娘子看到了,就绣在屏风上,恰好这屏风也是竹子做成的,故而倒也合适。”温润笑着道:“我们这里山多水多,山上竹林茂盛,每年都有人挖笋,一来是个食材,二来也防止竹林里的竹子放肆生长,侵占其他的地方,竹林中还有各种小兽,兔子竹鼠的很多呢!”

  前世温润是东北人,那里可没竹子,只有松树。

  见到的也是松林,松鼠和野鸡,还有满地的榛子,松子。

  现在么,他对竹林也十分喜欢,尤其是夏日里,绿色的竹林,十分凉爽。

  “朔月寒风吹不动,唯有坚韧立壁上。”丁林再次开口,这次不错,他吟了两句诗词。

  “遥知不是四君子,偏有翠叶欲摇头。”温润在一边就给合了一下,这首诗倒是精妙,像是一个谜语似的,今天正好是朔月之日,外面有风吹过。

  其实屋里头是不会吹进风来的,可文人雅士不管这个,他们只管合辙押韵什么的,其他的才不在乎呢。

  大不了,将它搬出房间去。

  “好文采啊!”几个人顿时觉得温润这才情不错,不是谁都能在几句话的时候,就能对上一首诗的,这种急才,一般人没有。

  “温兄果然是个雅士。”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啊!”

  大概是觉得温润给了丁林面子,没有跟他计较,而且还跟他和诗,是一位心胸宽广之人。

  “你还别说,这绣法的确是好,而且寓意也好,我可得讨要两件绣品回去,给我家里长辈,希望他们也能十全十美。”

  “我也要!”

  “嗯,我也想要!”

  乱糟糟的这就不跟温润客气了。

  “好了,不要说那些没用的话。”谢松这位谢六公子开了口:“我等冒昧,慕名前来,希望温兄不要介怀。”

  “非也非也,温某在这乡下安居,教一二孩童读书习字,得三五知己推举名气,又有这七八个才子来访,十分欣慰。”温润笑着客套:“几位既然来访,自然是要热情接待的,不如在此地盘桓数日,让我这山野雅士,也尽一下地主之谊。”

  他不开口留客,是不行的,这帮人明显是不想走的意思。

  且人家来的时候,也摆明了车马,的确是送了厚礼给他。

  你不留客,说不过去啊!

  只好留下来了。

  这头一顿饭,就是晚饭,太阳没等落山,他们终于安顿好了,这饭菜也该吃了。

  陈强家的不愧是大户人家出来的管事娘子,家里安排的妥妥当当,就是这晚饭,她听了温润的吩咐,有点犯迷糊:“这样真的可以吗?”

  “就这么吃!”温润一咬牙:“来我这里,吃我的喝我的,还要当老太爷啊?美的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