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大将军的读书郎【完结】>第143章 讨论《论语》啊

  结果几个人坐在一起,吃晚饭的时候,就看着饭菜,露出了惊诧的表情:“这是什么……菜……?”

  “竹炭烤竹鼠。”温润抿嘴:“竹林烧的竹炭,上面这是烤的整只的竹鼠,本地特色菜。”

  竹鼠野生的温润也不敢吃,这是莲花坳里的人家,自己养殖的竹鼠,就是为了卖钱,几代驯养下来,已经无毒了。

  温润平时不怎么吃,但是别人家吃啊,这玩意儿养着也不费什么事儿,城中酒楼还有不少收购的呢。

  可是他们一群人,不太吃这个东西,就算是吃,也是剁成块的,温润这个是整只去了头,穿在铁签子上,放在一个小炭炉上,烤的滋滋冒油的端上来。

  那就是一只没有头的肥老鼠的样式。

  温润动手拿了一只下来,用小刀子切开,分给他们:“尝一尝,竹炭烤竹鼠,撒了厚厚的一层五香粉。”

  几个人艰难地动了动筷子,但是不敢吃。

  温润心里头偷笑,但是表面上一本正经。

  他吃这个没什么心理负担,东北人的烧烤,那是什么都能烤的;四川人的火锅,那也是什么都能涮的。

  所以他能吃啊!

  其他人就尝了一口,其实味道是不错的,尤其是烤制的食物,热乎的吃,味道十分美味。

  这上头就三只烤竹鼠,吃了两个啦。

  第二道菜就上来了,是比较家常的腌笃鲜。

  嗯,这道菜他们倒是吃的下,没什么大不了的,第三道菜就让他们惊恐了:“这是什么东西?”

  “油炸竹子虫!”温润乐呵呵的道:“这种可是特色小吃,下酒好菜!”

  他去旅游的时候,吃过这道菜,可贵了,一百八十块钱一盘子。

  “这种虫子是生在竹节里的,吃的是竹子,喝的是露水,干净的很,吃起来一股子清香气,放心,保证干净,一般人来我还不让他们做呢。”温润给他们一人夹了一筷子:“尝一下,乡下地方,没什么好菜,这个还有点特色。”

  “是挺有特色的。”谢六公子夹了一条竹虫,丢进了嘴巴。

  其他人一脸的惊慌失措:“……六……六……。”

  温润伸手手,翘起大拇指跟小拇指:“六六六?”

  把谢六公子都给逗笑了:“你干什么呢?招猫逗狗的架势。”

  第四道菜上来,终于正常了一些,是一道东坡肉,嗯,这个大家倒是能下筷子了。

  汤简单,就是温润提的,虾丸鸡皮汤。

  主食就是米饭,简简单单的一顿饭,就是吃的比较让人胆战心惊。

  吃过了饭,邓二少才反应过来,不由得笑着用手里的折扇,指着温润:“好你个温如玉啊,你这是存心报复我们呢。”

  他们不请自来,还出言不逊,温润就给他们吃老鼠和虫子。

  倒是安顿的时候,一股脑的都塞去客院,他们自己分配住着吧,温润是没那个闲心了。

  等他们去安顿了,温润才见了陈强家的,结果一见面,陈强家的满面红光:“老爷,发财了!”

  温润:“?……??”

  温润的表情,简直是一言难尽。

  “老爷,真的发财啦!”陈强家的乐呵呵的道:“你知道这几位才子们,都送了什么见面礼吗?”

  “我哪儿知道?”温润摇了摇头。

  陈强家的给了他一摞礼单,上面就是人家送的见面礼。

  因为知道无缘无故的登门叨扰,很是失礼,故而他们送的见面礼也很贵重。

  邓二少作为地头蛇,送的东西可多了。

  白米一百斤,银丝挂面五十斤,一头肉猪。

  还有细麻布四匹,棉花五十斤,三头肉羊。

  铜钱五贯,银子五十两,湖笔徽墨三十套。

  官制《四书五经》一整套,宣纸五十六担。

  其他人的礼单也不轻。

  基本上,给的东西里,全都包括了文房四宝和一些肉猪肉羊,甚至是米面等物,还有一些礼金。

  “原来他们也知道,带了这么多人来咱们家,咱们家恐怕没那么多米面油的招待,所以自己带了吃的过来。”温润看着上头还有上百斤的腊肉,以及一些干菜,不由得点了点头:“还算懂事儿,不然咱们家有米,也不够他们这么吃的。”

  “可是等他们走的时候,咱们给什么啊?”陈强家的问温润:“可给不起这么多的钱粮。”

  “咱们家不给钱粮,你还记得十字绣吗?”温润记得陈强家的她们一群妇人,绣了不少的,他那个时代,十字绣也风靡很久。

  “记得啊,咱们家很多的那种绣品,都是孩子们没事的时候绣的,还有我们一群妇人,闲着没事的时候做的一些。”陈强家的道:“那花样子还是您给设计的呢。”

  都是一些寓意吉祥的图画。

  什么“岁寒三友”、“家和万事兴”的,还有什么“鸿运当头”、“松鹤延年”等等。

  而且绣制的都很用心。

  “拿你们绣的十字绣,当礼物,再给做点糖,就行了。”温润道:“咱们家不富裕,该省就省吧。”

  陈强家的无语半晌:“行,您是老爷,您说了算。”

  抠门不抠门的,反正是老爷的决定。

  温润本以为,这帮家伙会消停一天,毕竟是冒着寒风跑来这穷乡僻壤,怎么说,也得休息一日吧?

  结果第二天,早饭的时候,他们就跑来,跟温润一起吃的早饭。

  老王家的早饭,今日比较寻常,片儿川,咸鸭蛋,还有一杯菊花茶。

  “一大早的喝菊花茶?”几个人有点发懵。

  “菊花清肝明目,放点枸杞和山楂,还能促消化。”温润一看他们几个就无奈的道:“好了,吃早饭吧。”

  一伙人也不客气,吃起了早饭,但是他们吃饭的举止很优雅,哪怕是吃的片儿川,这种汤汤水水的东西,也是一滴汤水都不漏。

  等到吃过了早饭,温润本想请他们回去休息一下,结果几个人一开口,想去他的莲花私塾看看。

  “那是学堂,不是观光的地方。”温润不想带他们去。

  “看看嘛,我家也有私塾,是家族的族学。”

  “就是,就是!”

  “我们也当一回先生,过一把当夫子的瘾。”

  温润无奈:“好吧!”

  那边,已经有小丫头跑去私塾通风报信了。

  他们几个到了私塾的时候,孩子们正在上课。

  小班的娃娃们,在陈旭的监督下,正在摇头晃脑的背诵《百家姓》呢。

  这里没什么可看的,且几个人貌似不知道怎么哄孩子,故而也不敢进去,怕被小娃娃们围着,走脱不掉。

  大班那里就好多了。

  他们正在诵读《论语》,虽然还不能完全背诵,但是诵读是没问题了,他们都认识上面的字。

  看到先生来了,齐齐站起来,朝温润行了一礼:“先生好。”

  “同学们好。”温润也跟他们问好:“都坐下吧。”

  “谢先生。”温润一摆手,他们就齐刷刷地坐下来。

  “这么乖的吗?”

  “还挺齐整的!”

  “不要多说话。”

  温润看了看他们几个:“这几位都是才子,你们都叫先生就好。”

  “先生好。”一群孩子没站起来,就是看了过去,齐声叫了一句“先生”而已。

  “好好好。”邓二少十分开心,这里头他最小,估计是好不容易当了一把“先生”,这个高兴啊,就甭提了。

  其他人也感觉很不一样。

  不过温润觉得吧,自己的学生挺好的,就不要被这些人荼毒了。

  但是他忘了,这帮人有多自来熟。

  “你们在读《论语》,可知道其中的含义?”谢六公子一来,就问了一个高深的问题。

  结果领头的王珏,直接就回答他了:“我们现在只是诵读,过后要背诵下来,等到能一字不差的背熟了,才会由先生讲解含义。”

  “是的,他们还小,这第一次讲解含义十分重要,故而不得轻易下定论。”温润道:“几位仁兄,还是去我的书房吧,别在这里捣乱了。”

  看温润的脸色,知道他不高兴,众人也不敢继续胡闹,颇为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这个私塾,他们看得出来,这个私塾是温润的心血,这建设的就很好,孩子们教导的也好。

  都是有眼色的人。

  到了书房里,看着温润的书房,倒是让众人惊讶了,温润的书房里,一大堆的书籍,各色书签多如牛毛。

  众人就坐之后,上茶的就换成了刘老四他们一群男人。

  倒是没人在意这一点,几个人落座之后,喝了口茶,就提起了《论语》,说着说着,就提到了“鬼神之说”。

  古时候的人,并非都是愚昧的,也有不信鬼神者,虽然寥寥无几。

  就连孔圣人,也是信鬼神的,只是他不像许多人那样将追求寄望于神佛的庇佑罢了。

  比如《论语》中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意思就是说,我若不能亲自参与祭祀,不如不祭祀,是不会请别人代替的。

  这也是后来,什么都能替代,就是祭祀不行。

  哪怕是现代,婚礼可以不参加,直接给个红包,或者让人替自己去一趟,也可以;但参加丧礼,没有可以替代去的,这就是传统。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这句话更好解释:致力于使老百姓遵守仁义礼仪,对鬼神敬而远之,这就可以说是聪明了。

  毕竟聪明人少,愚昧的人多啊!

  有很多人都信的入了魔了,那个时候,孔圣人其实很有先见之明。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这就有意思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待活人都没能服侍好,怎么能祭祀好鬼神呢?

  温润就想到了后世的那个谚语:活着不孝,死了瞎叫。

  活着的时候,都不孝顺,死了哭翻天去,又有什么用?

  子疾病,子路请祷。

  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

  子曰:“丘之祷久矣。”

  这个就有趣了,这段对话,说的是病了,不吃药,竟然要求神,而孔子说的回答就很简单:“我早已祈祷过了。”

  祈祷过了,而且很久,甚至求遍了漫天神仙,但是这病也没见好啊!

  一开始他们自己讨论,后来就看温润只是喝茶,点头,哼哼哈嘿,也不发飙自己的意见。

  “不知道温兄如何看?”邓二少觉得他们不能喧宾夺主。

  这个温润还真有想法,他侃侃而谈,见解独到,倒是丁林,他又抬杠子了:“子不语怪力乱神。”

  “就算是子不语怪力乱神,那孔圣人也是参加祭祀,也会拜神。”温润道:“且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岂可不信鬼神?又不祭祀呢?祭祀了,就是相信天地鬼神。”

  接着他又说了一堆的大道理。

  至于那句有名的“子不语怪力乱神”实为今人误解,那句话原句在论语中还有上下文的,原文是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从上下文看,这句“子不语怪力乱神”中间明显该有断句,上下文都是孔子与叶公讨论,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应该学习别人优点的话题,中间岂会神经错乱似的突然插一句是否信神的话?

  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此处应该是“子不语,怪力乱神”,结合上下句,就是“孔子不再说话了,生怕分心用力影响凝神思考”,沉思了一会儿,便说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结论。

  讨论嘛,他以前讨论都没输过。

  各种引经据典嘛,他的知识储备量可足了。

  就此谈论了一整天,喝了好几十碗茶水,点心也吃了十几盘子,还跑了好几趟洗手间……然后他们又对老王家的洗手间感兴趣了。

  不过温润看着他们好奇的眼神:“这马上就要吃晚饭了,你们真的要跟我讨论我家洗手间的问题?”

  几个人一噎,突然面面相觑,齐齐摇头:“明儿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