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大将军的读书郎【完结】>第141章 都是官宦子弟

  这天温润正在教导学生们,背诵《声律启蒙》,这个是他临时增加的课程,希望培养学生们的诗词歌赋的感觉。

  结果陈旭就跑来了:“老爷,张大爷说,有贵客到了山脚下,让小的告诉您一声。”

  温润一听就知道人来了。

  “那,你跟我一起去?”温润问了陈旭一句。

  陈旭明显不想去,低着头,不吭声。

  “算了,你给我看着点这帮孩子,尤其是小班那里。”温润道:“不许他们多吃糖!”

  陈旭一下子就开心了:“好的,老爷!”

  他不爱见外人,温润也随他去,反正他家里不缺人手。

  再说,陈旭越长越好看,他自己就是个结契之人,哪怕现在还没那啥,也是知道一点的。

  有人就是不爱红装爱蓝颜,温润自己无所谓,可陈旭长成那样,很容易招惹是非,故而不爱出门就不出门,不爱见人就不见人。

  温润自己却需要见人的,陈强家的已经在屋里头等着了。

  幸好昨晚洗过了澡,温润只需要换一身见客的衣服,重新整理一下头发,就行了。

  等他一摇三晃的走到大门口,张大爷家的二小子就过来,无奈的告诉温润:“人还在山脚下,没上来,你可以爬上你家那观赏亭台看看。”

  温润皱了皱眉:“我都够慢的了,他们还没来?”

  “嗯。”张老二就转身回去了。

  温润让人打开大门,然后自己一撩袍袖,上了观赏亭台,就是他们家用竹子搭建的那个二层的亭子,往村口那边一看,顿时懵圈了。

  他看到的不是马车,看到的是一排排的轿子!

  古代时候,这轿子不是一般人能坐的,别看在那些影视片里,不管秦汉唐宋,还是明清时期,哪怕是七品县令出门也坐轿子,其实那是不可能的,哪怕是三品高官,也不行。

  早在唐朝的时候,就连宰相出门也是骑马,宋朝时候也是一样,不要以为宋朝弱,最初它不弱。

  主要是士大夫们认为以人代畜有伤风化,都不肯坐人抬的轿子,一直到宋哲宗的时候,因为司马光四朝元老,年迈体衰,特意下旨准他坐轿,但就算是这样,司马光都不敢接受。

  一直到了南宋时候,因为赵构南渡,而江南不比北方,多雨又多水道,平坦的大路一下雨也泥泞了,以至于其它交通工具都不太方便,才特许上朝时可以乘轿,其他时候依旧不许以人代畜。

  哪怕是元朝也是如此,虽然是外族,但那也是人类不是?

  明初的时候,才稍稍放松了一些,可也只有在京的三品以上官员才许乘轿,直到明朝中后期,轿子才流行起来,但也不是普通人能随便乘坐的,一般百姓除了特殊原因,比如说腿脚不方便,或者是残疾者,只有七十以上的老人,或者是新娘子,才可以乘坐轿子,并且只能是二人小轿。

  一般不乘坐轿子,都只是坐着竹子制成的滑竿,这个既方便,又能看一看风景,尤其在都是男人的情况下,大家女眷不宜露面,故而乘坐轿子的多,可没说大家男人也得如此,他们这一群人,就是乘坐的轿子上了莲花坳的山路。

  而且他们都是男人!

  后来温润才知道,他们嫌弃马车上山颠簸的厉害,就让人抬了滑竿来乘坐,但是呢,滑竿没有轿子暖和啊,没有马车也不行,就让人赶着空车来莲花坳了。

  莲花坳的地形是挺不好走的,但是没到寸步难行的程度,温润来来往往的也是乘坐的马车啊。

  只能说,对方是真的“身娇肉贵”啦。

  这七八顶轿子,都是两人一抬,倒是不违制,可是,谁家能有这么多轿子备用啊?这玩意儿,一般没人用。

  而能一口气抬来这么多的轿子的人家,也不多见。

  这伙人慢慢悠悠的上了莲花坳,过了村口之后,就直奔温润家、哦,老王家来了。

  现在的莲花坳周围,起来的是一圈儿泥土夯实了的围墙,一人多高,两米宽,上面还立了拒马,别说人爬上来,就是马也跳跃不过来啊。

  温润看到他们慢吞吞的刚进了村子口,就下了来,吩咐人烧水,沏茶:“用那个,我自己做的竹叶……算了,那竹叶茶夏日里喝一喝还好,还是选那个大红袍吧,那个比较好。”

  冬天就该喝红茶,夏日就该品绿茶。

  温润让人去泡茶,自己回了书房,他不会在门口迎接人,只会在书房等待。

  何况这些人跟他不熟,就算是要接待,也是在客厅那里,而不是在他的书房,这地方只有熟人才会在这里接待。

  果然,不一会儿,刘三儿就进来了:“东家,外面有人求见,好多人啊!”

  他没见过这样的阵仗,光是马车就十几辆,还有轿子。

  车夫跟轿夫就五十几个,他们家王百户回来也没这架势啊?

  那都是骑马走的,且都是军汉,可这门口站着七八个,都是读书人。

  广袖长袍,披着大毛衣服,一个个矜贵的说着话,还给她递了个帖子。

  这帖子让刘三儿用一个竹板托盘托着,送给了温润,这玩意儿,他以前也没见过,竹板托盘是陈强家的刚给他不到一注香的时间,让他到时间了就用这个去接拜帖。

  他的手是不能见人的啦!

  刘三儿的手是标准的农夫手,那大手抓锄头是可以,抓拜帖,还不得把拜帖给捏碎了啊?

  人家上门来,递了拜帖,你把拜帖捏碎了,那成什么了。

  温润一看他这架势,也惊呆了:“你在哪儿搞来的竹制托盘?咱们家的?”

  刘三儿一脸嫌弃的道:“陈强嫂子刚给我的,这拜帖我也不想摸,一股子香喷喷的气味,跟娘们儿用的胭脂似的,而且这么好看,我也怕捏坏了。”

  温润听了这话哭笑不得:“行了,我接了,你拿着这竹制托盘,跟我一起出门去迎接贵客吧。”

  他说是这么说,却还是打开了拜帖。

  这是上门来做客的人,给他这个主人递送的东西,那是一张纯白色,上面精心绘制了一丛竹子,一支梅花盛开的图样,打开里头是一群署名,不过温润就认识俩,一个是见过几面的邓辉,邓耀祖,俗称邓二少的那位有些倨傲的少爷。

  一个是给他写信的辛县令,在信里提过的,那位谢六公子。

  其余的一概不认识,但是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得出门去,人家依照礼节,给他递了拜帖,上头还有吴山长写的几句话,可见是用了心的,他不去不好。

  就出了门,让人打开大门,迎接贵客。

  邓二少正在门口,跟谢六公子小声说话:“小弟也是头一次来这里,莲花坳,名字倒是不错,就是太偏僻了,在半山腰上,山下怎么不盖房子住人呢。”

  “你呀!”谢六公子倒是一脸的无奈,教育他:“山下一马平川,都是田地,如何能毁了田地只为了盖房屋?那不是因噎废食吗?他们在半山上建立村庄,将山下平整的土地作为稻田,才是正确的,你不懂农桑之事,不要胡乱说话,免得不美。”

  “知道了。”邓二少吐了吐小舌头,他到底是官宦子弟,从小住着高门华府,过得锦衣玉食,哪儿知道农桑之事?有时候看一本《齐民要术》,都是好的了。

  倒是看过农人种田,他也曾亲自拿了地里落下的麦穗,可那又如何?

  真说起来,好像是随心所欲的时候多,真的没怎么研究过这农桑之事。

  恰巧,这段对话,温润听到了,他一出门就笑着道:“邓二少说的是有些小白了,这山下的农田,看似平整,其实也是费了力气修理出来的,且山下有两条大河穿插而过,又有小河溪流好几处,这里水道发达,种植稻田不怕缺水,秋日收了稻子之后,还可以补种一茬秋菜,这样一块地,一年二收,加上水道多一些,水产也丰富,算得上是鱼米之乡,百姓们安居乐业,能填饱肚子。”

  “表哥,这就是温润,温如玉,温雅士!”邓二少赶紧给双方介绍一下:“如玉兄,这是我表哥,京城来的,他叫谢松,字长生。谢长生,一般他们都喊他谢六公子,我表哥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第六个儿子。”

  他说的这么多,其实一直在暗示温润,这个人要多多注意。

  这种可以说是明示的暗示,温润明白,其实谢松跟邓辉,关系有点远了,并不是什么嫡亲表兄弟,他们的母亲,是两姨表姐妹。

  也就是说,他们的母亲,有一个共同的外婆。

  而他们的关系就有点远了,都快出五服了。

  但没出,算得上是亲戚,就是远了点儿。

  要不然,邓二少也不会这么客气,实在是有点高攀了。

  只能算是远房表亲了,可那也是亲戚呀!

  “谢六公子。”温润行了一礼。

  “这位是彭飞,彭万里;雷鸣,雷雨田;高盛,高茂林;丁林,丁双木。”邓二少又煞有其事的介绍了其他人给温润认识。

  这些人,竟然都是官宦子弟!

  彭飞彭万里,他是湖广水军总督的嫡四子,也是老来子,他大哥家的亲侄儿,都比他大两岁,老子是行伍出身,他大哥同样也是军伍上的人,其余两个哥哥也同样是在军中任职,一门父子五个人,四个儿子里,就他随了母亲,读书非常好,是当地有名的才子呢,他老子为此,骄傲不已,觉得自家文武双全。

  雷鸣,雷雨田,他是湖北布政使的三儿子,嫡出的三儿子。

  高盛高茂林,他是跟着从京中出来的,但是他家不是京中,他是直隶知府的嫡次子。

  丁林丁双木,他是山东布政使的嫡幼子。

  他们家就哥俩儿,他大哥是嫡长子,他是嫡幼子,中间七个姐姐,全都是庶女,他的母亲在山东布政使府邸里,那可真是说一不二的当家主妇!

  别看家里一群小妖精,可在这群小妖精,生了七个小小妖精之后,山东布政使大人彻底歇菜了,再也不纳妾了,只对夫人一个好,结果夫人老蚌怀珠,又给他生了个儿子,而且大儿子只有六分像他,这个小儿子,却有八分像他。

  你说这位丁大人能怎么办?只能认准夫人一个好女人了,其他的都是混蛋,给他生了个七仙女儿出来,郁闷不郁闷?

  而且还有一点,他大哥刚出生的时候,丁大人就正好考上了进士,可是从纳妾开始,他就没那么好运了,不是停滞不前,就是被人连累,等到不纳妾了,他反倒是官运亨通了。

  等到小儿子出生,他就开始平步青云,小儿子考中了举人,他也当了山东布政使,这找谁说理去?

  温润想到辛明大人给他写的那厚厚的一沓资料,就知道这些都是官宦子弟,但同时,他们都不是家中需要继承家业的嫡长子,也不是庶出,全都是嫡出!

  最主要的一点,他们都读书很有天赋,是当地有名的才子,甚至是大才子。

  少年得志,出身高贵,一个个颇有点傲气,同时,他们也有一腔热血。

  可怎么出来游学呢?

  趁此机会,一口气进京考个进士它不香吗?

  非要来这个穷乡僻壤,寻什么雅士,谈论什么诗词歌赋啊?

  不过温润虽然心里这么想,表面上还是很客气的,跟他们见过礼之后,热情邀请他们入内。

  温润这个宅子,那是温润自己设计的,不同于别处,总有一股子匠气,王珺回来过,甚至王珏他们是住在这里的,可是他们并没什么文化底蕴以及超前的眼光,看不出来这地方的与众不同。

  可他们不是啊,这些官宦子弟,从小看的就是高门华府,雕梁画栋。

  这一进门就看到了一面浮云壁,中间一个很大的“福”字,这个搭配并不僭越,反而很有一种家的感觉。

  过了浮云壁,就是第一进院落了。

  院落两边有搭建的花坛,还有同向车马院的月亮门。

  他们带来的那些人,自然有人去安排,他们则跟着温润进了堂屋。

  尽管温润将这个堂屋布置的清雅脱俗,可同样的,底蕴不行啊,这屋子在他们看来就是简单,倒是不简陋,可也绝对称不上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