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双系统通万界古人炸裂>第295章 历史名人录6

天幕点评了欧阳修顺便讲了一下司马光,作为盘点的对象和当事人,他们心态各异。

至于司马光心态崩了,这可是天幕点评,万界所有朝代的人都可以看到,他司马光有些发懵,但心里不服自然要申辩一番。

“某自认无愧于心,为后世讲某是书生误国?”

“司马光先生,有此疑问的不光是你吧,恐怕还有人想法与你相同或相似吧?”空间内的林枫反问道。

司马光:“还请神皇明示,答疑解惑。”

“作为读书人,朝堂之上引发新旧党争,陨国害民,不论是范仲淹与仁宗的庆历维新还是王安石和宋神宗推行的熙宁变法都是为了解决宋朝三冗问题,为何要百般阻挠?

你写的资治通鉴能与史记,汉书相提并论,难道了忘了晋朝王与马共治的后果了吗?

士大夫共治天下,这天下是谁人之天下?乃百姓也!

士大夫共治天下?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世家也好,士大夫也罢无非是要一个听话的吉祥物,但凡以仁宗为谥号的,只不过是一个听话的木偶罢了。”林枫可是没客气,他可不是针对司马光,而是整个世家和士大夫阶层。

林枫的话犹如在万界之中扔了个核弹,炸得万界古人们集体破防。

空间内林枫话不多,也点到为止,他可不想浪费口舌去和古人辩论什么,反正宋朝如何发展最后看结果,变则存,不变则亡,只要宋朝皇帝脑袋没问题就该知道如何选择。

天幕次日开启,也没多少废话,直接上干货。

天幕:“唐宋八大家介绍最后一位,北宋:曾巩!

曾巩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人。中国北宋史学家,政治家,中国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幼年能文,语已惊人,未冠而名闻天下。庆历元年上书欧阳修,欧阳修甚奇之并壮其志。

后欧阳修出守滁州,曾巩从之学习古文。嘉佑二年,进士及第,授太平州司法参军。

嘉佑六年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元年为检讨官,次年起任地方官吏,辗转越州,齐州,襄州,洪州,明州等地颇有政绩。

元丰四年得迁史馆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

元丰五年擢中书舍人,九月遭母丧罢职,元丰六年四月卒于江宁府,曾巩现存散文上千篇。

他是八大家中情致较少的一位,文章绝少抒情,作品多是议论文和记叙文,其文以议论见长,立论警策说理曲折,尽意文辞和缓纡徐,自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象。

与欧阳修的风格相似,《唐论《战国策目录序》《范贯之奏议集序》《上蔡学士书》都是议论文章的代表之作。

曾巩也长于诗,其诗风与文风相近,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而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的手法略少,显示出宋诗擅长议论的特点。

曾巩文集传世者有元丰类稿50卷,以元大德八年东平丁思敬刻本为最古。

清康熙五十一年,顾崧龄重刊除正集以外又补集外文12卷。保存曾巩文章较多,曾巩祖上世代为学者,祖父曾致尧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亲曾易占为太常博士。

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

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曾巩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曾巩18岁时随父赴京,以文相识王安石,结成挚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

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此后他不但认识了欧阳修结交了王安石而且已经同杜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为人处世的态度,自此名闻天下。

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庆历七年,其父去世,只好辍学回归故里侍奉继母。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

嘉佑二年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

北宋嘉佑四年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

北宋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驿馆,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深受群众拥戴。

北宋元丰三年改任沧州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宋神宗召见。

宋神宗对其节约为理财之要的建议大为赞赏,留任为三班院勾判。

北宋元丰四年朝廷认为曾巩的史学能比得上士大夫,适宜掌管五朝史事,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北宋元丰五年擢拜中书舍人,曾巩述说年岁已老,望另选贤能。有《授中书舍人举刘攽自代状》表示谦退。

同年九月曾巩即遭母丧,因而罢职。北宋元丰六年四月,曾巩卒于江宁府,终年65岁,后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

主要成就

曾巩是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文风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平实质朴,温厚典雅,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

王安石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苏轼认为“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

朱熹也推崇他:“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

其诗文曾被选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曾巩还十分重视兴教劝学,培养人才。在抚州居所侧建有兴鲁书院并亲自定学规,推动抚州学风。

在南丰子固公园有曾巩幼时读书处——读书岩。曾文定公祠,仰风亭,思贤堂。县博物馆亦建在其内,南昌市有一条子固路也是后人为纪念这位先贤而命名的。

曾巩的一生成就很多,称他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又称其文纡除而不烦,简奥而不悔,卓然自成一家。

巜宋史.曾巩传》还称他“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

宦学昏嫁一出其力既是一个奉父母以德的孝子又是一个兼顾弟妹于艰难之时的好兄长。

《醉翁亭记》曾巩的名作,便体现了他的文学理念同时更展现了他的造诣与才华。

曾巩写作这篇文章的灵感与背景是源于欧阳公在滁州西南一泓泉水旁修建的亭子,在曾巩托物言志寄情于景中通过赞颂欧阳修顺理成章地牵引出他“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的思想与理念。

写景记游并不是他写作的真正意图,而是想借此文抒发儒家关心政治与积极的人生意识。欧阳修即使被贬滁州也不改自己的内心与志向,他忧国忧民,表面悠闲地于亭中游览,心中却澎湃着激越清明的政治豪情。这才是曾巩真正想要表现和书写的。

曾巩倡导新古文,专业能力强,文以明道文,以似道才华,卓着丰富旷达。

除《醉心亭记外,曾巩的《游山记》《道山亭记》《墨池记》等无论写不写景,抑或写景多与少都熔记事,议论,抒情于一炉。

极刻画之工,一揖雕琢,堆砌之风,专趋平易自然。除了“唐宋八大家”之名曾巩还是着名的醇儒。

他推崇恪守儒道,为此在他的作品中也出现了寺院记和学记类。

曾巩写这些并不是为赞颂而是要批判,因为曾巩的儒家理念与当时社会佛教兴盛的现实是相违背的。所以曾巩不止一次写文批判佛教表达不满。

文字中也尽显曾巩文学理念中“文以明道”的宗旨,经历人生大悲大喜的曾巩,历练出淡泊沉稳的性格,这些特质也纷纷内化进他的作品中。呈现出一种从容踏实,客观冷静的文学气质。

除了散文,曾巩在诗词方面造诣也极深。有存诗400余首,曾巩的诗词囊括纪实诗,咏史诗,离别诗等诸多形式体裁。诗词中往往也呈现出他或恩泽天下,救民济世或劝慰失意,借诗抒情的情怀。

如《西楼》《城南《咏柳》均为景抒情的佳作,《宋史曾巩传》中曾评论曾巩的作品:“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

他在宋代那样一个人才济济的社会中,在欧阳修,王安石的光环下,不急不躁,不卑不亢。而是一心坚持做自己所做,爱自己所爱,这样的曾巩自成一家,唐宋八大家之定位实至名归。

《醉翁亭记》在后世编入教材或课文中,成为必读,必背的散文,除此之外他的诗词也有编入《唐诗宋词五百首》中。

咏 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最着名的十首诗都编入后中教学课本中,咏柳并非最有名的诗,其十大名诗分别是《华不注》《山晓》巜出凝香斋》《钱神》巜甘露寺多景楼》巜叹嗟》《西湖二首其一》《论交》等。

其中《赏南枝》是仅存的一首词,曾巩留有不少名言名句:

腆然省惧,岂敢皇宁。——曾巩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曾巩

曾巩是一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为官清政,刚正不阿,打黑除恶,造福一方,深受百姓爱戴,又是一个大智慧的人。

王安石变法,曾巩与王安石是好友又不想卷入党争,故请调离京避开争斗的漩涡,曾巩有自己的的原则,违背百姓利益的事是不会去做的。这就是曾巩,与支持或反对变法没有关系,事实就是在王安石变法中,曾巩根据地方实际情况推行新法,避免王安石变法中的弊端,使治下安定。

曾巩的文学才华掩盖了他的政治才华,实际曾巩还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治理地方颇有政绩。

他与苏轼差不多,苏轼是治水小能手,俩人在地方为官都能造福一方百姓,这就难能可贵了。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无疑是存在感最低的,这与史书记载与后世关注度有些关系,直到后世发现仅存的曾巩书法局事贴。

曾巩的局事帖38.2x29.5厘米,此帖全文:

局事多暇动。履禔福去。远诲论之益。忽忽三载之久。跧处穷徼日迷汨。于吏职之冗。固岂有乐意。耶去受代之期。难幸密迩而替人。寂然未闻亦旦夕望。望果能遂逃旷弛。

这是曾巩仅存书法字帖,拍出一亿多元的价格。此帖的意义已超出了其本身的历史价值,上升到更高的书法艺术文化价值。

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和《隆平集》传世。从他传世的文集来看,他的兴趣主要在于史传,策论一类的应用文。

尤其是他从事史书编纂工作多年,对史传碑志的写作较有研究,对他有关应用文的理论进行研究和总结,对现代应用文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其在《南丰文钞引》中云:“予录其疏札状六首,书十五首,序三十一首,记传二十八首,论议杂着哀词七首。嗟呼!曾之序记为最而志铭稍不及,然于文苑中当如汉所称古之三老祭酒是已,学者不可不知。”

曾巩强调经世致用的观点,认为文章应该为现实服务,反映并解决现实的问题。这符合“文以载道”的观点,他在《王子直文集序》中有言:“文章之得失岂不系于治乱哉?”便是最好的证明。

在曾巩39篇记体散文中工程营造类:记叙城池的兴废和水利工程的营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而曾巩的这部分作品正体现了他的这种文学思想。

然而曾巩在民国之后被踢下神坛,因为其思想与近现代思想相违背,导致现代社会中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知之甚少。

曾巩所处的宋朝程学,理学大行其道,到了南宋朱熹拉曾巩为其程朱理学背书,曾巩成了背锅侠。

其实自汉武帝刘彻开始提出罢百家,独尊儒术开始,经历历史变迁,独尊儒术变为独尊儒家从那一刻起,儒家思想已不再是孔子那个儒学了,被篡改了。

宋,明两朝之灭亡与后期程朱理学这种思想大行其道不无关系。

后世有句话:秦汉之后的儒学不读不学,什么仁义道德,在西方崇尚丛林法则,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的西方强盗逻辑下,自然儒学中的仁义成了笑话。

对于曾巩后世还是有很多纪念,对其贡献还是认可的。

曾巩墓葬地址位于南丰县莱溪乡杨梅坑村源头里村小组,始于宋。

抚州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曾巩纪念馆位于南丰县城郊,是江西省十大历史名人纪念馆之一,是中外游客来南丰参观游览的首选之地,是南丰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南丰县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故里,曾巩纪念馆景区内有读书岩,曾巩博物馆,南丰傩文化展览馆,仰风亭,观景亭等景观。”

天幕简单的讲述了后世对曾巩的纪念,可是万界古人却炸裂了,尤其是宋朝,明朝两朝文人墨客,对于程朱理学是推崇的,但天幕已不止一次讲此学为亡国之学,让那些古代读书人情何以堪。

对于宋,明,清的那些儒生的反应林枫与武珊珊则不屑一顾,一句话于国无用的废物连交流的资格都没有。

林枫与武珊珊考虑的是这期结束后该出哪些内容,也许出一期网络热搜的视频,缓和一下气氛,比如放点mtV类歌曲,调剂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