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无边际的光幕凭空出现, 全天下所有人都看的清清楚楚。

  百姓大多不识字,蒙古人大多不识汉字,但是不知怎的, 他们都能听懂空中传来的话。

  不明所以的百姓颤着双腿纳头就拜, 各路义军和朝中大臣忽然看到“神迹”也都两股战战, 一时间连死后陪葬清单都列出来了。

  然后他们就听到了头顶传来的袅袅天音。

  明朝的开国皇帝?草根大帝朱元璋?

  大元亡了?

  背锅帝妥欢帖木儿衣衫散乱,挥退身边的美人怔怔坐下,恍然间仿佛看到年轻时那个意气风发试图力挽狂澜的自己。

  他曾想过中兴,但是中兴不是他想的那么容易,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比起苦了吧唧的中兴,他果然还是更喜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可是以前的皇帝没比他好哪儿去,怎么偏偏他是亡国之君?就因为他生的晚?

  以往各朝开国百年正是鼎盛之时, 他们大元却早早而亡, 历代先祖共同积下的祸患, 岂是他一个人能挽救回来的。

  就这样吧。

  皇帝摆烂, 他的大臣却没想过大元真的那么快灭亡。

  奸臣奸臣,大元好好的他们当奸臣才能捞钱,大元都没了他们还当个屁的奸臣?还有命当吗?

  今时不同往日,以前当官要么在大都要么去江南,这俩地方一个有权一个有钱,只有没权没势被排挤的才会去其他地方当官。

  现在不一样, 除了大都哪儿都不安全。

  那些造反的乱民穷凶极恶,汉人官员态度好可能保住小命,蒙古官员落到他们手里必死无疑, 这么些年死在乱军手里的达鲁花赤万户总管不计其数, 出去当官都得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

  北边草原也不安全,中原一乱, 那边的王爷们立刻开始拥兵自重,皇上压不住他们,他们就反过来压到皇上头上。

  漠北宗王和大都朝廷的矛盾由来已久,从开国到亡国、啊不、到现在问题就没解决过,每到皇位更迭就是他们争权夺利的时候,前些年打成什么样子他们都不敢提。

  要是大都没守住,他们回到北方草原还不得被那些王爷欺负死?

  朱元璋是哪个?趁现在朝廷还没玩儿完赶紧干掉他!

  哦,人在江南啊,那没事了。

  神迹随着傍晚的晚霞一起出现,权贵们各自在家,但是他们觉得旁人的想法应该也差不多。

  朝廷能调动的兵马寥寥无几,想管江南也鞭长莫及,更何况现在中原的叛乱还没有镇压完。

  指望朝廷的大军去干掉朱元璋,不如指望起义军内乱把他干掉。

  唔,挑拨离间嘛,这个他们擅长。

  远在应天府的朱元璋还不知道大都的权贵们心里在想什么,要是知道的话估计会再给老刘支援点粮草让他北伐伐的更猛烈一点。

  【老朱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一路从南打到北,缔造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泱泱大明,这位各朝代粉丝干起仗来稳十冲五的猛男皇帝,非常值得单独开一期唠一唠。】

  应天府中,朱元璋眼睛一亮,“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话听着顺耳。”

  汴梁城中,刚刚打进城的刘福通冷笑一声,“还挺有血性。”

  他稳住身边人就听见上头不知道是妖魔还是鬼怪的家伙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心里正气着,小明王还好好的,哪儿轮得到他朱元璋当皇帝?

  就算韩宋政权要翻身成为正统,那不还有他刘福通吗?

  小明王撑不住场子还有他刘福通,他刘福通不行才轮得到朱元璋,怎么就老朱成了开国皇帝?

  朱元璋平时不显山不露水,让干什么干什么,这两年北伐没少给他支援粮草军饷,他们俩打起配合来舒坦的很,他起兵那么多年就从来没见过那么和他心意的手下。

  没想到真人不露面还是个有大志向的。

  呵。

  如果朱元璋知道他在想什么,十有八九会还他一声冷笑。

  什么叫他们俩打配合?分明是他在迁就老刘!

  还从来没见过那么和他心意的手下,谁看过神仙先前透露过的北伐天机都能和他心意。

  古往今来那么多次北伐,就没见过打那么猛的,也没见过散那么快的。

  但凡老刘能争点气懂得统筹兼顾,至于被朝廷各个击破吗?

  虽说最后得到好处的是他老朱,但是北伐不是个人恩怨,他老朱不是不管国仇家恨的人,他们再怎么争,只要蒙古人还在他们都得齐心协力打蒙古人,让老刘自己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他是打配合吗?他那是恨铁不成钢!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话听着的确霸气,老朱听见这话估计会感慨一句后世子孙真争气,没给他丢脸,但是后面大概率还得再加一句这话他真没说过。】

  朱元璋:???

  刘福通:???

  不是,到底怎么回事儿?

  【不过上面这话虽然正史中不见记载,但是可以看出大明对外敌入侵的的态度,当然,后头的奇葩们干的事情这里就不说了,怕控制不住情绪连着老朱一起骂。】

  【唉,大明十六帝,出个堡宗这样千载难逢的皇帝也不容易,老朱要是知道他的后代里出了这么个“奇才”怕是得气的活过来。】

  朱元璋心跳加速,忽然有种不祥的预感,“所以咱这后世子孙到底是争气还是不争气?”

  他给儿子请了那么多名儒教导,总不能把儿子给教歪吧?

  还有,堡宗是个什么宗?

  小朱标现在已经不是那个只会跟在哥哥屁股后面跑的小奶娃了,他现在是能听懂大人说话的娃。

  天上出现异常的时候他正在母亲院子里等父亲回来吃饭,听到这话一脸茫然,“娘,我儿子不争气?”

  马秀英皱着的眉头因为儿子一句话没忍住散开,揉揉他的脑袋瓜笑道,“你才多大点,这就开始操心儿子的事了?”

  小朱标鼓着脸很是委屈,“不是我儿子,那就是哥哥他们的儿子。”

  马秀英卡了一下,不知道该怎么和他解释,索性带上儿子一起去前院找孩他爹。

  如果他男人将来成了皇帝,就算继位的皇帝不是她生的,至少也得是他亲儿子,除非他亲儿子死绝了。

  现在府上孩子少,生孩子实在耽误事儿,她这些年前院后院都得盯着简直忙的不可开交,闲下来之前没有再生孩子的想法。

  但是将来的情况谁又说得准呢。

  【回归正题,这期咱们只唠朱元璋。】

  【后世有学者评价明朝,“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这个评价很高,至于为什么这么评价,后面也说了理由,“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

  【首先,老朱和老刘都是白手起家,既不是前朝重臣也不是诸侯王孙,刘邦好歹是个亭长,老朱比他更惨,造反之前已经沦落成乞丐,出身这里别无指摘。】

  【其次,这俩人最开始都站在百姓的立场,换句话说主要是为了活命,不是一上来就奔着皇位,初心也无可指摘。】

  【而且老朱和老刘打天下算得上是光明磊落靠自己,而不是得了前朝的高官厚禄然后推翻前朝取而代之,人家说起前朝都能挺直腰杆问心无愧,这一点也是某些朝代的开国皇帝比不上的。】

  【所以说,得国之正,惟汉与明。】

  朱元璋听到这里又乐了,不过他和泄露天机的神仙打了那么多次交道,自认为已经摸清了神仙的性子,高兴也不敢高兴的太早,生怕神仙紧接着就揭他的短。

  这种事情以前不是没发生过,前一刻还笑的正开心,后一刻听到的消息就能让他们完全笑不出来。

  就像刚才,“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听上去多厉害,结果转头就来了句“后头的奇葩们干的事情这里就不说了,怕控制不住情绪连着老朱一起骂”。

  傻子也能听出来后头的皇帝干的都不是人事。

  【公元1234年,也就是南宋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这一年,蒙古大军围攻当时属于金朝的汴梁,南宋君臣和蒙古人达成共识作壁上观,没想到蒙古人打到汴梁后忽然撕毁盟约,直接南宋和金朝一起打。】

  【蒙古人在汴梁北边掘开黄河水淹七军,宋军多溺死,金直接灭国,黄河也开始历史上第四次夺淮入海。】

  【黄河夺淮,也就是说只要下大雨,黄淮之间的大片平原就会洪水泛滥。大水之后必有大旱,大旱之后必有蝗灾,蝗灾之后饿殍遍野瘟疫又会紧随而来,这一波水旱蝗疫组合拳打下来,再富的地方也撑不住,而黄淮平原迎接的不只是一波天灾组合拳,而是将近百年。】

  【好巧不巧,咱们这期主角朱元璋的老家濠州钟离就在天灾组合拳的攻击范围之内,这时候他还叫朱重八。】

  【元朝老百姓取名字很有特色,都是拿数字来取名,陈友谅叫陈九四,张士诚叫张九四,史书上为我们所知的这些名字都是后来改的。】

  【朱重八小时候上过私塾,但是束脩不是年年都能交得起的,他绝大部分时间还是个放牛娃,如果没有意外,他的一辈子应该是这样的:给地主放牛——娶个姑娘生儿子——儿子继续给地主放牛,一辈子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朱重八本人:额……

  神仙这是打算从他小时候说起?

  大可不必。

  院子里面视野好,老朱搬了椅子坐到廊檐下听神仙说话,刚刚把找过来媳妇儿子安置好就听到神仙说的略有些多,心里又是感慨又是警惕。

  神仙能多夸他两句再好不过,就怕接下来的话不全是夸他的。

  在媳妇面前丢脸也就算了,他们夫妻俩知根知底没什么不能说,但是儿子还在跟前,全天下都看着呢,多少给他留点面子。

  【但是意外很快就来了,至正四年,黄河再一次决口,淮西在半年之内接连遭受水旱蝗疫四大天灾,一个月之内全家几乎死绝。】

  【他家的人口组成是这样的,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家里六个孩子他是老幺,大姐嫁给了王家,二姐嫁给了李家,大哥取媳妇王氏生了两个儿子,二哥入赘唐家,三哥入赘刘家。】

  【两个姐姐嫁到别人家了暂且不提,只说父母哥哥这边,放到后世也是个热热闹闹的大家庭,但是短短一个月内,这一大家子病死饿死的只剩下大嫂二侄子二哥还有他自己。】

  【他家是给地主种地的佃户,没有自己的地,父母饿死连安葬的地方都没有,还是靠邻居给的一小块地才让父母入土为安。】

  【他家兄弟只有四个,朱重八之所以叫重八是连着堂兄弟一起算的,他家活不下去,二哥便想着带他去投奔大伯,但是到了之后才发现大伯一家除了一个堂嫂其余十二口全都死了,兄弟俩没有办法,只能分开各自逃难。这一年,朱元璋十六岁。】

  【这段经历朱元璋在《御制皇陵碑》中写过:俄而天灾流行,眷属罹殃……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里人缺食,草木为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此去,各度凶荒。兄为我哭,为我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兄肠。兄弟异路,哀动遥苍。】

  【爹娘没了,大哥也没了,大嫂带着孩子回娘家,二哥和他各奔东西,偌大的一家子顷刻间散的干干净净,简直闻者伤心见者落泪。】

  【没多久,二哥也死在了逃难的路上。】

  【但是惨成这样的不只是老朱一家,他是当时百姓的缩影,像他们家一样家破人亡的还有千千万万家。】

  讲到这里,起义军中所有人都深有所感。

  不是他们要造反,是这世道逼的他们不得不反,要是能安安稳稳过日子,谁想刀口舔血有今天没明天?

  老朱叹了口气,有种要落泪的冲动。

  要不是实在活不下去,他也不至于走到今天这一步。但是他不后悔,他自己前半辈子颠沛流离,不能让媳妇孩子跟着他一起过苦日子。

  左右安稳日子肯定过不上,不如豁出去干出大的。

  旁边,小朱标还在掰着手指头算他爷爷奶奶那辈儿有多少家人,还没算明白就被亲爹拉住感受他那无处安放的父爱了。

  【朱重八走投无路之下投奔了皇觉寺的和尚,剃度为僧做了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还受到老和尚斥责。然而只过了不到两个月,皇觉寺周边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他和其他和尚都被赶出去云游。这一年,朱元璋十七岁,和乞丐唯一的区别就是乞丐叫要饭他叫化缘,这一云游就是整整三年。】

  【他终究是不同寻常的朱重八,即便流浪化缘的日子过的艰难,他依旧能自娱自乐,时不时还写首诗来消遣。】

  【——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写诗也是写自己,他不知道他的后半生是多么风云跌宕,已经过去十多年只有颠沛流离,但是他有一颗不服输的心。】

  刘福通是富家大户出身,要不是贾鲁开河故意冲了他家祖宅,他也不会铁了心的和朝廷死磕,更可能和李察罕、李思齐那样招兵买马响应朝廷。

  他知道世道艰难,也知道百姓的日子不好过。

  但是那又怎样,他自己家过的好就行。

  啧,摸着良心、如果他有的话、摸着良心说一句,他这性子的确不适合当大官,更不适合当皇帝。

  好在他没良心,趁现在老朱还窝在南边,他收拾完北边这些烂摊子也想争一争。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以后没人盯着给他送粮草,他还得想想怎么不让他的大军饿着。

  是个问题。

  【老朱离开皇觉寺,一路从濠州向南到潞州,然后折向西进入汝宁府,这三年的时间他走遍淮西,周边各地的山川地理了然于胸,等年景好了又返回皇觉寺。这一年,他二十岁。】

  【回到皇觉寺后的生活和以前没什么两样,还是干杂活混饭吃,闲暇时再跟寺里的老和尚学几个字,日子苦归苦好在安稳,如此又过了三年。】

  【但是安稳日子总是不长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朱重八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代表。】

  【至正十一年,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元末农民大起义正式爆发,各地纷纷举兵响应,红巾遍布天下。】

  【第二年,至正十二年,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老郭聚众烧香,数万百姓响应,这波起义军攻下濠州城后据城自守,城里的蒙古高官全部见了阎王。】

  【这时候的朱重八连参加起义军都不愿意,他过够了不稳定的日子,只想在寺里安安稳稳过日子。投奔起义军会被朝廷镇压,投奔官府会被起义军给弄死,不如两边都不沾,只要饿不死他什么都不在乎。】

  【就在这时,朱重八收到儿时小伙伴汤和的来信,原来汤和参加了郭子兴的义军,因为作战骁勇冲锋在前升为百户,打濠州的时候立下大功又被升为千户,这次特意写信来喊他一起入伙。】

  【皇觉寺还没被乱军攻破,在寺里当和尚还算安稳,虽然义军里有个知根知底的兄弟照应很好,但是朱重八还是不敢去。留在皇觉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总归饿不死他,出去参加红巾军不一样,朝廷围剿的那么凶,出去就死了怎么办?】

  【但是事情不是他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不久皇觉寺毁于战火,同时他在寺里交好的师兄偷偷告诉他说有人知道红巾军那边给他送信要去官府那里告发他,形式不由人,这下不走也不行了,只能去濠州投奔发小。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岁。】

  汤和怀念的笑笑,他当时只是想提携兄弟,并没有想那么多。

  从小一起玩到大的情分,他能吃饱饭自然不能看着兄弟挨饿。

  【朱重八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后作战勇猛一往无前,再加上当时识字的人不多,他粗粗懂得的那些学问在一群大老粗里极为显眼,他又是个精明能干的人,什么事情都能处理的妥妥当当,郭子兴一看捡到宝了立刻将人调到跟前任命为亲兵九夫长。从无名小卒到郭大帅的亲兵队队长,这升迁速度比汤和都快。】

  汤和:

  这就不用说了吧。

  人比人气死人,幸好他没和大帅比过。

  【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于是将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还给他另起了名字元璋,从此军中改称朱公子。也有说法是朱元璋这个名字是他自己取的,这个没有确切记载。】

  【马氏就是后来的马皇后,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从后来的各种事情中可以看出来,她能嫁给老朱真是老朱的福气。】

  【马皇后对老朱好,老朱对她也好,要不怎么说在朱元璋心里他的家永远只是夫妻俩加太子朱标这一家三口呢。】

  朱元璋乐了,“神仙这话说的好,咱能娶到妹子真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马秀英脸色微红,“孩子面前瞎说什么。”

  小朱标很有眼色的捂住耳朵,只当自己什么都没听见。

  【当时的濠州城中一共有五个元帅,郭子兴一派,孙德崖和其他三个元帅一派。郭大帅也是有本事,五个人的局他都能以一敌四,要是换成十个人的局,他能不能抗住对面群殴还真不好说。】

  【民间起义以势不可挡的架势迅速席卷大江南北,朝廷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自然要想法子镇压,但是蒙古骑兵已经不是当年纵横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他们连正面作战都不敢。】

  【元廷先后派了两拨大军镇压刘福通,第一拨战败,第二拨吓的原地解散,不光没把起义镇压下去反而暴露了他们的无能,如此才有接下来遍地开花的大起义。】

  【如果朝廷直接把刘福通镇压下去,其他各方势力看到朝廷那么能打还会不会响应起义就说不准了,正是因为官兵不行,所以他们才有胆子跟着造反。】

  朝中大臣们:……

  要不要这么不给面子?

  他们自己知道官兵都是废物,可直接把这话抖搂到全天下人面前算怎么回事,这让他们以后怎么立威?

  哦,大元没了,那没事了。

  【朝廷一看官兵不给力,但是民间那么多造反的又不能不管不问,于是下令各地官员、将领和地主自己组织兵马镇压起义军。地方开始有兵权局面会朝什么方向发展,了解汉末唐末应该都能猜到。】

  【不管怎么说,镇压各地叛乱的活儿被交出去了,然后朝廷又集结大军前往徐州,把占据徐州的芝麻李打的四分五散落荒而逃。徐州城破,官兵屠城立威,芝麻李本人身死,麾下部将彭大和赵均用率兵到了濠州。】

  【彭大与郭子兴交好,而孙德崖等人则拉拢赵均用。没错,就是那个此处省略一万字脏话的赵均用。】

  【地方自己组织兵马镇压叛乱的效率比朝廷派兵快的多,虽然此举后患无穷,但是至少眼前的问题解决了。各地大大小小的起义很快被镇压,没被全歼也不敢继续出头,濠州城的五位大帅也随大流关起门开始内斗。】

  【在孙德崖的鼓动挑拨下,赵均用大庭广众之下绑了郭子兴胖揍一顿险些揍死,朱元璋费尽周折救回郭子兴,却也更觉得这濠州城不能待,简单点说就是:竖子不足与谋。】

  【老朱不造反便罢一造反就要干到最好,濠州城内争权夺利让他们争去,他回老家招兵买马,于是招了七百多人回濠州,郭子兴一高兴直接提拔他做镇抚。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岁。】

  【这年冬天,彭大的儿子彭早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俩人反客为主,郭子兴等仍是元帅。】

  【这伙人名号一个比一个响亮,但是没什么用,毕竟濠州城就那么大,他们争来争去也就只有这一座城。】

  【老朱又觉得不行,留在濠州城纯属浪费生命,他还是自己出去单打独斗吧,于是从招募的新兵中挑了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这二十四人就是后来的淮西二十四将。】

  各地军营里,被点到的二十四将与有荣焉。

  【事实证明,出来单干是个明智的选择。老朱打下定远之后又南下滁州,在攻打滁州的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

  【李善长,大明开国第一功臣,不管将来是什么情况,至少当时绝对是一条心。】

  朱元璋:???

  咋?老李最后还叛变了?

  连老李都能叛变?

  老朱震惊,李善长更是脑门上的冷汗都下来了。

  神仙上次提到胡惟庸、杨宪等人大帅就很不高兴,要不是那些人的确有本事,他们又正是用人之际,只怕那些人一个都留不住。

  就算现在留下了,大帅心里的刺儿却没丢,那可一直防备着呢。

  怎么,这防备终于轮到他身上了吗?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亲侄儿朱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也就是名将李文忠前来投靠,当时还有定远孤儿沐英,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

  【沐王爷独镇滇南十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安定边疆。史称其“手定云南之经营,未十年百务具举”。他死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以此来报答朱元璋的收养之恩。云南沐王府与明朝相始终,放到所有朝代都是非常难得的。】

  【老朱这养孩子的本事是真牛,只这三个义子就出了三个战神,还有后边那二十多个骁勇善战的义子,二十多个骁勇善战的亲生儿子,要么说运气也是实力的一种呢。】

  只有三个?

  朱文正、朱文忠、沐英都有些傻眼。

  他们当时明明是兄弟四个,怎么到神仙这里只剩下三个?他们小老弟呢?

  得亏他们现在不在一起,要是在一起两个大的怎么说也得拎着沐英问问他们小老弟哪儿去了。

  沐英很懵,他们离家逃难时他弟分明寸步不离的跟着,怎么到神仙口中就不见踪影了?

  老爹□□还不一块收养吗?

  马夫人也很懵,“重八,咱家文青呢?”

  老朱摸摸脑袋,“是啊,咱家文青呢?”

  ……

  隔壁大冯家,沐青顶着来自冯国用的疑惑目光,眨眨眼睛反问道,“叔,我呢?”

  冯国用:……

  我哪儿知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