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帅手边放着小酒小菜, 已经准备好拿“神迹”下饭,听见“老朱”两个字后就是琼浆玉液也喝不下去了。

  不知道为什么,他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说实话, 早在天音说刘福通北伐失败时他就有个大胆的猜测, 但是那个猜测过于骇人听闻, 身边其他人或许也都猜到了那里,但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没有说出口。

  天音没有明说,他们就只当什么都不知道。

  可要是涉及到孩子,事情就不能再睁只眼闭只眼。

  朱大帅捏紧筷子盯着斜上方的光幕,盯的眼睛都在冒火,如果前面站着的是个人,他现在已经上手摇晃问他刚才提到的“老朱”到底是谁。

  神仙怎么了 ?神仙也不能说话只说一半!

  前一句还说着忽必烈的家事, 后一句就说老朱家和忽必烈家如出一辙, 那个老朱什么身份啊就和忽必烈放在一起做对比?说清楚点行不行?

  如果在场只有他自己, 他这会儿肯定已经开始骂骂咧咧, 但是现在身边还有媳妇孩子,他自己胡思乱想不要紧,就怕媳妇跟着胡思乱想自己吓自己。

  “妹子,咱家娃娃好着呢,等神迹消失咱立刻就去找李善长,一定把神仙提到的那个‘老朱’给揪出来。”朱元璋灵光一现赶紧安抚道, “天底下姓朱的那么多,那个代唐建梁的朱温也姓朱,那家伙父子相残兄弟相争就是因为他大儿子朱友裕早死, 神仙说的肯定是那个老朱。”

  马秀英忧心忡忡让他闭嘴, 别打扰她听神仙说事儿。

  朱大帅摸摸鼻子,扭头看向两个娃。

  沐青挪挪小板凳, 抱着小朱标离他远一点,免得朱老爹父爱泛滥过来蹂躏他们俩。

  不管上头的神仙说出什么惊世骇俗的话,他们都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孩儿。

  纯小孩儿,内里不带馅儿的那种。

  

  朱大帅幽幽叹了口气,转过身继续看语出惊人的光幕。

  他们说话的这点时间,沐大青也嘟囔完废话回归正题。

  【真金太子的英年早逝和当时的朝堂局势脱不开干系,这里还得细细说道说道。】

  【学界一般认为真金太子的死和著名的“南台御史封章案”有关,南台也就是江南行御史台。元朝的制度是这样的,中台建于大都,西台建于陕西,南台建于建康,其余各道设廉访司,隶于三台。元朝初年各御史台的创建改组非常频繁,最终是三个御史台并立分管全国,但是中间不管怎么调整,南台一把手的官职都和中央内台一致,可见南御史台的重要性。】

  【忽必烈年轻时推崇汉法,但他是个很清醒的统治者,推行汉法事出自统治汉地的需要,而不是真的心悦诚服。他继位时大蒙古国就已经开始分裂,大部分蒙古贵族支持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弟弟阿里不哥。】

  【1260年,忽必烈开平自立为汗,不久之后,阿里不哥便在哈拉和林被蒙古贵族拥立为汗,二者展开长达四年的内战。忽必烈用汉臣汉将打自家兄弟打的很开心,汉臣汉将也没让他失望,内战最后以忽必烈的胜利而告终。】

  【真金出生时忽必烈还是个二十九岁的大小伙子,但是当时他身边就已经聚集了大量的汉人幕僚,所以真金从小师从姚枢、窦默等大儒学习四书五经,又和萨迦派的八思巴学习佛学。他从小到大接触的都是儒家思想,长大后自然而然奉行儒家那一套治国理念。】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打内战,当时才十七八岁的真金也没闲着,他的母亲带着他镇守燕京,怎么样,是不是有种靖难之役时徐后带着仁胖胖镇守北平的既视感?】

  朱元璋眉头皱的更紧,“徐后是谁?仁胖胖又是谁?北平又是哪座城?”

  马秀英摇头,她也没过这些名字。

  沐青尴尬的移开目光,小朱标那么大了家里还没有第二个孩子出生,朱棣什么时候出生、会不会出生全都不能确定,连朱棣能不能出现都不能确定,徐后和仁胖胖就更说不准了。

  对不住了老弟,对不住了侄子。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内战结束之后,真金受封燕王,开始他的皇子生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不能一直当摆设吉祥物,忽必烈也没打算培养出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继承人,所以真金被封为燕王之后没过几年就参与到日常政务决策之中,身边也逐渐聚起了他的班底。】

  【忽必烈是蒙古人,但是一直以来对汉人的态度都很好,毕竟蒙古贵族大部分支持阿里不哥,他要不争取中原汉人的支持,内战谁输谁赢还说不准。】

  【忽必烈身边的汉臣汉将帮助忽必烈赢得皇位,不过他们不满足现状,在局势稳定之后极力推动忽必烈效法汉家立储稳定民心,试图将忽必烈变成他们熟悉的那种汉家的皇帝。】

  【忽必烈最开始不太乐意,毕竟他是蒙古人,即便觉得儒家法度可以帮助他更好的治理天下,也不意味着他要事事都按着儒家的法度来。】

  【搞笑的来了,忽必烈不乐意立太子,就特意挑了个没有上书催他的汉臣唠嗑,结果那个汉臣也毫不客气,“如果蒙哥汗当年早早立下储君,还会有陛下你的今天吗?”】

  朱元璋倒吸一口凉气,“什么人啊?胆子真够大的。”

  他知道读书人心高气傲喜欢说话带刺儿还喜欢没事儿找事儿,但是在一个蒙古大汗面前这么说话还真是够不要命的。

  打蒙古的时候没见他们多硬气,跟了忽必烈之后又硬气了,这是什么道理?

  马秀英侧身看了他一眼,欲言又止。

  朱大帅收到媳妇的眼神立刻正经起来,“妹子,咱知道是什么回事,刚才就是随口一说。”

  读书人心思多,不管皇帝是汉人还是蒙古人,只要能被他们掌控就是好皇帝。

  宋朝养士三百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

  这是宋朝名臣文彦博的话,他看书的时候看过,当时就觉得这话说的好。

  士大夫中不乏有范文正公那等为国为民之辈,但是更多的还是以他们自身为重。天下是皇帝和他们那些当官的一起治理,不是让百姓治理,皇帝要是想天下稳固就得顺从他们士大夫的意思,不然他们有的是办法让皇位换个人坐。

  忽必烈那会儿肯定也是这样,他身边的汉臣仗着从龙之功试图拿捏皇帝,一步一步的让皇帝变成他们想要的那种皇帝,如此才能彰显他们的本事。

  宋朝的士大夫能把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没道理换成元朝就不行。

  简单点说就是贪心不足蛇吞象,一看忽必烈对汉人态度好立刻就想上天。

  朱大帅撇撇嘴,虽然他是汉人,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忽必烈是个传奇人物,那样的人会被底下的臣子裹挟?

  就算忽必烈真的立了太子,也绝对不是被威胁着立的,更可能是当时的情况立太子更能稳固统治。

  唉,一个个的怎么都那么没有自知之明?

  【汉臣催着皇帝立太子,忽必烈不乐意早早立下储君,双方如此僵持了好几年,忽必烈在汉臣的狂轰乱炸在之下几经考虑终于还是决定立储,于是真金在他三十一岁这年成为了真金太子。】

  【忽必烈对儿子非常慷慨,既然决定立真金为太子,那就绝对不会委屈他的继承人,不光给真金建造了奢华的东宫,亲自着手培植太子的亲信班底,还在礼法制度方面格外强调太子和其他皇子的不同。】

  【真金太子除了拥有东宫装备以外,还和其他诸王皇子一样有自己的封邑和岁赐,除此之外,忽必烈还把蒙哥汗分拨给他的怀孟路五户丝转由真金继承,之后的赏赐也没有断过。从真金太子的封赏来看,如果没有意外,忽必烈百年之后继位的肯定是他。】

  【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

  【真金被立为皇太子不只是定民心、固邦本,还是汉家的嫡长子继承制赢过蒙古幼子守灶旧俗的象征,这也就让忽必烈身边的汉臣有了更多的心思,他们试图将忽必烈这个蒙古大汗改造成他们想要的皇帝。】

  【忽必烈征战一生,自然能看出身边汉臣的想法,他是依靠汉臣汉将赢了阿里不哥不假,这不代表他身边没有蒙古亲信,汉人的胃口越来越大,再加上后来还出现过几次背叛他的事情,所以忽必烈晚年已经不再重用汉人。】

  【皇帝渐渐疏远汉臣,但是真金太子自小跟随汉人学习,对儒家的礼法制度很是信服,为了继续推行汉法,汉臣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到自小被儒家思想教育长大的真金太子身上。】

  【事情本来进行的很顺利,汉臣们推动真金太子亲政,忽必烈这个当爹的也觉得儿子应该多历练历练,在一方推动一方睁只眼闭只眼的情况下,真金太子在朝中的威望越来越盛。】

  【就在这时,御史台中忽然有一位御史封章上言,说忽必烈不应该让南必皇后干政,后宫不得干政,皇上已经老糊涂了,不如禅位给太子,免得晚节不保。】

  【御史台的官员看到这份上书后差点没被吓死,赶紧把东西扣下来,但是那个时候再保密已经来不及了,朝中有小人火上浇油故意去忽必烈面前挑拨是非。真金太子知道这事儿后心都凉了,知父莫若子,他是忽必烈的亲儿子,会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对权势有多看重吗?】

  【好在忽必烈虽然老迈但是却不失精明,他不想引起朝廷动荡,发过火之后冷静下来让这事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心里再窝火也只当什么都没发生过,既没有追究到底是谁上禅位奏章,也没有问责太子。】

  【他又不傻,不可能不知道这事儿是有人在陷害太子。】

  【从古至今没有几个皇帝乐意禅让,真金太子的继承人之位稳的不能再稳,忽必烈年事已高,经常带兵打仗的人身上少不了病痛,谁都说不准宫里什么时候传出皇帝驾崩的消息,只要能耐着性子等,皇位肯定跑不了。】

  【再说了,真金太子自幼接触儒家的仁义孝道,教他的人对仁义孝道有几分真情实感咱们不知道,反正真金太子看上去很是真情实感,他不可能干出忤逆父亲的事情。】

  【但是建议皇帝禅位太子的事情就是发生了,因为忽必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关于这件事的资料并不多,甚至连真假都不能确定,那个上书的南台御史姓甚名谁更是一点记载都没有,总之就是两个字:离谱!】

  【忽必烈刻意压下这件事,被迫卷入其中的真金太子却不能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他好好的当他的太子,大逆不道的罪名凭空而降,他找谁说理去?】

  【所谓“南台御史封章案”虎头蛇尾的结束,其中究竟有怎样的勾心斗角咱们无从得知,但是真金太子却为止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当年十二月,真金太子在惊惧交加中病重不治而亡,年仅四十三岁,这位忽必烈悉心栽培的接班人最终没能继承大元江山,重选继承人再次成了大问题。】

  朱元璋一拍大腿,“天音之前提到的老朱是朱温没跑了。”

  马秀英若有所思的点点头,“的确挺像。”

  朱温,就是灭唐的那个朱温,他早年追随黄巢造反起义,后来降唐镇压黄巢,拿下河朔三镇后逐渐掌控朝廷,杀昭宗废哀帝,建立梁朝改元开平定都汴州。

  这个老朱儿子义子一大堆,长子朱友裕自幼善于骑射,长大后跟随朱温征战,骁勇善战宽厚待人,甚得兵士之心,但是却间接的死在了朱温手中。

  朱温任宣武节度使镇守汴梁时讨伐徐州,有个叫朱瑾的将领带着兖、郓一带的士兵百姓给他捣乱,朱温气的不行,于是派朱友裕率兵打回去。

  朱友裕有勇有谋一战告捷,打的朱瑾只剩下几个残兵败将仓皇逃跑,不过他觉得当时的重点在攻打徐州而不是和朱瑾死磕,于是朱瑾跑的时候他就没追。

  这边姓朱那边也姓朱,这么一想姓朱的名人还挺多。

  朱温儿子们之间关系并不和睦,时任都虞候的义子朱友恭认为朱友裕这样做必有他图,于是写信去朱温那边挑拨离间,朱温也害怕这个文武双全的儿子造反,于是就下令让别的将领取代朱友裕统帅部队。

  巧了,这信没到朱友恭手上,而是被朱友裕本人给截住了。

  朱友裕身为长子,他爹的猜忌心有多重他再清楚不过,当时就吓的赶紧带上亲信跑进山里躲起来。可是后来一想,他根本就没想谋反,不跑还没事,一跑反而像他心虚,于是四处打通关系,希望能让他爹知道他没想谋反。

  身为儿子,想和自己爹说话还得打通关系让亲信传话也是没谁了。

  这事儿传到朱温的妻子张氏耳中,不知道张氏是不是朱友裕的生母,反正他们俩关系应该不错,张夫人便传信给朱友裕让他赶紧回到朱温跟前,回来之后再想办法解决这件事情。

  朱友裕很听劝,连夜回城跑去他爹面前抱着大腿哭,说什么“他没有谋反的意思,爹要怀疑就直接杀了他”之类的话,朱温也很给他面子,当即就要让左右把他拉出去砍了。

  要不是张夫人到的及时,他们父子俩只怕能血溅当场。

  即便后来父子俩明面上重归于好,事情也没那么容易就归于平静,没几年朱友裕就病死了。

  虽然朱温不放心朱友裕这个智勇双全的长子,但是不可否认,这的确是他培养出来的继承人,朱友裕一死,朱温在传位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最终篡位仅仅六年就被儿子杀死篡位,之后便是那些儿子之间自相残杀。

  回到现在天音讲到的真金太子。

  朱友裕是朱温的继承人,真金太子是忽必烈的继承人,两个继承人都是因为小人在父亲身边挑拨离间而死,死后都导致政局动荡。

  这么一看,之前说的老朱妥妥是朱温。

  朱大帅和媳妇对视一眼,俩人都感觉这个猜测没啥问题,说话的时间已经肉眼可见的放松下来,“咱就说咱家标儿身体结实的很,天音说的肯定不是咱。”

  沐青:???

  不是,这也行?

  爹,不要急着下结论,要不咱再听听?

  此老朱非彼老朱,三思啊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