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安带领太平的父老乡亲欢迎保境安民的朱大帅的到来, 还在乡亲们面前为朱大帅说好话,好像朱大帅是老天派来拯救他们的真命天子,真情流露老泪纵横, 可把朱大帅给感动坏了。

  但是朱元璋也知道这些好话听听就行, 当真才是坏事。

  读书人的嘴, 骗人的鬼,说好话的时候感觉恨不得能和你好一辈子,想祸害人的时候又能兵不血刃的把人折腾的要死要活。

  他朱元璋是个聪明人,知道什么话能信什么话不能信。

  陶安真心觉得他是明主那最好不过,要是迫于压力装傻说假话也没什么,只要能帮他安抚百姓治理太平,别的都不重要。

  那人在太平路德高望重, 有他那些“顺天应人”“拨乱安民”的说法在, 红巾军就更容易得到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 百姓觉得红巾军好, 他们还愁朝廷反攻吗?

  陶安就任幕府参军后踏踏实实的帮他出谋划策招揽人才,在稳定民心的事情上功不可没,这就够了。

  只乐意听好话的那是昏君,他是个清明的好大帅,不会被甜言蜜语蒙蔽双眼。

  他朱大帅嫉恶如仇,谁敢在他眼皮子底下搞幺蛾子, 转头他就能把人扔到江里喂鱼。

  不管怎么说,总之太平路符合它的名字,打下来之后一切都很太平。

  淮西红巾军拿下太平路, 在江南繁华之地稳稳的插进一颗钉子, 再有和州、滁州等江北州县源源不断输送兵力补给,大军兵锋直指集庆, 大战一触即发。

  只打下太平路远远不够,只有集庆那种地势险要的地方才能让他们站稳脚跟安心发展。

  朝廷在江南兵力不少,地方团练也不在少数,朝廷是蒙古人的朝廷,汉人在蒙古人的朝廷中备受压迫,然而即便如此也总有些在压迫中混的风生水起的能人在。

  蒙古人内部争权夺利,汉人内部更是和团结不沾边。

  中原这边的起义军打的如火如荼,镇压起义军的朝廷官兵更是大半都是汉人。

  脱脱下令地方自行招兵买马镇压叛乱之后,那些有粮有钱有地的地主老爷们养起私兵来更加 肆无忌惮,一个个嘴上说着要鞠躬尽瘁以死报国,其实就是扛着效忠朝廷为朝廷分忧的大旗圈占地盘,干的事情和红巾军也没差多少。

  郭天叙和张天佑来到太平后只对攻打集庆上心,他们两个本事有限,也有点自知之明,很识相的没有干涉朱元璋安排接下来的仗怎么打。

  要求只有一个,集庆必须是一把手或者二把手或者一把手和二把手一起攻打,打下集庆府的功劳他们要定了,谁都别想和他们抢。

  这个要求有点不讲理,但是因为他们两个以前更不讲理,所以朱元璋竟然觉得他们这次还算安生。

  只想要最后的功劳而不插手最终之战之前的安排,这可真是安分,安分的让他有种不祥的预感。

  他的安排非常简单,先派兵将集庆周边的路府州县拿下,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包围集庆府,等集庆府陷入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孤立无援状态,他们再派出大军正面攻城。

  只要外面的援军进不来,他们围城也能把集庆给围到手。

  他们拿下太平路之后就把太平路改为太平府,并在城里设太平兴国翼元帅府,元帅是老朱自己,然后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又让通经识文的汪广洋担任元帅府令史。

  如此一来,整个太平府官府衙门重要职位尽在他的掌控之中。

  太平落入起义军手里,朝廷的反扑来的也很快。

  之前在巢湖入江口埋伏巢湖水军的蛮子海牙率领麾下水军再次出发,沿江而下直奔采石矶。

  朝廷的战船多,大批舰队围在采石矶江面,全面封锁姑溪河口,想要截断红巾军的退路,将他们一网打尽。

  水军由蛮子海牙率领,步兵骑兵也不甘落后,大批兵马由陈野先和康茂才等人带领,由北向南攻击太平城。

  康茂才是蕲州人,能文能武还孝顺,这些年天下大乱,起义军强盗山匪层出不穷,运气好打到自己家的是有纪律的军队,运气不好就是被强盗劫匪接连光顾落得个家破人亡。

  康茂才运气不太好,打到他家的起义军根本没有纪律这种好东西,那伙人除了打着起义军的旗号,所作所为和山匪强盗完全没有区别。

  他本来没想干什么,但是强盗都抢到家里了,他再不干点什么就说不过去了,这才召聚兵马保卫乡里。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因此被朝廷看重封为长官。

  这个长官不是广义上的长官,这个官的名字就叫长官。

  康茂才也是真有本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没过多久就改任镇抚,之后率众将收复九江,捣毁蕲水黄连寨,升任为蕲州路同知总管府事,屯兵于裕溪、采石。

  然后他就遇到了朱元璋朱大帅和朱大帅手下的猛将天团。

  老康刚升任淮西宣慰使、都元帅,这边迎面就来了个大败仗,麾下精锐尽数被歼灭不说,他自己被人都差点成为俘虏,远远跑到天宁洲才堪堪收聚残军重新设立营寨,一时间可谓是大受打击。

  不当官的时候打败仗还没什么,已经当了那么大的官再打败仗就有点接受不了了。

  他还没死呢,老朱想占据太平打集庆没那么容易。

  陈野先和康茂才不太一样,他是地主出身,起义军起义打的是劫富济贫的旗号,他们家就是被劫的那个富,所以老陈拉扯起队伍后镇压起义军镇压的毫不留情。

  别说什么大家都是汉人,应该齐心协力反抗蒙古人的压迫把蒙古人赶出中原。生活在中原的大多都是汉人,也没见起义军抢劫汉人富户的时候手下留情。

  起义军抢劫他们的时候不讲情面,他们镇压起义军自然不用留情面。

  情不情谊都是虚的,保住自家财产才是实实在在切身相关。

  陈野先这么想,其他响应朝廷号召镇压起义军的地主武装也都这么想。

  朝廷的压迫他们可以从身份不如他们的人身上压迫回来,起义军打到家门口家产可就真没了。

  老陈拉扯起来的队伍和退到天宁州的康茂才的队伍两军合成一军,再配合江上蛮子海牙的水军,三支队伍气势汹汹,大有不夺回太平誓不罢休的架势。

  他们想的很好,朝廷的兵力比红巾军多那么多,水陆两军同时出击,夺回太平应该不费吹灰之力。

  可惜他们遇到的朱元璋。

  朱元璋朱大帅最擅长打以少胜多的仗。

  红巾军拿下太平,汤和等人立刻分兵攻打周边地区,郭天叙和张天佑来到太平之后徐达也很快回来,能打的将领一个都没闲着。

  陈野先无甚谋略,即便元军来势汹汹,城里也没有太紧张。

  朱大帅派徐达、汤和、邓愈等人率兵正面迎战,又命其他将领悄悄率兵绕到元军后方,如此兵分两路里应外合,愣是直接生擒了陈野先。

  陈野先被擒,康茂才独木难支,不得不继续退到天宁州。

  蛮子海牙也是个人才,看到陈野先和康茂才大败,带上他的水军二话不说扭头就跑,又回到峪溪口当他的缩头乌龟去了。

  红巾军完美的击退朝廷的反击,城中军民气氛高涨,都觉得拿下集庆指日可待。

  除了朱大帅。

  太平兴国翼元帅府里,朱元璋撑着桌子叹气,越发觉得现在就是众人皆醉他独醒。

  要不是他确定他是个明白人,他都以为集庆府真的是个随随便便就能打下来的小城了。

  他手里现在有两个身份重要的俘虏,一个是汉人大户陈野先,一个是太平万户纳哈出。

  前两天士兵将陈野先押到他面前,他亲自上前给老陈松绑,还设下酒宴要和老陈说说贴心话。

  不看僧面看佛面,好歹是个大地主,手下兵马粮草都非常富足,能拉拢过来再好不过,拉拢不过来也不亏。

  觥筹交错之际,他借着酒意拍胸口表示自己愿意与老陈结为兄弟,希望老陈能带着手底下的兄弟们投降。

  意料之中,老陈同意了。

  陈野先是个墙头草,他已经被俘虏,不投降就是死,他不想死只能投降。

  陈野先投降了,纳哈出却是块硬骨头。

  那人是成吉思汗麾下名将木华黎的后裔,木华黎受封太师、国王,掌管左手万户,统辖兴安岭左右的广袤地域,之后他的子孙世袭国王爵,乃是辽东一代的土皇帝。

  到纳哈出这一代,他先被安排到江南富庶之地的太平路当万户,没有意外的话,回到大都之后就是平步青云。

  就算不去大都,到辽东也少不得他的前程。

  纳哈出身份如此显赫,怎么可能投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红巾军首领。

  朱元璋也知道他说服不了纳哈出,但是心里还是抱着一丝丝不切实际的想象,于是又一次把人喊到跟前唠嗑。

  这次要是还是不行的话,他就只能把人放了。

  杀是绝对不敢杀的,纳哈出出身名门,朝廷没落了蒙古大贵族可没有全部没落,纳哈出要是死在江南,他的家族绝对不会善罢甘休。

  得饶人处且饶人,也不是他心慈手软,主要是纳哈出背景太强,他不敢冒这个险。

  书房里没有外人,只有朱元璋和几个亲信,为了让纳哈出放松戒备他也是煞费苦心。

  然而纳哈出并不领情。

  他是蒙古人,还是出身高贵的蒙古贵族,绝无投降汉人的可能。

  朱大帅叹了口气,“既然如此,咱就只能放你回老家了。”

  留在江南想都不要想,要么留要么死,想必纳哈出勇士也会选择好死不如赖活着。

  纳哈出皱眉,他不太确定朱元璋这话是字面意义上的送他回老家还是一刀把他砍了让他魂归故里。

  就在此时,久违的光幕再次出现,欢快的乐声中,开场方式和前两次无甚不同。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亲爱的up青青陌上桑,今天我们来唠唠元朝统治下的蒙古百姓。】

  【蒙古人打下江山,寻常蒙古百姓也跟着鸡犬升天全部成为人上人了吗?】

  朱文正反应迅速,立刻出去让卫兵严加把守,里面的人不出去,外面一只苍蝇都不准放进来。

  朱元璋的反应也不慢,“来呀!给纳哈出勇士看座上茶!”

  纳哈出:???

  蒙古人崇信萨满教喇嘛教等各种信仰,别管信的是哪个教,总之都笃信神明。

  光天化日之下看到面前出现一道光幕,纳哈出人都傻了。

  朱大帅笑眯眯,“勇士莫慌,区区神迹,不足挂齿。”

  纳哈出:……

  要不你在斟酌斟酌这话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