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穿越重生>有种你下朝别走[重生]>第51章 坑爷

  

  按理说,无忧一个还没马背高的奶娃子,是跑不到哪儿去的。但如今举国上下乌烟瘴气,流寇盗匪横行城野,间谍贼子匿藏坊街,别说他身份特殊,就是个平头百姓家的男孩,也不可能只身在外平安活过几天。

  

  我一面气自己思虑不周让他见了不该见的东西,一面恨不得打断这不省心玩意的腿。想发告示寻人,前怕刺激燕王,后怕扰乱民心,还担心贼人趁机滋事抢先一步把人给找着了!他那二三四娘都是怎么死的,他心里没点数吗!

  

  一时心力交瘁,南方战事胶着,国库打一天瘪一点,户部提议紧急加征民税,悯州那头一听加税刚消停一点的暴/乱卷土重来,如此又耗过数月,朝中已开始有人心生怯退。

  

  先前咬死不愿迁都的人中一部分开始调转口风,还有一小部分虽仍不愿迁都,但开始提议将那羌使放出来重新谈判。

  

  可拿什么谈?称臣割地,纳贡赔款,哪一桩不是丧权辱国、降难万民的倒霉事?比之野死疆场又能强到哪儿去?

  

  烽火连三月,转眼又开了春,无忧仍毫无音讯。而就在这焦头烂额之际,燕王价值万金的家书又一次送抵案头――他是不是终于得知无忧失踪的消息了?还是实在打不下去了?

  

  然而打开一看,竟并非燕王亲笔,乃是徐疾所书。

  

  徐疾私借燕王殿下专用的千里急线,将一则骇人听闻的消息拍到朕的眼前:“朱勒称擒得太侄孙殿下,胁燕王殿下入羌营和谈,疑有诈,乞证。”

  

  无忧失踪之事再也捂不住,满朝炸开了锅――“荒谬!什么和谈?分明是个心怀歹意!燕王一去,焉能善归!”

  

  “燕王断不会冒然入敌营!想当年燕王世子被擒,羌人便使这般把戏,何曾得逞过?”

  

  “太侄孙殿下明明身在京都,如何会落入羌贼之手!即便走失,殿下年幼至此,又是如何走出这千里之路行至北关!”

  

  “此信为徐疾所书,徐疾为何代燕王问信?莫不是燕王已不在军中?”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纷纷虎躯一颤,似乎连大殿上的梁柱都狠狠抖了一抖。

  

  我眼皮突突直跳:“派人拦住他!拦死!”

  

  然而朕隔着十万八千里的怒喊来不及传进三哥的耳朵里。

  

  他都五十多岁了,六亲不认了一辈子,亲哥哥、亲娘、假儿子真侄子全都赔进那一顶“燕亲王大义无私”的高帽里,挫骨扬灰都没见他掉一滴眼泪,不成想临到末了,竟对一个不知从哪儿冒出来、通共没见过几面的“孙儿”道出一声“不忍”。

  

  诚然幼子无辜,可所有人没有比这一刻更希望将军能心如冷铁。

  

  “平安七年仲夏,太侄孙为羌人所擒,燕王会朱勒,埋兵三千于敌阵外。太侄孙出,独与二三老马归营,了无他人也。”

  

  燕王大军终于全线崩溃,十万兵马节节败退,北十三关接连失守,徐疾、萧关、窦玄迅速收缩兵力,全军退守望京关。而此时赵朔在悯州刚和暴/乱的军民茬了个两败俱伤的硬仗,军需几乎损耗殆尽,仅剩的粮草被乱民洗劫一空。

  

  良王南下大军也已不堪久战,败相横生。越王不知安的什么心,明明已经过了秋洪岭,可除了南行宫一战外再不主动进攻,占据南行宫后以该地为据点,在附近“犬牙山”一带和良王大军玩起了猫逮耗子。

  

  良王战报中道:“北关失守,京都危如累卵,越王惜存兵马,隔岸观火,企图渔利。我军损失过半,士气低迷,不能久拖。现唯有背水一战,赴死地而求后生。陛下或可征集良、西二州薛蒙、宋非所辖民兵,早做打算。万望珍重,勿使侄无家归还。”

  

  南边盼着北边早日击退羌人死了越王那条心,北边眼巴巴等着南边收拾了叛乱尽快给他们送粮草装备,双方都对彼此深怀信心擎等着抱对方大腿。

  

  替皇侄捎信来的是宋琅。宋大人押护一队据说是良王带人从越王营中抢出来的辎重入京,痛陈南方战况之惨烈艰辛,称良王殿下已破釜沉舟将大军打散,分批冲入越王领地,全军殊死一搏,不胜即死。

  

  卫裴沉吟道:“若我军落败,越王极有可能迅速抢占青、中乃至西、良诸州大片土地,等到羌人入关,双方大抵会裂土分邦而治。”

  

  “没有那一天!”薛赏愤然道,“九门未破,赤水未绝,陛下还站在这里呢,卫大人何为此言!”

  

  宋琅满面风尘,左臂缠着绷带,一身从战场上带下来还未散尽的酷厉肃杀之气,与先前乐乎台上单挑羌人黄金台长君时已判若两人。他目光深冷而悲凉,轻飘飘瞥了薛赏一眼道:“卫大人也只是说说,薛大人何必疾言厉色。”

  

  薛赏被这一眼瞥得哑口无声。卫裴默了默:“宋兄有伤在身,不如另派他人押送这批辎重北去,陛下以为如何?”

  

  我道:“朕正有此意,宋卿即日复原职罢。”

  

  宋琅拜谢道:“臣领旨。但请陛下容臣迟缓一日,微臣尚有些家事。”

  

  到了晚间,薛赏也称自己有家事告退。只剩下卫裴,卫大人道:“臣无家事,可陪陛下饮酒。”

  

  我已然牛饮了半壶,看高台之下清风徐徐,萤火明灭,不禁有些眼花耳热,可奈何心里总是清明得很:“你也该有家室了,唉,先前阿蒲奴派人来议和那段时间,朕还想着给你和宋琅家的姑娘赐婚来着,可惜转眼忙于将军府之事没顾上,后来又出了陶三勇案,白耽误到现在。”

  

  卫裴似乎有些吃惊,不顾尊卑地直愣愣瞪向我:“……”

  

  “嗨,”我歉疚道,“非朕多事,朕是知道有人背后说闲话,坏你名声,这事儿朕要不亲自管,怕没人敢上你家门。实在对不住啊卫卿。”

  

  卫裴笑了:“微臣惶恐。仰仗陛下知遇,臣从一介布衣走到如今,实在太顺风顺水了些,难免招人议论,令陛下圣名受损,是臣之过才对。”

  

  卫爱卿一定不知道朕和良王殿下有一腿,或许朕应该让他见识见识什么叫真正的“坏名声”。我与他击杯:“朕的名声早就坏透了,国都要亡了,还在乎什么。”

  

  卫裴闻言目光一沉,套搬了薛赏一句话:“陛下何为此言。”

  

  卫爱卿突然被揪进宫议事,未及换上官服,身上穿的还是一身洗得发白的皂青便袍,依稀仍是当初那个千里入京告状的孤苦书生。冤屈满腹的书生恨天恨地,痛斥该杀者活,无辜者死,世间颠倒黑白。可而今的卫大人却再也不提这些,他不知从哪里学会了引而不发,学会了权宜变通,学会了在天塌下来之前还能有条不紊地拨一拨人头,让这天下人站得受力均摊些。

  

  而且他也不骂我了。我不禁感慨:“卫卿啊,你以前可不是这么说的,国要亡了,你骂朕昏庸糊涂、不知好歹、怯懦无能……一箩筐呢,可把朕伤心透了。”

  

  他又惊住:“这……臣从未说过这样的话。陛下是个开明的君主。”

  

  我咣里咣当摇着酒壶:“唉,朕学了一辈子,到如今也就只剩下开明这一条了。”

  

  卫裴低垂双目,淡淡道:“历朝历代,能得‘开明’二字者能有几人,陛下有这一条便胜过千千万万了。”

  

  卫大人这么好说话我有点不习惯:“你可别学那些人拍马屁啊。诶,等无忧回来,你也跟着一起去西州罢,那小子不禁夸,日后你对着他得严厉点儿。”

  

  卫裴眉目寡淡,嘴唇常年干得起皮,头发也总毛躁着,气色好时是和气书生,稍微沉一沉脸色就显得有些孤僻冷冽、峻厉逼人。

  

  我被他冷冷盯了半天,心中惴惴:“朕这也是早做打算。朕知道很多人表面上不愿投降、不愿迁都,其实私下已经悄悄把家眷送走了,薛赏说得对,这叫‘留得青山在’。他说的‘家事’就是这个吧?咱们折中一步,京都要守,青山也要留。”

  

  他表情凝重地点了点头,默了片刻,道:“薛大人并非回去安置家眷。去年今日宋夫人病逝,他去宋府了。”

  

  “宋琅他……朕竟没留意到这回事,去年这个时候他还在狱中,唉!薛赏这是去送上门讨打吗?”

  

  “生离死别,日子久了就好了。”卫裴垂下眼目,声音几乎低不可闻,脸上竟然闪过一丝充满人味儿的哀伤。

  

  “你……日子要向前看,”我拍了拍他肩膀,“人嘛,有聚有散,过去了的不必过于牵挂,将来你会有新的家人、良师、挚友。”

  

  卫爱卿不知是想起了什么人,神色微微一顿,继而近乎温柔而又万分怅惘地笑了一下:“陛下在这世上,除了太后娘娘,心里还有什么十分牵挂之人吗?”

  

  卫大人八成是酒气不上头,心里早醉糊涂了,竟然敢问皇帝这么私人的问题,我劈手夺下他酒杯:“朕是皇帝,心里牵挂的人可就多了去了。要说太后娘娘啊,她在朕的梦里,不在心里。十分牵挂的人,在梦里。”

  

  卫裴若有所思地重复了一声:“梦里?”忽而两眼一闭,歪头瞌睡过去。

  

  朕命人把卫大人抬进东阁议事厅里的卧榻上,自个儿也摸回逝波楼去睡觉。

  

  不成想,这是朕在逝波楼里睡的最后一个囫囵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