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去大明扶贫>第140章 辽王要抓大放小

自小辽王回到广宁后,广宁上下、王府内外,感觉到格外有主心骨,做事也格外用心、格外卖力。

但是随着各项任务进一步细化、分解、落实,辽王总觉得人手极缺。特别是他想经营沈阳,一时找不到合适的项目人选。

铁岭卫指挥使刘显,虽然在被高丽扣押期间,能够持节不辱,但是其他方面均表现极为平庸,除了政治正确外,什么都不会,难堪大任。

郭英那宝贝嫡子郭铭吃不了辽东的苦,早在去年趁大家都忙得一团糟的时候,偷偷溜回应天去了,就连他亲爹武定侯郭英都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时候开溜的。

郭英被老朱和朱大忽悠去了蓝玉的北伐大军,郭庸、郭鉴现在已经被沈庄有点带偏了,一心钻到钱眼里去了,一个忙着在广宁卖家具,一个忙着在辽阳卖农具,两个人现在也不是很愿意听辽王的话了。

郭钥、郭铨和张石的便宜儿子张斧、盛庸的儿子盛宣在一起。麻生蓬中,不扶而直。二人表现虽然没有张斧、盛宣那么突出,但在红二代中还算比较优秀的,不过年龄还是太小、历练太少,暂时还不能委以方面大任。

郭家还有一个郭骥,可惜远涉重洋,至今生死未卜。

朱植没有办法,只好把铁炫从应天带来的弟弟铁燿派到了沈阳负责移民屯垦、营建城池等事务。

朱植也对铁燿画了个大饼:“只要把沈阳给我建好了,我就给你们回回建一个大大的清真寺。”

朱植这一许诺,铁燿也像打了鸡血一样,又找了一帮回回,拖家带口一起到沈阳定居下来,建起了回民街。

朱植知道后,受铁燿建回民街的启发,专门写信给远在红城子的宋忠和阿扎失里,让他们派一千户蒙古百姓到沈阳城定居,建立蒙古街。

铁燿反过来又受辽王的启发,又在沈阳建立了女真街、索伦街、锡伯街,把沈阳打成一个民族和谐共存的模范城市,为明军经营沈阳、开发辽宁,立下了大功。

随着后来沈阳城越建越好,铁氏家族也就此在沈阳开枝散叶,回回们也越来越多。他们不仅为辽东军带来优质的兵员,还带来宝贵的工匠力量。这是后话。

到了四月初,内地又陆陆续续来了两、三千户移民,刚好放到王府,经营王府田产。

张信总算松了口气,这辽王的十万亩王府私产总算有人接上茬了,今年的收入有保障了,辽王那里也好交差了。

朱植却基本上不管这些小事情了。

他开始给蒯富等几个超级工匠的任务作了大的调整。

“蒯富,你现在要学会抓大放小,把握全局,抓住关键,不要什么事情都干,什么事情都抓。”

“王爷,什么是大,什么是小?”

“不断培养、考核新的工匠是大事,其他都是小事。”

“什么是全局,什么是关键?”

“统筹军械司四个局发展,分配任务,协调人手,抓好检查督促,这就是全局。改进坩埚、锅炉,研制无缝钢管和后膛炮就是关键。”

“哦。”

蒯富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心里腹诽道:“关键是你每次下达的紧急任务都很关键。现在又说了这么多关键任务,都把人累成狗了……”

朱植后来看着着急,干脆直接插手军械司的管理。

他让赵鲁的枪械局力争每月能够生产三十支掣电铳,也就是后膛枪,同时生产一百来支传统的迅雷铳,也就是前膛枪。

经过大战哈拉章的实战,他现在觉得,在据险防守的时候,迅雷铳除了射速慢一点,但是因为密闭性好,在射程方面还是明显优于掣电铳,性价比也高,适合大量装备部队,减少军队开支。

辽王因为要集中力量搞建设,所以下达的军工生产任务并不算高,赵鲁也没感到多大压力。

不知不觉中,辽东的军工体系越来越契合辽东发展的需求,向平战结合转型。

一天,辽王突然又给火箭弹药局的生产给停了,让局长毕杰接手战车局,开始转型生产民用车辆,争取年底前广宁每户移民家里都有一辆自己的骡车或马车。

现在辽东移民越来越多,屯田越来越多,粮食收获越来越多,收入越来越高,老百姓生产、生活对大车的依赖也越来越大,不仅收获粮食、拉个货物要用大车,甚至走个亲戚、串个门,也要坐个大车,装个面子,和后世人一个德性。

曾有人作了《不足歌》讽刺人类内心的贪婪: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思娇娥美貌妻。

取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良田置得多广阔,出门又嫌少马骑……

辽王倒不这么看。

凡事都有两面性,如果人类内心没有这么多的贪婪与不足,人类怎么会走出蛮荒?人类如何有那么多发明创造?写《不足歌》的人又如何拿出纸笔写下这《不足歌》?

他想,连那纳粹都知道要搞什么大众计划,让车辆进入大众家,为什么那么多标榜自己如何高尚、如何进步的势力不敢光明正大地宣布这样的计划呢?

贫富并不高尚,富裕也不可耻。辽东必须建立勤劳致富、以富为荣的良好导向。

到了后来,他干脆把生产民用大车的任务完全从军械司战车局给剥离出来,交由蒯氏另一个优秀的后生蒯荣负责。

用辽王的话来说,这叫走军民两用、平战结合的经营之路。

沈庄回广宁知道这个事情后,建议他说:“你其实另行成立一个马车厂,专门走高端路线,不断提高民用车辆的做工、内饰和舒适性,生产一批高档马车,少部分用来拉拢应天城内的权贵,大部分交由沈家销售,收割内地富贵人家的财富,同时也可以为辽王府赚不少钱。”

辽王猛夸了沈庄一番:“你真是个人才。”

沈庄却谦虚地答道:“都是跟你辽王爷学的,要赚就赚有钱人的钱。”

辽王又问:“你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赚有钱人的钱?”

沈庄马上滔滔不绝起来:

“其实,你的好几个军械部门都可以走这样的路子。火箭弹药局可以开个烟花爆竹厂,反正原料都是火药。只要小孩子买烟花,那钱就不够花。”

“你还可以让你的刀剑局开个五金厂,生产一些民用五金、锁具产品,老百姓有钱了,最想升级的就是自家的门和锁,防火防盗防老王……”

辽王虽然觉得沈庄说的有道理,但是现在辽东局势还不稳定,人手不多,物资也不充裕,暂时还不能完全采纳他的意见。

就拿生产马车来说吧,辽东现在哪里有那么多马啊?连骡子也只能是先满足军用。

按照辽王的要求,蒯贵接手了刀剑局,四分之一的人手继续生产刀剑,四分之三的人力转型生产新型复合弓、弩。

辽王这时也一时兴起,深入车间,和蒯贵一起琢磨研制更为先进的弩。

在古代,一个优秀的弓箭手不仅需要过人的臂力,还需要至少三年以上的射击训练和实战锻炼。一个优秀的骑射手,往往需要五年以上的骑射经验。

胡人善于马上使弓,蒙古人尤其擅长使用复合弓。这对五岁就会骑马的胡人来说,骑射不成问题,但对内地新兵来说,却是一道天然障碍。

这也是当中原王朝腐败时,北方游牧骑兵会以一当百,对中原步兵形成碾压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聪明的汉人为了克制胡人的弓箭,自从秦汉开始,就学会了用弩代替需要使用巨大臂力的弓箭,而且通过设计精巧的机械连轴转动装置即青铜弩机进行射击,又设计出望山这个瞄准器进行瞄准,不仅提高了射程、命中率等战斗威能,而且更容易量产,适合士兵们操作训练。

古代中原王朝的步兵大多装备了大量的弩。但是由于技术传承的中断,到了明代,这弩居然没有装备望山,也没有精巧耐用的青铜弩机,比汉代还落后,命中率大打折扣。

朱植新设计的新型弩只是用新型钢材取代传统单一的核桃木做的弩臂以及青铜做的弩机,不仅使弩的核心部件更加坚固耐磨,而且更容易标准化量产,加装可以用来精确瞄准的望山,绝对是丛林作战和狩猎的一把利器。

他还设计了一款体型较大的弩枪,后带绳索,专门用于士兵攀爬城墙和岩石,可以用作攻城利器。

如果用来射杀重要目标,也是剖胸取心,如探囊取物,令人魂飞胆丧。

至于辽王设计的复合弓,比弩要复杂多了,不仅要用钢材取代部分传统木制弓身,还要加装可以节省一半臂力的滑轮,更要经过反复的验证,找到可以用来减震的材料和更为耐磨的弓弦。

但是,因为没有后世复合化工材料技术的加持,这项研制进行一个月后,朱植自己就认为这款武器的实战价值并不大,将搞出来的十来件样品,赏给手下几个擅长射箭的部下作为竞技时的装逼利器。

大能后来笑话他是狗戴嚼子,胡勒。

不过辽王也会为自己开脱:“你真得好好学习林大帅。他不仅会兵法,还会搞建设。林大帅说了,凡是搞建设,哪有不付出成本的?这叫试错。”

大能马上说道:“就像你当时指导懿州种植水稻一样。”

辽王的脸马上就垮了下来,老长老长的,竟然开始有了应天府那位马脸皇帝的三分神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