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冷面帝王的娇宠小世子>第72章 猜测

  宁书珩道:“好了,如今到了青阳,你也好好把身上的伤养一养。”

  这几日跟着他们奔波,宁如镜身上的伤时好时坏,到现在还没能好全呢。

  宁如镜道:“主子你放心,我一定把伤养好,认真学武,日后做你身边的第一护卫。”

  这人真是,刚刚还跟他说了不要叫他主子,这是一点也没听进去啊。宁书珩有些无奈,也懒得再纠正他,随他去了。

  把宁书珩平安送到了青阳,顾晟等人的任务也已经完成了,次日一早他们便告辞回京述职去了。

  宁书珩刚刚才到青阳。也没什么朋友。徐老太傅就让沈清尘带着他在书院里逛逛,顺便多认识一些朋友。

  徐老太傅所开设的书院名为清河书院,取海晏河清之意。大门两边写了两句诗:劝汝立身须苦志,月中丹桂自扶疏①。是徐老太傅亲笔所书,旨在让学生刻苦努力,不负光阴。

  清河书院中的学生有些是青阳县内的学子,有些则是慕名而来的外地学子。

  徐老太傅是名满天下的大儒,无数人前仆后继就为了能够成为他的学生。只是他这人对于收徒一事苛刻得很,所收的徒弟两只手都能数得过来。而在收下沈清尘后他就对外宣布此生不再收徒,让许多人扼腕不已。

  清河书院的学生听说书院内来了客人,都有些好奇。宁书珩上次来青阳已经是两年前了,许多学子都没有见过他。

  不过他们虽然不认识宁书珩,对于宁书珩身边的沈清尘可不陌生。那可是徐老太傅的关门弟子,涵州沈氏的嫡公子,江南有名的神童,能让这位陪同,得是什么样的身份?

  一些人忍不住猜测道:“那位小公子是何人?能够让沈师兄亲自陪同,莫非是徐老先生改变主意了,想要再收一位弟子不成?”

  此言一出立刻就有人反驳道:“那怎么可能,沈师兄已是徐老先生的关门弟子,何谓关门弟子不用我多加赘述了吧,徐老先生又怎么会另收弟子?”

  有人附和道:“就是,而且我看那位小公子不过才七八岁的模样,怕是才刚念书没多久,徐老先生就算是要收弟子也不会收年纪那么小的吧。”

  看着这些一个劲儿猜测的人,那些见过宁书珩的人不免心中有些得意,颇有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优越感。

  眼看着众人的猜测越来越离谱,他们终于有人大发慈悲道:“行了,诸位的猜测也太离谱了。若是让徐老先生听到,怕是免不了一顿罚了。”

  刚刚还议论纷纷的人问道:“李师兄难道就不好奇那位小公子是何身份吗?”

  被称作李师兄的那人名为李蔚,他道:“在下不才,早诸位两年进入书院,曾有缘得见这位小公子。对他的身份也算是略知一二。”

  众人一听顿时围了过来,道:“李师兄既然知道,刚才还看我们议论良久。这可就不厚道了。”

  其余人纷纷点头,李蔚道:“诸位别急嘛,我这不是看你们谈论得起劲,不忍打扰各位的雅兴吗。”

  他这人平日里就有些恶趣味,其他人也知道这一点,也不计较,道:“李师兄你就不要卖关子了,快些为我们解惑吧。”

  李蔚这才慢悠悠道:“其实你们说得也没错,那位小公子确实也算是徐老先生的学生。不过他跟其他的学生可不一样,他可是徐老先生嫡亲的外孙子。”

  此言一出众人顿时惊讶不已,其中一人道:“以前未曾听说徐老先生还有一个外孙啊。”

  李蔚道:“那位小公子家住京城,甚少来青阳,你们没有听说过自然不奇怪。你们若是不信,可以问问江兄和刘兄,他们的家族在江南可是颇有名望,族中也有人在京中任职,定然也听说过这事。”

  被他点到的两人一个叫江既明,一个叫刘瑾之,两人也是出身望族,虽及不上沈清尘所在的涵州沈氏,但也差不了多少。

  听到李蔚的话,两人对视一眼,江既明道:“确实听家中长辈说过,徐老先生有一女嫁在京城,至于是何人家,家中长辈并未言明。算算时间也有许多年了,徐老先生有一个外孙倒也不稀奇。”

  江既明也并未说谎,两人虽出身望族,但毕竟身处江南,又只是小辈,能够得知的消息有限,所以并不知道徐静婉所嫁的人就是景宁侯。

  清河书院的学子并非来自京城,只知道徐老太傅曾是前任帝师,名满天下,致仕后才来到青阳开了清河书院。对他的家人了解倒不算多,听江既明这么一说也就相信了李蔚说的话。

  有人道:“想不到徐老先生还有这么一个小外孙呢,难怪能够让沈师兄相陪。”毕竟那是人家的小师侄啊。

  众人围在一起讨论起来。

  沈清尘带着宁书珩一进来就看到众人围作一团讨论得热火朝天。再一看连江既明和刘瑾之也在其中,不由得在心中讶异,这两人平日里也不是个多话的性格,又因为出身平时也不太搭理其他的学子,今天怎的跟其他人聊得这样投机?

  见众人聊得太投入,对他们的到来一点反应也没有,沈清尘轻咳了一声,道:“诸位这是在聊什么呢?”

  众人霎时一静,李蔚回过头看到沈清尘和宁书珩,有些尴尬道:“是沈师兄啊。”

  按理说李蔚入学比沈清尘早,年纪也比他大,应该称呼他为师弟才对,可清河书院里的规矩便是凡是徐老太傅的亲传弟子,书院的学子见了都要称呼一声师兄。所以李蔚这样称呼沈清尘倒也没错。

  见到沈清尘二人,其他人面色也有些不自然。毕竟君子不语人是非,他们在背后谈论人家,还被正主抓了个正着,换了谁都会觉得尴尬。

  就连江既明和刘瑾之也有些懊恼,他们也不知沈清尘和宁书珩有没有听见他们的话。

  沈清尘和宁书珩自然没听到他们在讨论些什么,居然能那么投入,心中都有些好奇。

  注释:①出自唐末宋初诗人刘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贻诸学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