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中, 韩见晴在去找刘小悠的时候,她正在外联部的活动上。

  外联部不愧是外联部,在这样学习氛围那么浓烈的情况下, 这个部门是举办活动最多的, 也是最热闹的。

  韩见晴逛了两圈终于看见刘小悠正摆弄着一张桌椅。

  “小悠!在干嘛呢?”

  “见晴快过来快过来, 我们部门今天和外交部那边的人有交流活动!”

  “外交部?”韩见晴惊得睁大了眼,她小心翼翼地问,“是……那个国家的嘛?”

  刘小悠狠狠地点头,“是啊是啊,据说是一个很厉害的外交部的人员。他要来我们学校进行交流!正好是我们部门进行迎接。”

  “那他们等会儿要干嘛?是演讲嘛?”

  刘小悠摇头, “不是,据说只是参观, 但到时候会在大礼堂讲话, 而且……”说到这, 刘小悠凑近韩见晴更加小心地说, “我听说外交部这次除了来参观, 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来物色人选的!”

  “物色人选?外交部来物色人选?”

  “是啊, 我是听他们说的, 据说是里边的人传出来的!”

  韩见晴不太相信,“那你知道他们物色什么人选吗?”

  刘小悠摇摇头,“你觉得呢?你觉得他们回来物色什么人选?”

  “我也不知道。反正不可能是外交官,找工作人员。”

  刘小悠听着瞪圆了眼睛。

  韩见晴心底突然觉得很荒谬,“难不成有这么传过。”

  刘小悠缓缓点头。

  韩见晴无奈道,“你放心吧, 绝对不可能, 就算真的是物色人选, 那也不会是选择工作人员,那里毕竟是外交部,怎么可能这么简单让你进去呢,这样的话,那外交部早就是关系户的天下了。”

  刘小悠已经被说服了,“那他们会来挑什么人选呢?”

  韩见晴摇摇头,“对了,这次外交部的来,你那个学新闻的朋友会来?”

  “你怎么知道?”

  韩见晴眼神示意那群拿着相机或纸笔的人,“喏,那些应该都是新闻专业的吧。”

  “对啊,你眼神也太好了吧。”

  “欸,不过这次外交部的过来不是说不让声张吗,新闻的来就来了,怎么还扛着相机!”

  韩见晴刚想再说几句,余光却看见一个架着相机的人,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不就是韩见晴要找的嘛。

  韩见晴便找着机会到那些搞新闻的同学面前去,最后随着他们一起到了这些专业记者面前。

  果然就像韩见晴猜测的那样,他们需要拍照写稿去给清大宣传,当然更多的也是宣传外交,韩见晴还在这场行动中嗅出一个更激动人心的事,没错,就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不是一下子就决定的,在这之前政府肯定会做出一定的试探,那么这一次的外交部的活动很大可能就是一次政府的试探,就看这一次采访就知道了。

  韩见晴也跟着一行人一起,她还想见证着这一变革的起始呢,再说了,罗天华之前说过,他想从政想从事外交的工作,这正好就是外交部,所以韩见晴对这次的活动也特别期待。

  这次外交部来的人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叫王民望,他戴了副眼镜,看起来很是斯文,但他说起话来却非常幽默,不仅幽默还对答如流,反应特别快,尤其是在大礼堂讲话时,他宠辱不惊淡定的模样真是让韩见晴激动不已,就有种以后国家肯定不会差肯定扶摇直上的感觉。

  韩见晴一向特别崇拜这些人,他们巧舌如簧,就像以前的人舌战群儒。

  活动到最后就是提问互动的环节了。

  最先提问的就是中文专业的学生了,除了中文专业的还有历史的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他们是高分招进来的学子,这些也是热门的专业,而且学这些专业的学生问出的问题也都更加偏向于国家政治,国策之类的,当然,尽管如此,那位外交官也是应答自如。

  不少站起来问问题的学生得到满意的答案,也都坐下了。

  “还有同学吗?”王民望站在大礼堂前询问,“刚刚有不少专业的学生站起来询问问题,但我似乎没有听到经济的学生站起来,今天没有经济学的学生过来吗?”

  坐在大礼堂下面认真听的韩见晴顿时一个激灵,她猛地举起了手。

  “哦?我们经济学的学生?”

  韩见晴感到自己的脸有点热,是害羞又有点激动,“不是,我是经济学院金融专业的学生。”

  “金融专业?”王民望稍微思索了一下,“金融是个不错的专业,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血液有运输、调节和平衡这几个功能,而金融在社会经济上也拥有这几个功能。”

  韩见晴听到这个比喻先是惊奇,再然后便是对这个比喻的无上敬佩。

  王民望也看见了韩见晴眼神的转换,“这位金融系的同学对此有些了解?”

  韩见晴弯起唇笑了笑,“王老师,请允许我喊你老师。对于刚刚您对金融的比喻,我确实觉得有点感悟。在我学习金融期间,我发现金融就是对社会资源的调配、协调,而经济,经济更多的就像是我们人体的器官,它的特点是专一独特固定,而金融则是在不确定环境中对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国家发展的同时,各类物资的流通就是资源调配的一种。当然金融更多的是对货币进行调配,更快的流通速度也会对我们的市场有一个催化作用,快速的货币流通说明我们的供需旺盛,供需旺盛不久代表了我们国家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吗?”

  王民望连连点头,“嗯。请问这位同学叫什么名字?”

  韩见晴心底一喜,“韩,我叫韩见晴。意为看见太阳,遇见晴天,也是代表着国家发展一路向阳。”

  王民望点点头,“嗯,相信我们国家有你这样的学生有诸位这样深藏不露的青年,我们国家会越来越好。”

  霎时间,大礼堂涌起热烈的掌声,旁边新闻工作者们也快速按下快门。

  在活动结束后,韩见晴找到机会跟那些记者有了聊天的时候,可能是韩见晴刚刚在大礼堂说的那番话,也可能是韩见晴本身散发的聊天技能,韩见晴很容易地和那位拿着照相机的记者留下了联系方式。

  过了几天,那位记者特地把写了那天大礼堂的新闻报纸拿给韩见晴看。

  这篇报道是登在人民日报上的,韩见晴看了简直太惊讶了。

  “哇,我之前一直都看人民日报,没想到我就今天还没去拿,就有我了!”

  韩见晴说的没错,这篇报道上就有韩见晴,虽然有些模糊,但并不影响让人认出来。

  “真是太感谢你了,要不是你我还不知道呢!”

  “哪呢,这不也是你自己得到的?反正你也看报纸,你也迟早会知道的。”

  “我迟早会知道,可你也特意来告诉我啊。”李同记者笑笑,然后迅速转移了话题,“嗐,我也是到处逛逛,下一份报纸的新闻还没有呢。”

  韩见晴顺势问起来,“你们报社的新闻都是现时找的吗?”

  “那倒不是,我们的报纸有些板块是固定的作者写的,有些比如说我们这次大礼堂的这个板块,这就是时事了,我们要找的除了上面要求的,其他的就是时事了。”

  韩见晴思索了一番,“那你们的时事是怎么找的,对这些时事有什么要求吗?”

  李同解释道,“得靠报社每期的要求,就像有时候要符合政府的需求,有时候国家有大事,那当然是大事了,像这个小板块,更像是一个补充的作用,一般没什么大事的时候就会报导时事。

  “当然,这个时事也是有要求的,咱们报社毕竟是人民报社,所以更多的就是人民的生活了。”

  韩见晴一听顿时就起劲了,她试探道,“那好的坏的都报导吗?”

  李同立刻反驳道,“那可不,我们可是做新闻的,新闻就是为了真实存在的,不然怎么叫新闻呢?”

  韩见晴露出若有所思的模样。

  “韩同志,你是有什么想说的吗?”

  韩见晴点点头,“我知道有一件事,挺影响人民生活的,你想听吗?”

  “那当然了,我们干的就是这个,你说说我看看是什么事!”

  韩见晴清了清嗓子把前段时间在居民区遇见的把电线杆圈进屋子里,包括总是断电的问题说了一下。

  但李同对于总是断电倒是没什么想法,毕竟现在大家都这样,所以也不觉得这是问题了。

  “把电线杆圈进屋子里?”

  “是啊,现在不是很多知青回来嘛,很多知青都在乡里结婚生孩子了,这下回来不也带着一家人一起回来嘛,这不地方就小了,所以他们就把门前的地用瓦片盖起来,这下地方就大了,

  “但你想想,咱这可是京城,咱们的首都欸,要是大街上都是大家随随便便圈起来那怎么办?那咱们京城的风貌可就丑了?这可是代表咱们国家脸面的事。

  “虽然说是我们国家脸面的事,可这也是咱们实打实地民生问题,人民日报不报这些吗?”

  李同噎了噎,不知如何回答,“韩同志,你知道这地方在哪吗?我想去看看!”

  “知道啊,我知道,我带你去吧!”

  “那怎么好意思呢?”

  “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你专程给我送报纸,我带你去看看怎么了,再说骑自行车也不远,就当运动运动了。”

  李同心底有些松动,原本他过来送这报纸也是抱着多条人脉多条路的事,毕竟现在局势越来越模糊,他也不懂以后会怎么变,像十年前大规模上山下乡,而现在又都回来了,说实在的,局势变来变去,虽然他是做新闻的,但到底要怎么变他也看上边怎么做,这会儿他也只是知道以后经济说不定会好点,面前这人在上次被外交部的夸了的,说不定以后发展好,所以他这才趁着这机会过来送送报纸,谁知道还有这事,不过也没关系,现在这关系不就是这样嘛,都是这么聊着来的,慢慢地有接触了,有了相交的领域,这不人脉就用上了嘛,这么想着,李同也没再犹豫,“行,那就先谢过你了,下次我请你吃饭去!”

  “那哪能呢,别人还说我贪吃呢,不就带个路的事,还能让你破费?”

  “……”

  等到两人到了之后,韩见晴又看见了上次的那个大娘。

  她也就是和大娘唠了两句就发现身边的李同已经发挥了他记者的优势,顿时就把这事给套个一清二楚。

  把站在他一旁的韩见晴惊得一愣一愣的,挂不得人家是记者呢,这交流沟通的方式真是让韩见晴心虚,想她上次还特地买了一堆蜡烛过来,谁想到李同就这么轻轻松松地把事情给摸清楚了。

  韩见晴顿时对自己的沟通能力产生了一定的怀疑。

  不过李同和大娘的顺利沟通不仅仅是他身为记者的聊天方式,更是因为他身边的是韩见晴,那大娘看见了韩见晴自然戒备心就放下了一点,更何苦那大娘也想不到他们竟然是对这个电线杆有想法啊,毕竟这事连街道都不管,属于没人管的范畴,谁也想不到会有记者过来。

  李同把情况调查清楚之后就在现场多转了几圈,还朝那被圈进里面的电线杆拍了照。

  因为他是记者,所以相机是随身携带的。

  韩见晴看了眼他的相机,比自己的相机更新,看起来是比较新的款式,但韩见晴也只是瞥了一眼。

  不过李同倒是心思细腻,他发现了这点。

  再得知韩见晴也有一部相机时,他还惊叹了番。

  韩见晴还顺便说了一下自己对拍照的见解,同时她也在李同那里学到了关于他们新闻稿的拍照技巧。

  等资料准备得差不多了,两人也离开了居民区。

  “韩同志,我先把这稿子写出来,要是出版了,我把报纸给你送过来!”

  “行,那就多谢你了。”

  韩见晴期待着新闻稿的出来,但这还不够,如果现在把这个问题爆出来,那么更多的是把如何安排知青的事给确定下来,毕竟现在最引人关注的就是越来越多回来的知青,这电路的问题相比较而言,还小一点,会被掩盖掉。

  这么想着,韩见晴也快到学校了。

  等转个弯,韩见晴隐约中看见了前面一个骑着自行车的人,他的身影很熟悉。

  等来人更近一点,韩见晴才发现,这不是她师父嘛?

  自从上次一起去了鹏城,韩见晴就没再见过他,要不是自己考上清大后,他给捎来一份礼,韩见晴还会以为他去哪了呢。

  “师父!”

  谢先华骑着自行车突然身体一震,便看见了路边的韩见晴。

  师徒相见,当然免不了吃个饭续会儿旧了。

  当然主要是韩见晴说自己的近况还有在京城的见识。

  韩见晴捡着自己觉得有趣的事说出来,最后才问谢先华最近的安排。

  “我最近在京城,应该会在京城发展。”

  “师父!你要在京城发展?”韩见晴对这个意外之喜简直是感到快乐又幸运,“对了,师父,你想在京城发展什么,走你的老路子,搞经济?”

  韩见晴说这话的时候是小声的,因为两人在国营饭店,隔桌有耳的,不得小心些嘛。

  谢先华点了点头,“确实有这个打算,不过还是得看政府的意思,我现在正在找我以前的同事寻寻门路。”

  韩见晴知道谢先华有自己的打算,也没再多说些什么,而是把自己想做的事给说出来了,别看她把整理电路说得那么容易,其实这是个大工程,现在还是三月份,等真把这事办下来不知道要多久了,虽然想干这事只是她一时兴起,但仔细想想这事干好了对自己的好处绝对少不了,再加上韩见晴觉得既然习书瑾会设计,那么就不想让他这么浪费,毕竟他也给自己找了那么多的书。

  韩见晴只是把这事一说,也更好的理清自己的思路,没想到谢先华却是一个惊喜。

  “你这是还没找着门路,暂时没法开展?”

  韩见晴看着这样的谢先华,顿时有好的预感,“师父,你是不是有办法?”

  “我确实认识这么一个人,而且你先把这事让记者爆出来确实挺好的。”

  “可是那篇报导我还没看过,他刚去写了,说不定他会更加侧重于知青回城没地儿住的事上。”

  “这个不要紧,只要他把电线杆圈进屋子里的写了就行了,要写知青的事现在也是实情,大家也会更关注嘛。”

  “师父,你是想把这个当一个钩子?”

  “嗯,确实,再说了,现在不是人口多工作少嘛,你要搞电路这个大的工程,那么人少不了,这不就是现成的人了。当然,这都还好,主要是最后你要得到什么,要是你只是这么做,那么最后你肯定没什么利的。”

  “那当然了,搞电路这事对大家都有益处,这电搞好了不是方便大家嘛,不过我认识一个人,他很厉害,而且会设计电路,像咱们现在会出现老断电,微修麻烦的事不就是电路设计不当嘛,我想给他争取一个机会。”

  谢先华原本还以为自己徒弟干这事是要干什么,没想到是为了别人,他有些好奇,“这人有多厉害,你在清大认识的?”

  “嗯,对,”韩见晴简要介绍了一下习书瑾,“虽然我对电路不懂,但他,我确信他有这个能力。”

  谢先华点点头没说话。

  其实韩见晴并没有确切见识过习书瑾的能力,但看他努力的模样,再加上对他的了解,韩见晴觉得怎么也差不了,首先他只复习两个月考上清大,考上清大之后把电路相关的书几乎都看了个遍,为什么说都呢,那是因为每次韩见晴想借书的时候,无论是电路的哪一本,习书瑾都能说出一二三来,就算当时说不出,那么第二天,他肯定把答案告诉韩见晴。

  再加上通过这段时间的相处,韩见晴明确地知道习书瑾并不是什么自大的人,他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这也是韩见晴这么相信他能力的原因。

  至于谢先华,他也不是不相信,只是他这个年纪总会多想些,毕竟想要整修电路肯定需要电力管理局出面的,电力管理局里相关的厉害的工作人员还少嘛,要是之后他不行也会有其他人上,要是他可以那也算是个人才了。

  时间过得很快,一眨眼两天就过去了。

  新出来的报导果然就像韩见晴想的那样,主要矛盾是知青回来,当然也提到了居民把路边电线杆给圈进家里导致影响他人的事,虽然只是那么一嘴,但还是引起了一些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