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探花郎>第87章 上元灯节

  马车停处已经靠近城门, 城门下头高高挂着一溜花灯,还有近处村社舞龙舞狮与社戏的表演, 人潮如水,喧嚣更甚。

  赵衡与沈静一下了马车, 便立刻被人潮裹挟着往前。

  两人并肩跟在卫铮后头,走了不远,赵衡忽然靠过来,低头对沈静道:“伸手出来。”

  沈静不明所以,手方才从披风中探出来,便被赵衡一把握住。

  虽然是夜里, 可是四周灯火辉煌,若要认真看, 也是能看清楚两人手是连在一起的。沈静吃了一惊, 想要将手抽出来, 赵衡却不肯放, 隔着面具对他笑了一笑,便牵着他, 若无其事的往前走。

  一边走着, 还一边用另只手指着城墙下头斑斓的舞狮,转头对沈静道:“那舞狮的功夫不错,一看就是练过的。可惜小舟睡着了, 不能看到。明年你若有空, 记着再带他来看吧。”

  沈静起初想要睁开他的手, 可是看着赵衡面具后头带着笑意的眼, 终究还是没有说扫兴的话,默默放松了手,回握住他,低声回道:“放心吧,我记下了。明年一定带他来这里看看。”

  赵衡闻言低头 ,隔着青色的兽首面具看他一眼。

  两人迎着众人目光,执手越过川流不息的人群,说说笑笑,从容穿过长街。

  偶尔赵衡抬手对着路边花灯指点,引着沈静去看。

  他们两个本就长身玉树,风采翩翩,一起走在人群中殊为惹眼;尤其赵衡,纵然面上罩着青面獠牙的兽首,也掩不住一身气度卓然,引得经过的行人纷纷注目,却无人敢上前打扰询问。

  一直漫步,直到长街尽头的城门,赵衡才松开了沈静,拉下脸上面具,进了守城兵勇驻扎的门洞。

  守城的校尉认出来人是豫王,慌忙跪地行礼:“见过将军!”

  他身后的卫兵见状,也跟着呼啦啦跪了一地。

  赵衡点点头,转身示意沈静跟上,然后越过跪了一地的卫兵,带着沈静径直上了城墙。

  从城楼里出来,沈静先被风吹得脚步一滞,抬头一望,顿时心境为之一变。

  这里高高在上,没有城墙下人群中的欢声鼎沸,笑语艳艳,只有安静肃立的守城士兵,和噼啪燃烧的火把。

  当空一轮皓月,近的触手可及,寒辉冽冽。

  猎猎寒风越过城墙涌向深远的天空,城下万家灯火,站在这里看,却仿佛失去了喧嚣的温度,只是辽阔天幕下的点点荧光。

  赵衡裹着墨色大氅站在城墙垛口眺望着北方,远处的火把照映他的侧脸,看上去犀利而冷冽。

  沈静默默走过去,站到他身侧。

  赵衡头也不回,悄悄在暗处握住他的手,低唤一声:“妙安。”

  “……殿下。”

  “你看这城中万家灯火。”赵衡抬手抚着城垛墙砖上的薄霜,娓娓说道,“皇兄即位那年,也曾带我登上城门,远眺上元烟火。”

  他长出一口气,在寒夜里呼出一道白烟:“那时我才十岁出头……转眼十几年已经过去了。”

  沈静望着眼前灯火辉煌,流光溢彩的情景,回道:“从此处看过去,这上元节的烟火确实与方才不同。”

  多了几分高高在上、俯瞰众生的壮阔,却也多了几分凭栏望去,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冷清。

  两人迎着寒风,在城头漫步走去,不知走了多远,赵衡回头问道:“是不是有些太冷了?”

  “还好。”沈静裹紧了披风,“殿下若喜欢这里的景致,多待一会也无妨。”

  赵衡闻言回头看他一眼,笑着摇了摇头:“罢了。你风寒才好,禁不住这样的风。走吧。”

  两人顺着城楼下来,只见两辆已在城门下等候。旁边站着小有,见赵衡与沈静下来,迎上前来,低声向赵衡道:“……方才郑满遣了马车来请。说圣上要见殿下。”

  赵衡闻言回头看向沈静,沈静未等他开口,便先说道:“正事要紧,殿下去忙吧。”

  赵衡迟疑了下,率先登上来时的马车,撩起车帘,回头对沈静道:“先送你和小舟回去。”

  回去时,路上行人已经渐渐稀少。

  马车走的飞快,不过两刻钟便到了沈静院子前头。

  沈静抱着小舟起身,向赵衡道了别,便要下车。赵衡迟疑了下,忽然掀起帘子叫外头的小有:“你先把小舟抱回去。”

  小有应声,上车来从沈静怀里接过熟睡的小舟,留下沈静,疑惑的回头:“殿下?”

  “你留一步。”赵衡端正坐在榻上,目光沉陈直视着前头,“我……有话要说。”

  沈静不再作声,重新坐回座位。

  塌下的火盆燃着,发出细细的滋滋的响声。

  赵衡迟迟没有开口。

  两人就这样默然坐着,过了许久,沈静转头看了赵衡一眼,打破了凝滞的安静,轻声道:“殿下——”

  赵衡转过头盯着他,面色凝重,目光沉而锐利,看的沈静不敢与他直视,转过头去,半垂着脸,低声将后头的话说完:“……是要成亲了吧?”

  赵衡过了许久,才咬着牙低声道:“是。”

  沈静的手掩在袖中,微微的颤着。

  他分明对今日今时的事心中早有预料,可是乍听到耳中,还是觉得一股凉气从头顶灌下,心猛地沉到了底。

  默然片刻,他半垂着眼,露出一个短促的苦笑:“……这是好事。”

  “……殿下如今事务繁忙,要记得保重身体。”沈静又说了这一句,再也不知该说什么,顿了顿,站起身来:“那……我先回去了。”

  说完,便要掀帘子离开。

  赵衡猛地站起身,上前一步将他拉住:“……妙安。”

  沈静停住掀帘子的手,任他拉着,却也没有回头,依旧半垂着脸,轻叹一声:“这大概就是缘分吧……殿下。”

  边说着,他转过身,手合在赵衡手上轻轻抚着,低声道:“有无,深浅,都是上天注定,强求不来的。我已看开了,殿下不妨也看开些。不必太为难自己。”

  赵衡看着他许久,又上前一步,垂头将脸埋在他肩窝里,许久才又开口,声音里带着难掩的疲惫:“妙安……我实在没办法了。皇兄病的很重,但他——怎么都不肯服药。”

  沈静无声的轻叹,抬手在他背上一下一下轻轻抚着,过了许久,在他背上拍了拍,低声哄道:“圣上金尊玉体,上天庇佑,必会好起来的……殿下不必太过担心。”

  顿了顿,又道:“至于你我,殿下也不必觉得难过……并非你负了我,是我负了殿下在先。”

  说完,他松开了手,将赵衡轻轻推开:“殿下是个明白人。该做的事,总还要做的……时候不早了,圣上还在等着殿下,我也该回去了。”

  说完,他拉开赵衡手臂,转身下了马车,头也不回的去了。

  上元节后,年假到头,百官归朝。

  宫中一早便颁出两道圣旨。

  一是圣上因龙体违和,本月罢朝,由豫王代为摄政理事。

  二是豫王正妃人选已经择定,乃是大学士商茂时的嫡女商青萝;良辰吉日礼部也已经定下,就在三个月后的四月初八。

  这两件事,无论哪一件都不是小事,朝野内外,一时都为之议论纷纷。

  沈静却顾不上听人议论这些。

  他一到翰林院,便被兵部的人抓去商议“盐引换粮”的政策细则,原因无他,改好的奏报经过了内阁诸位学士的手之后,又送到圣上那里,听说圣上看都没有看,直接转给了豫王赵衡处置。

  听说赵衡看过之后,大笔一挥,令兵部与户部立即施行。因为奏报是沈静所草拟,加上最开始此事也是沈静所提,因此两部商议协调,难免又要把他夹在里头。

  就这么忙乱了一阵子,转眼十几天已经过去。

  二月初,天气乍暖还寒,京城中细雨不断。

  这天正逢休沐,天气晴好,曹小玉与潘小舟一早便被奚维派来的马车接走,说要去郊外踏青。

  沈静却因为被户部的人叫去使唤不能同去,在衙门里忙了大半天,直到过午方才回到家中。

  到了胡洞前头,只见一辆马车停在胡洞口,沈静一看,心想必是奚维将曹小玉与小舟送回来了,忙快步往家里走去。

  谁知刚推开家门,小孟便迎上前来:“先生,家里来客人了。”

  “我看见了。”沈静不以为意的笑道,“是奚将军送大姐回来了吧。可奉茶了?”

  “奉茶了……不过不是奚将军。”小孟迟疑了下,回头往院子里看了看,“是不认识的两位。”

  沈静怔了一怔,往院子里走了一步,才看见廊下一个微微弓背的人影,正背对着院门,站在书房门口。

  这背影有些眼熟,他却一时想不起来,待对方听见动静转过头来,才一下子想起来,不由得一惊:“……郑大人?”

  郑满转过身来,笑容满脸对着他:“沈大人回来了?贸然来访,扰了您的清静了。”

  “……不妨。”沈静勉强笑了笑,看了看郑满在门口侍立的样子,心头不由得凉了半截,忍不住往书房里头看了一眼,“不知郑大人来是?”

  郑满笑着对沈静做个“请”的动作,对着书房房门,压低了声音:“圣人就在里头,等着沈先生回来喝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