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御史惊华>第2章 第二章

  登闻鼓衙与金水河只有一街之隔,此时衙外已乱成一锅粥,护城河边挤满了人。

  初春的京城依旧天寒地冻,河水透心寒。

  沈若指挥两个会水性的小吏救人,万幸人刚跳下去,没有顺着河水冲走,很快被捞上来。

  张吉连日击鼓,加之身体本就羸弱,捞上来时,脸色惨白,已没了呼吸。

  沈若与张吉是同年,殿试后他被分到吏科。平日六科之间多有往来,两人彼此相熟。

  张吉为人正直,沈若弹劾两位尚书后,满朝文武视沈若为蛇蝎,避之不及,只有张吉依如往日与沈若交往。

  他家境贫寒,家中除了一位眼盲老母,再无他人。如今他投河,不知他家中老母何人照顾。

  小吏压了半肚子水出来,张吉仍昏迷着。

  沈若把张吉安置到后院值房,命一名小吏生火熬姜汤,一名去请大夫,一名照顾张吉老母生活,又命两个年纪大的守着在屋里。

  安排好一切,沈若刚出鼓衙大门,一人噗通跪到她面前。

  老者双手奉上鼓状,“沈大人,草民受张大人所托,请沈大人务必接状。”

  他说完,身后一众百姓跟着呼啦啦啦地跪了一地。

  “张大人以死明志,其心可见,姚总兵必有冤屈,请沈大人做主!”

  “请沈大人做主!”

  “请沈大人做主!”

  以沈若对张吉的了解,姚炳案必有内情。

  沈若就是为此事而来,她接了状,“各位放心,有我沈若在,定将鼓状递到都察院!”

  “大胆——”

  这时杨宇拉着长音,单手扶胯一瘸一拐走出来,红色飞鱼服跟在土里打了滚似的,右脸颊还有个偌大的鞋印子,要多狼狈有多狼狈。

  百姓怒目圆睁,恨不得上去再踹上两脚才好。

  东厂这帮番子平日坏事做绝,今日被打成这熊样,真是大快人心!

  杨宇一步并作两步,来到沈若近前,伸手要夺状子,“大胆沈若,本佥事在此,何时轮到你接状,赶紧把状子交给本佥事。”

  众人一愣,这才反应过来。

  沈大人只是七品,杨宇却是四品,这可如何是好?

  状子落入杨宇手里,就等同于落入东厂手里,张大人安能告成刘安?

  沈若收了鼓状,杨宇扑了个空,恼羞成怒,“沈若,你,你大胆!”还想说点什么,远处传来一声高呼,“西北大捷,平西将军回京了!”

  平西将军那不就是——陆湛,陆湛回京了!

  杨宇颓败的眼眸瞬间有了光亮,“沈若,你死对头回京了!”担心沈若听不清,他又挪近一点,“陆世子睚眦必报,鞑靼的马过界吃了咱们大周的水草,他都能追出二十里地,你说,他会怎么对你?”

  “那是他的事,与你无关。”沈若挑眉,说完也向前方看去,一行人如天兵天将降临,各个英武不凡。

  大周民风开放,女子面对喜欢的男子,会抛出亲手缝制的荷包、香囊表示爱意,此时的右安门外,荷包香囊铺路,香气袭人,色彩缤纷。

  陆湛一直都是京城贵女眼中的夫婿人选。

  英姿卓绝,才貌出众,出身簪缨世家,父亲是战功赫赫的镇国公,母亲是太后唯一的女儿丹阳大长公主。18岁考中状元,文章冠绝天下,22岁已是华盖殿大学士,风光无两。

  三年前沈若横空出世,陆湛一气之下远走西北,不知伤了多少贵女的方心。如今陆湛回京,贵女的芳心又蠢蠢欲动起来。

  一行人自西而来,领头穿银甲红披的就是陆湛,如春日骄阳,一骑绝尘。

  沈若眯眸,三年不见,他更加成熟稳重,英姿勃发。

  耳边是待字闺中姑娘们的喊声,热闹不凡,沈若却如坠冰窟。

  察觉到沈若异样,杨宇嘿嘿一笑,“怎么了,沈大人,陆世子不记得你,黯然神伤了?别急,等本佥事帮你介绍一番。”

  不等沈若答话,杨宇已经一瘸一拐地走到街中心,拱手叩拜,“锦衣卫指挥佥事杨宇,拜见平西将军。”

  吁!

  没料到有人会当街拦截,陆湛勒紧缰绳,战马发出一声不满的长鸣,双蹄高高扬起复又落下,幸亏杨宇躲得及时,不至于踩到他。

  “末将见过陆世子,烦请留步。”杨宇行礼。

  陆湛目不斜视:“奉命进宫,不便耽搁。”

  “末将向世子引荐一人,沈若,世子还记得吧?”

  陆湛的目光轻轻扫过沈若,如微风略过湖面,没留下丝毫痕迹,“见过两面。”

  沈若抬头,四目相对,他们远何止见过两面。

  他端坐于白马之上,居高临下,礼节性地扫了她一眼,又目视前方。

  耳边响起京城贵女的窃窃私语。

  “她就是沈若,就因为她,陆世子去了西北苦寒之地,戍边三年。”

  “不知羞耻,我若是她,就找个地缝钻进去。”

  “跟了老皇帝,还在肖想陆世子?”

  沈若不为所动,恭恭敬敬拱手行礼,眼尾半挑,看着似乎心情还不错。

  陆湛双手执着缰绳,狭长凤眼略过沈若,看向远方。战马来回踱步,躁动不安,更显得他主人不动于衷。

  杨宇视线在两人身上转个囫囵,陆湛话都不愿多说一句,更来了兴致,传闻不假,陆湛果然跟沈若结了不小的梁子。

  于是又上前一步,“陆世子,末将有一事相求。今日我与沈大人共同轮值登闻鼓,按理我不该与沈大人争执,但今日陈公公特意叮嘱,让末将亲自将鼓状交到都察院。但沈若不肯交出鼓状,请世子主持公道。”

  陈忠提督东厂,权势滔天,陆湛是武将,必然会给陈忠几分面子。

  陆湛转头,看向鼓衙正门上方牌匾,四个烫金大字“登闻鼓衙”格外醒目。这是从南京鼓衙上拓下来的**亲笔。科道官品级虽低,在大周却地位崇高,他们风闻奏事,上可劝谏皇帝,下可弹劾文武百,往往能左右一品大员的生死。

  可如今的言官早没了昔日的铮铮铁骨。

  文死谏,武死战,更是成为空谈。

  有人想死谏,他当然成全。

  杨宇哈巴狗一样乖乖等着,就听见陆湛丢了一句:“太、祖定的规矩不可废。”

  “驾!”

  说完扬鞭打马而去,杨宇躲闪不及,吃了一嘴的土,怒骂, “呸!神气什么?领了差,不过一个治水的朗中。”

  作者有话要说:

  新文需要培养,有喜欢的小天使可以收藏啊~

  明朝的刑部和都察院是司法初审机关,刑部主要负责民事案件,都察院负责官员案件和登闻鼓案件,大理寺是复审机关。本文为方便读者理解,一切案件初审都放在刑部,大理寺复审。都察院负责登闻鼓案件,以及监督刑部和大理寺整个审核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