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大将军的读书郎【完结】>第588章 回京之路:陈氏

  就在温润要“哇”的一声哭出来的时候,王珺赶紧拉着他安抚:“没事的,既然这里能有,那么就有来路,刚才听说是老妇人的晚辈送给老夫人的礼物,不知道那位晚辈姓甚名谁?在哪儿居住?”

  王珺调查户口似的问话,让范沈帮主犯了轴:“干啥呢?还想连坐是怎么着?”

  他得罪谁了?为了口吃的,至于么?

  “你要解决问题,就在这番薯上了。”温润幽幽的看着他,口气有点哀怨:“有了这个东西,你们漕帮还能再稳妥个百八十年。”

  “真的?”顿时,包括漕帮帮主范沈在内的漕帮众人,都站了起来。

  百八十年的和平发展,足够他们立足在这新的地盘了。

  “最不济,我买下这玉环山和山下的玉环河流,送给漕帮,只要这番薯。”温润开出来实质的条件,非常的诱人。

  不就是五万两银子吗?

  他有的是钱,只要给他一个番薯。

  这东西,能活万民啊!

  他没听说过,也没见过,所以温润猜测,这东西还在推广中,且很多人都不认识,或者说没受到重视。

  不然他来了这里二十年了,怎么一次都没见过?要不然他也不会到处打听了。

  “这么值钱?”范沈帮主二话不说转身就跑:“你等着,我去问。”

  好几个老人过来,请温润他们去大厅那边等消息:“帮主不知道多久能回来,尤其是去了后宅的时候,那里不仅有帮主夫人,还有上一任帮主夫人。”

  “嫂子就是有些磨磨唧唧,人上了年纪就是这样,尤其是老女人。”一个老人呲了呲牙:“训儿子,叫孙子,每天就折腾这些小辈呢。”

  “帮主孝顺啊,再说了,嫂子这些年,也没少吃苦受罪。”

  “是啊,温大人千万别介意。”

  说来说去,是给他们帮主和前任帮主夫人说好话呢。

  “本大人不会那么没有气量。”温润哭笑不得的道:“就是有些着急,您老几位都是水上的行家,这种地可能不太在行,不过咱们百姓,不就是为了那口吃的么?这个番薯,可了不得,弄得好了,能免了天下一半人的饥荒,你说这东西,重要不重要?”

  “这么厉害的吗?”

  “不是夸大海口吧?”

  “这东西这么高产的吗?”

  一群人表示怀疑,温润也不跟他们硬犟,反正他只要做出来事实就行了。

  正说着呢,有漕帮弟子前来报信:“帮主一会儿会奉老太太来前头,老太太听说钦差大臣对这个番薯很感兴趣,十分高兴,夫人说,不如直接跟钦差大臣见个面,说得清楚一些。”

  温润当然更高兴了:“那就麻烦老太太了。”

  “您不介意就好,夫人说,反正这么多人都在,漕帮也没那么多规矩,大家都四十的人了,没必要忌讳。”漕帮弟子也挺高兴,然后快速的表达了夫人的意思,不是他们漕帮没规矩,而是他们帮主夫人说了,他们年纪都不小了,又是在忠义堂这里,没什么可避讳的,这么多长辈和兄弟们都在。

  “那就快快有请夫人,麻烦老夫人了。”温润可气的不得了,他这人经过的教育很多,气质非常好,对待女子,只要不是对他有敌意的,他都乐意尊重一下她们。

  他有更广阔的胸怀,包容和珍视弱势群体,女子,老人和孩子。

  不一会儿,范沈帮主就跟另外一个妇人,扶着一个老太太进来了。

  那妇人穿着打扮都很不错,虽然不是金翠满头,衣着华丽的样子,可也绝对不是什么穷苦人家的装扮。

  一身蜡染的棉布长裙,绸缎锁边,颜色素雅,头上插着两根金簪子,带着金耳环,手上一对大金镯子,不俗气,但是显得有些富贵。

  皮肤很白,气质也好。

  而中间被扶着的老夫人,则穿的更好。

  酱红色锦缎的衣裙,还披着个厚实的狐狸毛封边的披风,腰带上既没有挂玉佩也没有挂香囊,而是挂了个水烟袋。

  老太太头发花白,皮肤有些黝黑,不怎么健壮的身体,但是个头可不低,只比范沈帮主矮了半个头。

  比儿媳妇高了半个头。

  他们一来,温润就笑眯眯的站了起来:“温润,见过老夫人,见过嫂夫人。”

  嗯,他倒是自来熟,没摆什么官架子,要知道,他们刚见面的时候,范沈帮主也是自称“草民”且见了礼的,虽然只见了一半的礼,但那也是见礼了。

  他们什么身份啊?

  说白了,他们就是个草民。

  哪怕是年纪大了点儿,那也是草民,温润可是钦差大臣,代表的是皇帝,不是谁,都能给他见礼的,同样的,也不是谁,都能让他见礼的!

  可温润就是给俩女人拱手为礼,客气尊重的不得了。

  “民妇不敢当。”老太太要行礼,温润岂能让她劳累:“您老可别这么说,晚辈是有事情请教您老呢。”

  “有什么事情,能让您这样的大官人,请教老妇人的?”老太太说话铿锵有力,一点看不出来是个上了年纪的老太太。

  “您这番薯,是您娘家侄儿孝敬的?”温润拿了一颗熟的番薯,一直没撒手,也没吃。

  “是,是老妇人娘家送来的东西。”老太太叹了口气:“说起来,这都几代人的故事了。”

  温润正襟危坐:“晚辈洗耳恭听。”

  “老妇人娘家姓陈,老家是山西太原人。”老夫人坐在那里,虽然花发,但是腰板儿挺直,一看就是年轻的时候,也是个巾帼不让须眉的人物。

  “山西太原,好地方。”温润赞赏了一下:“古称并,后来叫并州,又叫晋阳。是一座有两千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正所谓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又有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太原冬季干冷漫长,夏季湿热多雨,春秋两季短暂多风,干湿季节分明。且三面环山,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经,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大人说得真好,怪不得叫你温雅士呢。”老太太听了这话,立刻就眉开眼笑的了:“老妇人的娘家,可没您说的那么好。要是真的水草丰美,又何必兢兢业业汲汲营营的种什么番薯呢!”

  原来在前朝的时候,多年在吕宋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

  父子二人看到这个甘薯,就想到家乡福建,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陈振龙决心把甘薯引进家乡。

  当时的吕宋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视甘薯为奇货,当地的殖民政府“禁不令出境”。但是父子二人都想将这一农作物带回家乡,于是陈振龙经过精心谋划,“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初夏,巧妙躲过殖民者关卡的检查,“始得渡海”。

  航行七天,于农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厦门。

  甘薯因来自域外,闽地人因之称为“番薯”。

  陈氏引进番薯之事,其实不是什么秘密,早在明朝人徐光启《农政全书》、谈迁《枣林杂俎》等书上均有论及。

  番薯传入中土之后,显示出其适应力强,无地不宜的优良特性,产量之高,“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

  加之“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故能很快向内地传播。

  本朝立国之前,还是前朝末年,江南水患严重,五谷不收,饥民流离。

  彼时,徐光启因父丧正居住在松江华亭县的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种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种到华亭,随之向江苏传播,但风水好的地方,人家不屑种植这种东西,只有一些山区,土地种植的收成不好,改种番薯之后,却收成颇佳。

  故而将这个番邦之物,写入了他的《农政全书》,这在中原士大夫里,可是很少见的事情。

  而陈振龙的五世孙陈川桂,在本朝立国初年,把番薯引种到浙江,他的儿子陈世元带着几位晚辈远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广泛宣传,劝种番薯。

  据老太太说,陈世元在山东胶州古镇传授种植番薯的时候,亲自整地育秧,剪蔓扦插,到秋天收获,得薯尤多,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在那个朝代更迭的时期,粮食都是军队的第一目标,平民百姓想要填饱肚子,难啊!

  番薯既高产,还不为人所知,所以大家偷偷地种植。

  这么一个小小的番薯,在华北地区便很快推广开来。

  只是这个东西毕竟不是粮食,又是海外之物,种植的人有,但是大面积种植的没有,大家都是吃个新鲜,还真没人重视过这个番薯,只知道这东西不挑地,还能在饥荒的时候,帮人度过难关。

  毕竟番薯的嫩芽尖儿都能炒了吃,根茎还能结那么多,大家都当储备粮,种一些留种。

  如今陈氏一族已经在山西太原那里落地生根,那里土地减薄,种植番薯却能获得丰收。

  “这个东西因为是个新的玩意儿,推广了多少年,大家也只是当做灾荒之年的救济粮看待,而不是年年岁岁都种植这玩意儿。”老太太道:“再说了,咱们这儿有白薯,这番薯,可没几个人认,哪怕产量高于白薯也一样。”

  “这东西,还有吗?”温润晃了晃手里头的番薯。

  “没了,送来的两百斤我都吃了。”老太太一摊手:“在娘家的时候想这个东西,沙地里种植的番薯特别好吃,比在这边的更好一些,于是娘家每年中秋节礼的时候,就会给老太婆送来二百斤,全当解馋了。”

  一听说这里没有了,温润又道:“那么,山西太原那里肯定有了?”

  “肯定有啊,太原城外还有陈家村,那里是陈氏一族的居住地,他们为了祖上的遗训,一直有种植这个番薯,家里倒是从来没有缺过这个东西。”老太太道:“如果大人要去的话,可以直接去山西太原城西城门五里外的陈家村,上千口子人呢。”

  就像温润说的那样,太原身为山西的府城,又是古城,那里的人可不少,五里外的陈家村,一听这地段就知道,是个风水宝地。

  温润立刻就决定:“绕路去山西!”

  “好。”王珺立刻就同意了。

  他们原来走的是一条直线的回京路线,如果走山西的话,是要绕半个圈出来,不过他们时间充裕,去一趟山西太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何况山西也有驻军,去巡视一番,也说得过去。

  因为山西的驻军,是当年先帝的亲军!

  一直非常受到优待,不过老卒们脾气倔,不想在京城安享荣华富贵,有那么一群人就想守在老家过日子,于是被派回了山西太原那里戍边。

  太原那边的外围就是边疆了。

  而他们本来是要走南昌武汉,从郑州直奔保定府,然后入京即可。

  但是他们走武汉之后,要从郑州去太原,然后再奔保定府入京城。

  他们俩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但是跟来的官员不行了:“不跟太子殿下说一声的吗?”

  “放心吧,太子殿下一定会同意的,这可是一个好东西。”温润美滋滋的不得了:“回头大家都有功劳,都有功劳!但是这第一个大功劳,是陈氏的,第二大功劳,是年纪老迈,且出嫁多年的老太太的,还不忘祖宗之德,一直在推荐这番薯给人们,第三是漕帮。”

  温润特意看了漕帮众人一眼:“这是你们老夫人给你们带来的好处,有了这个功劳,不说你们荣华富贵吧,可也能保证漕帮的安全,起码百八十年的,没人敢找你们的麻烦。”

  “这怎么好意思呢?”范沈帮主挠了挠头:“那我大舅舅他们,不会有什么事情吧?”

  舅舅家对他挺好的,可不能因为这个害了他们。

  “不会,他们会得到朝廷的嘉奖,而你有了这么一个娘舅家,也是你的福气啊!”温润乐呵呵的道:“范沈帮主,恭喜了!”

  有了这么一个舅舅家,范沈帮主不说平步青云,可也绝对不怕人欺负了。

  作者闲话:

  这个故事是江湖编的,借鉴了一些番薯的传说,不过番薯的确是一位姓陈的人带回来的,而且的确是很好吃,嘿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