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大将军的读书郎【完结】>第400章 皇上驾到

  彼时正好刮风,雪是停了,可风声呼啸,屋里外面又隔着棉帘子,屋里的人,根本听不见外面什么动静。

  皇上就站在门口,温润站在皇上身后三步远的距离,屋里传出来朗朗读书声。

  温润一听,原来今日他们读的是儒家经典《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虽然现在读起来,好像有点过时了,但是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不知礼可不行。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

  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礼记》原本四十六篇,始于《曲礼》,终于《丧服四制》,但因《曲礼》《檀弓》《杂记》三篇内容过长,所以大多版本将其分为上下篇,故有四十九篇之说。

  而他们现在学的正好是《礼记·王制》篇。

  内容涉及封国、职官、爵禄、祭祀、葬丧、刑罚、建立成邑、选拨官吏以及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制度。

  《王制》是较早的对国家法律制度进行阐述的篇章之一,为古代君主治理天下的规章制度的模板。

  要说别人学一学就可以了,但是身为太子,国之储君,这一篇他是必须要学,且要学得好才行。

  总不能当了皇帝,都不明白自己的制度吧?

  故而这一篇,别人不用心,太子殿下是必须要用心的。

  温润听了这学的是什么内容,就给某些人点了一筐的蜡烛。

  怪不得要他今天入宫呢,原来今日学的是这一么一个内容。

  这算是帝王学术里的一节了,且是关系到封建王朝的各种规矩,规章甚至是规制!

  天子也得遵守这些条条框框,不可能脑袋一热,就给人封个爵位,总得有个理由。

  就算是明朝那位以荒唐闻名的武宗朱厚照,也只是将飞鱼服、斗牛服当工作服发放,而不是随便封人家爵位。

  因为不论是大臣们,还是宗室们,甚至是武勋们,都不会同意。

  爵位一般都是在国朝订立之初,大肆封赏有功之人,等到风平浪静了,得到爵位无比艰难,世袭罔替的爵位,更是难如登天。

  “……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爵人于朝,与士共之。刑人于市,与众弃之。是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养,士遇之涂弗与言也。屏之四方,唯其所之,不及以政,亦弗故生也。”

  里头七八个小子,这就是太子殿下的伴读。

  他们正在背诵《礼记·王制》篇里,品制的第二段原文。

  皇上很满意的点点头,因为孩子们背诵的原文,一个字都没错。

  正待要推门进去,听里面的太子殿下声音响起:“孟师傅,孤已经将此段背的滚瓜烂熟,师傅能不能给孤讲解一二?只让背书,不讲解,孤如何能学的透彻?”

  “数读千遍,其义自现。”结果一个苍老的声音,底气十足的教育太子殿下:“殿下只管读书,读的次数多了,自然就理解了,好了,继续背诵,今天背诵十遍,外面下雪了,就不要出门去玩耍了。”

  另外一个少年的声音响起:“孟师傅,我在家读书,不论是祖父还是父亲,遇到我不理解的、不会的,不曾读到的内容,也会给我等讲解,为何师傅不讲任何内容,只一个劲儿的催促我等背诵啊?”

  “就是,就是!”

  “孟师傅,我真的不理解,背诵就能理解?那还要师傅干什么?”

  “师傅是混饭吃的吧?”

  一群半大小子,正好是叛逆期的年纪,因为皇上就这么一个儿子,故而给儿子找的伴读,都是比儿子大两三岁,三五岁的那种。

  要说他们服气太子么?

  未必!

  只不过太子殿下跟他们同窗这么长时间,肯定私底下也有交流,也不知道太子殿下是怎么办到的,反正这帮小子是被他给收服了。

  以往也起哄架秧子的,孟师傅就是孟翰林,他都知道,一群臭小子而已,他可不惯着:“吵吵什么?吵吵什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话没听过吗?让你们背书是为了你们好,难道要你们出门跟人谈论个什么,都不知道出自哪里,如何能服众?”

  孟翰林对付这些小孩们,早就驾轻就熟:“来人!一个个的打十个手板!不知道尊师重道的东西,让你们背书就背书,不背书捣乱什么?当心我跟皇上建议,换几个伴读给太子殿下,被东宫撵出去的伴读,还有什么前程可言?”

  这后头就是明晃晃的威胁了。

  太子殿下不高兴的道:“孟师傅,孟翰林,孤的伴读,孤自己会定,父皇那里孤也会说,你这不讲内容,只一个劲儿的让孤背诵,到时候父皇问起来,孤如何回答?”

  “太子殿下想多了。”孟翰林那边让人打手板,啪啪啪的动静响起来,那些少年伴读们咬牙不吭声,手都被打肿了:“皇上日理万机,考校殿下功课,只需要殿下背诵流利即可,释义什么的,殿下又不需要科举入仕,基本上知道点就行了……。”

  各种不屑一顾,各种推诿不讲释义。

  “可是……。”太子殿下要说什么,被孟翰林给打断了:“好了,太子殿下,你该背熟了这一段,那几个小子,挨了打就别再张嘴,不然还要打。”

  温润不知道皇上现在是个什么表情,但是感觉心情应该不太美妙。

  因为他听太子殿下说过,前几次,皇上也不知道是受了谁的影响,考校了一下太子殿下的功课,发现太子殿下背诵各种典籍,流利非常,十分满意。

  但是后来两次,皇上觉得太子殿下都十岁了,释义也该学了一些,逐问了一段释义。

  可太子殿下释义的内容非常平凡,甚至是有些驴唇不对马嘴!

  皇上当时没发火,只是跟太子殿下点评了一番释义内容的对错。

  转头问了降解释义的这位孟翰林,孟翰林跟他说,太子殿下不太爱听他讲课,经文释义的确是有些枯燥,故而这种释义内容,一般都是由浅入深。

  且这个年纪的孩子,的确是坐不住。

  所以皇上当时就信了孟翰林的话!

  现在亲耳听到这家伙,对着太子殿下说着另一番理论,皇上能不生气吗?

  但是皇上生气很环保,他不对无辜的人发火,也不会憋着自己气自己。

  里面的人还在继续对话,但很明显,孟翰林仗着自己是皇上亲自点来授课的先生,连太子殿下都要尊称一声“师傅”,故而架子摆的高高的,说话铿锵有力,用皇上压太子,用的那叫一个得心应手。

  温润听里头那人自己作死,心里却明白了。

  太子殿下肯定是用了什么办法,拉拢了伴读们,今天群起反对和质疑孟翰林。

  因为听太子殿下提过,教导他的人虽然多,但是能真心实意的教导太子殿下的人,没几个!

  很多人要么是挂个名儿,要么是兼职。

  东宫有官职: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和太子太保。

  又有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和太子少保。

  都是品级非常高的职位。

  史官职志记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并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焉”的记载。

  可见太师和太子太师不是一回事,太子太师也不能简称太师,观宋元明三朝太师都是正一品衔而太子太师只有从一品衔。

  要想辅佐太子,就得师出有名。

  故而皇上将教导太子的重任交给几个人,这几个人都有这些荣誉头衔。

  别的不说,这头衔足够压制太子殿下,不得反抗。

  因为太子殿下太小了,十岁的孩子能干些什么呢?

  大概是孟翰林经常这么干,说话也越来越难听,最后几乎是骂上了。

  当然,皇帝也忍不住了,他是马上夺得天下,本质上还是个武夫,开门什么的,哪儿游用脚丫子踹门来的突然?

  直接踹门的结果,就是孟翰林怒目而视,想知道是哪个大胆的奴才,敢踹斋宫学府的房门?

  孟翰林对宫里的奴才,那是不假辞色的,不然也不会不管春夏秋冬外头冷热,下雨还是下雪,一概不许内监们进门,都得在门**着。

  一上课就是一小天儿,这帮人就得站着一小天儿。

  别看阿吉总管献上膝盖的速度那么快,实际上,他们一个个都穿的圆滚滚,不然站在外面非得冻僵了不可,因为你站在门外头,既不能来回走动晃悠,也不能跺脚活动身体,动静大了那孟翰林是真的要生气的,有几次,小太监们不懂事儿,忍不住跺了跺脚,差点被孟翰林叫人给打死,还是阿吉总管明面上呵唬怒骂,暗地里让人赶紧把不懂事的带走,要是按照孟翰林那样的要求,东宫没几个内监能活下来。

  故而内监们对孟翰林也是恨之入骨。

  根本没人想过提醒这位孟翰林,皇上驾到。

  看到皇上来了,所有人都献出了自己的膝盖。

  “都起来吧。”皇上说话,面无表情。

  孟翰林也颤颤巍巍的跟着站了起来,偷瞄了一眼圣颜,发现皇上既没生气,也不高兴。

  就觉得自己应该没露馅儿。

  太子殿下的伴读们,一个个义愤填膺,却碍于规矩,不敢告御状。

  但是一个个握着拳头,能看出来,小爪子都红彤彤的……刚才打了手板来着,看来没放水,肯定使劲儿打了。

  “父皇。”太子殿下却不同,一脸平静的样子,气度的确是配上的储君的身份。

  可就是太制式化了,没有一点灵气。

  温润不由得皱眉,皇上扫了全场一圈儿,自然也注意到了温润看太子殿下的眼神。

  皇上大马金刀的坐在了上首的位置,看着一群小少年们,跟旁边站着的孟翰林。

  “孟翰林,朕记得你是来自山东,邹城人士?”皇上坐下来,就问了孟翰林这么一句话。

  “是,皇上好记忆,老臣的确是山东邹城人士。”孟翰林还挺自豪。

  温润低头一呲牙,好地方啊!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国,就是孟子的祖先。

  恰巧这人姓孟,孟子的后裔吗?

  孟子可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他的后人可多了,不过也不是人人都能继承祖先的智慧。

  看看这位孟翰林,头发花白,眼睛昏暗,胡子也只一掌长,穿着一身翰林的官服,从六品的官职,不高,但是这官职清贵。

  卖相上看,还是不错的,像个一心埋在故纸堆里的老学究。

  可就是这么一个玩意儿,刚才可是明目张胆的耽误皇太子等人的学业,还什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他只听王珺说过,拳打百变,其义自现!

  因为这还有个通俗的说法,叫“熟能生巧”。

  读书可不行,没听读书也“熟能生巧”的……。

  “朕记得你老家乃是亚圣孟子的故乡,故而你们那里姓孟的是个大族,很多人都读书,有出息啊!”皇上感叹了一句:“亚圣之后,故而朕在那么多翰林里,点中了你来给太子讲学。”

  作者闲话:

  江湖的文里头下了雪,江湖老家这里也下了雪,大雪片儿飞的那叫一个铺天盖地啊,江湖本来已经不疼了,结果又疼了!老爸说是天气原因,希望江湖好好治疗,不要留下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