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大将军的读书郎【完结】>第321章 皇令:查!

  “好,绝对!”陆岑总督拍了拍手:“温雅士,你可以点菜了。”

  “点一道鼎湖上素吧。”温润笑了笑:“其他的就看你们的啦,我可是有菜吃啦。”

  跟来的两个弟弟,躲在一边偷笑。

  因为哥夫点了一道素菜,哥哥刚才皱鼻子了。

  幸好啊,后来的对子上,两个弟弟出息了一把,一个点了菊花里脊,一个点了东坡肉。

  等他们热闹到了吃晚饭的时候,这画舫也划到了一个湖里,这个湖就叫大明湖。

  原因是这湖水清澈,玉兔东升的时候,湖面上会倒映出天上的明月,景色美丽。

  湖边种植了大量的桂花树,这会儿桂花盛开,甜甜的花香,飘荡在整个湖面上。

  饭菜都是什么东西?

  有菊花里脊,也有东坡肉,可什么清照醉肉、莲房鱼包的,还宋朝时候的菜。

  那个什么洛阳燕菜,刘老妖还以为是燕窝呢,结果上来的是萝卜。

  还说这是唐朝的菜品!

  刘老妖眼睛都发直了:“这帮子文人真能折腾。”

  “这算什么?他们连秦朝的菜都在故纸堆里头翻找出来了。”王珺呲了呲牙:“还有美酒,剑南烧春,知道吗?”

  “不知道。”刘老妖最爱喝的是京城的贡酒,清泉白酒。

  要是在冬天,站岗的时候,就爱喝老白干,烧刀子。

  “姚雪曲子,剑南烧春。”王珺给他们倒了一杯酒:“尝一尝吧,这是青梅酒,新酿造成的,不醉人,喝吧。三国时期就有了青梅酒,煮酒论英雄那里煮的就是青梅酒,咱们这次喝的是鲜酿而成,开胃健脾。”

  青梅酒历史长着呢。

  而且有两种酿造方法。

  一种是浸泡青梅酒,也是一般人家会的办法,就是采用米酒或者黄酒来浸泡新鲜青梅果。

  另一种是青梅果的堆积发酵生产的青梅酒。

  可是发酵的青梅酒容易浑浊,因为生产设备和过滤设备的落后,这种工艺生产出来的青梅酒虽然口感独特,但是不易保存,沉淀问题也不易解决。

  这次他们喝的就是发酵成的青梅酒,可清澈如水,颜色鲜亮。

  喝三国时期就有的青梅酒,吃唐宋时期的菜肴。

  但是吃的食不知味,这跟他们想象的接待不一样。

  没给他们贿赂,也没给他们找个漂亮的,温柔似水的江南俏娘们儿。

  一群酸了吧唧的文人雅士,对对子点菜,点的都是什么玩意儿啊?

  那鼎湖上素上来的时候挺好看,一拌开了就啥都不是了,乱糟糟的,但是味道还不错。

  更有一道菜,他倒是认识,那道麒麟蒸鲈鱼。

  当时在京中,这道菜可遇不可求,因为有的时候,鲈鱼是没办法活着运到京城的,死了的都能卖上价格,活的那价格更高了。

  皇上只吃了一顿,就再也不吃这道菜了。

  因为有点吃不起。

  吃过了饭,月亮也爬上了天空,一群人举杯邀明月,各种古诗词,蓬勃而出口,最后一群人诵读了一遍苏轼的《水调歌头》。

  还觉得不够,又一人赋诗一首,并且要刊发出去云云,折腾了半宿才散。

  温润十分满意的看着来的时候,雄赳赳气昂昂的刘老妖他们,回去的时候,一个个蔫头耷拉脑,仿佛是被霜打蔫了的茄子似的。

  第二天早上起来,妹妹觉得他们昨天晚上喝了酒,可能需要一点东西养一养胃口,故而这早饭就让人准备了小米粥,双黄的咸鸭蛋,红油的小咸菜,以及油炸柳根鱼儿。

  温润端起饭碗要吃的时候,扫到刘老妖他们低头,呼噜呼噜吃的跟小猪羔子似的,对那红油小咸菜,一口没动,油炸柳根鱼儿,一口一个倒是吃得香,喝小米粥跟喝药似的,估计是不喜欢小米粥。

  顿时不乐意了,怎么就知道吃肉呢?

  于是温润看着小米粥,不动了。

  王珺给他夹菜,看到他不动了:“怎么了?”

  “我想吟诵一首诗。”温润摇头晃脑:“正好搭配这小米粥。”

  温润抄了一首蒲松龄《客邸晨炊》:大明湖上就烟霞,茆层三椽赁作家,粟米汲水炊白粥,园蔬登俎带黄花。

  这首诗说的就是小米粥。

  正好,昨天还去参加文会了么,去过大明湖的。

  刘老妖他们一脸的生无可恋,有个读书人在家,真的是各种难受,喝个小米粥还念叨了一首诗出来,这日子还是人过得日子吗?

  怪不得王珺这小子的书房,有那么多的书!

  还学的那么多,那么精,娶了个读书郎是很了不起啊。

  他们是待不下去了,这两天待得是水深火热,一大早上喝个小米粥都来一首诗词,他们觉得就快要生不如死了。

  飞快的干掉了早饭,这吃过了早饭就开始准备回去了。

  “这么急着走啊?”王珺还有点舍不得:“不如过了重阳节再走吧?”

  “你可拉倒吧!”刘老妖直摇头:“这日子我可不想继续过下去了,你自己过吧你。”

  说完,带着人扬长而去,头都没回一下,一点都不留恋江南的繁华盛景。

  还是京城适合他们,也不用面对一个雅士的各种文采,不用看对子,也不用喝口小米粥都酸唧唧的来一首诗,他们就是面对那文华殿大学士都没这么辛苦过。

  王珺送走了刘老妖,温润将其他赏赐都放去了库房里,只留下了皇上给的茶叶。

  用一个红木盒子盛放,里头是用的最好的碧色绢布裹着的,一打开就茶香扑鼻。

  “一包茶叶……啥意思?”王珺不解其意。

  “我明白了。”温润扒拉了一下茶叶:“君山银针,还有个别名,叫黄翎茶,意思就是,皇令查!皇上下令,查!必须查!”

  “可是对方不是说,国舅爷么?”这才是王珺忌惮的地方。

  国舅爷啊!

  那可不是一般的皇亲国戚。

  牵扯到皇后娘娘,若是查的话,前朝的风云必会让后宫震荡。

  “国舅爷又如何?你没看到吗?这包裹着茶叶的绢布,不是黄色的,按照规矩,这样的皇赏,必须是黄色的绫子才对,可这个呢?是碧色的绢布。”温润指着东西道:“这是碧色的绢布包裹的茶叶,就是必查!”

  “那要怎么查?”王珺动手能力十分不错,可是说起动脑来,他就不行了,不由得看向了温润。

  “先把银子收拢一番,买了粮食和材料,让人开工,趁着秋天这会儿雨水少,赶紧先把堤坝弄好。”温润头头是道的告诉他:“看水退了,让灾民先返回家里,然后以工代赈,先把灾民安顿好,这些官员们都能做,但是一些被冲垮的民宅,也得尽快建起来,这眼看着就要到冬天了。”

  “嗯嗯!”王珺点头:“已经在做了。”

  “还有,如今你杀了这么多官员,衙门也不能一直空着,需要人去治理。虽然知县啊知府的都有人了,可下头那些真正做实事的人手还是缺的,什么县丞县尉的都有不少缺的呢,还要撸掉一批衙役,找新的人手,不然底下人容易架空新的官员。”温润道:“去跟辛明大人聊一聊,让他派人过去,或者给朝廷上折子吧。咱们不管那些,你只要管好了军营就行。”

  “还有一个问题。”王珺突然道:“刘老妖他们来,竟然提都没提,被押在驿站那里的钦差大臣。”

  温润一愣:“可不是么!”

  这康斯就跟个烫手的山芋似的,谁都不接手,也就王珺把人押在了驿站,派兵看守,随时准备有人来救他。

  或者是有人来杀他灭口。

  可是没有,啥都没有来!

  就这么不当不痒的在驿站那里,每日就给一个馒头或者一碗米饭,一块咸菜的养着,不过听说人瘦了不少。

  没来的时候那么胖了。

  至于他的那些下人们,又不是官府的人,统统不许住进驿站。

  “刘老妖那个人,下手黑,心也黑着呢,不过他来这里两次,一次都没提起那个家伙,也没去看过人。”王珺摸了摸下巴:“那人八成不得圣意,刘老妖那个家伙,对皇上看重的人,那还是很给面子的,你看看他来我这里,对我不就是跟以前一样?跟我续同袍之情,其实当年在军中,我们只是普通的同袍而已,执行过两次任务,还一起吃过几顿庆功饭,喝过两顿酒而已,要说多要好,那是不可能的,那家伙心里眼里只有皇上。”

  然后温润就想歪了:“他对皇上有意思啊?”

  “瞎说什么呢?这家伙是忠心耿耿的死心眼儿。”王珺都被他的话给逗笑了:“刘老妖这样的人,皇上身边有三五十个,具体多少没人知道,只知道他们可比一般的大臣都要亲近皇上,皇上一些事情,也会叫他们去办,以前是如此,现在还是如此。”

  “那他是不是不认识康斯啊?还是不知道他是钦差大臣?”温润记得他们没人说过钦差大臣的名字。

  大家都习惯性尊敬的称呼“钦差大臣”或者是“钦差大人”。

  好像也就江南总督,陆岑大人叫过康斯的名字。

  其他人知道钦差大臣名字的人,也没几个。

  “才不会不认识。”王珺却否决了温润的话:“刘老妖那份眼力见儿,一般人都不如他,我跟董浩将军通信,听他说,刘老妖在京城第一个功劳,就是他记住了京城所有武将的名字和样貌,是所有武将!”

  京城那边的武将,没有一万也有八千了。

  实职在位的也得三五千人,那些仅仅是虚职的那就更多了。

  养老的,还小的,都很多。

  他能都记住,的确是个人才。

  “这个国舅爷,我得写信问一问。”王珺的话,让温润有了一个猜想:“该不是这位国舅爷,大家想要冷处理?”

  “冷处理?”

  “就是谁都不管他,也不提起他,全当没他这个人呢?”温润猜测:“为了避免尴尬嘛。”

  “不能吧?”王珺也有些傻眼了:“好歹是个国舅爷,就这被人当风一样无视?”

  “万一是皇上觉得丢人现眼,压根儿不想提起此人,那么下头的人也就跟着当了睁眼瞎。”温润越来越觉得是这么一回事儿:“大家都当没他这个人了,等这事儿过了,他再悄悄地回到京城,估计十几二十年的都不用冒头了。”

  “不管怎么说,这个人在这里就是个麻烦,还是跟皇上说一声吧!”王珺以前没提是顾忌对方的身份,可是刘老妖来了两次都没提,他就觉得还是他提一提吧。

  总不能一直放着吧!

  王珺开始写信,刘老妖他们走得急,连信都没带,就这么走了。

  不过王珺的信,让弟弟们带去京城,找京城的人捎给皇上就行了。

  八月二十日,约定的日子,温润收拾了很多东西给两个弟弟:“京城是天子脚下,卧虎藏龙,你们去了之后,低调行事,密闭要不出门,在家将那些书籍都温习一遍,过年也不要担心,许攸哥嫂都在京城,跟他们一起过就行了。”

  除了东西,他给两个弟弟各自带了三千两银票,一千两银子。

  王珺呲牙咧嘴:“不用带这么多吧?”

  “穷家富路,带着吧。”温润恨不得把他们用惯了的马桶都带去,可惜不行。

  王珺给了他们好几封信,信封上是地址,不是将军府,就是守备府,这都是王珺比较交好的同袍们,如今留在京城,担任的官职不高,可都是实权人物。

  别的不说,有点什么事情,找他们就好,一般事情都能给解决,王珺这点面子还是有的,温润安排食宿,他就安排一点人脉关系。

  “大哥,哥夫,我们走了。”妹妹没来,但是他们的一些路菜,都是妹妹给准备的,走的时候说好了,给妹妹带回来一些京城的时新花样,比如说首饰花样、布料或者是绣花样子。

  这次带队的是吕山长,他去过京城,也考过进士,知道怎么安排。

  温润单独给了他二百两金子,以备不时之需。

  一大群人送这艘船走,站在岸上看着船逐渐走远,温润叹了口气:“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舍不得啊!

  结果随后,在水平面上,一艘、哦,不是,是一大群船只,缓缓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