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大将军的读书郎【完结】>第187章 请了俩媒婆儿

  来人吊儿郎当的道:“就知道弟弟你靠谱儿!”

  “南宫易!”温润气的都要跳脚了:“你来就来了,外头那些人,咋回事儿?”

  “我家里说,我要是不带个媳妇儿回去,就甭回去了!”南宫易还委屈呢:“这都是我家里老人派来的,说是给我做仆人,可你看看,我能当他们是仆人吗?这都是我祖宗!”

  外头有七八个五十来岁的老汉。

  这些人跟老卒们还不一样,他们一个个劲装打扮,带着兵器,名头上,他们都是南宫武馆的武艺教头。

  按照朝廷的规矩,这样的人,是可以佩戴兵器的,而且他们为了特立独行嘛,武器都是有些奇形怪状。

  一般的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都不够看的,他们搭配的武器,是峨眉刺,判官笔,是软剑!

  不拔出来,跟个腰带似的,毫不起眼儿。

  还有一个用槊的人。

  槊这个东西,据说是隋唐时期比较盛行的一个兵器,比红缨枪更要长一些,头么,按照温润的眼光来看,这兵器的头,近看像是缩小形琅琊榜,远看像个长杆儿的屎刷子!

  别提多狰狞可怕了。

  反正温润这个头,是支棱不起来的。

  这么一些人到了老王家,别提多拉风了,孩子们连课都不上了,跑去跟这些老汉们叽叽喳喳。

  还有几个老汉伸出手,在几个相中的孩子身上捏捏摸摸,说他们根骨奇佳,适合练武,想收为徒弟,带去山上修炼什么的……温润这个气啊,人家父母指望孩子科举,进士及第呢,你带去山上练武,十年八年的下来,就混黑道啊?

  混成南宫易这样的,那是做梦,他是绿林魁首。

  可魁首只有一个,外头那些,混到老,也只是个武馆教头而已。

  虽然说他们五十多,可是看着比三十岁壮年男子还要有力气,那些兵器舞的是虎虎生风。

  温润觉得自己拎着都费劲。

  “跟你说,在这里吃住我都包了,可不许随便拉我的学生去习武,他们还要上课的,懂吗?”温润只能这么跟南宫易说。

  “知道啦,知道啦!”南宫易无所谓的摆了摆手:“一回儿我带他们去陆氏医馆,好个脉,看看他们有什么暗伤没有?有的话,给他们治治,让他们看看陆家的家风,可比我这样的强多了。”

  “不是,你等等!”温润赶紧喊停:“他们成亲了没?”

  都是老头儿,人家这个不止身体好,还会各种武艺,算是江湖中人,且看着也比老卒们年轻,穿戴也好很多。

  老卒们这是被温润给收拾出来了,没收拾出来之前,也就比乞丐强一些。

  “成亲了,孙子都要说媳妇儿了的人。”南宫易想了想:“有一个没成亲。”

  “为啥没成亲?”温润觉得,这简直是老卒们的“情敌”,强劲的情敌啊!

  “他练得是童子功,这辈子都不能成亲的,不过他有八个哥哥,过继给了他六个儿子,三个女儿,他虽然没成亲,却儿女双全。”南宫易认真的道:“所以他没有成亲,也不会成亲。”

  “哦哦,那就好,那就好。”温润放心了。

  这么一群人,去了陆氏医馆,当然引起了泡病号的老卒们的注意。

  大概是老卒们意识到,这群人不好惹,不由得加快了步伐,马上跟心上人确定关系。

  于是在南宫易带人去了陆氏医馆的第二天,温润就见到了泡病号的诸位老卒,许久没见,一个个红光满面,不对,是满面春风。

  “这是怎么了?不在前头那里疗养,回来干啥?离喝腊八粥,还差好多天呢。”温润看他们这样,就忍不住想乐:“还是有事儿回来了?”

  “那啥,我们是想回来,跟你说一声,我们想去提亲。”三只耳一说话,其他人忙不迭的点头:“对对对!”

  “还有啊,我们要趁早,那帮去了的老家伙,可比我们强多了!”

  “是是是啊!”

  “我们就这么个要求,提亲,定亲,成亲!”

  “好好好呀!”

  “好什么呀?”温润哭笑不得:“一群应声虫,不用你们操心了,来来,现在我这里登记一下,都叫什么名字,对方叫什么名字,还有你们的生辰八字。”

  “可是我们是孤儿,也不知道自己的生辰八字啊?”一群老卒们懵圈了。

  温润撸胳膊挽袖子:“不怕,知道对方的生辰八字也行,找人给批一下,找个相合的八字填上,就算是你们的合字儿了,到时候,去哪儿都得说是你们是天作之合。”

  老卒们顿时叫好!

  老卒们人不多,去掉有了伴儿的,温润也就登记了十几个,然后开始让人准备,他亲自拿了东西,跑了一趟如意道观。

  都是老熟人了,他捐了一百两银子的善款,请观主帮忙批了八字。

  因为被批的人太多了,温润除了给钱,还捐献了八十八斤的大米,六十六斤的白面,以及一百斤的杂粮,二百斤的竹炭。

  乐得如意道观所有的道士都开心极了,留他吃了一顿饭,住了一夜,第二天他一大早就下了山,回了莲花坳。

  回来还不算,又跑了一趟县城,找了许攸的母亲:“伯母,您知道,县城里哪个媒婆最有名吗?最好的那种?”

  “你要媒婆做什么?”许老夫人一听这话就想多了:“你是不是想?”

  “伯母,想什么呢?我是给家里的老卒们张罗婚事。”温润说了事情的经过和他的打算,把许老夫人逗笑了:“你再厉害,也只是个青年才俊,又不是媒婆儿,且成亲的规矩你也肯定不懂,请了媒婆回去,你就去找一下你们村长媳妇儿,或者是有经验的人来主持,你一个人是忙不过来的,哪怕是你想举办什么集体婚礼,一般婚礼都是在春天举行,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或者是秋天的时候举办,因为那个时候,物产丰富,食物充足。且秋收万颗子,象征着子孙丰盛的意思。”

  温润哪知道这些啊?

  他跟王珺结契的时候,整个人迷迷糊糊的,也没想那么多。

  “看吧,就知道你不懂这些。”许老夫人又道:“我让人买一些红绸子,红布的给你送去,这十几个婚礼,用得上。”

  “那我还得给他们盖房子。”温润摸了摸下巴:“开春儿就盖!”

  事情果然很麻烦,许老夫人请了县城里最有名的两个媒婆儿,这两个媒婆儿是姐妹,她们的母亲也是从事媒婆这个行当。

  因为这个时代的封建构造,普通人还好,那些讲究一些的人家,两个人成亲前,恐怕连面都没见过,见过可能也没说过话,如何了解对方?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父母看着好了,媒人说着好了,就成了亲。

  这其间,父母的意见固然重要,可媒人也要好,不然媒人就不是媒人,是坑人了。

  故而这个时候的媒人,名声很重要。

  如果是保一桩媒,就产生一对怨偶,这媒人也就成了“霉人”,是没有人家会请去做媒的,故而这一行业的名声是很重要的,比读书人都重要。

  为此,这种世代以保媒做间人,名声尤其重要,故而这母传女的媒婆,最有良心保障了。

  何况官府也有官媒的,就是媒婆们要帮官府做媒人,比如说,有大龄青年没成亲的,这就要官府管了,古代重视的是人口,如果都不成亲,怎么增长丁口?

  故而规定了男女单身的年龄段,如无特殊事情,比如说守孝,生病等等,要是没有原因的就单身,那么官府会催促,要是催促还不管用,那么就由官府请媒人,给找个伴儿。

  这种就是强制性的保媒了。

  能被官府委托保媒的媒人,就是官媒。

  官媒指衙署中担任媒妁等事的妇女,代表政府行男女婚姻之事的机构,即官方的婚姻介绍所。

  官方的媒人,称作媒官、媒氏、媒互人等,最早出现在西周,且这个活儿,一般都是女子在做。

  温润请的这对姐妹,就是官媒,也是媒婆儿。

  一人给了二十两银子呢!

  “我说温雅士啊,你这保媒好多对儿,可是双方都说好了?这要是没说好,我们姐妹可不能强人所难啊!”

  “对啊,这些都是什么人啊?”

  姐妹两个跟温润到了莲花坳,下车往上爬,到了莲花坳村子里,虽然莲花坳名声在外,可是这两年才兴起,这里盖房子的人家也就那么几个,外头的名声大了,可是很多人还是对莲花坳,敬而远之。

  她们俩倒是头一次来这边,因为莲花坳以前的人,是请不起这种官媒的,只能请本村的年长妇人做媒成亲。

  且婚礼简单的很,因为过去穷啊,讲究不起来嘛。

  “都是我的家人。”温润带着俩媒婆回来,安排俩人住在了客房那边。

  陈强家的亲自接待,温润信得过陈强家的能力,能摆平那对姐妹花儿。

  果然,第二天吃过了早饭,那对姐妹花媒婆就来找温润了:“我说温雅士啊,你这也算是做善事了,这次的忙啊,我们姐妹俩帮了,但是谢媒钱不能少。”

  “这个没问题。”温润点头:“我找几个人,跟你们俩一起办理此事。”

  温润找的人,就是隔壁的杨大婶,以及张大爷家的张大娘。

  这两位在全村妇女圈子里,都很有地位。

  温润请这两位来帮忙,他当了个甩手掌柜,许老夫人派人送了三大车的东西,一车的红绸缎,两车的红布。

  温润都收下了,这是许老夫人的一点心意。

  这种事情,温润管的不多,他的重点还是放在了私塾里。

  且这种事情不是一蹴而就,是需要时间的,最快也要明年开春之后才能成亲。

  但是各种程序可以走起了,在提亲成功之后。

  温润这可真是花了大血本了,每一个老卒求亲的礼物,都是一对大金镯子,一只手镯起码五两重的那种。

  然后是规划地基,问他们想盖个什么房子?

  结果都说想盖个跟病房似的那样的房子居住。

  温润最后没办法,给他们统一设计了一排房屋,全都是二进式的小院,五亩的菜地,上下水道依山而建,且他们住在一起,不分开也好,老了老了,有了老伴儿,也得有伙伴。

  她又去了一趟杨大叔家,赶上他们家吃晚饭,就留在杨家用了晚饭。

  杨大婶给做的是清炖羊肉,酱烧鹅,都是硬菜。

  还打了个蛋汤,凑了两菜一汤出来,大白米饭也吃得起了。

  “你这一天天的,对亲兵那么好干什么?我听人说,别人家的武将亲兵,可没这么好的待遇,老了都是在主家养老,你这还给包亲事啊?”杨大叔就不太懂了,温润这么积极干什么?

  “我这么积极当然是有事情要做了。”温润道:“我要让跟着王珺的那些秦兵们知道,他们老了,没家没业,可是我们王家管他们老,有病管治,想成家就包办亲事,只要大家好好跟着王珺,什么事情我们都能帮忙!战场上刀剑无眼,亲兵能多尽一份心,王珺就多一份安全。”

  “原来是这样啊?”杨大叔恍然大悟:“那是该对他们好一些,毕竟上了战场,人家是要拼命的。”

  同时心里总算是明白了,温润为什么对那些老卒那么好。

  这都是做给人看的,那些亲兵看到老卒们的幸福生活,当然会想到以后的自己,为了保证自己老年生活幸福,亲兵们肯定会努力地在战场上,保护王珺啦。

  到底是读书人,果然想的长远。

  温润在这里吃了一顿晚饭,就回去了,事情交给杨大婶跟张大娘在办,温润放心很多,不过房场批下来了,他还得去县城办理手续。

  趁着辛明大人还在位上,温润赶紧办理了这些手续。

  辛明大人留他吃饭,在饭桌上,又提起来要走的事情。

  说实话,辛明大人很想往上爬,但是又怕下头的人不给力,他爬不上去。

  “放心,你呀,肯定官运亨通。”温润道:“大人稍安勿躁,稍安勿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