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大将军的读书郎【完结】>第122章 才华有点儿

  “我呀,倒是没什么佳作,只有拙作。”温润笑了笑:“刚才看大家都挥毫泼墨以抒情怀,温某十分欢喜,今日能看到这文坛小盛会,真是倍感荣幸。”

  “客气了。”

  “温举人廖赞了。”

  好几个人都跟着他客气了一下,毕竟温润说的是夸赞他们的话。

  而后温润又道:“只是看到大家这样,我这高兴地,一时之间没有想到诗意上去,不过啊,看到如今大家济济一堂,如此才华横溢,我是真的高兴,永宁县是个小地方,虽然有远山近水,却无几个知己,故而文会一直没有举行过,希望大家不要介意,这第一次举办的小文会,简薄了一些。”

  “不简薄。”

  “已经很好了。”

  众人纷纷发言,他们有的是客气,有的也是真的觉得不简薄。

  “虽然很好了,但是总有不周之处。”温润正色道:“这不,这位仁兄就觉得我这东道没做好,呵呵呵,问我要诗词呢。”

  他逞够了威风,这就话音一转,让人猝不及防的同时,又觉得理所当然,这也不能闹起来不是?

  所有人都笑呵呵的,包括那张嘴的仁兄,也松了口气,他真怕呛呛起来。

  毕竟是他起的头,温润什么都没做呢!

  温润道:“既然诸位这么盛情,在下要是不做一首,岂不是显得我们永宁县招待不周?啊哈哈哈……。”

  又是不周,他这么客气。

  温润提笔写了一首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一口气写完,嗯,很好,他只是抄袭了清朝的诗,估计这会儿没有清朝,也没清朝那作诗的人。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好,好诗!”

  “好一个”各领风骚数百年”啊!”

  “大气!”

  “某没有想到,这诗词还有如此意境。”

  对于温润的赞美之声不绝于耳,众人也觉得他这诗词果然写的精妙,尤其是最后一句,岂不是说的在场的各位?

  而且今日的确没什么出彩的佳作,温润的这首诗,算是第一个了。

  他又是东道主,很多人都觉得,这是永安的人在表现他们的才华。

  这算是一个完美的收官了,因为随后几个诗词都一般般,许攸激动地满脸通红,温润真是给他们长脸啊!

  最后他们还是很早就散了,一个是因为天色不早了,怕第二天学政大人有事情,他们需要养精蓄锐,要多多的在学政大人面前露脸才是。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没人再有信心,能做出超过温润的作品。

  与其在这里献丑,不如趁早回去吧!

  今日的魁首已经出现了,他们还留下来干什么呢?

  温润喝了点酒,有点发热,去洗了把脸,才跟着许攸回去,俩人没回许家大宅,而是回了书院。

  回去之后温润洗了个澡,洗去一身的酒气,就躺在摇摇椅上,晾干头发的同时,还哼起了小曲儿。

  他不敢哼什么惊世骇俗的曲目,就哼唱东坡先生的那首《水调歌头》,后世将这首词排成了歌曲来演唱,他也会的,而且还挺在调子上呢。

  平时去唱歌的时候,他就会点这首歌。

  一身轻纱长袍穿在身上,光着脚丫子,一对木屐在旁边放着,他哼着歌,摇摇晃晃的特别舒坦。

  就是身边的许攸,他没回自己的房间,在这里瞎激动:“你这首诗一出,他们都败退了,哈哈哈……对了,这首是叫什么?”

  “鸿升小文会。”温润直接来了这么一个名字,按在了这首诗上:“名字简单易懂。”

  “不是,如玉贤弟啊,这个可不行啊,那首叫《竹林小筑》,这首叫《鸿升小文会》,你这都是什么名儿啊?好歹弄一个比较文雅一点的啊?”许攸很是感叹:“不过你这首诗啊,比上一首更好!就怕学政大人对你有意见,你那首《竹林小筑》可不如这首《鸿升小文会》啊!”

  诗也有高下之分。

  “哎呀,当时那个情况下,《竹林小筑》最为合适。”温润不哼唧了:“而在小文会的时候,这首《鸿升小文会》最合适,全看情况如何。谁作诗还能越做越差啊?都是越做越好啊!”

  “也是啊!”许攸美滋滋的道:“我们这次可真是长脸了,明天想必学政大人就会知道你的佳作。”

  “无所谓了,这其实也不是为了显摆。”他真不是故意的,但是能让永宁县脸上有光彩,他也是高兴的:“对了,你考得如何?感觉上来说。”

  “还行吧?”许攸想了想:“我是以竹言志,多了不敢说,过关是没问题的,就是可怜了那三位。”

  温润知道他说的那“三位”是谁。

  有三位已经五十几岁快六十了的“老秀才”,前文提到过,过了七十岁,才不许这样的老秀才也要跟着“岁考”,可怜啊!

  但这就是规矩,没办法,他们不想来,因为跟一帮小年轻一起考试,总觉得丢人现眼,却不得不来。

  这事儿,没办法。

  “唉!你就好了,不用岁考,学政大人又那么欣赏你。”许攸酸了吧唧的道:“我明年就要考试了,一定要考上,我也不想再岁考了。”

  “嗯,乖!”温润笑了:“行了,去睡觉吧,这都什么时候了。”

  “哦。”许攸跟他道别,就回去了。

  温润依然懒懒的躺在摇摇椅上:“这个时代,还是很好的嘛。”

  他混得好,就是很好的时代,他混得不好,就是操蛋的时代。

  懒散舒坦了,他就起来,直接去了屋里头睡觉,一觉睡到大天亮。

  书院的饭堂有早点,温润去的时候,其他人都吃得差不多了,许攸一直在等他,见到他之后拉他到自己的桌子上:“学政大人还在看卷子,咱们的山长也在,现在书院里只有两位先生在管事儿,但是没有上课,只让我们自己温习。”

  “应该的,好几百个卷子,不能不看仔细一些。”温润道:“毕竟今年秋天,就要乡试了。”

  一般乡试也分时候。

  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

  京畿的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而一般乡试都是在本地的布政使司驻地。

  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

  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也是本地最大的考试场地。

  这次考试的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

  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

  如果上面在春天举办,就是在二月份左右,温润就是在春天考的试,许攸直接赶上了秋天考试。

  学政大人一来就岁考,其实是摸一摸底,看一看这些人的水平如何,将来乡试的时候,看卷子也能有个心理准备。

  许攸点点头:“可不是么!这次能来岁考的都是想去考乡试的,就算不想去的,也得来岁考。”

  事情就是这么的无奈。

  “行了,学政大人在看卷子,咱们就别跟着操心了。”温润抻了个懒腰:“我看看早上吃什么?哦哦,花生笋丝啊?”

  小菜做的很精致,但是每一顿都带着“竹”,不是竹笋就是竹荪,甚至是红烧竹鼠。

  这可是一道特产小菜呢,没有竹林的地方,是没有竹鼠的啦。

  梅干菜肉包子,花生笋丝,搭配的八宝粥。

  温润看了半天:“没有咸鸭蛋吗?”

  前世是北方人,他口重一些,觉得没有咸菜下不去饭。

  今生穿越到了南方,好么,一顿清淡吃的他啊,口都淡了。

  现在也就能吃个咸鸭蛋啦!

  “你这什么口味啊?八宝粥呢,甜的,你还要吃咸的?”许攸差点翻了个白眼儿:“乱不乱啊?”

  温润不吭声了,因为许攸说的很对,他只是一时之间没有反应过来,唉。

  低头吃了早饭,而且这早饭也没吃消停,还有人不断地来来去去,都跟温润打招呼,温润昨天可是出了风头的,不少人都认识了他。

  他也认识了不少人,不过大家都是保持君子之交,点头打招呼,寒暄一二。

  但是架不住人多啊!

  三五百号人呢,还有昨天没去的,听说了他的大名的,纷纷来打招呼,温润只好一一回礼,忙的很。

  吃过了早饭,他就往回去,想着养养神儿。

  结果迎面碰到了好几位,其中就有温家庄来的温源跟温浪。

  这俩人好歹都是在书院读书的人,哪怕有了温润这个事儿,他们俩还是厚着脸皮,在书院里读书,为的是要出人头地,幻想着自己考中秀才,得中举人,甚至是会试,成为进士,为官做宰……。

  想的很美好,可现实非常残酷。

  春天考试那会儿,他们在书院里考试,成绩平平,结果后来连县试都没过去!

  连秀才都没能考上,何况是举人了。

  这次听说学政大人来了,这俩人也是四处钻营,可惜的是,名声太不好了,在本地,都知道温润的事情,故而在学院里没人搭理他们。

  可是外面的人不知道啊!

  加上这两个人好歹也是书院里的学生,他们温家庄又有好几个人在这里读书,故而抱团的很,他们一群人的宿舍,是连在一起的,现在他们几个住在把头的那几个房间,其余的房间空了出来,给那些来书院的人入住。

  还特意选择的是从府城来的举人们。

  哎呦喂,几个人嘚瑟了,尤其是领头的温源,那叫一个意气风发啊!

  不过,鸿升酒楼的小文会,他们没去,因为没贴子,又没什么文名,进不去。

  加上知道温润主持的这个小文会,他们去了又怕受辱,就没冒头。

  这人啊,有那文质彬彬的就有不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昨晚温润的那首《鸿升小文会》,果然,知道的人多了,就有人提了温润,想结交一番。

  温源跟温浪,还有其他几个温氏子弟,说实话,“温”这个姓氏,少见一些,在当地,也只有一个温家庄。

  一听就是以姓氏为居住地的命名方式。

  温源温浪他们又说都是兄弟,谁家兄弟这么多?只能是族兄弟,亲戚么。

  现在温润一出名,这些人就立刻找上了温源和温浪他们俩,想要结交一番。

  温源跟温浪本来是不想帮忙的,这不,无奈的是,冤家路窄,他们“狭路相逢”了。

  他们既然想结交温润,自然是知道温润的,有的人还见过温润,但是跟温润也就是点头之交。

  所以需要人引荐一番,结交一下。

  虽然学政是一年一换,甚至是二年一换,但是这一届的学政,势必是要主持乡试的,故而很多人都想跟学政大人前扯上关系。

  温润是这些人里头,唯一一个快速、飞速的跟学政大人前扯上关系的举人。

  “这不是温润,如玉贤弟么!”

  温润的这个字,其实很好,君子,温润如玉。

  加上他年纪小啊,其他的举人都三四十了,他才二十出头,刚刚弱冠啊。

  “几位兄长请了。”温润看到他们还能保持一种公式化的微笑,可是看到他们身边跟着的温源温浪他们,这笑容就只剩下淡淡的了。

  就这么客客气气的也不是结交的意思,其他人都看着温源,因为知道温源跟温浪俩,温源才是当大哥的,温浪是当弟弟的。

  温浪也看向了温源,这把温源给气的啊!

  你倒是先跟温润打个招呼,试探一下温润啊?

  看能不能跟温润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和气一些?

  毕竟现在他们代表的不止是自己,也不是温家庄,他们现在都是永安人。

  被这些人看的很无奈,温源不得不张嘴:“温润啊……。”

  按照辈分,他跟温润平辈,而他年纪比温润大好几岁呢,叫一声“弟弟”,那是理所当然的,可是他忘了,温润跟温氏一族已经没关系了。

  别说没关系,甚至是有仇怨的好么。

  他现在一副“兄弟情深”的样子是要闹什么?

  还张口就是“哥哥”的架势,他一个白身,这么个态度对一个举人,哪怕是亲兄弟也不行啊。

  起码要表现得尊重,且他可是白身,起码要表现的一副后学未进的样子。

  而不是这种,做兄长的教训弟弟的口吻。

  作者闲话:

  天气冷了,多喝热水,多穿点衣服哈,还有,月末了,网页订阅,支持一下我们的读书郎,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