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朕要搞基建【完结】>第105章 医学院

  锋利的刀刃划在稚嫩的胸口上,血珠瞬间滚了下来。

  “止血。”宋玉竹不慌不忙的加深这一刀。

  两名助手赶紧按照提前训练的,拿棉花压住伤口两侧,防止血液持续流出,造成孩子失血过多。

  站在旁边的张郎中眼睛都瞪直了,这就是开胸术吗?竟然把活人的胸口切开!他看得入神,一时间竟忘了躺在上面的是自己的儿子。

  突然旁边的一位助手撑不住了,竟然捂着嘴差点吐出来。

  这两个人都是被临时召集过来的,只经历了一天的培训便上岗了,没想到其中一人反应竟然这么大。

  宋玉竹皱眉,手上的刀却纹丝不动。

  “还能撑住吗?”缺少一个助手对手术的影响非常大,因为后面还需要有人帮忙撑开刀口切主动脉上的畸形。

  那人本能的点着头,可身体却不自觉的发抖,现在已经是极限了,每次低头看见流出的血就觉得恶心难忍,他只能强迫自己别吐出来。

  “你先出去。”

  “是……”男人如释重负,踉跄的跑出了手术室。

  再叫一个人进来也不现实,只能让另一个助手多累一些,勉强把手术做完。

  张郎中小声道:“皇……皇上,我来帮忙行吗?”

  “你不害怕?”

  “这是我儿子,我怎会害怕?”

  刚好张郎中身上也穿着无菌服,手也用酒精消毒过。

  “好,过来接替他的工作,帮我把刀口撑开,不准乱动,血管纤细,刀子锋利,你一动不一定会伤到哪里。”

  “草民明白!”张郎中按照宋玉竹的指示,一动不动的撑着刀口。

  很快宋玉竹就找到病灶处,果然如他所料的一样,主动脉上瓣膜畸形,不过畸形不算厉害,通过手术分离粘连畸形的血管瓣膜,完全可以进行干预。

  如果畸形的特别厉害的宋玉竹就没办法了,因为那样必须得进行瓣膜置换,而瓣膜置换需要体外循环,这个时代的医疗设施根本不可能完成。

  时间一点点过去,手术室里面的人在忙碌着,外面的人等的也是焦头烂额。

  张娘子在偏厅来回踱步,手里的帕子都快揉烂了。

  “这么久了还没好吗?”

  贺之年道:“娘子稍安勿躁,没消息说明是好消息,陛下登基前可是有名的神医,听说是他本家就算宋神医的后人。”

  “那就好,那就好。”

  很快手术进行到了最后阶段,缝合完伤口,手术也就宣告结束了。

  张郎中被宋玉竹惊人的胆量以及精湛的技术所折服。这种手术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放眼整个大启也是相当震撼的。

  剩下那个小助手名叫刘阳,他鼓起勇气问道:“陛,陛下,这就可以了吗?”

  “针灸的效果还没过,大概半个时辰孩子就能醒了,给他煎一副五灵脂止痛的方子,注意药量减半。”

  “遵命。”

  张郎中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整个人像被雨淋过一般,从头到脚全都被汗水湿透了。长时间一个姿势一动不动非常累,这会他两个胳膊都软了。

  宋玉竹擦着手,心中一动:“你刚才可看清我是如何做的手术?”

  刘阳点头,虽然他也挺害怕的,但还是把宋玉竹的每个步骤都看清楚了,就因为看的清楚,才更敬佩皇上的勇气和胆量。

  “回去写一份详细的手术报告交给朕。”

  “是!”

  “后续还要认真观察孩子的恢复情况,特别是今夜,孩子很容易发热,这是身体的本能机制。及时用药,仔细护理,如果发生晕厥或者其他反应,及时告诉朕。”

  张郎中犹豫的询问:“陛下,我也能写一份报告吗?”

  宋玉竹道:“可以,写完直接送到这里就行了。”

  交代完事情宋玉竹净了手,脱掉外套和口罩,走到门口见张娘子正在等候。

  “孩子怎么样了?”张娘子连忙拉住丈夫。

  张郎中先是喜极而泣,吓得张娘子一屁股坐在地上,以为儿子没了。

  紧接着他又笑出来:“好了!治好了!”

  “你吓死我了!”

  压了他们身上这么多年的石头终于挪开,夫妻都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哭完又开始给宋玉竹磕头感谢。

  宋玉竹:“起来吧,一会孩子醒了恐怕会疼痛难忍,千万别让他乱动,免得挣开伤口。”

  “哎!”俩人赶紧跑进了屋里,看见儿子躺在床上呼吸平稳,除了脸色有一些苍白,其余跟平时没多大区别。

  张娘子握住儿子的小手,心中百感交集,谁能想到来到上京会遇上这般奇遇?这种事说出去别人都不会信,简直比画本上写的故事还离奇。

  给事中贺之年上前请罪。

  “微臣叩见皇上,刚刚下属跟臣禀报过,说他差点误了皇上的手术,臣已命人将他羁押,听候皇上发落。”

  “放了吧,他本就没经历过这种事,胆子小很正常。”

  “多谢陛下开恩!”贺之年擦了把头上的冷汗,幸好手术成功了,不然自己今天怕是吃不了兜着走。

  宋玉竹走到内厅,李得海把准备好的茶水和点心端上来,宋玉竹一口气喝了三杯茶水。

  “陛下累了吧?”李得海递上帕子。

  宋玉竹擦了擦嘴角,累倒是不怎么累,上辈子连轴转的时候可不少,最多连着八小时的手术也不是没做过,下了手术台饿的恨不得能啃下一头牛。

  不过这一世还头一次做这么精细的手术,难免有些体力不支。

  “贺大人。”

  “微臣在。”贺之年躬着身子走上前。

  “你们医学府现在有多人?”

  “回禀陛下,算上臣一共十七人,其中大部分都回老家过节去了,只有这两人住的比较近才被臣召过来。”

  “人是有点少,今年春闱怎么没招些学子入府?”

  医学府的人实在太少了,比起隔壁的军工府和民造府差了好几倍的人数。

  提起这个贺之年一肚子苦水:“年纪太大的不好招,年纪小的也招不来,好不容易招了几个人,结果他们嫌弃这没前途,干了几天就撂挑子走人了。”

  “培养医学人才也是国家重要的发展之一,明年准许你们医学府在各地招收科研人员。”

  “遵命!”

  其实宋玉竹早有建立医学院的想法,因为他本职就是医生,这一世也学了十多年的中医,对医学方面了解颇深。

  医学发展对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古代医疗落后,人们平均寿命才四十多岁。若是赶上灾荒和战争,平均年纪最低达到恐怖的二十五岁。这也是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如果能是把医疗体系发展完善,可以大大增加百姓的寿命。

  就拿怀孕分娩来说,古代分娩死亡率非常高,达到百分之三十,女子怀孕产子说是在鬼门关走一遭一点都不为过。

  遇上难产,中医只能保守治疗,西医就不同了,可以进行侧切或者剖腹产,最大程度上保住大人和孩子的性命。

  其次伤寒感冒、肺炎和阑尾炎也是这个时代死亡率超高的病症。

  能把这些小病解决,百姓的平均寿命至少能提高五至十年,这样大启的人口才能迅速增长,国家才能快速发展起来。

  *

  宋玉竹决定在上京建立一所新式医学院,招生目标便是全国开蒙后的学子们。

  过了假期便吩咐户部拨款,由工部和科研部共同着手操办。

  学校全称为“上京医学学院”,学校的位置是宋玉竹亲点的,就坐落在皇城附近的君王府上,这里是前朝隆武帝小舅子的宅府,如今早已空闲出来,正好拿来盖学校。

  整座校园占地面积三百余亩,教学楼按照宋玉竹的要求,使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共计六层,每层有十间教室,可同时容纳三千名学子同时使用。

  学校内配有宿舍、食堂、公共汤池和公共茅厕,还有蹴鞠场和休闲场地,可以满足学子们的日常生活所需。

  当然想要考取上京医学院的也不容易,需要背诵《药典》《伤寒杂病论》《脉案大全》以及宋玉竹亲自编撰的《疑难杂症论》。

  学校采取三年制,主要教授的课程有临床中医学和理论医学,还有现代医学。

  教课的老师,暂时拟订太医苑的白宁,方敬,医学府的敬会敏,宝芝堂的林老先生,以及宋柏和宋桥。

  学校建成前,那个叫刘阳的小助手和张郎中都跟在他身边学习外科医学,将来这二人负责教授学生现代医学。

  原本宋玉竹打算去学校亲自教授现代医学,但思考再三放弃了这个打算,他身份特殊不方便经常出宫,只能把知识点教给这两个人,再由他们传授给其他学子。

  *

  九月末宋柏和宋桥扶灵从江城县回到上京。

  这一路虽没有风餐露宿,但两人也累的不轻,都瘦了四五斤,不过精神倒是不错。

  回到江城老家见了不少亲戚和老街坊,大家都知道宋玉竹当了皇帝,见到宋家两位老爷都恭恭敬敬的拜礼。

  宋柏还特地回了自己曾经的医馆转了转,如今医馆已经盘给了宋大明,就是之前的掌柜的。

  宋大明乍一见到宋柏,激动的话都说不出来,跪在地上磕头,半晌才道:“东家,您回来了!”

  宋柏将他扶起道:“回老家挪坟,不日还得归京。”

  宋大明红着眼睛感慨:“真没想到少爷竟然做了皇帝,真好!”

  自从大启建立以来,百姓们都感受到了新朝的好。免了三年的税不说,如今又取消了丁税,百姓的日子可是越来越好过了!

  主仆二人聊了半个时辰,宋柏还有事在身,准备离开。

  宋大明望着他的背影有些不舍,这一别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次相见。

  宋大明的兄弟一家跟着二老爷进了京,听说宋全现如今是府里的管事,日子过得很不错。

  他留在江城县虽不如弟弟,但比起其他人已经足够富裕了。

  能遇上这样的东家是他们上辈子修来的福报,只盼着东家和少东家福禄双全、长命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