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耽美小说>女世子【完结】>第148章 以民为本

  因为持续的战争, 以及战线拉长,朝廷的税收增重,加之洪灾与干旱, 使得天下流民四起, 尤其是遭受战争的几个行省, 在火炮之下, 人变得不堪一击,医疗匮乏, 只能任由伤口溃烂,最后蔓延至全身,路上布满尸体,饿殍遍野,吸引了野兽与赤腹鹰前来啃食,难以忍受的饥饿导致了人性的扭曲,家破人亡, 流离失所,使得不少人走上了不归路, 落草为寇,烧杀抢夺。

  无家可归的百姓成了流民,因为战争带来的劳动力短缺, 与火炮的可怕摧毁力,造成了大面积哦饥荒, 流民们被迫迁徙, 离开战争地带,躲避灾荒。

  各省的流民变成了两派,分别往南北两个地带逃难,有些人因为北方刚经历战乱, 元气还未恢复,便选择了南方,还有些是因故土在南方,有些人则以为燕王日后会得天下,北平府才是最安全之地,于是纷纷涌入北方。

  燕王没有阻止流民北上,同时流民南下的奏报也传入了朝中,朝堂上,从前张牙舞爪的文官集团如今收敛了许多嚣张气焰,战乱之下,他们不得不依靠武将们来保家卫国,于是朝廷的重心渐渐转向武官集团。

  “报,斥候来报,有大量灾民向应天府赶来,足有上万人之多。”

  “战争导致大批百姓无家可归,火炮摧毁了他们的栖息之地,长达两年的战争,已经陆陆续续有流民南下,凤阳府一战,殃及周边诸省,这一批灾民,必然数量不少,如今悉数朝京城涌来...”官员们议论纷纷,“京城哪里容的下这么多人。”

  “灾民鱼龙混杂,绝不可放进城中来,否则京师就要乱套了。”有官员进言道。

  “是啊,灾民受战争影响,已经无法勘验户籍,说不定这些人里还埋伏有燕军,如若放入城内,后患无穷啊。”

  “不能放进来。”

  不仅文官如此议论,就连武官也觉得放入京城不妥,文武百官达成一致,放弃流民,死守应天府。

  皇太子赵旭坐在龙椅旁的朱漆座椅上,一手撑着额头,手指轻轻摩挲着翼善冠的帽沿,面对文武百官喋喋不休的议论,不胜心烦。

  “好了。”赵旭开口呵止。

  朝堂顿时变得安静了下来,赵旭起身,走到殿陛上的朱漆栏杆旁,“同室操戈,刀兵相向,最后受苦的还是百姓,本宫曾在经筵听学之时,受先生教授,孟子曾说过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今天下万民苦于战争,皆因我宗室而起,是君王之过,也是本宫监国之失。”赵旭的话,在批判父亲的过错上一点情面都没有留,“而今百姓已受家破人亡之苦,若再遭朝廷舍弃,诸卿试想,换做己身,该当如何去想朝廷呢?”

  赵旭今日所言,乃是想到了曾经张九昭的教导,自己从东宫出来后,并未惩治之前依附李氏的张九昭,依旧任命为翰林学士,负责为自己讲课,“朝廷之所以失败,不就是因为民心尽失么,战争在中原,流民可去之地有二,这些南下的灾民,并未对朝廷彻底失去信心,故而才会南下,因此朝廷怎能驱赶?”

  “战争持续之久,每日损耗粮饷无数,北平府也应当将要粮绝了吧,对于北上的流民,诸卿觉得,燕王与其世子,又会如何做?”赵旭问道。

  文武百官相顾对视,却给不出答复,赵旭却决然道:“本宫不管燕王会如何做,既然本宫作为监国,便不会对流民置之不理,即便要付出城破的代价。”

  赵旭获得武将的支持,那些极不愿意的文官也不敢多说什么,齐刷刷的跪倒道:“太子殿下仁德!”

  ------------------------------------------------

  ——东宫——

  年轻人穿着红袍,腰间悬有金革带,手中端着笏板,稳步进入东宫,太监将其领进一座殿内,随后退下。

  年轻人持笏上前,躬身道:“太子殿下。”

  少年正负手站在殿内的牌匾下,盯着居安思危四个大字一动不动,发现声响后连忙转身,微笑着走上前扶起道:“先生多礼了。”

  张九昭直起腰身,“殿下今日在朝堂上所言,宽宏仁德,有圣君风范。”

  赵旭转身坐下,摇了摇头道:“天下安定才多久呢,便有些人按耐不住自己的野心,同室操戈,最终受苦的还是百姓,那些百姓和我们一样,有双亲要抚养,还有妻儿要抚育,如今受战争之苦,又有多少人要失去父母与妻儿。”

  张九昭忽然愣住,他从赵旭的眼里看到了一丝丝的悲情,明明是少年,却感受到了晚景凄凉之意,年少的太子,有父如同无父,也许是知道没有父亲疼爱与庇佑的苦楚,而让这个锦衣玉食的储君,对于流离失所的百姓产生了怜悯之心。

  “殿下心慈,但今日朝议上那些武官们的担忧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张九昭提醒道。

  “先生是指,燕王派人装作百姓夹在流民之中混入城内作为内应吗?”赵旭问道。

  张九昭点头,“太.祖高皇帝修建应天京城时,城墙加固了无数次,殿下又兴建了一道外郭城,加上火.器,城池坚不可摧,只要粮草充足,守住是没有问题的,但就怕有内鬼。”

  “这个本宫自然知道。”赵旭道,“若是如此,便是天要亡我,那么我也认命。”

  赵旭的话让张九昭有些意外,“殿下。”

  赵旭起身,负手走到一旁的窗前,看着殿内凄凉的景色,“其实本宫并没有把握能守住京城。”

  “殿下既然知道必定消亡,为何...”

  “先生是指投诚燕王,将大明送给燕王,以此保全性命么?”赵旭问道,“阿姊也这样劝过,但我没有同意。”

  张九昭盯着赵旭,旋即躬身道:“殿下是武宗之孙,大明的储君,自然不愿意苟且偷生,沦为阶下囚。”

  “燕王会杀-->>

  我,也许不会,”赵旭又道,指着大殿案上一柄宝剑,“我不想像他一样,浑浑噩噩的渡过一生,一辈子都活在斗争之中,睁眼闭眼都是算计。”

  群臣看到了皇太子赵旭与其父极为相似的阴狠一面,却并没有发现这个少年的内心深处,还藏着不同的一面,若说外界的心狠是因环境所迫,那么内心深处,则是本心使然。

  非经筵讲学之期,于是问道:“殿下召臣来东宫...”

  “先生有治世之才,可惜未遇明主,”赵旭道,“燕王有雄才大略,是个雄主,但对于百姓来说,未必是仁君,燕王世子与其父不同,也许将来,会是一位好皇帝,先生之才不应埋没,也不应随腐朽的朝廷而消亡。”

  张九昭彻底愣住,也许世人都看偏了眼前这个少年,胸襟与气量,皆非老皇帝可比,且眼前的少年,才年仅十余岁,就连他也为之一惊。

  张九昭旋即跪伏下,“殿下...”

  赵旭走上前弓腰扶起,“好了,本宫知道先生想说什么,佛家讲究因果,今日的果,便是当年种下的因吧,作为他的儿子,理应由我来偿还。”

  -------------------------------

  ——仪柔殿——

  与此同时,一名东宫内使进入紫禁城内廷,踏入仪柔殿,带来了皇太子赵旭的令旨。

  仪柔殿内很安静,内使入内自觉的将脚步声放轻,炭火灼烧裂开的一声爆响打破了宁静,“公主,是东宫的人。”

  晋阳公主半躺在椅子上,怀中抱着一只狮猫,狮猫伸了一个懒腰,在晋阳公主的胸前蹭了蹭后便卷缩起,继续酣睡。

  “公主。”内使走上前。

  “太子殿下又有什么话?”晋阳公主抚摸着狮猫问道。

  “殿下说,公主可以从仪柔殿出去了,今后进出宫门还像从前一样,自由往返。”内使道,旋即又补了一句,“但不能出京城。”

  “哦,太子殿下这般好心?”晋阳公主道,“难道就不怕我出去与燕王世子做内应么。”

  内使便又道:“殿下说,出不出去,公主都能知晓与安排外面的事情,无非是没了出入的自由而已。”内使旋即又看着不远处的一只鹦鹉,“殿下还说,公主是殿下唯一的同胞姐姐,在这最后的时间里,殿下不愿再与公主隔阂,也不愿公主像这只笼中鸟一样。”

  内使传完话,便离去了,同时还撤走了看守仪柔殿的众多内侍,良久,殿内无声,晋阳公主呆呆的坐在椅子上。

  直到出去的许润安回来,“公主,出宫的马车已经备好了。”

  晋阳公主从仪柔殿离开,只带走了一只猫,而那只锦衣卫指挥使送来的解闷鹦鹉,却永远的留在了仪柔殿。

  直到马车离去,身后没有追兵,也没有李皇后的教旨追来,寒冷的风吹起车窗的帘子,宫外的路上,晋阳公主看到了街道上一排排衣衫褴褛的流民。

  今日一早,朝廷便下了布告,京城收纳各地灾民。

  “怎么一下又这么多人?”晋阳公主望着灾民,期间还有许多不足腰间高的幼童。

  “他们都是深受战争之苦的流民。”许润安解释道,“今日一早,太子殿下下令开城收容。”

  晋阳公主再次瞧了一眼,道:“我想北平府此刻,也是这般情景吧。”

  ---------------------------------

  ——北平府·燕王府·圜殿——

  殿内,燕王世子赵希言端坐于台上与文武百官商议着处置灾民一事,尽乎与朝廷一样,百官劝阻。

  “大王还在凤阳府备战,京城未破,但北平的存粮已经不多,何况凤阳府一战,我军损失惨重,有司推测出的灾民数量庞大,若尽数收留在北平府,恐造成动乱。”有官员道。

  “北平府乃大军的后盾,粮食便是命脉所在,若救济了这些灾民造成前线失败,那我们此次起兵就得不偿失了。”

  “是否可以等大王攻克京城,天下大定之后再来处置。”

  粮食紧缺与灾民数量庞大成为了一大难题也是当务之急,赵希言望着满朝文武,再三思虑后开口道:“人命关天,一刻也不能容缓,况且这些百姓都是因我燕国起兵才导致失去了庇护之所,若燕国此时做出此等绝情之事,那么才是真的功亏一篑,管子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正因为京城还没有攻克,我们便更不能抛下这些因战争而受难的百姓。”

  “天下民心若尽归顺于燕,那么离攻克京城,也就不远了。”赵希言又道,“当务之急是灾民的处置,先解决眼下的难题,父王治下,百姓富足,太平之时,与各地通商,如今已拿下了晋与代两地,吾记得晋国的商户不少吧,之前在京之时,便在京城第一楼此等一掷千金之地常遇晋商,挥金如土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燕王府左相点头道:“自太.祖建国,天下商人中,尤数晋商日渐兴盛,但商人的赋税本就沉重,缴税之后岂会甘愿再拿出多余的钱粮救济灾民呢,朝廷总不能抢。”

  “不抢,”赵希言道,“我们借,以燕王的名义,借粮。”

  作者有话要说:  孰是孰非,都没有定论,没有绝对坏也没有绝对好,这才是人最初的本性,好与坏皆有诱因。感谢在2021-10-31 17:58:55~2021-11-01 15:52:44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青衫烟雨客 2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poris 10瓶;爱星河的清梦 3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