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和湛若水对坐。

从大日天中论到斜阳渐西。

旁观众人听得如痴如醉。

即使杨廷和也不能免俗,掏出袖中的小册子,随手记上几句。

而负责记录这场大论的抄书官,更是汗如雨下,一刻不得停歇。

从某种意义上,这一次的辩论是全大明实时进行的。

玉印就是纽带!

从北京到南京,从北京到浙江,从北京到江西。

千万里之遥,一瞬即达。

十三根飞翼柱环绕堂内,将这场注定载入史册的辩论,清晰地传达到千里之外人们的耳中。

南京旧宫城门前,官员围坐,百姓翘首。

江西白鹿洞书院,人群里一层外一层,竟无一处可落脚之地。

浙江观潮台,滔滔江水也不如人潮来得壮观。

一些武林人士也夹杂其中,他们小声地点评着。

“真精彩,若此刻有牛肉烧刀子酒就好了!”

“没想到文人论战也能像我们打斗一样痛快。”

周围的人却一下子将目光看过来,明里暗里都在嫌弃,仿佛在说听就是了,不要打扰他人。

平日里快意恩仇的侠客们,也只能陪笑道歉。

两人论战不断,一来一回斗了九场,却始终难分胜负。

月亮露出残影,京城的百姓听呆了。

杨廷和抄书的本子已经写满,毛纪见状又顺势递来一本。

月华如水,洒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到此时,王阳明目光如炬,消瘦的身影竟变得越发伟岸起来。

他仿佛上古巨人,硬生生撕裂山川。

湛若水依旧沉稳,但比起最初少了几分恬静。

王阳明的气势越来越盛,仿佛裹挟着大潮之威。

一浪接一浪,一潮叠一潮,浩浩荡荡席卷万方。

费宏忽而出声,“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了!”

“胜负在此一举!”杨廷和的语气也变得激动起来。

在超凡存在的大明,各家的对抗绝不止于学理道说。

还有心境,修为的对抗!

从二人坐定的那一刻开始,全方位的对抗就已经在进行中了。

众人屏息凝神,里外围了几百人的彝伦堂,静得只听得到远处风吹落叶之声。

“若水兄,承认!”

王阳明长身而起拱手道。

湛若水默默平息体内紊乱的气息,微笑还礼。

“大道不孤也!”

两人相视一笑,携手离开。

杨廷和深深吐出一口气,终于结束了。

即使他再不情愿论战失败,也不能不接受这冰冷得如铁一般的事实。

人群一阵欢谈,笑着,跳着。

那种狂喜,几乎要将大殿的屋顶都掀起来。

在喧闹的人声中,杨廷和的声音格外冷静。

他叹道:“非理学不如心学,是无一人能敌王阳明!”

此一夜,心学声名大涨。

老幼妇孺,街头巷尾,都可以听到人们在热烈地谈论心学,谈论这一场辩论。

这是开始,但绝不会是结束。

以此为标志,一场更大的风暴将席卷大明。

或许多年以后的某一天,人们才会意识到这场辩论的意义。

由此展开的改革,却早已开始无形中渗透每一个人的生活。

中秋之后。

嘉靖元年,八月十八日,国子监正式更名为大明学宫。

各地书院私塾也在政令驱使之下,纷纷改名。

学宫归朝廷统属,由礼部主管。

学宫主要财政都由朝廷负担,面向大明所有人敞开大门。

朱厚熜特地下令。

凡大明子民,无论隶属何籍,都可到学宫求学。

这道命令就像是砸开了一个缺口,大潮倾泻之势一发不可阻挡。

相应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也随之到位。

学宫的人员安排,求学之人的能力评定。

甚至,第一次在华夏的大地上,出现了学制。

改革如火如荼,悄无声息中一切都在对标“新科举”。

内阁的大臣洞若观火,却没有多余的精力放在这里。

随着学宫改革一起的还有军制改革。

军制改革将军队不能经商写入《大明律》,以山西卫所为试点改革卫所制。

而试点改革中最引人瞩目的一项,就是军队开支皆由朝廷负担。

一众大臣开始还颇有微词,但王阳明用真金白银堵住了他们的嘴!

大明建立商行的决议自从通过廷议之后,朝廷便多出了许多造钱的利器。

而山东,北京一带大明天宝已经颇得民心,以此得来的财富,更是让任何人都难以想象!

内阁不插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自顾不暇。

朱厚熜在一次廷议上,明确地表达了要将内阁正式化的意愿。

杨廷和甚至不惜为此打破了规划,延迟了归养的时间。

他决心要在退休之前完成内阁创制。

对于文人来说,这是一个清史留名的机会。

无论是旧内阁的最后一任阁臣,还是新内阁的第一批阁臣,注定都会被历史被大书特书。

朝堂风云激荡,严嵩家中岁月静好。

老妻在石桌旁刺绣,他在院子中慢吞吞地打着拳。

双手插顶立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

“你的拳怎么打得跟王八一样,莫非是王八拳?”她笑骂道。

严嵩没有生气,反而笑着附和,“王八好啊,活得久。”

“人活得久了,才能看得到后面的事”

“上一次大论你怎么没去?还说是要在家照顾我”

老妻嗔怪道:“最近出门逢人就会问我病情,我也只能找个由头打发过去。”

严嵩上下抖着手脚,“我如今锋芒太盛,需要韬光养晦,这样出风头的场合怎么能去?”

“现在不是我的舞台,百家争鸣之后,我才能异军突起。”严嵩自语道。

严嵩很明白自己的实力,虽然超出常人许多,但绝对没有达到盖压时代的程度。

更何况此时的朝堂。

有三朝元老杨廷和,不世天才王阳明,圣眷昌隆张璁……

现在上去搏斗,无异于螳臂当车,蜉蝣撼树!

他眼睛微微眯起,“我等得起也熬得起,终有一日京城会落在我的眼底”

“给藩儿的书寄去了吗?”他问道。

“你催得急,上旬就已经寄出去了”

“好,如今风云突变,眼界太低,注定上不了台面。”

他感慨道:“藩儿最是聪明,可我怕他聪明反被聪明误,希望他看到那些书能明白我的苦心”

“明年考不上,再考一年不就是了”他的妻子问道。

“不”严嵩目光幽深,望向紫禁城的方向。

“明年科举,将是最好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