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历史直播:从千古一帝开始>第3章 骚操作。

北宋,汴梁。

“你个猪狗一般的东西。”赵匡胤不解气的又踹了两脚。

你以为你是李世民吗?

你踏马不是老二,是老三,大哥只是死的早而已。

你充其量是李元吉。

啊呸,说你是李元吉都侮辱了他,你还不如李元吉,人家起码能上马砍杀。

“呜呜,呜呜!!”

翻译:凭什么?凭什么!我安安心心的做了十几年皇储,为你打理内政。

你在外征战,我兢兢业业为你筹措粮草,不敢有丝毫懈怠。

你现在儿子大了,就把我一脚踹开?

“烛影斧声”

这都是你自己的做的孽,我恨不能砍你狗头。

————

【而关于赵光义继位的疑云还不止于此,更扯的是金匮之盟的记载。】

【虽然如今史学界大多认为应该存在,或许没有这样一份诏书,但根据赵匡胤的安排可以推断,前期确实是让弟弟作为储君,后期才发生变动的。】

【但不得不夸一句宋朝史官有节操。】

【宋朝史书通篇承认金匮之盟存在,肯定存在,太宗陛下就是正常继位。】

【但他们是怎么记述这段故事的呢?】

【《宋史·杜太后传》里面记叙:建隆二年,太后病,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

太后自知命已不长,召宰相赵普入宫。太后问太祖:“你知道怎样得天下的吗?”

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统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

太祖顿首泣道:“敢不如教诲!”

太后转过身对赵普说:“尔同记吾言,不可违背也。”

赵普于床前写成誓书,普于纸尾写“臣普书”。

藏在金匮,命谨慎小心的宫人掌之。】

【而且金匮之盟第一次出现是在什么时候呢?】

【赵光义继位的第六年,太平兴国六年九月。赵普所献。】

【本来赵普被赵匡胤贬了,赵光义也没准备要他,但架不住人家懂事啊。一个金匮之盟直接回到朝堂中央,虽然备受欺负,但好歹回来了。】

【太平兴国六年,赵普拜相。】

【并且这一年,他可不仅坐实了金匮之盟,顺便把金匮之盟的另一人也干掉了。】

【也许是为了合理,金匮之盟是这样写的:赵匡胤传赵光义,赵光义传赵光美(赵廷美),然后传给赵德昭。】

【毕竟你要是直接写传给赵光义以后,就世世代代都是他儿孙,傻子都知道是假的。】

【太平兴国七年三月,罢赵廷美开封尹之职,外放西京(洛阳)留守。

两年后。

雍熙元年正月,赵廷美因“忧悸成疾”,死于房州。】

【时年38岁。】

【更不用说在太平兴国四年、六年,赵德昭、赵德芳两兄弟先后去世。】

【赵德昭之死:太平兴国四年,赵德昭跟随赵光义攻打幽州。

军中有一次夜里惊乱,不知道赵光义身在何处,有人谋议立赵德昭为皇帝,赵光义得知此事后很不高兴。

回到京师后,赵光义因为北伐不利,很长时间没有给太原之战的功臣行赏。

赵德昭跟赵光义论说此事,赵光义大怒说:“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赵德昭退朝后自刎而死。

赵光义听见此事非常惊悔,跑去抱着赵德昭的尸体,大哭着说:“痴儿何必这样呢?”】

【要不说当皇帝都是演技派呢,人家是真的演的像啊。

心里都乐开了花,脸上还能悲痛欲绝。】

【赵德芳之死就更简单了,《宋史·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六年三月,寝疾薨,年二十三。车驾临哭,废朝五日。赠中书令、岐王及谥。后加赠太师,改楚王。】

【《宋史·宗室传》对赵德芳之死仅仅用了“寝疾薨”三个字,因病医治无效死亡。】

【考虑到赵光义的前科,很可能又是下毒害死的。】

【很有趣的一个冷知识:赵匡胤心中属意赵德昭,而赵匡胤的第二任妻子孝明皇后王氏则属意赵德芳,毕竟赵德芳是自己亲儿子。】

————

北宋,汴梁。

两兄弟没心情计较这些,先送叔叔上路最重要。

————

【赵匡胤的第三任皇后,孝章皇后宋氏才是实名制的惨。】

【宋氏也偏爱赵德芳,因为赵匡胤比宋皇后大二十五岁。

赵德昭年纪比名义上的母亲还要大,宋后或许是为了回避这种尴尬,对他保持距离,而对于小自己七岁的德芳,就不存在这种顾忌。】

【赵光义继位之后,对这个名义上的嫂子也看不顺眼。】

【幸好他没有做出一些海角专属的事情出来。】

【只是不停的折腾她。】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日夜,赵匡胤暴崩,赵光义嗣位为太宗,号宋皇后为「开宝皇后」,次年命她移居西宫。】

【雍熙四年(987年),又命她移居东宫。】

【至道元年(995年)四月,宋皇后去世。有司上谥号曰「孝章皇后」。

然而赵光义却不为皇嫂成服,亦不令群臣临丧。

翰林学士王禹偁对宾客说:「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

直接被判了讪谤之罪,贬官,出知滁州。

宋皇后梓宫迁于普济佛舍,既不与赵匡胤合葬,神主亦不祔庙。】

【两年后,至道三年(997年)正月,才将她葬在永昌陵之北,命吏部侍郎李至撰哀册文,神主仅仅享于别庙。

到了宋神宗时期,她的神主牌才升祔太庙。】

————

大明,北京。

“呸,丢太宗的面。”朱棣哼笑一声,满脸不屑。

篡位就篡位,做些掩耳盗铃的事有什么用?

欺负寡嫂,你也就这点出息了?

朕就从来没有欺负过寡嫂。

朕的洪武三十五年不得已而为之,朕的合法性和朱允炆半毛钱关系没有。

赵光义呢?拿着金匮之盟说事,法理来自他哥哥。

可你要做戏就做全套啊。

把侄儿都杀了,已经没有后顾之忧了,对嫂子好一点,处理好她的身后事,很难吗?

真是惹人发笑,篡位都篡不明白,丢人。

与此同时,大唐时期的李世民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丢人现眼。”

“宋朝就只会欺负孤儿寡母了吗?”

“太丢人了,朕一辈子都做不出这么丢人的事!”

————

绝命毒师:皇帝的私德不影响他的功绩。

绝命毒师:李老二,朱老四是明明白白篡位的,赵光义是有金匮之盟的。

绝命毒师:没有确切证据的事情,请不要瞎说。

征北大将军Judy:功绩?赵光义还有功绩?

征北大将军Judy:确实有,把李老二的老家太原挖了。

————

大秦,咸阳。

“他们都不读史书的吗?”始皇发出了自己的疑问。

礼崩乐坏之时,篡位谋国的事情数不胜数,没见过做的如此粗糙的。

再往后,宋挨着唐,你抄李世民的作业都抄不明白?

都没人能威胁你的地位了,居然不愿意好好安葬寡嫂,这可不是她的事,是你的事啊,史书给你好好记一笔,总比现在强啊。

————

【赵光义的这波操作,我没有看懂。】

【但不重要,因为后续看不懂的骚操作更多。】

【历朝历代都有避讳,无可厚非。】

【好一点的比如明朝,老朱家自己造生僻字。】

【大唐因为世、民二字都是常用字,避讳太麻烦了。

所以李世民规定,只要世民二字没有连着用,都可以不用避讳。】

【汉宣帝刘病已登基,因为病、已都是常用字,百姓避讳多有不变,干脆自己给自己改名,刘洵。】

【当然有些王朝麻烦百姓也无可厚非,避讳一下也是小问题,无非书籍记载文字。】

【比如道德经最开始是:道恒道,非恒道。】

【避讳汉文帝刘恒,改为道可道,非常道。】

【影响不大。】

【但赵光义不一样,他是不一样的烟花。】

【本来他叫赵匡义,因为赵匡胤登基,避讳匡字,他和弟弟便一个改光义,一个改光美。】

【他登基,避讳光义无可厚非,也不能过多指责。】

【但他阿弥陀佛的就没见过他这样避讳的。】

【大宋此时无光也无义。】

【名字带有光、义,改。】

【弟弟赵光美,改名为赵廷美;北宋名将杨光美,改名为杨美;名将李怀义改名为李怀忠等等。】

【书籍改也是常规操作。】

【但他连地方的名字,都不准带光和义,你说这不是吃饱撑的吗?】

【义阳军改为信阳、彰义军改为彰化、义兴县改为宜兴、崇义军改为崇信等等。

据清代学者钱大昕所着《十驾斋养新录·避讳改郡县名》记载,当时至少有26个地方改名。】

【“义士”这个词古已有之。

出自《左传·桓公二年》“ 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

宋太宗继位后,“义士”被改为“信士”,据清代着名藏书家翟灏所着《通俗编.释道》记载“义士,盖但出财之人,今人出财布施皆曰信士,宋太宗朝避御名,凡义字皆改为信。”】

【同音字也要改,有一个官职叫做:谏议大夫。

就是因为跟这'议'跟'义'同音了。

赵光义就把这个官职,改名为:正谏大夫。】

————

大秦,咸阳。

“是有些过分,但还在情理之中。”

“也谈不上什么骚操作吧?”

————

【但是吧,改就改吧,在继位第二年赵光义又把自己名字改为单字“炅”,并且下诏“诏除已改州县、职官及人名外,旧名二字不须回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八》)”。】

【你闹着玩呢?】

【你这图啥?】

【先折腾一遍,然后又折腾一遍?】

大秦,咸阳。

“朕刚才什么都没说。”嬴政看向几人。

刘季行礼。“儿臣只听了天幕言语。”

“不知父皇刚才有何教导?”

“儿臣专心聆听天幕,未曾听到父皇教诲,请父皇治罪。”

扶苏望着刘季,乃乃的,都是知识啊,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怪不得人家能当汉高祖,我只能自杀。

————

【现在又需要重新避讳“炅”字,但这个字比较冷僻,使用少。】

【如果只是这样,勉强可以说他做了一件好事,但……】

【据《淳熙重修文书式》记载:宋太宗改名后,与“炅”发音相同或相似的文字共有17个需要避讳,例如炯、颎、耿、憬等等。】

【拾柒只能说,有病就快去治。】

————

大唐,长安。

同为太宗,李世民觉得赵光义实在是把太宗称谓拉的太低了。

君不见汉太宗,朕唐太宗,朱老四的明太宗,个顶个的能力强,长得帅,能文能武。

怎么到了宋朝成了这副德行?

“赵光义必是残民害民之君!”魏征嘟嘟囔囔的声音响起,李世民示意他解释解释。

“陛下,避讳是否需要重新登记户籍?”

“不避帝王讳算不算大不敬之罪?”

魏征仅用两句反问便回答了李世民。

“是啊。”李世民感叹了起来,朕虽然是富贵人家的出身,但朕也是一仗一仗打起来,朕也曾治理各地。

官吏盘剥百姓的手段,朕是亲眼见过的。

就拿这避讳改名来说,登记户籍的胥吏不收你一笔钱财你能过得去?

普通百姓仅在申请这一流程就被卡的欲仙欲死。

更莫说若是官员想要收拾富贵人家,你要没有一点背景,官员只需一句大不敬之罪,就可破家灭门。

连上京告御状的机会都没有,能到县丞门前都实为大不易之事。

————

【教员对赵光义的评价:不择手段,急于登台。言过其实,无能之辈。】

【拾柒觉得完美符合赵光义的一生。】

【接下来进入赵光义“戎马征战”创建“铁血大宋”风气的一生。】

————

幽冥之地。

大宋联席会议。

“开战,和他们开战!”赵光义在自己的位置上叫嚷着。

李清照无奈的用力拍了拍桌子。

“安静!”

“安静!”

“赵光义先生,你再扰乱会场秩序,我只有请你出去。”

赵光义怒发冲冠:“你个小女子,居然敢直呼朕的姓名,朕是大宋太宗,这是朕的大宋,不是你的。”

李清照示意安保部负责人——真怒发冲冠——岳飞将赵光义叉出去。

“太宗陛下,您是自己走,还是末将请你走?”

赵光义灰溜溜的走了,岳飞在朱元璋的教导下,整天想找个理由揍大宋皇帝已经等太久了,自己若是还嘴,怕是要挨揍啊。

“该死的赵匡胤,活着不愿意把皇位给我。”

“死了也不安生,宁愿把权利给联席会议,也不给朕!”

正在与阿修罗交战的赵匡胤则是满脸喜色,内政交给联席会议,朕在外面打仗。

一个字“爽。”

“太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