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总裁豪门>年代鉴宝左读心右鉴宝掌天下珍玩>第314章 惊人的书画馆(2)

《千里江山图》作为华夏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在画坛处于顶尖位置。

许多书画大家,对这幅长达10余米的巨幅青绿设色山水画进行仿作。

但是,顾辞远将这幅《千里江山图》作为书画馆2号馆镇馆之宝,不可能是一件仿作。

可王希孟唯一真迹,收藏在京城博物院中,这幅又是谁的作品?

李长庚、刘局等一众文物局领导,顾不上欣赏其他画作,迈着大步冲到大殿正中央的巨幅画作前,欣赏起来。

李长庚作为京城博物院院长,又主管书画方面,对《千里江山图》极其了解。

他大概扫上一眼,就基本可以确定,这是王希孟的真迹。

可是,又隐隐察觉到,许多地方与王希孟绘画风格完全不同。

这幅画,给他一种某些地方十分老练,某些地方稍显青涩,一种老人带新人的感觉。

“这幅画,承袭盛唐时期的青绿山水画风,大面积采用青绿之色。尤其山水部分画面细致入微,江河烟波浩渺,山峰层峦起伏,构成一幅缥缈的江南山水图。”

“这一部分,画风婉转优美,稍显青涩,一看就是年纪轻轻的王希孟所作。”

“据传,王希孟少年天才,年仅18岁就被宋徽宗破格招入画院中,并亲自教导其作画。”

“王希孟也十分争气,耗时半年时间,绘画出长达十余米的巨幅设色山水画作《千里江山图》。”

“画完这幅画后,王希孟便染病不起,半年后离世,这位华夏天才画家,仅仅留下一幅旷世之作,再无其他作品。”

说到这,李长庚双目圆睁,瞪着大眼睛,死死的看向展柜中的巨幅画作,双手微微颤抖。

“我本以为,王希孟只留下京城博物院那一幅《千里江山图》,再无其他作品。”

“万万没想到,居然还能看到另外一幅王希孟真迹。”

“这幅画中的山川、河流等静景,确实是王希孟真迹无疑。”

“但是,画中的小渔村,亭台楼阁,鱼市商人、赶集人,河上捕鱼人,河上的游客。”

“这些动景,笔力精湛,下笔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与静景山水动静结合,恰到好处。”

“尤其是画中的飞鸟、白鹤,虽然轻轻一笔点过,却栩栩如生,颇具展翅翱翔之美,这正是宋徽宗擅长的画法。”

“这幅《千里江山图》,正是宋徽宗赵佶,教授画院学生王希孟,合作的旷世巨作。”

啪啪啪——

顾辞远主动为李长庚送上掌声。

这幅画,上面有宋徽宗的题字、铃印等等,可以证明宋徽宗确实参与到这幅画的创作中。

但是,李长庚作为书画界的顶尖大佬,根本不屑于从这种显而易见的地方进行鉴定。

他是通过这幅画上的不同画风,分析出,这幅巨型设色山水画,乃是宋徽宗指导年轻的王希孟创作而成。

“李老不愧是书画界的泰山北斗,慧眼如炬。”

“我距离您老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李长庚不置可否的摇摇头,顾辞远就是个怪物,不仅继承林景顺瓷器、杂项方面的衣钵。

在书画、青铜器、金银器等其他方面,同样有所涉猎。

甚至,连国外油画、近代艺术品方面也有着很深的研究。

哪怕是他这样的大佬,也不敢贸然说在书画鉴定方面强过顾辞远。

“你小子,我真是服了!”

“以前,我觉得子奕年纪轻轻,就能捡漏到苏轼、赵孟頫等大师之作,是天纵之才。”

“直到遇到你,我才知道,天才和普通人之间的差距!”

“你究竟是从什么地方,淘到这些失传的宝贝的?”

顾辞远略显尴尬的挠了挠后脑勺,当初他跟李子奕对赌,将李子奕手中最珍贵的收藏赢光,搞得有些尴尬。

好在李长庚度量大,并未因为这件事翻脸,依旧与顾辞远和林景顺保持着良好关系。

时隔2年,再次想起之前的事情,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我就是运气好,经常在外面淘宝,次数多了,捡到的漏也就多了。”

“唉!”

李长庚笑着摇摇头,他刚刚被顾辞远手中的《千里江山图》震惊到。

激动之下,才问出那种没意义的问题。

眼下,他已经从震惊中脱离出来,自然不会继续追问这种无聊的问题。

“2号展馆的镇馆之宝是十大传世名画,我很好奇,1号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

顾辞远嘿嘿一笑,卖了个关子。

“1号馆里面有什么,您亲自看看不就知道了!”

“等我好好欣赏一下2号馆的藏品,再去1号馆。”

李长庚性格沉稳,哪怕对1号馆十分好奇,依旧没有放弃2号馆。

参观完2号馆的镇馆之宝后,立即更换目标,四下巡视起来。

将整个2号馆转了一遍,才奔向1号馆。

1号馆,是阿房宫博物馆的门面担当,与瓷器馆1号馆对应。

一东一西,占据着阿房宫博物馆前殿前面2个角落。

在1号馆西南角,有2个独立展馆,分别是【闯王宝藏馆】和【天下奇珍馆】。

众人在顾辞远的带领下,一路向北,径直来到规模最大的书画1号馆面前。

吱呀——

厚重的朱红色大门,缓缓推开,一间超过300平米的大型宫殿,出现在众人眼前。

1号书画馆,作为阿房宫的门面之一,采用十分标准的方形宫殿结构。

房间内,按照固定的间距,每隔数米,摆放一个展柜,房间布局十分规整。

李长庚站在大门口,朝门口右手边的展柜扫了一眼,顿时大惊失色。

“竟然是马远大师的《洞山渡水图》和《寒江独钓图》,这两幅画,从圆明园中遗失,被樱花国四大国立博物馆收藏。”

“我记得你之前跟冈仓雄一对赌,里面并没有这两幅国宝级画作,你是什么时候将它们带回来的?”

这两幅画,顾辞远和冈仓雄一对赌以后,用【高千惠号】沉船,跟小樱花换回来的,一分钱都没花。

但是,他答应对方要保密,不方便告诉李长庚。

“这么宝贵的国宝级文物,当然是花费大代价,才从对方手中换回来的啦!”

“这仅仅只是开胃菜,您不妨去里面看看,里面的好东西还多着呢!”

呼——

李长庚深吸一口气,迈着大步进入1号展馆中。

马远是华夏历史中,最顶尖的那一批书画大家,他的传世作品很少,每一件都是难得的珍品。

这点,从小樱花对他作品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来。

而这两幅价值过亿的马远大师作品,仅仅只是1号馆的开门红,李长庚非常好奇,里面还有什么更珍贵的书画作品。

咦?

当李长庚进入大殿中后,发现1号店中的大师级画作,并不多。

除了最外面的马远大师作品,还有石涛《黄山八胜图册》、阎立本《六骏图》等宗师之作。

剩下的,大都是宗师字帖,有八大山人《安晚帖》、颜真卿与李太保帖、严鲁工文集(第十五卷)、黄庭坚行书等等。

这些宗师级字帖,确实非同寻常,每一件都是十分难得的珍品。

但是,它们最多和马远大师的《洞山渡水图》、《寒江独钓图》一个级别,还达不到华夏十大传世名画、书圣书法、画圣真迹的程度。

李长庚深知,顾辞远绝对不会乱打包票。

他说1号馆有最顶尖的镇馆之宝,那肯定错不了。

他在一众宗师级字帖中穿行而过,直奔最中央的展柜。

当他来到倒数第二个展柜前,忍不住停下脚步。

展柜中的物品,并非价值多么高的书画作品,而是非常珍贵的帝王礼仪集。

杨一清——《大礼集仪》 (6册)

杨一清、赵孟頫——《大礼全书》(6册)

这竟然是明代,最重要的皇家礼仪典籍《明伦大典》的前身,由明代重臣杨一清和赵孟頫共同编写的《明伦大典》前身。

这两部皇家典籍,已经不仅仅是书画作品那么简单,它是珍贵的历史传承之物。

这部有关皇家礼仪的典籍,历经数年。

从嘉靖四年编纂的《献皇帝实录》,到后面的《大礼奏议》、《大礼集仪》、《大礼纂要》、《大礼要略》、《大礼全书》,一直到最终的《明伦大典》经历了整整数年时间。

这里面不仅仅记录了皇家礼仪,同时展现出朝内政争,以及官方史学之间的特殊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不可低估的文物价值。

在外人眼中,这两部皇家礼仪集,价值不如颜筋柳骨一幅字帖,不如唐寅随便一幅画值钱。

但在李长庚,以及众多文物局领导眼中,它们的历史传承价值,远远超过那些价值过亿的文物价值。

这种记录史实的重要典籍,才是最重要的国宝级文物。

“京城博物院中,有一份嘉靖年间的《明伦大典》,我曾经反复研读过,从中了解到许多宫廷内部争端,受益匪浅。”

“万万没想到,你手中,竟然有杨一清亲自编纂的《大礼仪集》和《大礼全书》。”

“我以为你小子眼里只有钱,没想到你也知道这些历史文物的价值!”

闻言,顾辞远哭笑不得的摇摇头。

李长庚说得没错,他收藏文物、古玩,确实是按照其价值进行参考。

花费心思收藏的,大都是大师、宗师之作。

这两件历史传承之物,是她和林清寒在旅游区游玩,意外收获之物。

他虽然不会主动去收藏这种具有历史意义的藏品,但到他手中的珍贵文物,他肯定会认真保管。

绝对不会因为它的文物价值低,就低估它。

“李老,你也太小看我了吧!”

“我虽然是一位商人,但对珍贵的历史文物传承,还是非常重视的。”

“否则,我也不会将它们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上了!”

“嗯!”

李长庚一脸严肃的点点头。

如今,文物、古玩圈越来越浮躁,好多收藏家,已经失去原本的味道。

不再是为了收藏而收藏,而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财力,去收藏,这失去了收藏文物的初衷。

顾辞远作为国内最年轻的顶级收藏家,能有这份心思非常难得!

“你能有这份心思,十分难得,希望你能记住自己的初衷,不要把路走歪。”

顾辞远用力点点头,现在的他手中掌握价值百亿的极品翡翠,极品珠宝,大量黄金,他现在最不缺的就是钱。

现在的他,对待文物,已经不仅仅看其文物价值了。

像《大礼仪集》、《大礼全书》这样,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古玩,他也开始收藏。

他准备将阿房宫博物馆,打造成世界最大、最全面的博物馆,收藏是不可能停下来的。

“您放心吧,收藏之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咱们国内收藏界的大旗,我起码能扛几十年!”

见顾辞远如此懂事,李长庚开怀大笑,满脸欣慰之色。

他这样的圈内大佬,最期盼的事情,就是后继有人,有优秀的后辈可以接自己的班。

显然,顾辞远就是这样的人。

“哈哈,好,我相信你小子可以做到。”

“可惜,子奕他一路走来太顺了,还需要多磨砺磨砺。”

“等到他有你这份心态的时候,就真正出山了!”

李子奕虽然是顾辞远的手下败将,但并不代表他实力差。

一个小学就能捡漏到苏轼《木石图》和赵孟頫《仿清明上河图》的家伙,怎么可能是弱者。

只是运气不好,碰到顾辞远这个开挂的家伙罢了!

“子奕他其实很优秀,如果不是因为清寒,我们或许会成为很好的朋友。”

李长庚和林景顺是一辈子的交情,曾经撮合过林清寒和李子奕,可惜林清寒看不上李子奕。

唉!

李长庚一脸无奈的叹了口气。

“儿孙自有儿孙福,由他去吧!”

“不提他了,我要看看你这1号馆的镇馆之宝,究竟是什么东西!”

说着,李长庚迈开大步,朝着大典最中央,被层层保护起来的巨大展柜走去。

最中央的展柜中,整整齐齐的码放着,一摞摞蓝色封皮,上面标有时间和编号的古籍。

这是明永乐帝,亲自作序并赐名,号称古代百科全书的《永乐大典》。

其中内容涵盖:经、史、子、集,涉及到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戏剧、工艺、农艺、释藏道经,涵盖了华夏民族数千年积攒的知识财富。

这部历史巨作,号称【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是华夏历史文化中最重要的符号。

看着展柜中的《永乐大典》,李长庚羞愧万分。

“我竟然忘记,你手中还有这件无价之宝!”

“有《永乐大典》,所有书画作品都黯然失色,哪怕是十大传世名画,也无法与其进行对比。”

“这是华夏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结晶,真正意义上的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