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pter40

  傍晚17:50,笼罩在伦敦上空的厚重阴云骤然散去。

  埃里克来到剧院旁的咖啡馆。

  日落熔金,今天往来的车马行人似乎都被镀上一层金色。

  “叮铃铃——”

  十六分钟后,邮差罗宾步行而来。

  他一手持铃铛,一手持带锁的手提包,身上又背了一个包。

  罗宾一如既往地迟到了,今天迟到了六分钟。

  推门进入咖啡店。

  他熟练地来到前台,与服务生交接起来。

  邮差罗宾:“一共24封信,5封预付费,19封待收费。里奇,你点一下。10封是两便士,9封是三便士,你得给我47便士。”

  服务生里奇将已付费的信件放在红色托盘上,一封封检查未付费信件的收件人姓名。

  如今,一大部分的信件是收件人付钱。

  咖啡店在代收件时会预缴这笔钱,但要确定收件人的姓名。

  确定那些都是事先给出押金的常客,否则咖啡店帮忙先把钱付给邮局,这些信无人来取,咖啡店又找谁去收款?

  里奇清点完毕,取了47+2便士给邮差。

  多出的两便士是寄信人付费。

  就听他说:“稍等,还有12封信件要寄出。11封未付费,与1封已缴费的两便士信件。”

  邮差罗宾把待寄出的信件装入带锁手提包。

  这是专业收件包,上方开了一个小口,正好能塞入薄薄的一封信件。如果要寄包裹?抱歉,那不在邮业务范围内。

  他把预付费邮资与后结账邮资分别收入左右两侧口袋。

  又拿出小本子记录邮件数量与收账数目,让服务生里奇核查。

  里奇核查,签下名字。

  两人一番操作,用了十二分钟终于完成一轮寄送信。

  这时,埃里克终于能见缝插针地问一句。“听说,伦敦郊外有辆邮政马车被豹子袭击打劫了?”

  “是的,先生,那是四天前发生的事。”

  罗宾显然没有闲聊的兴致。

  「甜蜜蜜咖啡馆」是他的晚班第一站,还有一背包的信件没送,沿途还要再收一大包信件。

  罗宾:“那是内地邮政的事故。如果您想了解内情,不妨白天去圣马丁街的邮政总局,找个邮政卫兵问一问。我隶属便民邮政,不太清楚邮件出城后的运输情况。”

  “好的,谢谢提醒。”

  埃里克知道英国邮政系统内置不同机构,邮递员们的着装亦有不同。

  不过,之前作为普通寄信人,他没有深入了解情况,只要知道哪里可以收发信件就行。

  剧院经理保罗也知之甚少,才会说傍晚六点去咖啡店就能问清邮车被袭始末。

  翌日上午。

  埃里克完成了每日例行任务。查报与查信,依旧没有得到B先生的回应。

  他快速前往了圣马丁街。

  此处的邮政总局是新造的,去年被投入使用,原址在伦巴第街。

  沿街停靠着三辆四轮马车,车厢外侧悬挂着邮政徽章。

  邮局的马路斜对面有一家咖啡店。

  透过落地窗看到三位身着制服、佩戴高帽的邮政卫兵,与食客们正在火热聊天。

  埃里克走了进去,听到大胡子卫兵正说起邮车惊魂。

  “当时,马车正要通过一座桥。谁也没看到桥的另一侧大树上趴着一只花豹。

  它就像是潜伏的杀手。大约相距五十米,我与它四目相对,被那双嗜血残忍的眼睛看得手一抖。根本没时间思考,我拿起枪就射击。”

  另一个瘦子卫兵说:“哦!是的,你第一个射击了,但没有一发子弹命中花豹。它跳下树,直直朝我们扑来。

  上帝!它的速度太快了。我刚一眨眼,它就到冲到跟前。我们三个人与一只花豹打了起来。”

  一辆邮政四轮马车,通常配一位车夫、二到四位不等的邮政护卫。

  邮车负责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镇之间的大量信件运输,将打包好的信件包裹从一个邮局运到另一个邮局。

  半途,人类与花豹的遭遇战说来就来。

  两位当事人手舞足蹈地激动讲解着战况。

  本次邮车,运送的是「牛津——伦敦」信件。

  现场情况:两匹马、一位车夫与三名邮政卫兵VS一只花豹。

  最终战况:马受惊,没有明显外伤;车夫骨折。

  另一位没来咖啡店的邮政卫兵也负伤了。

  他不是被花豹咬的,而是在战斗过程中爬上了桥栏。试图奇袭花豹不成,一脚踩空后摔入河中,左脚骨折。

  食客不解:“花豹的攻击性有这么强吗?你们说它是马戏团逃出来的,居然主动攻击人类?”

  大胡子卫兵耸了耸肩,“这就不清楚了,就是它先动的爪。三对一,我们勉勉强强和它打了十几分钟,最后还是靠子弹爆头才把它给制伏。”

  埃里克不知不觉间就进入聊天圈前排。

  他问:“那种情况下,马匹肯定会受惊逃跑,邮件都被毁了吗?”

  “可不就是毁了。”

  瘦子卫兵叹气,“马受惊,车夫没能控制住它。邮车撞上桥柱侧翻,几大包邮政信件掉河里了。这一趟损失不小。”

  大胡子卫兵也愁眉不展起来。

  “这种意外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上面说得好听,不让我们翻倍赔钱,但是要扣三天的工资,原因是损毁运输车辆与客户邮件。上帝作证,难道我们会主动想要与花豹打架?!”

  瘦子卫兵只能自我安慰:“幸好遇上的不是老虎或狮子,否则轮不到我们赔钱,就把命给赔进去了。”

  大胡子连连点头:“谁说不是呢!那种恐怖大杀器也不是没有偷袭过邮车。”

  埃里克:“以前也发生过?”

  “对啊,发生过。”

  大胡子回忆,“十四年前,1816年我刚入行,那条运信线上遭遇过母狮子袭击邮车。差一点就被我撞上了,幸亏那天刚好我放假。那次是母狮获胜,它咬死了一匹马作为猎物叼走了。”

  瘦子卫兵:“上个世纪没有邮政卫兵护送出行,让邮差们独自骑马往返城际运信,那会时不时遭遇打劫犯。现在人类打劫犯变少了,猛兽却防也防不住。”

  食客们纷纷议论起来。

  说伦敦有千奇百怪的演出团,被击杀的劫车花豹不知具体是哪家马戏团的?是不是被喂食了奇怪药物,导致它对人类的攻击性强得过分。

  埃里克更关注掉到河里的信件。

  又问邮政卫兵,“损失的信件怎么办?如果有人给我的一个朋友寄信,那封信正好被毁了,会通知我的朋友吗?”

  大胡子:“会通知,但速度不快。一到两周会联系寄信人,但也有联系不上的情况。假如寄信人不在当地,那就收不到通知。”

  瘦子:“总局也会在报纸上刊登公告,基本一周后能见报。公告:‘XX时间段,从OO市与△△市的相互往来信件意外被毁,请寄信人重新寄出’。”

  埃里克暗道效率太低了,居然至少要延迟一周。不怪他每天关注报纸,但从未听说这个重要消息。

  转念一想,也是伦敦报社的嗅觉不够敏锐,否则隔天就该见报。

  比如《邮车被劫,是花豹的扭曲,还是马戏团的阴谋?》此类新闻就该铺天盖地了。

  令他更忧心的是,这类野兽攻击邮车事件竟然不是个例。叫人不得不担心日后与B先生的信件往来安全问题。

  两位邮政卫兵抛出新奇谈资后没能久留。

  待了十几分钟就离开咖啡店。休息时间结束,他们要押车离开伦敦朝牛津出发。

  埃里克在咖啡馆听完了一整场议论。

  他萌生出了些许想法。转身,先调查了英国邮政的现状。

  这一查,让他蹙起眉头。

  1830年,英国邮政统属政府管理,利润支出都与政府财政相关。要以一个词形容,就是“极度混乱”。

  就说伦敦,邮政分成了三个不同机构:内地邮政、便士邮政与外国邮政。

  外国邮政自成一体,负责海外的信件。

  便士邮政,负责伦敦与它周围郊区的通信往来,也可以说是同城通讯。

  内地邮政,它有城内信件的业务,也有城际信件的业务。

  便士邮政与内地邮政最大的不同是计费与收费方式。

  自17世纪,英国邮政系统向公众开放后,采取收件方付费的模式。

  收信不便宜,按照信纸页数与运送公里数的复合计费方式算钱。

  如今多数人没习惯用信封。

  写信后折叠起来,在信纸的背面写上收件方的地址与名字。

  邮递员不只负责收发件,还要负责收取邮资费用。

  伦敦不少咖啡店、餐厅、杂货铺等,会提供信件的代收发服务。

  就像是「爱德华剧院」边的那家咖啡店。

  邮差罗宾与服务生里奇进行的收件、取件、缴费的日常操作,它也会出现在许多伦敦店铺里。

  一直以来,皇家邮政都是采取收件方付费模式,直到威廉·多克瓦在1680年创立了伦敦私营的便士邮政。

  他推出新的营业模式,邮资一口价,且先付费再寄信。

  在伦敦同城范围内,邮资只需1便士,规定邮件的重量不能超过1磅。伦敦周边在10-15英里之内,邮资收2便士。

  这种方法初期盈利低,但因其简单便捷很快就吸引大批用户。

  在便士邮政可达范围内,人们不再使用计费复杂又贵价的皇家邮政。

  两年后,约克公爵就向政府提出了抗议,表示皇家邮政的垄断权被威胁了。

  私人的便士邮政不合法规。在1675年,英国议会通过的邮资法案,规定除了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之外,英国邮政由邮政总长、邮政审计官共同管理,别人无权建立邮政设施。

  便士邮政立刻被关停,但它很快又出现了。

  再出现时,从私营邮政变成了官方邮政的一部分。经营方式与从前相同,但管理层与员工都换了人。

  此后,近一百五十年,英国的邮政系统就分成了三个部分独立运作。

  18世纪发生过两次较大的改动。

  拉尔夫·艾伦搞了运输线路变动,将原本全境信件必须经过伦敦中转,改成了郡与郡之间直接交互信件。

  约翰·帕尔默对于猖獗的打劫邮差现象,提出配备邮政卫兵,改骑马为马车在城际间运送信件。

  埃里克瞧着调查而得的一摞摞邮政数据。

  进入19世纪,伦敦的人口暴涨,城市空间不断向外拓展。

  邮局人手也在不断增加,邮政总局的办公空间不够用,搬迁到新的地址。

  那却决不了整个体系的高度混乱现状。

  便士邮政与内地邮政业务有重叠部分,两者的计费收费模式又不同。两种邮政独立运行,办公地点不同,员工穿着不同的制服,不存在业务互通。

  对于普通人来说,仅仅是算哪一种邮费更合适,绕圈圈一堆计算公式就很可能变相利好生发行业的发展。

  邮递员每天多次送收信,但因为还要负责计算收取邮资,投递效率非常低。

  有时,邮递员更会抵不住钱财诱惑,私吞邮资弃信而逃。

  埃里克越了解英国邮政系统现状,越为他与B先生的信件往来安全性与时效性忧虑。

  两人的通信能逃过一次花豹袭击,但指不定卡在哪一个混乱的信件运输环节。

  不行!

  为了两人的信件通畅往来,必须整改这一乱象。

  即便不认识英国邮政系统官员,但能另辟蹊径从马场主方向切入。邮局运输离不开马匹,马场主赫蒙就是供应商之一。

  埃里克与赫蒙有过一些交集。

  年幼时的马戏团经历让他对动物很有一套办法,后来给马场主提供了不少技术支持。

  另外,还要做一件事。

  他拿出一封拜访帖,来自爱丁堡的威廉·钱伯斯,期望获取成立出版社的资金投资与机械技术支持。

  埃里克想到花豹袭击邮车的消息居然四天了也没被爆出来,对伦敦报刊行业的信息灵敏度有了怀疑,也是时候投资一家出版社了。

  *

  *

  三月末,皇家邮政难得展示出工作高效率。

  伦敦总局快速成立调查委员会,开始勘察英国如今混乱不堪的邮政现状。

  远在英格兰西北部。

  布兰度暂时不知皇家邮政突然勤快到自我调查的起因,她收到了一则来自邮局的丢件通知。

  ——三月上旬寄出,给律师霍斯的信件被花豹给毁了。

  惯犯花豹,诨号“詹姆斯”。

  二月底,从伦敦的阿波罗马戏团出逃。目前查明,它前后三次在不同线路上奇袭了邮车。

  造成了一死两伤。死的是马,伤的是人,给邮局带去了少说上百英镑的损失。

  花豹“詹姆斯”在3月14日在伦敦郊外第三次打劫时,被邮政卫兵当场击毙。

  布兰度读完这则通知,一时不知该摆出何种表情。

  意外吗?有点。

  很不可置信吗?并不。

  随着城市人口飙升、识字率大幅提升,人们对书写信件的需求与热情激增,混乱的英国皇家邮政系统早就不堪重负。

  如今,邮票与信封尚未出现。

  邮资付费方式很原始,或交给邮递员,或直接去邮局排队付钱。

  野兽打劫邮车是为抢口肉吃,也有人类强盗打劫邮车是为了夺走邮资。

  布兰度放下通知信,又重新写了一封信寄给律师霍斯。

  不是火烧眉毛的急事,只是问一问削笔器的专利是否办理妥当。一个多月后,五月初她希望看到全套法律文书。

  如果有秘密消息或紧急通知,她是不敢以寄信的方式联络,不愿成为邮政离谱新闻的当事人。或亲自跑一趟,或委托信用良好的帮手送信。

  因此,有关石墨废矿的高普格尼自燃事件,没有立刻写信告诉西格·福尔摩斯。等到6月10日,两校划船大赛时,见面了再谈。

  为什么说给西格听?

  因为在高普格尼居住的洞窟内发现了一句话,岩壁上歪歪扭扭地刻着「警告!不要触碰针线活!」

  针线活,原本是日常词汇。

  在布兰度的眼中它已经变成了敏感词,高普格尼与《老妇人的针线活》藏宝书有关吗?

  他为什么会死于自燃?

  这是一种很离奇的死亡方式。

  检查洞窟死亡现场,确定没有助燃物的出现。

  根据苏珊的回忆,与高普格尼在矿道遇见后,也没有发现对方储备大量燃料。

  高普格尼死前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提到老鼠与刺猬、臭虫与毒蝎,所谓的报应又是什么?

  刺猬、毒蝎,两者勉强有一个相似点。

  它们都有“针”。

  尽管站在后世生物学的概念上,这两种“针”截然不同,但如今进化论尚未问世,人们多也分不清此针彼针。

  高普格尼到底研究过什么?

  苏珊说起洞窟内那一场怪异的假手演示,她居然将石墨假手当成了真实身体的一部分。

  布兰度一听,这就是“橡胶手错觉”效应的翻版。

  上辈子,听闻不少研究团队做过“橡胶手错觉”的相关衍生拓展实验。

  在特定环境下,无生命的橡胶手能与大部分受试人群建立感知联系。明明人与假手没有血肉相连,但就是能察觉到假手被触碰了。

  有理论认为,这是因为大脑在处理视觉与触觉时发生了错觉,让两种感觉重合了。因为眼睛看到假手被触碰,触觉上也产生了同步感应。

  这种错觉效应甚至无需让刷子直接碰到橡胶手。

  将刷毛置于假手上方的1米处,刷子左右晃动,真手也能感知到刷子在进行移动。

  此类现象与大脑运动皮层神经元的“感觉野”相关。

  物体不用直接与身体发生接触,它在进入人类身体的近体空间范围时,视觉触觉的相关感知就会被触发。①

  此类实验涉及大脑运作与感知意识的内在关联性。

  高普格尼怎么会给苏珊演示假手实验呢?

  他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是死人?遭遇过什么样的事?

  他如何发现此类错觉效应?与岩壁上刻着的“不要触碰针线活”有关吗?

  没人规定宝藏必是实体,知识也是宝藏。

  “针线活”所指宝藏,是否并非指代金银珠宝,而是指代某类精深诡秘的典籍?

  这些疑问,暂时无人能回答。

  唯一的答疑者高普格尼,他将真实答案带入了坟墓里。

  布兰度只能将疑惑记录下来,等待日后遇上更多的线索。

  这趟出行以古怪的石墨废矿游画上句号。整理行囊,全家启程返回朗博恩。

  送别时,薇薇安说将来寄信告知案情后续。

  怀特夫人被抓了,盗尸团伙会不会联络她?

  小镇能否瓮中捉鳖,把盗尸犯罪团伙一网打尽?那都要看后续情况发展。

  布兰度留下了朗博恩的联络地址,但对收到盗尸团伙落网的消息不抱太大期待。

  做黑市交易的人岂会轻易上钩,一旦被抓就是被绞死。

  倒不如断尾求生,抛弃博罗代尔山谷这条交易线,重新开辟其他交易点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马车上路了。

  布兰度有了大把的空闲时光。

  终是取出了一叠《泰晤士报》,翻到广告栏的位置,细细品读一则又一则加密寻人启事。

  三月初,她就发现了来自「幽灵先生」的消息,但一直没有即刻给出回信。

  不迅速回信的理由很简单。不信任英国邮政,也要暂时保密身份。

  邮件上都会盖戳是从哪里送出信件。

  在博罗代尔山谷回信与在伦敦回信很大不同,石墨矿区的新鲜事不多,伦敦则是人流巨大每天都有怪事怪人出现。

  在前一个区域回信会被容易定位身份,在伦敦则能成功隐入人海。

  交笔友,需谨慎。

  布兰度深知学术能力与个人品性不能划等号。

  从笔友做起,聊天内容也要慢慢深入,而不能把纸片上的内容当成写信人的全部性情。

  从广告栏加密寻人告示来看,「幽灵先生」的措辞冷静,没有急迫见面的想法。从他把咖啡店当做回信地址,而没给出住宅地址就可见一斑。

  布兰度推测,对方对待笔友也很理智,应该也不至于心急如焚地等待吧?不会每天查阅一遍有没有回信吧?

  第一封回信,她其实写好了,等到伦敦就寄出。

  --------------------

  ①假手实验“橡胶手错觉”效应理论,参考《不存在的人》,[美]阿尼尔·阿南塔斯瓦米/著

  ——

  英国邮政历史,参考《英国邮政改革与社会变迁》,金燕/著

  其中也提到了“监听”行为。

  以前英国的信件都要过一遍伦敦中转,更给私自拆信查阅提供了便捷。

  这极大地促进了密码通信的发展,还有使用隐形墨水的写信等等方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

  另,猛兽袭击邮车是真实发生过的。1816年,报纸登载了母狮子袭击邮车,咬死一匹马作为食物叼走的新闻。在《英国邮政改革与社会变迁》附有当时的报纸影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