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夜雨二十年【完结】>第43章 占府衙犯人巧辩(1)

  王县令的府衙今天是别样的人多。

  卢照水立在堂上。

  堂外围了一圈一圈的人,吵吵闹闹。

  慕容青站在堂下,手中拉着一根绳子的一头,另一头正扣在一个和尚的手腕上。

  “那不是静禅方丈吗?”

  “法德寺的静禅?”

  “是呀是呀,不就是他吗?我前天去上香时他还在呢。”

  在众人的吵闹声中,慕容青端端正正地拜道:“小民要告,告法德寺的主持静禅方丈滥杀无辜!连杀多位女子!”

  堂外一片哗然。

  卢照水向公堂外被拦住的民众拱手问好,“各位父老乡亲,在下江湖人士,姓卢名照水,途径春晖镇,巧遇杀人案,幸得王县令嘱托,得以查此案,如今找到凶手,还望大家来看我审案,若是合乎逻辑,诸位见证,在下立马将罪犯送到王县令处,交由王县令处置,若是不合乎逻辑,在下任由静禅方丈处置。”

  说完,卢照水朝下拜了拜。

  他并没有坐在公堂上的公案旁,很是自觉地拿了个椅子自己坐着。

  慕容青扯着静禅方丈手上的绳子,将人带到堂上来。

  静禅方丈闭着眼,似乎入了定。

  慕容青不惯着他,直接上手晃了晃他的脑袋,“方丈?方丈!”

  静禅方丈不堪其扰似的缓缓睁开眼。

  慕容青颇为轻蔑地笑,似乎看破了他,“我追你的时候你可没困,跑得比兔子还快。”

  卢照水凝视他:“静禅,你可知罪?”

  静禅方丈不愧是方丈,即使到了公堂上,也依旧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阿弥陀佛,施主,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卢照水冷笑了几声,道:“我告诉你,何处惹尘埃。”

  卢照水厉声喝道:“你在八月十三日晚,八月十五日晚,八月十七日傍晚都在干什么?”

  静禅立在那里,淡然处之,“八月十三日晚,老衲在自己房里做晚课;八月十五日晚,老衲也在自己房里做晚课,八月十七日傍晚,那天不算太热,老衲在后山劳作。”

  卢照水问:“也就是说,无人看见你在做这些?”

  静禅微微颔首,很是礼貌,言辞却极其犀利:“是的,但也无人看到我不在做这些。”

  卢照水朝着阿九微微点头,阿九朝着远处招招手。

  一个和尚上了堂。

  那和尚才到,还是被李一青推搡着上堂的,一时间摸不着头脑,还上前要和自家方丈问好,被慕容青拦住。

  和尚看看卢照水,又指指自家方丈,想要卢照水告诉他是怎么回事。

  卢照水看了看他,开了口,说的却不是这和尚想知道的事。

  “无痴,我只问你个问题。”

  他顿了下,问道:“你们寺庙中,每个人,有几件袈裟。”

  无痴如实答道:“寺庙中受过戒的僧人都有袈裟,而这些受过戒的僧人按理说是一人两件袈裟。”

  “你们主持可是?”

  “那是自然。”

  “那这袈裟有什么分别呢?”

  “一件自然是普通的袈裟,而另一件……”他昨天就被卢照水问过袈裟间区别的问题,就算他之前没有注意这两件袈裟的不同点,现在也是记得两件袈裟的区别,于是他毫不犹豫,“一件上绣着缘德的字样。”

  楚闲端着一个大木盘子,走到卢照水旁边。

  堂外的民众注意到了走到堂上的楚闲,瞧见了他手上端的,看起来托着非同一般东西的大木盘子,好奇心趋势着他们伸着头看,却不得要领。

  卢照水站了起来,在众人的眼光下,将那木盘子上盖着的黑布掀开,露出里面红黄色相间的东西来。

  他将那红黄色的东西拎起来抖了抖,这才显出这东西的真实模样——原来是件袈裟。

  卢照水看向无痴,“你可认识,这是什么?”

  无痴定睛看了看,又说:“卢大侠,可给我看看?”

  卢照水将袈裟递与无痴。

  无痴拿在手中仔细翻看了一番,终于回道:“这是我们方丈的袈裟。”

  卢照水注意看了一下,果然,在他拿出这个袈裟时,静禅那八风不动的淡定表情终于出现了一丝裂缝。

  或许,当时静禅方丈与林中鹤的相遇并不是偶然,而是故意而为之。

  在佛寺附近,为了清静而开辟竹林小屋的静禅方丈,竟然会莫名奇妙地吹箫。

  他知道这个戴着帷帽的男子和卢照水是一起的,也知道种在暗处的柳树古怪,而卢照水又是个极聪明的人。

  他来法德寺就已经是起疑心。

  所以他看到种在暗处的柳树必然会注意。

  但静禅也很聪明,他知道有种误导聪明人的方法,叫“聪明反被聪明误”。

  他在“日月”二字下移栽花,凑作“柳暗花明”四字的谜。

  但这柳暗花明为的却不是又一村的豁然开朗,而是为了将人引到村子,永永远远困在村子中。

  卢照水想了想,若不是当时王全的提示,或许,他再也想不到他使在“柳暗花明”上的小聪明竟然是他最愚蠢的地方。

  “静禅方丈,这可是你的袈裟?我听说,整个寺里,只你一人能穿红色袈裟,而且这袈裟可是一任一任主持传下来的,上面的金线都是特殊材质,也就是说,可能这世上,只有你一个人有这么独特的袈裟。”

  静禅方丈并不回答这个问题,他看向卢照水,又看向堂外的观众。

  他的声音依旧平静如水,“卢大侠,你可有官府的令牌,如若不是,恐怕老衲无法配合你……”

  只是他话还没说完,慕容青就掏了布要塞他的嘴。

  他就是拿准了卢照水没有令牌,要掀起众怒。

  无痴见自己的主持被如此对待,扑上来就要甩开慕容青的手,却被慕容青反剪了隔壁,按在一旁。

  无痴大声斥责。

  阿九上去拖人,将无痴连哄带骗地拖了下去。

  “不要堵住他的嘴。”

  慕容青将眼神移到静禅方丈的脸上,实话实说:“可是他那张嘴,惯会颠倒黑白。”

  卢照水却很是坦然“不让嫌犯说话,我们可不成严刑逼供的人了!”

  慕容青将布从他嘴里抽出,顺便龇牙咧嘴威胁他不要乱说话。

  静禅算是看出了,这两个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呢。

  一唱一和的。

  但他刚刚那一句,也算是达到了目的。

  堂外民众果然有不满了。

  “那卢什么什么,你凭什么将方丈带过来,你也没令牌,什么都没有,你这不亵渎佛祖吗!?”

  卢照水眼下援军未到,自然是先服软,“实在是抱歉,诸位,春晖镇死了四个女子,先不说这凶手有多该死,就是这案子不平,光是空头挂在那,以后这样哪家女子敢出门?哪家敢嫁到春晖镇来?”

  堂外有一个人喊道:“不是都说了是自杀吗?”

  卢照水很有耐心,“你信,他们信吗?你去问问,有没有之前还说着人家,这件事一出来就没头绪的。”

  “有!我就是!当时说的好好的,后来黄了,人家说什么不要把闺女嫁到春晖镇来。”

  卢照水自然是知道人心,卢照水将他们最崇敬的法德寺方丈抓来,他们肯定要有怨言。

  人心总会不自觉地偏向弱势和熟悉的一方,静禅方丈是他们熟悉且信任的人,他们自然会偏向他。

  所以此时,卢照水自然也不能强作强势,以权压人,这只会起到反面作用。

  而且,他们如今并没有官府的令牌,只是强拿人,趁着王县令去远处应酬而占了这个府衙。

  王县令如今得了消息,估计正在快马加鞭赶回来的路上。

  他们不能浪费时间。

  他要利用好人心。

  能让人心浮动的最好的东西便是——利益。

  一旦一件事同一个人的自身利益扯上关系,那么这个人大多会偏向利益一方,即使对立面是自己的信仰。

  毕竟自身利益这东西,对于普通人来说,可比世上其他东西重多了。

  而在人群中,对卢照水表示附和的,并不是什么民众,而是他特地安排的人。

  这看热闹的,多数都是有孩子的妇女,这一说,大家都会发现利益被触动了。

  谁愿意自己的儿子以后娶不到媳妇。

  官府不愿理的事情,眼下有人要理,他们求之不得。

  所以即使在这些人对立面的,是他们敬重,爱戴的方丈,他们也要仔细掂量一下该不该说话。

  果然,堂外不久就没了为静禅方丈说话的人。

  卢照水看了看阿九,阿九很是识趣地摆了摆手,几个楚闲带来的弟子便将两副棺材抬了上来。

  众人一看见棺材,都伸长了脖子要看,只可惜棺材太深,他们又离得太远,并不太能看到。

  义庄的刘爷此时也上来了。

  刘爷的名号在春晖镇很响亮,即使卢照水是个外乡人,说的话他们不信,刘爷他们还是信的。

  卢照水问道:“刘爷,您去敛尸时,发现这王秀的脖子上有什么来着?”

  刘爷回道:“这脖子上,有两小团印子,看不清是什么,但一定不是上吊的绳子上的!”

  “好!”卢照水示意阿九拿绳子上来,阿九看了看他,眼中满是犹豫。

  卢照水只是冲他点点头,示意没事。

  阿九于是拿过那个袈裟,站到卢照水身后,将袈裟套到他的脖子上,他小声道:“我可要勒了,你要在公子那替我多说好话。”

  卢照水用手将袈裟调整到合适的位置。

  “放心,勒吧。”

  阿九咽了咽口水,手上使劲,勒了下去。

  还没有多长时间,他就松了手。

  “再来。”

  阿九只好又勒。

  没多久,又松了。

  “再来。”

  阿九急得要哭:“我不敢勒了!”

  “最后一次。”

  “你说的!”

  “我说的。”

  阿九发了狠,又勒了一次。

  卢照水终于没让他再勒。

  “刘爷请看。是不是如此的两小团?”

  刘爷凑上前,看了看他的脖子,又跑到棺材处看看王秀的脖子。

  这勒的淤痕太深。

  估计要两周才能消。

  当时他与林中鹤瞧见那袈裟与别的袈裟的不同之处时,他忽然想到了曾给王秀验尸时,她脖子上的两小团奇怪的印子。

  于是他便赶到义庄,还好,王秀的尸体并未下葬。

  还好,卢照水赶在淤痕消散前,破了案子。

  “对!就是这样的淤痕!”

  卢照水将衣领往下拉,较为清楚地展示给大家看,“大家看,这便是我用静禅方丈的袈裟勒的印子,而那两小团淤青,便是’缘德‘二字,一分不差,甚至连绣上去的笔锋都是一样。”

  他松开手,转向静禅方丈,“我刚才派人问过,这一个寺庙中,大家都没丢这’缘德‘字样的袈裟。那么,方丈你的呢?”

  静禅方丈看向他,拈了拈自己的胡子,“卢大侠,我的袈裟丢了,被他人偷去诬陷我也不一定,况且,这’缘德’二字,旁人想绣在何处就何处,也不一定就在我的袈裟上。”

  卢照水也不慌,“好!方丈说的对,但是,可不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