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的读书人基本上都听说过空城计, 郭冲的《条亮五事》那么有名,里面说的谁记载诸葛亮不为人所知的五件异事,其实是直接把诸葛亮当神仙来写。

  后来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感觉那《条亮五事》中的哪一事都不靠谱, 所以一个都没有采纳。

  再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 不光没有采纳郭冲的《条亮五事》, 还用能确定的史料将那《条亮五事》一一推翻,认为他写的五件事全是子虚乌有,估计是崇拜诸葛亮崇拜迷瞪了。

  空城计就是郭冲《条亮五事》中的第三事。

  里面是这么写的。

  诸葛亮屯兵阳平,派魏延等人带军合兵向东,只留下不足万人守城。

  恰在此时,司马懿亲率大军二十万前来,这二十万大军和魏延等人的主力走岔道了, 毫无障碍一路冲向阳平。

  司马懿的探子探查到阳平城里没多少兵, 诸葛亮的探子也发现了司马懿的大军, 然而发现了也没办法, 魏延带着主力大军走远,再通知他们回防已经来不及了。

  诸葛亮临危不惧,命令军中偃旗息鼓停止备战,又让守城士兵将四方城门全部打开,再派几个百姓打扮的士兵去各个城门处做洒扫状,主打就是一个淡定。

  司马懿一看这情况的确懵了, 他认识的诸葛亮向来小心谨慎,怎么可能毫无防备,城里一定有埋伏, 于是领兵依山向北而走, 犹犹豫豫不敢攻城。

  裴松之觉得这件事纯属子虚乌有,他是这么认为的。

  阳平在汉中沔北, 诸葛亮在太和元年三月率诸军北驻,使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统留府事。

  同年六月,宣帝以司马懿都督荆、豫州诸军事,率所领镇宛。

  当时的沔阳在汉中,司马懿在南阳宛城,史料记载,“魏尝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后,无复有于阳平交兵事。”

  魏国那边都没有交战的记录,司马懿怎么可能率领大军进攻阳平?

  就算司马懿真的带兵前去,他们明知道阳平城内兵少力弱,就算怀疑里面有伏兵小心点就是了,不至于扭头就走。

  而且郭冲在扶风王面前说宣帝的不好,扶风王还觉得郭冲说的不错,对子毁父理所不容,这又是一个逻辑不通的点。

  综上所述,郭冲那所谓的《条亮五事》全都是编的。

  不过裴松之的记载也不一定全然正确,后来有人考证了一下,司马懿当时未必不能出现在诸葛亮面前。

  司马懿可以干出“旬有六日”奔袭四百五十公里攻灭新城,三个月的空闲时间从宛城打到沔阳完全来得及。

  而且之前说的魏军被大雨堵塞中断伐蜀计划,有记载的魏军主力中没有出现司马懿的身影,谁也不知道司马懿当时在什么地方,也许他的确带兵去攻打了阳平,到底是什么情况谁也说不准。

  至于“对子毁父理所不容”这就更没道理了,别人家不敢说能出现这种事情,司马家出现的可不少。

  李善长以前看过的闲书不少,汉末乱世英雄辈出,他对那段时间的历史了如指掌,所以对空城计并不陌生。

  他了解这些事情正常,邓愈一个毛头小子怎么知道那么多的?

  那小子来投奔他们家大帅的时候不到二十岁,还没有旁边的文正年纪大,但是朱文正看上去就是大帅家的傻儿子,邓愈带兵打仗却已经很老练。

  人比人,气死人。

  他知道邓愈有本事,但是没想到邓愈那么有本事,以他对邓愈的了解,那人熟读《三国志》的可能性不大,更可能是胆大心细临阵想出的主意。

  年轻人不简单啊。

  老李摇头晃脑的感叹着,心道没有意外的话那小子肯定前途无量。

  沐英与有荣焉,“李先生放心,回头我一定和邓将军说你很看好他。”

  他是邓将军麾下最得力的跑腿儿,没有意外的话以后还能跟在邓将军身边当副将,再然后就是他自己带兵杀敌独当一面。

  咳咳,前提是他有本事能带兵。

  要是老爹觉得他没有带兵的本事,跑腿儿跑的再优秀也只能当个跑腿儿。

  不过他对他自己有信心,带兵打仗而已,过了最开始的紧张忐忑,稳下心之后什么都不是事儿。

  朱文正瞥了瞎嘚瑟的臭小子一眼,一句话都不想和他说。

  他们才是自家兄弟,跑去跟着邓愈有什么出息,有本事就跟着他。

  沐英对上他们家老大哥不满意的表情,咧嘴笑笑没有说话。

  他又不傻,文正哥自己现在都没有独领一军的资格,跟在他身边能有什么前途,肯定是跟着领军主将最好啊。

  幸好朱文正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不然非得打的他满院子乱爬。

  【话说胡大海收到求救信后从婺源回来支援,和邓愈里应外合杀的杨完者的苗军毫无招架之力,主将杨完者直接跑路,胡大海和邓愈一鼓作气往前追,趁机又打下了好些天没能打下来的婺源。】

  【元廷没抢回徽州还丢了婺源,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真是可喜可贺。】

  【杨完者也是元廷赫赫有名的将领,当然不甘心吃亏,休整之后试图再次进攻,然而打来两次都被邓愈和胡大海打的满地找牙,带来的大军全军覆没,他单人单骑狼狈跑回杭州。】

  【邓愈和胡大海打仗生猛志军严明,“先声所至,不戮一人”,其他州县见状纷纷投降,整个徽州路很快全部落入他们手中。】

  舆图上属于朱元璋朱大帅的地盘不断像周边蔓延,在场的观众们看的热血沸腾,恨不得自己也能和邓愈胡大海一样战无不胜。

  真是既怕神仙提到自己,又怕神仙不提到自己。

  【朱元璋那里讲完,我们再来看看张士诚在干什么。】

  【至正十六年,红巾军北伐尚未开始,这一年动静最大的不是朱元璋也不是其他势力,而是诚王张士诚。】

  【高邮之战后朝廷的百万大军散去,张士诚一看天上给他掉下条活路高兴坏了,扭头就盯上了最最富庶的苏南地区。】

  【有道是苏湖熟天下足,那一年淮东发生□□,他又招揽了大量无头苍蝇似的朝廷兵马,不打下个富庶的地盘来供应这么多张嘴他们所有人都得饿死,所以他们的大本营是想换要换,不想换也要换。】

  【所以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那些朝廷兵马前些天还气势汹汹要屠城,张士诚阴差阳错之下解了高邮之困,转头就把那些喊打喊杀朝廷大军收入麾下。毕竟跟着谁都是打仗,朝廷靠不住,不如跟着他。】

  【打仗的时候兵多将广非常有优势,除了要有大量的粮草来兜底外其他都不是事儿。】

  【张士诚不像朱元璋那样志在天下,只想打下个地盘当个富家翁,他本来想打的是金陵,金陵城离高邮近,大军打过去也方便。不过他弟张士德觉得金陵城不太行,平江路有粮又有钱,不如直接一步到位打平江府,打下平江路之后再打金陵也来得及。】

  【只是他们没有想到朱元璋会抢先一步拿下金陵,这也为他们之后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朱元璋:???

  “张士诚看上金陵城别人就不能打了?这是什么道理?”

  这个老张也太霸道了,他要是看上了大都,蒙古皇帝是不是也得给他腾位置?

  这是什么道理?

  其他人也跟着点头,“就是就是,凭什么他看上了别人就不能打,他是天王老子吗?”

  所有人都开始对老张兄弟俩不满意,听听这都是什么话,哪儿有他们看上之后别人就不能打的道理?

  真要这样的话,他们凭嘴就能拿下全天下。

  大帅说的不错,张士诚这人果然不能深交,不能和他讲道义,就得把他打服才行。

  【至正十六年二月,张士诚派他弟张士德从通州渡江南下,拿下平江路后杀掉朝廷的官自己当老大。】

  【古代的寺庙大多都不是单纯的寺庙,从宋朝开始佛寺就有放贷的业务,把它们当成古代的银行也不是不行。】

  【张士诚入城之后不光吃大户,本地的寺庙也都没放过,推倒佛像没收财产,直接拿苏州的承天寺当办公场所。】

  【老张拿下苏州后主要有两个目标,一个是攻打嘉兴,一个是攻打他早就看上的金陵城。这段时间他不光忙着吃大户攒家底,还竭力招揽当地有名的人才,罗贯中和施耐庵大概就是这个时候过去的。】

  【文章憎命达,看他们俩写的书能在古代四大名著之中占下半壁江山就能反推出他们的仕途大概率不会顺畅,事实也是如此,张士诚降元后骄奢淫逸怠于政事,大权掌握在手下地主文人和前朝旧官吏手中,想跟在他身边拿从龙之功,不如拐去隔壁找老朱。】

  【他们俩有正经事做,后世可能会少两本名著,但是元末明初可能会多两个有名的谋士。】

  【据说罗大手子的谋略非常优秀,只是没有什么亮眼的事迹被记载下来,所以咱也不知道这话是真是假。历史没有假如,这个话题到此为止。】

  朱元璋坐直身子,“怎么能到此为止?这不得说说他们俩有多大本事?”

  跟着老张没前途跟着他有前途,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明白人都应该懂这个道理,知道老张没志气之后转过来投他不就得了,他手底下降将那么多,还能介意他们以前在老张手底下待过不成?

  听神仙说他们写书写的好,就算只是书呆子,留在身边当摆设看着也开心。

  不行,回头得找机会把人弄过来,不能让他们在老张身边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写书谁都能写,好谋士可不是随处都能见着。

  李善长瞅了他一眼,欲言又止。

  他觉得他们家大帅现在还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他们现在这些人都能根据新人旧人熟人生人分出八百个小团体,说勾心斗角那有些高估他们,但是没事儿给看不顺眼的家伙使绊子的事情可没少干。

  文人,尤其是写书的文人,一个个都心比天高,他们怕是看不上这种勾心斗角的氛围。

  话不能说太满,没准儿人家对这些事情游刃有余,那样的话他们这里就更热闹了。

  谁知道呢。

  【张士诚拿下苏州后接连攻破湖州常州,天下最富庶的几个地方都到了他的手里,说是富甲天下丝毫不为过。他也不是什么低调的性子,实力上来之后立刻嚣张了起来,朝廷这时候又派人过来招安,这次当然更不能答应。】

  【高邮之战百万大军都拿他没有办法,如今朝廷已经聚不起第二个百万大军,那还怕什么怕,于是直接把前来招降的朝廷大臣给剁了。】

  【老张磨刀霍霍向江浙,朝廷在江浙的官员也害怕,他们自己的兵抵挡不住张士诚,于是赶紧向周边求救请苗将杨完者来帮忙。】

  【这时候的杨完者还没有在邓愈和胡大海那里吃瘪,身为朝廷的擎天二木之一,他在江浙一带的作风和灌江口杨二哥一样——听调不听宣。】

  【他承认朝廷是老大,让他帮忙可以,想随意指挥他的军队不行。】

  李善长睁大眼睛,“灌江口杨二哥?莫非是那位清源妙道真君灌口二郎?”

  汪广洋摇头小声说道,“灌口二郎不姓杨。”

  朱元璋啧了一声,“管他姓杨姓张,反正是个神仙。”

  破案了,弄出这东西的就是天上的神仙,他老朱是十成十的有上天庇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