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帅听到“泰定帝”这个称呼就开始叹气, 不是他多愁善感,实在是甘麻剌这一大家子让他不得不发愁。

  泰定帝,连个庙号都没有, 唉, 怎么当了皇帝还能沦落到那种地步?

  【铁失等人选也孙铁木儿有两个原因, 一是也孙铁木儿是真金太子的嫡系后裔,这个身份足以服众。二是也孙铁木儿从小住在漠北,十岁的时候父亲甘麻剌去世,甘麻剌一去世,漠北那地方也没谁会教他汉家儒学。他对儒学没什么特殊感情,自然就不会被朝中那些能把死的说成活的的汉人给忽悠到他们那边去。】

  【也孙铁木儿他爹他哥都因为脾气好吃了大亏,他小小年纪就没了父兄, 想有特殊感情也没那个机会。】

  【还有一点就是, 只要也孙铁木儿继位, 铁失等人就能从弑君的大逆不道之人变成有从龙之功的大功臣, 他们杀过皇帝又能怎样,现在这位皇帝是他们推上去的就行。】

  朱元璋一脸嫌弃,“蒙古人总说汉人阴险狡诈,他们自己也没好哪儿去。”

  马秀英回道,“蒙古人那么多,汉人那么多, 不能一竿子打死所有人。”

  蒙古人中也有好人,汉人中也有坏人,不管是蒙古人的朝廷还是汉人的朝廷, 天底下的朝廷都一个样儿。

  【九月四日, 也孙铁木儿即位于漠北龙居河。】

  【按元朝的规定,登基诏书先由文臣以汉语文言文拟写, 再翻译为蒙古文颁行天下。泰定帝的登基诏书和规定略有不同,他的诏书是用蒙古文译为大白话,再从大白话翻译为蒙古文颁行天下。】

  【这里摘几句给大家看看,“薛禅皇帝可怜见嫡孙、裕宗皇帝长子、我仁慈甘麻剌爷爷根底,封授晋王,统领成吉思皇帝四个大斡耳朵,及军马、达达国土都付来。依着薛禅皇帝圣旨,小心谨慎,但凡军马人民的不拣甚么勾当里,遵守正道行来的上头,数年之间,百姓得安业。”】

  【是不是有种“这是什么鬼东西”的感觉?有这种感觉就对了。】

  【泰定帝自己不通汉语,他身边也没有能帮他润色的汉人大臣,这份语句不通的诏书是他身边略通汉话的亲信硬译成汉语的。换个容易理解的说法,就是现在的“机翻”。】

  【泰定帝连登基诏书都能弄成这样,朝廷那边也不帮着他弄,可见双方应该是单纯的互相利用。】

  【他的继位诏书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份白话文的登基诏书。没错,唯一一份。虽然大家对老朱家的白话圣旨都有所了解,但是不代表人家老朱是文盲,相反,人家的文化程度相当的高,再不济身边还有一大群能给他润色的读书人,不会弄出大白话的登基诏书。】

  朱元璋:!!!

  怎么回事怎么回事?怎么又提到老朱了?

  好好的正说着皇家的事情,总提那个不知道是谁的老朱干什么?

  朱大帅咽了咽口水,“妹子,这个老朱和前面提到过的那个老朱是同一个老朱吗?”

  马秀英有些迟疑,“应该是吧。”

  朱大帅再问,“那朱温家有白话圣旨吗?”

  马秀英:……

  “应该没有。”

  夫妻俩对视一眼,都意识到他们之前的猜测可能还是错的。

  可是,老朱不是朱温还能是谁?总不能真的是他朱重八吧?

  朱大帅回想天音说过的关于“老朱”的只言片语,赶紧摇摇头把这个可怕的猜想甩出脑海。

  虽然他很想青史留名,但是那样的名不留也罢,神仙提到的“老朱”千万不要是他。

  沐青圈紧小朱标,默默的拿起桌上快要凉了的馒头给他喂饭。

  对不住了爹,神仙提到的“老朱”真的就是你。

  朱大帅夫妻俩心神不宁,可是给他们透露天机的神仙很烦人,就提了那么一句,之后又回到泰定帝身上了。

  你说你不说就不说,要说就说清楚,遮遮掩掩的想干什么?

  急死他算了。

  沐青缩缩脑袋,夹几筷子菜到面前的小碗里,两耳不闻旁边事,一心只喂弟弟吃饭。

  【铁失等人想利用从龙之功保住荣华富贵,可惜他们的如意算盘要落空了。也孙铁木儿不了解儒家文化不假,却不代表他是个任人摆布的傻子。】

  【泰定帝继位之后,参与南坡之变的人都得到了封赏,然而不到一个月,这些人就全部被嘎了,连他们的子孙后辈都一并诛杀殆尽,抄家灭门不留一个活口。】

  【道理很简单,那些人敢杀一个皇帝,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杀第二个?这等弑君谋反之辈,不杀他们怎么立君威正臣纲?】

  【泰定帝到大都后一通操作猛如虎,说好听点是永绝后患,说难听点是卸磨杀驴,因为他杀铁失等人杀的太过干脆利落,甚至有不少人都猜测南坡之变也有他的手笔。】

  【不过up主个人认为应该不存在这种可能,如果泰定帝提前和大都那边商量好杀掉英宗篡位自立,他的登基诏书不会写成那个鬼样子。他身边没有人懂汉语,大都懂汉语的文臣可多的是。】

  【当然,不排除他故意这么干来撇清嫌疑的可能,总之就是他登基之后立刻把参与南坡之变的大臣抄家灭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稳定了当时的朝堂局势。】

  【泰定帝长期生活在漠北,他不认识汉字,甚至可能连汉话都不会说,也没有励精图治的意思,只是把精力全用在守成和□□上,这一点看他起的年号“泰定”就能看出来。】

  【但是他任用回回人倒剌沙为丞相,这个倒剌沙贿赂通行卖官鬻狱,提拔了一大批回回人进入朝廷中枢,甚至把蒙古勋贵的风头都给压了下去。】

  【他在位的五年时间,各地冰雹、地震、蝗灾、旱灾、水灾等天灾接连发生,百姓的日子过不下去,湖广、云南、四川等地相继爆发起义,虽然没有像元末那样声势浩大,但是已经于是元朝进入多事之秋。】

  【五年后,泰定帝在巡幸上都的时候病逝,在位一共五年,享年三十六岁,非常符合元朝皇帝短命的刻板印象。】

  【泰定帝是个很复杂的皇帝,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且相差特别大。】

  【觉得他好的说他在位期间推行汉法、疏浚漕河、减免赋税,能守祖宗成法,号称治平。】

  【觉得他不好的说他除了前朝的弊端和再荒滥的程度上更加有所发展之外,几乎无一善可以称述。这个评价可以说是非常不客气了。】

  【作为一个弑君的嫌疑人,他继承皇位的正统性经常被质疑,只蒙古勋贵那边就有两种不同的态度。】

  【一波是铁了心的认为皇位应该在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这兄弟俩的后代里找人继承,爱育黎拔力八达之后继位的英宗硕德八剌被谋杀时才二十一岁,他是被臣子杀掉的皇帝,朝中大臣肯定不会从他的后人中选皇位,那么能选的就只有武宗海山的后代。】

  【另一波则是认为甘麻剌的后代才是正儿八经的继承人,不管是薛禅汗忽必烈属意的嫡长子继承制还是蒙古旧俗幼子守灶制,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兄弟俩都没有继位的可能,因为他们兄弟俩的老爹答剌麻八剌行二,不是长子也不是幼子,他俩的爹都没有皇位继承权,他们兄弟俩就更不用说了。】

  【两波人互相看不顺眼,这也为之后的两都之战埋下了隐患。】

  【泰定帝在上都驾崩后,他八岁的儿子皇太子阿剌吉八在权臣倒剌沙的拥立下于上都称帝,是为天顺帝。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倒剌沙,留守大都的将领燕铁木儿趁机发动政变,拥立和世瓎的弟弟、武宗海山的二儿子图帖睦尔称帝,史称元文宗。】

  朱元璋幽幽叹气,“一个泰定帝,一个天顺帝,这爷俩真是……唉……”

  马秀英扶额,“你还有功夫心疼别人呢?”

  【泰定帝继位之后重用回回人掌握大权,同时大量排挤原本武宗仁宗两脉的官员和将领,人家当官当的好好的忽然被排挤自然会感到极度不满。泰定帝诛杀铁失等人是下手太狠,朝中的蒙古勋贵也害怕落得抄家灭族的下场,于是都想找机会换个皇帝,这些人中的代表人物是权臣燕帖木儿。】

  【英宗被杀,仁宗一脉不能登基,武宗一脉的后人总可以。在燕帖木儿一行人看来,皇位本来就应该是武宗海山一系所有,只不过泰定帝父子利用政局变化窃取皇位,如今迎立武宗后人是物归原主】

  【他们的最佳选择应该是武宗海山的大儿子和世瓎,但是和世瓎这时候在察合台汗国避难,离大都上都都非常遥远,燕帖木儿这时候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只要是武宗的儿子,老大老二都可以。】

  【图帖睦尔是武宗海山的儿子,直接威胁到英宗统治的合法性,于是英宗继位后就把他贬到海南晒太阳去了。】

  【直到泰定帝继位,图帖睦尔才被接回中原,并被封为怀王,改居于建康,后来又迁到了江陵。】

  【先前也提到过一句,集庆府的名字就是这位改的,先封怀王是一重喜庆,后由怀王成为皇帝是二重喜庆,集庆寓意“汇集喜庆”,就是这么个意思。】

  【按理说泰定帝对图帖睦尔算是仁至义尽,不光把他从大老远的海岛接回中原,还给他封王赐领地,亲爹当皇帝大部分也就是这样了,更何况泰定帝只是他堂伯。】

  【但是吧,权力动人心,有当皇帝的机会图帖睦尔当然不会放过,皇帝堂伯驾崩,他和太子阿速吉八又没什么感情,这个皇帝不当白不当。】

  【有道是天无两日国无二主,元朝是两都巡幸制,现在上都一个朝廷大都一个朝廷,两边闹矛盾了底下人听谁的?让上都朝廷放弃中原富庶之地不可能,让大都朝廷放弃漠北老家更不可能。】

  【双方都觉得自己才是正统,又都有完整的朝廷班子和大量军队。讲道理讲不通,那就谁的拳头大谁说了算吧。于是乎,元朝立国以来的第一次内战正式爆发,史称“两都之战”。】

  【前面那么多次皇位争夺战,到天顺帝和文宗这里才爆发第一次内战,说实话已经很不错了。】

  【在两都之战爆发的同年,濠州放牛娃朱重八降世。】

  朱元璋听到自己的名字打了个激灵,搓搓胳膊上的鸡皮疙瘩感觉浑身不得劲儿,“妹、妹子,咱怎么觉得有点瘆得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