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帅一封信在张士诚的谋士群体中引起轩然大波, 他以为信送到了很快就能得到回音,结果十天半个月过去一点儿消息都没有。

  怎么回事?张士诚不要他弟了?

  事实证明,弟弟还是挺重要的, 就是谋士们为了争风头非要各种解读, 这才把简单一件事给拖延到差点再打起来。

  杨宪艰难的突破谋士防线和张士诚说之以情晓之以理, 一人舌战群儒毫不怯场,这才终于带着张士诚给的定金粮食返回应天府。

  他也没想到能拖那么多天,实在是老张身边的谋士太难缠,就没见过那么能胡思乱想的。

  那么能发散当什么谋士,直接写书去得了。

  不管怎么说,这事儿最终能圆满解决少不了他杨宪的功劳。

  朱元璋看着到手的粮食也不吝啬他的夸奖,抢来的粮食吃着香, 这些粮食足够他们安安稳稳过上两三年, 甚至今冬可以继续招兵买马。

  他们现在打下来的城池说多不多, 说少也绝对不算少, 一直不敢大肆招兵买马就是怕粮草支撑不住。

  现在有散粮财神老张在,怎么说也能再养几万兵马。

  朱大帅手里有粮心里有底气,走起路来都带风。

  最近唯二不开心的只有徐达和朱文正。

  徐达因为过于不靠谱,结束修城墙的日子遥遥无期,他走不了,朱文正自然也开心不了, 索性直接请命协助冯国用攻打淮安。

  那边磨磨蹭蹭蹲了小半年终于准备开始重头戏,此时不去更待何时?

  抢军功听上去不太好,大不了过去后先挨一顿揍。

  朱文正风风火火带兵离开应天府, 留下徐达哀哀戚戚的继续修城墙, 他怀疑这段城墙修好之后还有下段等着他,该不会要整个应天府的城墙都修好他才能走吧?

  他是个带兵打仗的将军, 不是无所事事的监工。

  不行,他得抗议,他不能一直留在城里蹉跎人生。

  沐青幽幽开口,“叔,你说的抗议,就是带我一起来监工?”

  徐达理直气壮,“你爹发现我在城里待太久会带坏小孩儿肯定要把我弄出去,你就说这主意行不行吧?”

  一个娃不行下次就带两个娃,让小朱标提前看看他爹给他打下来的应天府,省得娃长大以后出门都不知道往哪儿走。

  沐青:……

  完蛋,感觉回去还得被数落。

  前几次他是共犯,一起挨训是他应得的,这次他是被牵连的,会有人相信他是无辜的吗?回去后真的不会男女混合双打吗?

  叔啊叔,你真的是害娃不浅啊。

  徐达摇头晃脑裹裹外衣,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天气一天比一天冷,过了中午最热的那会儿,气温很快就降了下来。

  沐青不乐意陪他在这里挨冻,蹲了一会儿就催着要走。

  他不是无所事事的监工,他回去还得做作业呢。

  “直接在这儿写不行吗?”徐达拍拍旁边的小桌,已经把放书本的地方给他腾了出来,“笔墨这儿也有,小风吹着多舒服。”

  沐青看看另半边桌子上剩了一半的小菜,抱紧自己的小书包不肯就范,“我不。”

  他定性不好,做不到在闹市里学习,更做不到在有人吃着小菜喝着小酒儿在旁边指指点点的情况下学习,“如果明天先生问我大字为什么没写完,我就让先生来找你。”

  徐达乐了,“行,你让他来找我。”

  沐青继续,“先生会先告诉我爹,再让我爹来找你。”

  徐达悠哉悠哉,“要的就是你爹来找。”

  小豆丁发出魔鬼的声音,“然后我爹可能会让你继续修城墙。”

  修完东边修西边,修完南边修北边,金陵城修完还有别的城,总之不会少了他的活儿。

  元朝拿下南宋的地盘后把能这边能拆的城墙全拆了,就剩下几个要防范天灾的不能动,重建城墙是个长期工程,不怕没得修,就怕修不完。

  徐达想想周边城池破破烂烂的城墙,搓搓胳膊打了个寒颤,“走走走,咱还是直接找你爹讲道理吧。”

  一大一小溜达着回去,顺便琢磨怎么说成功率更高。

  徐达越说心里越没谱,他感觉他平时很稳重,在军中更是个威严的大将军,也就回到应天府才稍微跳脱了一点点,让他修一段城墙也就算了,不能天天都在家待着。

  连文正那小子都知道跑出去抢军功,他天天在城墙底下当监工合适吗?

  沐青小声嘟囔,“现在只是监工,还没让你去修城墙呢。”

  徐达脚步一顿,随即惊恐的睁大眼睛,“文青,你回去就说我们出来透透气溜达溜达,千万别让你爹知道我们刚才说了什么,我怕他真的让我去扛石头。”

  那活儿让他干他不是干不下来,就是堂堂大将军被罚去干苦力实在太丢脸,他丢不起那个人。

  沐青揉揉脸,“叔,不至于,真的不至于。”

  俩人在路上磨磨蹭蹭,徐达吓的连帅府的大门都不敢进,目送沐青进去然后头也不回的离开,他怕他慢一步就不再是监工而是被监的工。

  就……

  很不稳重。

  小豆丁摇头感慨,故作老成的背着手往回走,因为他最近总是被徐达拎出去玩,家里的侍卫都自动把他的放学时间给调晚了。

  朱大帅最近人逢喜事精神爽,不管遇见什么烦心事儿,只要想到天上掉下来的那些粮食就能消气,

  沐青一路小跑回到饭桌旁,坐下之后立刻把他们家徐叔卖了个干净,坚决不给他爹留秋后算账的机会。

  现在已经是秋天了,万一徐叔那边出岔子怎么办?

  指望他们家徐叔能保密,不如指望蚂蚁能上天。

  朱元璋乐的不行,这个徐达为了能出去带兵也是够折腾,但凡他能消停一会儿,现在也不至于还待在应天府。

  入冬之后不适合打仗,这次挨罚也足够让他长记性,一直把人拘在金陵城也不是事儿,是时候把那家伙放出去祸害别人了。

  马秀英把小朱标放在旁边,听见父子俩说的内容无奈摇头,“早该让他出去了,徐达再在金陵城待一阵子,咱家文青估计得变成他儿子。”

  沐青睁大眼睛,“娘,你怎么无缘无故污人清白。”

  朱大帅抬手给了他一个脑瓜崩,“你娘那是平白无故吗?那叫证据确凿!”

  小豆丁眼神飘忽,不去和一家之主争辩这些有的没的,吃饭吃饭,别把他们未来的继承人给饿着。

  然而他们今天这顿饭注定吃不安生,这边刚刚坐好,头顶就响起了熟悉的乐声。

  朱元璋顿了一下,熟练的起身出去关门,好在他和媳妇孩子吃饭的时候身边不留伺候的丫鬟,倒是省事儿许多。

  沐青圈住第一次经历“神迹”现世的小朱标,眼睛亮晶晶的看着前方慢慢显现出来的大屏幕。

  上次讲了北边的刘福通北伐,这次该是南边的朱元璋、张士诚、杨完者上演的元末版《三国演义》了吧?

  至于西边的陈友谅,那还得继续往后排,现在还不到他们对上的时候呢。

  哇咔咔,老爹终于要知道大明的开国皇帝不是刘福通而是他朱元璋啦。

  小豆丁圈着小小豆丁一起抬头,旁边还有个头一次见到这场面的马夫人,场面一度相当的混乱。

  沐青很淡定,主要是马夫人有些手忙脚乱。

  神迹来的不是时候,好歹等他们吃完饭再来,这弄的饭菜刚摆上桌也不知道该收不该收。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亲爱的up青青陌上桑,今天我们来唠唠元朝的帝位争夺战。】

  沐青:???

  “啥?”

  他期待已久的元末版三国呢?怎么变成元朝帝位争夺战了?那乱七八糟稀里糊涂的谁爱看啊?

  朱元璋安排好院子里面的仆从回来,听到这次要讲的是元朝帝位争夺战也挺纳闷,“咱和那些皇帝八竿子打不着,这有啥好讲的?”

  马秀英拍拍板凳让他坐下,“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仔细听着没坏处。”

  朱大帅摸摸脑袋,“还是妹子有文化。”

  沐青挪挪板凳,带着小朱标离远点,不打扰爹娘讨论。

  马秀英白了他们家男人一眼,招呼两个娃坐近点,“文青好好听着,回头等文正、文忠、文英回来讲给他们听。”

  帝位争夺战肯定少不得兄弟阋墙,也不知道小娃能听懂多少。

  马夫人看看挺直腰杆抬头听的小豆丁,再看看什么都不懂但是歪着脑袋安安静静看的小小豆丁,陷入沉默。

  算了,当看戏就成。

  【从1271年忽必烈取“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开始,到1368年元惠宗率领群臣逃亡漠北,元朝一共传五世十一帝,但是他们的国祚一共才九十八年。】

  【元朝的帝位传承之乱从传了五世十一帝上就能看出端倪,不过这还不算什么,去掉最前头的元世祖忽必烈和元成宗铁木儿,再去掉最后头的元惠宗妥欢帖木儿,这一掐头去尾中间就只剩下二十六年,而这二十六年的时间里足足换了九个皇帝。】

  【怎么说呢,元朝国祚不长,但是帝位更迭之频繁、政局之动荡都令人叹为观止。大一统王朝一般都是前期稳定走向繁荣然后再走上下坡路,元朝不一样,元朝的动乱贯彻王朝始终,从大蒙古国开始就没停过。】

  【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才十六个皇帝,清朝算上入关前二百九十六年才十二个皇帝,就皇帝更换的频率来说,和元朝相比都得甘拜下风。】

  朱元璋啧了一声,“皇帝更换的太频繁又不是什么好事儿,还是把风头留给蒙古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