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想反驳, 但是看他们家大哥气成这样又不敢说话,只能耸拉着脑袋听他骂完。

  陈兆先和朱亮祖现在不敢搞事儿,之前不也是降了又叛?拿他们俩当例子是不是有点不太对?

  说一千道一万, 降将就是不好用啊。

  他们这些义军是走投无路活不下去了才成为义军, 官兵和他们立场就不一样, 就算底下的兵过的再惨,那些将领总归不愁吃不愁喝。

  大部分士兵都是上头让干什么他们干什么,只要有口吃的饿不死,当起义军还是当官兵对他们而言没有区别。

  朝廷那边的将领就不一样了,能在官兵中混的风生水起的都不是简单人,不然他们也不会一看打不过就干脆利落的投降。

  之前渡江打太平府的时候,朱亮祖不也是投降没几天扭头就跑?

  也幸好那家伙跑的早, 当时没有在打仗, 要是带着手底下的兵在打仗的时候临阵倒戈, 那才是真正要了命的大乱子。

  陈兆先那儿他不担心, 那小子的爹陈野先已经死了,还是死在地主官兵手上,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官府那儿防备他也防备的厉害,他没机会重新回去给官府效力。

  朱亮祖不一样,一个正当壮年的彪悍武将, 就算他接连打了几次败仗,只要他想回去,朝廷那边依旧能让他带兵。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朱亮祖打败仗不是因为他太弱, 而是因为起义军太强, 他打不过这边的起义军,不代表打不过其他地方的起义军。

  防着, 必须得防着。

  老常说那个朱亮祖本事大的很,那人在他们这儿待久了肯定会摸清楚他们军中将领的打法,要是等他摸清楚情况再扭头跑官府那边去,他们岂不是得亏死?

  朱元璋怒目圆睁,“你就不能想点好的?”

  徐达敢怒不敢言。

  这事儿是他往好处想就能好的吗?这不得看那些降将是什么想法?

  不管别人怎么想,反正他就是觉得降将不可信。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冷静下来,走到门口把门关上,然后拽着徐达开始吼。

  今时不同往日,他们要成就大业就不能拘泥于个人恩怨,知道什么叫英雄不问出处吗?

  什么降将不降将的,只要来了他们身边那就是他们自己人,就算心里有不满也不能表露出来,不然怎么让他们归心?

  老大不小的人了,就不能长点心!

  徐达带兵好几年,多长时间没被拧着耳朵教训,这会儿也不敢大声反驳,只缩着脖子小声嘟囔,“英雄不问出处是这个意思吗?我怎么感觉不太对?”

  朱元璋:……

  “徐达——”

  朱大帅的咆哮声响彻云霄,不光惊飞了路过的飞鸟,外面竖起耳朵偷听动静的家伙们也被吓的不轻。

  朱文正把趴在墙沿上的小老弟接下来,搓搓胳膊感慨万千,“完了完了,爹这次真的很生气。”

  他们这次打退了张士诚不假,但是徐达麾下接连出现两起将领带兵投敌的事情实在太过显眼,就算那两个带兵投敌的都是元军降将,徐达也不得不担起个治军不严的罪。

  降将是人家以前的身份,来了他们这儿就是起义军的将领,要不是主将没本事,怎么会让他们降而复叛?

  不管怎么说,主将难辞其咎。

  沐青双脚落地,也跟着心有戚戚,“徐叔该不会挨打吧?”

  虽然现在的战况已经变成了他看不懂的样子,但是不耽误他觉得这次徐达要挨揍。

  原因很简单,听他们家老爹吼的那么大声就知道这事儿肯定没那么容易解决。

  兄弟俩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又是一声长叹。

  太难了,真是太难了。

  朱文正摇摇头,带上小老弟离开这个充满“狮子吼”的凶险之地。

  他这次是跟徐达一起回来的,因为徐达军中接连出现两次降将带兵复叛,每次都带走了七八千人,徐达官儿虽高,但是手里却没多少兵马,这几带几不带的差点把他弄成光杆司令。

  第二次那个将领临阵倒戈反过来把徐达给围了差点没把朱元璋给吓死,徐达自己传信给周边的将领求援,朱元璋这边也立刻派朱文正带兵三万赶过去救人,生怕慢一步人就没了,他这会儿反应那么大未必没有后怕的缘故。

  兄弟俩左拐右拐拐回后院,沐青张开手臂接住走路都走不稳就先会跑的小朱标,双手用力一提就稳稳的把小孩儿提了起来,“文正哥你看。”

  朱文正挑了挑眉,“不错不错,有长进。”

  沐青嘚瑟的不行,“那是,天天两个时辰的武艺不是白练的。”

  朱文正呼噜呼噜他的脑袋,“行,以后哥家里的娃也交给你带。”

  沐青眨眨眼,放下咯咯笑的小朱标抬头问道,“啊?嫂子有喜了?”

  朱文正瞥了他一眼,“这还不是早晚的事儿?”

  之前在和州的时候说亲被战事给耽误了,被耽误了却不代表给忘了,他们的大本营搬到应天府后没多久就把婚事给他牵的圆圆满满。

  他媳妇是谢再兴的大女儿谢翠英,谢再兴是他们家老爹身边的老将,身家背景非常信得过。

  老丈人不只他媳妇一个女儿,还有一个小女儿同时嫁了徐达,这关系也是够乱的。

  跟他爹这边的关系走,他得管徐达叫叔,跟媳妇那边的关系走,徐达得管他叫姐夫,嘿,反正就各论各的。

  娶妻生子娶妻生子,媳妇都娶到家了,离生孩子还远吗?

  沐青白了他一眼,他大侄子还没影儿的,现在说是不是太早了点,没准儿到时候他也被分配到其他地方干活去了。

  话说回来,他记得朱老爹家前几个孩子年龄相仿,怎么现在小朱标都两岁多了还不见有其他小崽崽降生?

  难不成朱老爹见了神迹危机感太强把儿女私情给抛到脑后了?

  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不生也好,虽然有点对不起后面的小娃们,但是少生孩子对他们家娘亲的身体有好处,连着生孩子太伤身体,多隔几年没坏处。

  这边正说着,马秀英便活动着肩膀从外面回来。

  朱文正立刻站起来迎上去,看看能不能提前知道他们家老爹打算怎么处置他那倒霉催的连襟。

  沐青捏着小朱标的胖爪爪坐在板凳上,忽然想起来他们家文正哥那老丈人也不是什么好人。

  朱老爹现在因为徐达帐下接连出现两次降军复叛的事情大发雷霆,但是要不了几年,他麾下和他一起渡江南下的老人谢再兴也会叛变。

  还有文正哥这倒霉孩子,唉,简直没法说。

  这么一想,最悲催的还得是他们家朱老爹。

  谢再兴怎么沾亲带故的都没关系,要命的是他当儿子养的亲侄子也想搞事儿,不气到吐血都算他身体好。

  看文正哥现在这样子,谁能想到他将来能干出那么叛逆的事情。

  别搞事别搞事,老老实实才能长命百岁,好好活着不好吗?

  小朱标歪着脑袋,不明白刚才还陪他玩的哥哥为什么忽然叹气,“哥哥?”

  “没事。”沐青抹了把脸,指着院子里献殷勤的朱文正说道,“看到了吗,那是文正哥。”

  小孩子忘性大,家里几个哥哥来到应天府后都没怎么在城里待过,别说小朱标记不得其他几个兄长,他都快忘了他亲哥长什么样。

  朱文正东拉西扯试图打探消息,结果当天晚上,对徐达的处置就传遍了全军。

  这次罚的不只徐达一个人,还有徐达帐下所有将领。

  别管有功没功,这次回来全部贬官一级。

  降将的身份的确不光彩,但是并不是被勒索财物的理由,若是没有军中将领勒索财物,那些人或许不会临阵倒戈。

  徐达身为主将治军不严导致帐下出现这等事情,罪加一等贬官两级。

  得,打了个大胜仗回来,功劳记满了功劳簿,回来不光挨揍还贬官,徐达真是撞墙的心都有了。

  但是他还没法说什么,谁让他真犯错了。

  接连好几天,老徐家里的客人都没断过,全是过来安慰他的,就是一群人都不怎么会说话,安慰人的话说的跟火上浇油似的,气的老徐差点把他们打出去。

  朱文正脚步飞快往外跑,非常笃定的告诉大家伙儿,“没事没事,都回吧,徐叔还能和我们对骂,可见这次没啥大问题。”

  徐达:

  总之就是,这事儿暂时就这么过去了,在朱大帅的雷霆手段之下,军中那些战战兢兢的元军降将心里都踏实了不少。

  朱大帅连他最信重的徐达都罚了,可见是真的觉得降将和其他将领一般无二,朱大帅真是太好了。

  张士诚退回他的隆平府,这事儿还没有完全结束,因为他最能干的弟弟张士德被徐达给生擒了。

  老张家兄弟多,但是能打的却没几个,张士诚为了保全弟弟只能写信求和。

  议事厅里,朱元璋拿出张士诚的信给大家伙儿看,“老张说了,只要把张士德还回去,他愿意每年送给咱二十万石粮食,还有黄金五百两、白银三百斤,啧,这手笔可真不小。”

  “张士诚有那么多粮食?”将领们都瞪大眼睛,不敢相信他们看到的内容。

  黄金白银不重要,重要的是粮食。

  他们都是带兵打仗的将领,不会不明白粮食有多重要。

  老张要养活几十万大军,还能腾出来二十万石粮食赎他弟,隆平府的田是一年四季都能收粮食吗?

  还不是一次的二十万石,而是每年都送二十万石,这是什么财大气粗的散粮财神啊?

  朱元璋搓搓下巴,想着想着竟然把自己给逗笑了,“没想到咱这大宋还有能收岁币的一天,真稀奇哈哈哈哈哈哈。”

  老张会不会反悔他不知道,反正这年年送粮送钱的架势和送岁币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