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哈出仰头盯着幽光闪烁的光幕, 想在朱元璋面前辩驳几句他们蒙古百姓过的没那么不堪,张了张嘴却一个字都没有说出来。

  神明说的没有错,蒙古百姓的日子过的的确不太好, 但那也是他们蒙古人自己的事, 眼前这几个汉人跟着瞎操什么心?

  朱元璋面沉如水, “纳哈出,你真的觉得百姓全死光了对朝廷来说是好事儿?”

  纳哈出咬紧牙关,理智告诉他百姓过的苦就是朝廷没本事,但是身为蒙古人,让他在汉人面前承认蒙古人不行绝对不可能。

  蒙古人怎么了,蒙古人中也有能治理天下的能人。

  刚刚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该懂的道理他都懂, 但是自尊心不允许他认错。

  说的跟汉人治理江山就能让百姓过的多好一样, 要是汉人当皇帝能让天底下所有人都吃饱穿暖, 中原王朝也不会一个接一个。

  朱元璋听不到回应也不着急, 抿了口茶水继续听。

  蒙古人中数量最多的是军户,汉人中数量最多的是民户,朝廷的苛捐杂税还有繁重徭役大部分都分摊到民户身上,不管是什么户日子都过的苦不堪言。

  【元朝的职业划分足有七八十种,占总户数最多的是民户,这是大元最基本的一种户计, 承担赋税徭役的主要就是他们。】

  【朝廷为了更好的横征暴敛,还特意将南北民户分开管理,北方民户细分出许多别的户名, 通过设立不同的户别来征收不同数目的“科差”“税粮”还有各种杂税, 而南方的民户则是根据地亩纳两税和杂税、杂泛差役等。总之就是南北各有各的苦,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

  【军户不需要承担民户要缴纳的各种赋税, 但是他们除了自费服军役,还要缴纳军需费用,只交钱也就算了,还要随时处在死亡的边缘,因此当时很多蒙古百姓宁愿当民户都不愿意被划分到军户之中。】

  【元代的一等公民蒙古百姓过的那么惨,是不是二等公民色目人会好一点?答案是不会,完!全!不!会!】

  【掌权的蒙古权贵们没有做到一视同仁,但是他们做到了除了他们以外众生平等,别管什么出身,只要不是权贵就只会越过越惨。】

  【蒙古百姓大多被分为军户,色目百姓则大多被分为站户,站户就是需要在驿站服役的百姓。蒙元帝国的驿站制度乃是中国古代之最,都说驿站是元朝政府的神经与血液网络,对统治者维持统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重要吧?都是站户的血肉换来的。】

  【如果你是一个站户,那么轮到你服役的时候,你就得自备干粮去维持朝廷驿站的运转。如果是汉地的驿站还好,如果不幸分到了广袤无垠的大西北,那完了,可以提前把全家人的棺材都准备好,省得到时候连棺材本都保不住。】

  朱文正听到这里心里直冒凉气儿,“这么惨的吗?”

  沐英小声嘟囔,“哥,人家还能提前准备棺材本,咱们死了连棺材都没有。”

  他们逃难的时候什么情况没见过,吃草根吃树皮吃观音土甚至吃尸体,死了之后别说有棺材入土为安了,要么被野狗分尸要么被活着的人分食,连骨头架子都凑不齐,就这还奢望棺材呢?

  朱文正搓搓胳膊,“也是。”

  【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众所周知,蒙元帝国的疆域极其广阔,但是当时的人口数量还没有破亿,中原以外的大多数地方都地广人稀。】

  【站户要是不幸被分在汉地以外的地方服役,下场要么是全家死绝,要么是把全家都卖给权贵当驱口,因为驿站负责管理马匹。】

  【中原地带的驿站间隔二三十里,中原以外的地方没那么多人,就拿甘肃来说,偌大的地方只有三万多人,所以那儿的驿站动辄间隔上百里,也因为距离远,驿站的马匹死亡率很高。】

  【朝廷可不管驿站的马是怎么死的,他们只要求驿站有足够的马,一旦马匹数量减少就治站户的罪,所以服役的站户只能自掏腰包买马把空缺给补上。】

  【古代的马匹是珍贵的交通工具,价格很是昂贵,一匹两匹还能勒紧裤腰带凑一凑,隔三差五就死一匹马,再有钱也经不起这么霍霍。于是乎,服役的站户为了有钱买马补上空缺,只能卖身给权贵。】

  【服役服的越久银钱亏的越多,宇宙的尽头是驱口,为了活下去,当时有大量的驱口逃往南边,他们都觉得去南边当黑户也比在老家当牛马强。】

  朱文正挠挠头,“爹,咱家这边有很多北边逃过来的蒙古人和色目人吗?”

  朱元璋似笑非笑的瞥了纳哈出一眼,“当然,毕竟那些蒙古百姓在草原上活不下去,逃到南边来没准儿过的比留在老家更好。”

  纳哈出冷哼一声,“来南边过的有多好?还不是朝不保夕?”

  朱元璋嗤笑,“百姓朝不保夕是谁的错?”

  纳哈出憋屈的闭嘴。

  李善长假装没看到纳哈出的表情,很是淡定的给朱文正和沐英讲过去的事,“蒙古人和色目人南下逃难不是近些年才有的事情,早在百年前就有大量蒙古驱口和色目驱口逃到金国和大宋,金国和大宋甚至还有好几支由蒙古人和色目人组成的军队帮他们抵御蒙古人的入侵。”

  朱文正和沐英听一脸震惊,“还有这种事儿?”

  冯国用笑道,“史书上写的清清楚楚,那些都是不堪蒙古权贵压迫才逃到南方的驱口,这一点做不得假。”

  纳哈出忍了又忍,最终还是忍无可忍,“《宋史》是脱脱丞相让人编的,你们从哪儿看的史书?”

  冯国用和李善长看傻子一样看着他,“谁告诉你天底下只有脱脱编的那一部《宋史》?”

  纳哈出一个人说不过他们俩,只能窝着火气继续憋屈。

  他们现场谈到宋朝的蒙古人色目人军队,光幕也没漏了宋金时期的史料。

  【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蒙古帝国南下征战的时候,金国和南宋都有好几支由蒙古人和色目人组成的军队,那些都是逃到南边来的驱口。】

  【那些逃难到南方的蒙古人色目人对欺压他们的蒙古权贵恨之入骨,天天做梦都想反杀。和他们一起作战的宋朝士兵也觉得奇怪,怎么这些蒙古人色目人打起元军来比他们还起劲?每次元军一过打来,那些蒙古人色目人扛着刀叽里呱啦就冲出去了,老乡见老乡,见面来一枪,把和他们一起打仗的汉人都给看傻了。】

  【也就当时是宋朝,换个武德充沛一点的朝代,没准还能再来一次“饮马瀚海,封狼居胥。西规大河,列郡祁连。”】

  【据说当年元军进攻扬州,宋军有个回纥将领挥刀纵马直扑张弘范,险些将其斩首于阵前,那一刀要是砍实在了,后来会发生什么还真不好说。张弘范何许人也,应该就不用介绍了吧?】

  张弘范,南宋灭亡的首功之臣,俘虏文天祥,大破崖山张世杰军,在石壁上刻“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字而还的汉人将领。

  这个名字一出来,在场所有人都不陌生。

  冯国用叹了口气,“怎么就不能砍准一点,直接把那家伙斩于马下多好?”

  朱元璋比他清醒,“死一个张弘范还有李弘范刘弘范,大宋气数已尽,他张弘范也只是赶巧了。”

  冯国用又是一声叹息。

  【蒙古百姓和色目百姓因为徭役倾家荡产的事情多到数不过来,但是元朝对百姓的压迫不只有徭役和苛捐杂税,他们还有一个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操作,这个操作也是造成百姓苦难的重要因素之一,那就是放高利贷。】

  【纵观历朝历代,不管民间高利贷如何屡禁不止,在官方那里对高利贷都是能打击尽量打击的态度,但是元朝不一样,元朝官方就是最大的放贷者。】

  【当官的利用手中权利放高利贷不稀罕,《红楼梦》中凤姐放利钱人尽皆知,平时民不举官不究,但是到贾府抄家的时候,凤姐放利钱的事儿一抖搂出来,贾府立刻罪加一等。】

  【元朝厉害就厉害在“官方”两个字,别的朝代的官员干这种脏活儿至少会偷偷摸摸的干,但是在元朝官员眼里脸面不脸面的都不是事儿,为了赚钱干什么都不丢人。】

  【当时的高利贷叫斡脱钱,由一批专门发放高利贷的回回商人来经营,这个翰脱钱离谱到什么地步呢,年利率高达百分之一百。】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窦娥冤》,窦娥的父亲借了二十两两,一年之后需要还四十两,她父亲实在无力偿还,这才不得不将窦娥送去给债主当童养媳。】

  【翰脱钱像是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快,除了利率高之外,放贷的人还能随意把利息计入本金后重新计息,反正没人管得了他们,他们想怎么算就怎么算,借钱的人就像他们圈养的牛羊一样一年一年的还利息,本金永远也还不上,因此民间也称翰脱钱叫羊羔息。】

  【皇帝一缺钱就任命回回商人去民间放高利贷,上梁不正下梁歪,地方看到皇帝都这么搞纷纷上行下效,百姓在这一重又一重大山的压迫下没有活路,这就带来了元末的另一个社会问题——流民。】

  【元武宗年间有官方统计,因为破产而从草原流浪到内地的蒙古百姓高达八十六万八千户,大家想想整个草原才多少人?】

  【这种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顺帝年间,黄河南北的流民已经多达五百多万,这还只是黄河周边,算上元朝统治内的所有地区,这个数字再加个零都有可能,】

  【要知道当时的人口顶天了也就□□千万,十个人里面就有两三个倾家荡产沦为流民,可见当时百姓的有多苦。】

  【元文宗天历二年,关中大旱,早已辞官并屡召不赴的张养浩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到任四月,因过于劳累死于任上。这位写过《山坡羊·潼关怀古》的老人在临终前留下了一曲《哀流民操》,里面写道:哀哉流民,朝不敢保夕,暮不敢保晨。哀哉流民,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邻。】

  【元朝身为中国唯一一个人口负增长的大一统王朝,这本身就已经能说明问题所在。怎么说呢,活该它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