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州定远, 这个地名听起来真亲切。

  沐青没去过定远,他在这里活过来的时候就已经在外面逃难,对定远可以说没有任何了解, 但是这不耽误他听到定远俩字就竖起耳朵。

  朱文忠伸了个懒腰, “这人还挺会挑时间。”

  他们爹对读书人的态度非常好, 毕竟这年头能读书认字的人不多,衙门和军队都缺不得能读书认字的人,只要没犯过天怒人怨的大罪,主动投靠过来的基本上都能在这里找到差事。

  不过读书人大多家资丰厚,世道乱也乱不到他们身上,肯主动投靠的人并不多,大多都是三请四请还端着架子不肯答应。

  这个叫胡惟庸的掐着点儿来大帅府求见, 是凑巧还是故意的?

  朱元璋正在屋里稀罕刚出生的儿子, 他自己是个身高体壮的军汉, 看着皱巴巴还没他胳膊长的小婴儿根本不敢上手。

  这是他朱重八的儿子, 亲生的!

  朱文正敲门进来的时候,老朱还在襁褓旁边傻嘿嘿搓手,一点儿也不像那个英明强干的朱大帅,“爹,外面有个叫胡惟庸的读书人求见。”

  襁褓里的小娃娃吐着口水泡泡,听见声音没有哭闹, 而是又闭上眼睛睡觉,一看就知道是个乖巧的小娃娃。

  朱元璋眼睛一眨不眨,他刚从外面回来, 正是稀罕自家孩子的时候, 一丁点的时间都不想分出去,“让你徐叔去见, 咱现在没空。”

  朱文正爽快应声,“好嘞。”

  “等等,让他去前面等着,我换身衣服就过去。”朱元璋依依不舍的迈出房门,骂骂咧咧往外走,“早不来晚不来非得这时候来,就不能消停一会儿?”

  朱文正乐呵呵出去传话,留他自个儿边骂边准备接见此时求见的读书人。

  不怪朱元璋脾气暴躁,而是胡惟庸来的实在不是时候。

  朱大帅每打下一座城就到处张贴告示招揽读书人,肯来投奔他的他以礼相待,不肯为他效命的他也不怪罪。

  人各有志,跟着他干是干,跟着朝廷干也是干,他不强求。

  朱大帅这话放出去后,当即又是一波读书人跑来毛遂自荐。

  胡惟庸是濠州定远人,李善长也是濠州定远人,人家李善长早早就慧眼识珠来到帐下效力,怎么他胡惟庸非要拖延到现在?

  没错,朱大帅放话的时候格外豪气,其实内里还是有点小心眼,他只是不表现出来,其实心里都记着呢。

  沐青可太清楚他们家老爹的心态了,现在还能说出“人各有志,从元从我,不相强也”的话,将来就是“不听我的全都杀”,现实的很。

  胡惟庸的小插曲很快过去,徐达和耿再成都跟着他们大哥去看那胡惟庸是何许人也,留下兄弟几个在院子里继续猜测接下来的仗会怎么打。

  沐青小豆丁没有参与讨论的资格,他在这里只能端茶倒水当听众,顺便在心里吐槽战神哥哥们的异想天开。

  果然战神都是历练出来的,没打过仗的战神脑洞大开的时候水平和他差不多嘛。

  直接从和州打集庆,哇塞,他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也这么想过耶。

  ——我们有这许多兵马,何不直接杀去金陵夺了鸟位,都做个将军逍遥快活,不好过在这小小的和州愁眉苦脸?

  然后就被当傻子嘲笑了好久。

  金陵那种军事重镇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打下来,朝廷现在拉胯不假,但是再拉胯他们也还是兵多将广的朝廷啊。

  好在没打过仗的战神也是战神,仨人异想天开了一会儿后很快恢复理智,开始正经琢磨从哪儿渡江南下比较好。

  他们现在说话不管用,但是可以商量过之后和过几天的安排对比一下,差距太大的话是他们本事学的不到家,要是接下来的安排和他们想的差不多,那他们可就太有出息了。

  沐青:……

  好吧,傻叉的只有他一个。

  朱文忠戳戳小孩儿鼓起来的脸,“怎么了?谁招惹你了?”

  沐英忍笑,“估计是听不懂咱们说的,不乐意被冷落才不高兴。”

  沐青睁大眼睛瞪过去,“瞎说什么大实话!”

  呵,他怎么会听不懂,他只是怕一开口就吓死人。

  没意思,不听了,他回去写大字去。

  小豆丁气鼓鼓的扭头就走,背影中透着几分倔强,怎么看怎么好笑。

  三个哥哥一点面子也不给他留,捂着肚子笑成一团,一时间院子里充满快活的气息。

  *

  元帅府添丁喜气洋洋,不过宴席却没有大办,他们接下来有几场硬仗要打,不能耽于享乐,所以只是请亲朋好友来吃一顿。

  一片热闹欢喜之中,不高兴的可能只有胡惟庸一个。

  他自持才高八斗,原以为来帅府求见朱大帅后会立刻得到重用,没想到最后只得了个元帅府奏差的差事。

  何为奏差,那是官署里设置的供掌权大官差遣的职位,说好听点是个官,说不好听的那就是个打杂的。

  他胡惟庸学识出众,怎么能干打杂的活儿?

  然而任命已经下来,他不想被当成找茬的打一顿扔出去就只能老实干活。

  胡惟庸心里骂骂咧咧,表面上还得装出“多谢大帅赏识”的样子,那滋味别提多憋屈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往好处想,可能是朱大帅不了解他的本事,想着将他放在身边考察考察,考察过后再委以重任。

  他以前名不见经传,朱大帅乃是淮西红巾军的左副元帅,任命官员不能听信他的一面之词,总得亲眼看到他的本事才好给他安排差事。

  没关系,酒香不怕巷子深,区区冷板凳,他胡惟庸坐得住。

  议事厅里,李善长等人对胡惟庸的差事但笑不语。

  读书人有读书人的圈子,李善长也是定远人,他和胡惟庸是老乡,别人没听过胡惟庸的名字,他对这个名字可不陌生。

  那人才学的确出众,但是为人嘛,就得朱大帅自己去琢磨了。

  现在人没有冒犯到他跟前,他们两个往日无冤近日无仇,贸然在上官面前说坏话容易落人口实,他只当什么都没有发生就行。

  朱大帅儿子还没满月就开始筹谋渡江南下攻打太平,他们这些下属自然不能拖后腿。

  李善长是军中参谋,除了出谋划策之外更多的还是负责筹措粮草供给军需,顺带着在将领们吵架的时候过去劝架调和。

  军中能出谋划策的将领不少,能不杀不抢筹措粮草的却不多,要问谁最了解军中吃穿用度,除了朱大帅就是他李善长。

  和州现在驻扎着四万多兵马,这么多人马吃喝嚼用不是小数,之前没有水师不好渡江南下,现在有巢湖水军归附,他们再不想办法拿下太平,和州这边的粮食就得见底。

  这一仗想打得打,不想打也得打。

  议事厅里挤满了人,所有在滁州的将领都在这里,朱大帅没有发话,底下人已经吵吵嚷嚷吵出了八百条进军路线。

  就是靠谱的没几个,绝大部分将领都想略过太平直取集庆。

  集庆多好啊,既有长江天堑离大运河也近,他们不抓紧时间打下来的话让旁人抢先了怎么办?

  朱文正压低声音小声说道,“文忠文英,你们说咱爹会直接打集庆吗?”

  沐英也压低声音,“肯定不会。”

  果不其然,朱大帅拍桌让这群脑子一根筋的弟兄安静下来,一边拍桌一边骂,“你们知道集庆是兵家必争之地,朝廷会不知道吗?那边有朝廷的大军守着,咱们刚渡江过去马疲人倦怎么攻城?”

  天底下起义军很多,但是终归还是朝廷占据的地方多,集庆兵力不够的话朝廷可以从其他地方调兵过去支援,他们在长江南岸连个落脚地都没有,这仗怎么打?

  集庆他们肯定要打,这不得先找个落脚的地方再打吗?

  一个二个的就知道往前冲,动动脑子能怎么滴?能少块肉吗?

  头顶大帅一生气,底下叽叽喳喳的将领们瞬间全部变成缩头鹌鹑。

  沐英朝两个哥哥挤眉弄眼,他说什么来着,直取集庆不可行,爹又不傻,肯定不会任他们胡闹。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冷静下来,先赏了三个儿子一人一个脑瓜崩,然后才心平气和的继续说道,“集庆这种重镇不能一蹴而就,咱们得稳扎稳打,先渡江打下一个落脚的地方,有了落脚的地方才好筹谋攻打集庆。”

  将领们小鸡啄米般点头,“大帅说的是。”

  李善长无奈扶额,他就不该对这些人抱太大希望。

  好在他们朱大帅知道人多不一定对的道理能够力排众议,要是真的上去就冲着集庆打,估计得打的头破血流才能想起来那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集庆不好打,长江南岸别的地方也不好打,朱元璋掀开舆图,手里的小棍棍在集庆路和太平路两处点来点去,“采石矶乃是南北喉襟,自古渡江南下首取采石,只要拿下采石矶,太平路就尽在囊中。”

  采石一带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争夺的焦点,相比其他地方,采石附近的江水流速较为平缓,三国时东吴和魏晋就在那里长期拉锯,后来无论是侯景渡江还是隋朝灭南陈,无论是宋太|祖灭南唐还是金兀术追击宋高宗,都和采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他们集中力气攻下采石矶,然后在太平站稳脚跟,再以太平为中转将和州的兵马源源不断运到长江南岸,以蚕食之势拿下集庆周边各路,等集庆变成孤城一座,何愁打不下来?

  底下的将领们继续点头:“大帅说的对!”

  李善长:……

  集庆不好打,你们觉得采石矶就好打了吗?

  上一个这么自信的是金国皇帝完颜亮。

  当年大宋和金国南北对峙,完颜亮杀了金熙宗自立为帝,为了尽享江南繁华坚决主张灭宋,登基不久就下令将金国都城从上京迁到燕京,同时还经营汴京来为将来打下江南做准备。

  宋高宗赵构在金人面前向来不怎么硬气,龟缩江南后还向金国称臣纳贡,让大宋成了名副其实的偏安政权,可惜金人并不满足南北分治。

  完颜亮集结大军六十万,还有三万水军,全军分四路大举南下。

  西路进攻陕南,准备夺取大散关,中路取荆襄,海路从沿海进攻临安,东路由完颜亮亲率三十万大军直取淮南。

  只要攻破江淮防线,金军就能直捣时为大宋都城的临安。

  完颜亮很自信,出征之前踌躇满志的和亲信说什么“以前那谁谁谁伐宋打了好几年也没打下来,他这次出兵少则一个月多则三个月,必定将江南繁华之地尽数拿下”。

  随后,完颜亮亲率十几万大军抵达采石矶北面江岸,胡骑再次饮马长江,和对面战战兢兢的宋军隔江对峙。

  采石矶水流湍急,地势险要,扼守长江天险,极少的兵力就能让对岸无法登陆,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他们的大军兵分四路,宋人兵力不足只能拆了东墙补西墙,采石一带的守军一共才一万多点,守将还是个身患重病卧床不起的老头儿,易守难攻又能怎样,一力降十会,只要他们兵力够多,再难打的地方也能打下来。

  结果就是书生虞允文一战成名,皇帝完颜亮变成了金主完颜亮。

  可怜完颜亮战败后军中哗变,不光被废为庶人还惨遭缢杀,生前名声死后哀荣全部没有,简直悲催的不能更悲催。

  不过除了采石矶,别的地方更不好打。

  夏日里雨天多,江水上涨不利于行船,采石矶有大片江滩,或许真的能一鼓作气冲上去。

  朱元璋定下目标后便开始分配任务,这次是渡江之战,水军要占大头,巢湖水军之前什么情况不重要,只要这次表现的好,他依旧承认这是一支威震天下的强大水军。

  议事厅中的众人迟迟不散,看样子是想定下作战计划后立刻出兵。

  红日沉西,天光渐晚。

  沐青背着书包放学回家,感觉自己像个失去灵魂的小学生。

  拐角处,一个身量高大的年轻人翘着脚躺在那里,嘴里还叼着根草,一眼就能看出身上的匪气。

  沐青小豆丁转过弯吓了一跳,下意识屏住呼吸往后退。

  书院离元帅府不远,这边住的都是朱元璋的亲信,平时卫兵巡逻的很勤快,各家的小孩儿出来玩从来不用单独带护卫。

  他们都是草根出身,现在发达了也没有“仆僮万千”的意识,能吃饱穿暖已经很好,最多就是家里添几个丫鬟小厮,孩子都是泥水地里摸爬滚打长大的,没必要太娇惯。

  家门口那么多巡逻的士兵,这人哪儿来的?

  小豆丁警惕的往后退,然而路边躺着的“土匪”已经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小孩,你看什么?”

  沐青脚步一顿,眼中警惕更甚,“对不起,走错路了,没看什么。”

  说完立刻扭头就跑,两条小短腿儿愣是跑出了残影。

  常遇春:???

  咋啦?他长的有那么吓人吗?

  沐青一路小跑追上刚刚分开的同窗小豆丁,“李小祺!李小祺你等等我!”

  比他大不了几岁的小少年转过身,看着直直朝他冲过来的小孩儿连连后退,“怎么了?”

  沐青后怕的拍拍胸口,“拐角处有个奇怪的家伙,我不敢过去。”

  他这同窗同学是李善长的长子,老李身为朱老爹的心腹,住的地方自然不会离太远。

  路上有怪人守着,他大老远喊士兵容易打草惊蛇,去老李家借几个家丁陪他一起走他就不怕了。

  “什么奇怪的家伙?”李祺年纪比沐青大,相处时一直以兄长自居,看他不敢回家于是自告奋勇,“走,我送你回去。”

  和州城里很安全,这里又是重兵把守之地,不用担心会有贼人混进来,

  沐青扯住他的袖子不让他走,“我感觉那人像土匪,刚才好不容易跑过来,你不能主动送上门。”

  他可是过过逃难生活的人,亲眼见过土匪有多凶残,那人没追上来是他运气好,真要追上来,他们两个加在一起都不够那家伙一个人吃的。

  李祺挠挠头,“真是土匪?”

  他们搬来和州之后,朱大帅曾下狠手整顿军纪,扰民滋事掳掠妇女拐卖孩童之类的事情严令禁止,怎么可能让土匪混进来?

  就算是土匪,也不可能盯着大帅家的孩子抢吧?

  土匪只是为了银钱不要命,他们又不是没脑子。

  然而沐青小豆丁却一脸严肃的点头,“十有八九。”

  李祺被他这反应弄的也有些紧张,“你先和我回家,我们多带点人再过去。”

  他家有家丁,附近还有巡逻的士兵,土匪打家劫舍无恶不作,宁可错杀不能放过,人多力量大,他们一群人肯定能降住那个不知道怎么混进来的土匪。

  俩人匆匆忙忙跑回去摇人,没一会儿就带着一群士兵家丁朝元帅府而去。

  还好还好,土匪还在原地没跑。

  沐青和李祺躲在后面,只等士兵们一拥而上将人捉住,万万没想到那个土匪如此生猛,一群士兵愣是没打过他一个。

  什么情况???

  躲在后面的俩小的都看傻了,这是什么人间凶器,怎么那么能打?

  糟糕!猛男土匪朝他们冲过来了!

  沐青背后一凉,拉起小伙伴扭头就跑,敌人太强,他们回去继续摇人。

  可惜俩人的小短腿跑不过猛男土匪的大长腿,刚跑两步就被人家拎着衣领提溜了起来。

  俩人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呜呼,小命危矣!

  常遇春人高力气大,一手拎一个娃还跟没事儿人一样,“你们是哪家的小孩儿,怎么不分青红皂白就打人?”

  “我们打人?”沐青睁大眼睛,不是,这怎么还恶人先告状呢?

  李祺慌慌张张扑腾两下,发现这人力气大的很,他们两个完全挣脱不开,于是可怜兮兮的示弱,“壮士,有话好说。我乃帅府都事李善长之子,刚才多有得罪,还请壮士手下留情。”

  常遇春挑了挑眉,“李善长?那个定远名人李善长?”

  李祺硬着头皮回道,“家父的确是定远人。”

  常遇春咧嘴笑笑,正想说些什么,神情忽然一僵,“你又是谁家小孩儿?”

  被拎在另一只手里的沐青小豆丁海拔再次升高。

  沐青:QWQ~

  小倒霉蛋指指不远处的帅府大门,眼泪要掉不掉,很明显被吓的不轻。

  常遇春:!!!

  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这不就巧了嘛。

  他来和州就是为了投奔朱大帅,怎么会违反军令当众伤人呢,误会误会,都是误会。

  常遇春连忙把俩小孩儿放下,“真是不打不相识,两位老弟真是智勇双全,老常这厢有礼了。”

  看这俩小娃的反应就知道把他当成坏人了,说实话,这眼力的确可以,他在百姓眼里的确不是什么好人。

  朝廷官府欺压太甚,民间百姓活不下去,有些投奔起义军造反,有些落草为寇当土匪,他就是落草为寇的后者。

  他追随的绿林大盗叫刘聚,平常就在怀远、定远一带活动,刘聚看他精于骑射力大过人,特意提拔他当什夫长,有山贼头子的重用,他在土匪窝里也是能横着走的大人物。

  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日子的确快活,但是快活只是一时的,他常遇春大好男儿,总不能一直跟着土匪打家劫舍四处抢掠。

  好几个月的时间过去,刘聚并没有和其他起义军一样攻打城池圈地自治,而是更喜欢劫掠寻常百姓,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儿。

  他老早就听说红巾军的朱元璋是个仗义的人,在军中和百姓之间都很有威望,来到和州之后悄悄打听了好久,确定传言不是骗人的才找到帅府准备毛遂自荐。

  朱大帅平易近人,视士卒如手足,军中纪律严明,一看就知道是个做大事的,跟着他比当土匪有前途多了。

  这还没来得及和朱大帅见面,可不能把帅府的小公子给得罪了。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这时候说不得罪人已经来不及了。

  刚才被他打趴下的那些士兵悄悄回帅府报信,正在开会的朱大帅和麾下一众将领听到他们帅府的小公子和老李家的大公子在家门口被人劫持全都怒发冲冠,二话不说立刻出去救娃。

  贼人都跑到家门口抓他们家娃挑衅了,这能忍?

  朱大帅一声令下,帅府附近的士兵全部集中到这里,常遇春刚解释两句,再一抬头就是一排寒光闪闪的刀尖箭头。

  沐青咽了咽口水,小心翼翼的往“土匪”身后挪挪,尽量减少被误伤的可能,“那个,你刚才说你叫什么?”

  是他想的那个常遇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