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耽美小说>昔年兵戈前传(神话同人)>第35章 番外 每有良朋

  金吒

  一

  上五龙山之前,我在家中当过五年多的“大公子”。在父亲和他同僚看来,约莫能将李家的“四代簪缨”承袭下去。

  ——毕竟亲手教我练拳的父亲和请来开蒙的先生都没费过力气。

  其实几年后二弟的武艺就强过了我。但上山学道之前,他毕竟只拿得动木剑而已。

  我们离家的时机并不好。

  母亲已经怀胎三年,遍访名医也没人说出个缘故。

  父母也曾到朝歌求医,带了我和二弟同去。朝歌虽然繁华,但不记得哪里有趣。

  去拜访神武将军——后来的武成王——的时候,天化还不到两岁(他后来说全不记得),天禄尚在母腹之中。

  黄将军拉着我们兄弟称赞不已,又说“教他们看看,咱武将门中也有这般秀气的后生”。贾夫人嗔他说话不合宜,他却道:“刀枪行里只看根骨,不管面相。”又对我说:“将来是要跟你爹爹学画戟么?据我看,倒是使长枪的好。”

  后来我的确学过枪,几年后又因修习术法方便改成了双剑。毕竟要在长兵器腾挪之间掐诀,或是虚招惑敌的同时催动法宝,没有那般容易。

  ——总不能都拿某些人作榜样。

  二

  因从小就被教以“将来要去高山跟师父学道”,离家的时候我们倒也没有哭闹太甚。母亲自然一百个放心不下,但她一向顺从父亲,又曾见过师父一面,晓得自己的爱子至少不是被人拐去的,说起来总比贾夫人侥幸——毕竟她直到归了神位,见了道德师叔还不免多有抱怨。

  在我之前,五龙山已有三位入室弟子,来历都比我大得多。因师兄们已有些境界,也曾外出游历过,师父每日只消点拨些要义即可——多是我当面听了也不懂的。

  师父像开蒙先生教识字一般,花了几个月给我和二弟讲解玄门奥妙,传授入门的吐纳之法。

  之后二弟便被普贤师叔接去了九宫山。后来他说那边更清静些,师父一旦闭关,就剩下他和随侍的丹霞日日相对。若是丹霞再下山办事,则只好和吴钩剑说话。

  怪不得他长大之后就不太会聊天了。

  三

  自我上山开始,接连几年都会在春夏之交被师父奉师祖之命送到玉虚宫。起先说是“听南极师伯讲经”,后来我觉得,大概就是师祖想让我们这些小字辈都瞧瞧杨师兄罢。

  毕竟大都从小被父母尊长夸奖聪明过人,总要见到一个聪明过仙的,才知道天外有天。

  不过我也不至妄自菲薄——南极师伯教大家三两结队“比试”的时候,无论是跟杨戬对阵,还是和他一起与其他同门周旋,都能发现他也有“破绽”,甚至他自己会事先说与同伴,以便掩护。

  虽然……找得出破绽也没什么用,反正我从来不是寻隙突进,被他舍了门户冒险放翻的那个。

  那时他还没像后来在姜师叔麾下那般沉稳。不但输赢都挂在脸上,而且下一次还会软磨硬泡,求师伯让他换队伍去和“仇家”比拼,非要成功才罢手。

  这样的人,还是不与他作对头的好——这是我和韦护达成的第一个共识。

  四

  普贤师叔每年会带二弟到五龙山一两趟,让我们弟兄相见。不过去玉虚宫“听经”的队伍没有再扩充过,我在几年之中都是讲堂上最小的弟子。

  除了旁听席位上的一个人。

  林云是杨戬十岁那年带来玉虚宫的,据说他义弟,年纪小我一岁,生得清秀纤细,像个女娃娃一般。虽未明言,我们都看得出他与杨戬一样并非凡人。

  奇怪的是他不似杨戬那样对法术一点即通,或者说,他学法诀和咒语并不费力,却承受不住体内的法力流转,即使是简单的隔空移物,也要在精神饱满的时候施法,之后又要调息半晌。

  杨戬似是知道他为何如此,从来也没催促过。

  由于林云每次来的时日不长,我甚至没和他交谈过几回,但一直记得一件事:

  南极师伯有一次随口说了句“上天有好生之德”,他极为短促地嗤笑了一下,随即被平素对他十分温和的杨戬瞪了一眼。

  五

  我十二岁那年“听经”已毕,回五龙山不久,就得知明年不用再去了。

  随即听三师兄说,“玉泉山的杨戬师弟”作下了一桩大事。

  也不知此二者孰为因,孰为果。

  我本想求师父给我细说缘故,可是后来也没顾得上。

  因为不久之后,师父神色复杂地告诉我,母亲怀胎三年半才诞下的三弟,也作下了一桩大事。

  六

  如果我早先就认得三弟,后又在云霄洞外遇见复生之后的他,说不定会是另一番情形。

  可是凡事岂有“如果”。

  没奈何,被人笑了许多年,说弟兄初次见面,作大哥的见面礼是三百扁拐。

  后来二弟每次跟三弟提起当年打他一金砖的事,都被抢白“大哥不是替你报仇了么”。

  再后来更好,他俩当着晚辈也不避讳这段“佳话”。

  简直丢人到家。

  三弟被迫“认父”的时候,我也不算小了,可还是对师父说过这样的孩子话:

  “若弟子在家,自然拦着父亲,不教他打碎三弟的金身。”

  “为何不说‘若如此,弟子自然拦着三弟,不教他到九湾河惹出祸事来’?”

  “……。”

  “各人自有缘法。他的命数如此,便是你太乙师叔也扭转不得。”

  七

  再见到他时,“李三公子”已是西周将佐中的翘楚,姜丞相倚仗的膀臂——虽然眉眼依稀还是那个缚在遁龙桩上仍然逞强说嘴的孩子。

  三弟见到我也颇有些喜色,一边拉着我去后院安置,一边问王魔伏诛的经过,对我选了他对面的房间也没异议。

  然而铺陈完毕,他却没有留下叙谈,只说前面有事便走了,很晚才回来。

  第二天武吉跟我说,三弟昨晚在相府花园的树上坐了一个时辰。巡夜军兵发现了刚要叫嚷,被他一句“丞相派我有要务,噤声!”吓了回去。

  “师父倒没追究……不过他这是甚么癖好,小时候也如此么?”

  还真是惭愧——我并不知道。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