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穿越重生>重生1920之时尚女王>第189章 IF线 速溶咖啡

  基金还在募集期,哈佛的教授们对基金的投资策略有了新思路,想请刘嘉去一趟谈谈,他们有一套详细的数据论证的资料,想给刘嘉展示。

  刘嘉很愁,她根本就看不懂。

  但是又不想让教授们觉得她不懂,可以随便忽悠。

  也不想让教授们觉得她对这事完全不上心,从而他们以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无效会议,就这样诞生了。

  刘嘉拖着懂行的顾宗华前往波士顿的哈佛大学,教授们的态度非常端正,资料充足、论证严谨。

  那一切都是很好很好的,就是刘嘉越听越困。

  主要提问工作都交给顾宗华来处理,刘嘉故作高深地坐在一边就行。

  终于双方达成一致,艰难的经济学课程告一段落。

  “有想去的地方吗”顾宗华问道。

  刘嘉搓了搓手“走,我们去找妹子”

  哈佛大学很早就开放了男女同校,但是学校里的女生还是特别少,能看见几个简直就是好像在冰天雪地里看见了一朵牡丹花。

  此时会把女儿供到大学,而且还是教育质量如此强悍的哈佛的家庭,都是极有远见,且非富即贵的,女学生们的衣品就算拿到巴黎街头,也不落伍。

  刘嘉和顾宗华两个中国人的脸在哈佛学院里也特别的扎眼,刘嘉在看别人,别人也在看她。

  有几个学生看着他俩,嘀嘀咕咕地讨论了几句,其中一人上前,问“你们也是地学系的吗”

  “不,我们是来跟金融系教授谈事情的。”

  那几个学生的表情,肉眼可见的黯淡下来“真可惜。”

  “地学系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刘嘉十分好奇。

  一个路过的学生大声嘲笑“他们就是想问你们借笔记,哈哈哈。”

  “哈佛的学生也要找别人的笔记吗”在刘嘉心中,哈佛的学生应该个个牛逼闪闪,随便拉出来一个都是人中龙凤,自律性特别强,一个人就能搞定所有。

  “多学习学习,借鉴不同的思路,有助于提高。前年来的中国人做的笔记就启发了很多人的新思路。”

  刘嘉好奇“中国人,谁呀”

  前年,应该不是庚子赔款的留学生,现在已经有中国人来哈佛留学了

  在学生们艰难的发音里,刘嘉领悟到这位留学生叫“可珍珠”。

  “我知道赛珍珠,不知道可珍珠。”刘嘉认真的想了想,按美国人的习惯,此人大概叫“珠可珍”。

  珠可珍

  竺可桢

  “哦哦哦,我认识”刘嘉激动起来。

  “他是干什么的”顾宗华没听过这个名字。

  “气象学大师啊,回国以后,我家门口的气象台就是他建的,给农业了很多重要的气象学依据,中国人能吃饱饭,他也功不可没。”

  学生们还告诉刘嘉,这位中国人,在哈佛大学跟麻省理工的互相恶作剧中,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说他带人把麻省理工的游泳池变成了小麦地,还插了块牌子,郑重其事地标注了各项实验数据,就好像它本来就是一块实验田。

  哈佛离麻省理工不远,两家的性质像北大和清华,互相的关系也像北大和清华。

  刘嘉拉着顾宗华一起去麻省理工看看,顾宗华的许多美国合作伙伴就是麻省理工毕业的,与里面的一些教授也有着良好的关系。

  他以为刘嘉是想去看看那里的学习氛围,学术气息,以及寻找一些有商业价值的项目。

  不,刘嘉只是单纯的想去看看以恶作剧而闻名的麻省理工大学。

  两校距离两公里,走在路上,刘嘉就感受到了渐变的不同。

  哈佛学生衣冠楚楚,头发梳得一丝不乱,皮鞋擦得锃亮,个个昂首挺胸,都是商界精英的模样。

  快到麻省理工的地界,学生的装束打扮就变得放飞自我,据说他们功课压力非常大,根本就没时间花在打扮上。

  此时正是下午,有许多学生半眯着眼睛,一手夹着书,一手举着咖啡往各自的教室里飘。

  “太亲切了”刘嘉看着这熟悉的场面,激动地摇晃着顾宗华的胳膊。

  “你上大学也这样”

  “不,我上大学除了期末,平时没这么拼,工作以后是这样。我们一天好多个会,有时候会从早上九点开到晚上十二点,下午三四点的时候,就会跟他们一样,我一手夹着笔记本电脑,一手举着咖啡杯,往会议室里飘。”

  学校里的咖啡店人满为患,都是排队等咖啡的人,刘嘉在店里找了个地方坐下,观察高峰期咖啡店平均一个人进店到拿到咖啡需要多长时间。

  在数人的时候,刘嘉被旁边的一桌吸引,他们的桌上放着ea专卖店里运来的最新机巧盒,阿牙倾情设计,一共有三十个步骤才能把盒子打开。

  学生们拿着盒子端详了半天,然后开始尝试破解。

  不到三十分钟,盒子打开了,学生们发出欢呼声。

  最高难度的机巧盒被这么快破解,刘嘉是不怎么开心的,就算这些人是全美,乃至全球最聪明的人,也不能抵消她心中的不快。

  然后,学生们又把机巧盒给拆了,然后开始画图,看起来像在画某种锁,看样子,他们是打算把机巧盒的原理应用在某扇门上。

  说不定是校长办公室。

  刘嘉主动上前与他们搭话,说自己也有这么一个盒子,一直打不开,问他们破解思路是什么。麻省理工一堆铁血工科男,他们非常热情地向刘嘉介绍他们是怎么拆的,顺便介绍他们现在想做的东西是什么。

  果然是想用机巧盒的思路做一个门上用的密码锁。

  “你们这个密码锁,能改密码吗”刘嘉问道。

  “不能。”他们的思路跟密码机一样,复杂归复杂,但是被人拿着密码本破译之后,也就没有任何用处,除非人为改造,或加入更多的转子。

  不像现代密码锁那样,只要按几下,程序自动清零,可以直接设置。

  刘嘉把她所知的密码锁表象跟这几个学生说了,然后问他们有没有可能做出办理入数字就可以解锁,然后只需要稍微拧拧螺丝,就可以变更密码的门锁。

  “理论上可以”学生们陷入沉思。

  他们原本只想把校长锁住,没想过还要重复再利用,压根没考虑过修改密码这种事。

  “如果你们能做出这种密码锁,欢迎随时联系我。”刘嘉拿出自己的名片,递给他们。

  回到顾宗华身边,刘嘉故意问他“诶,你怎么坐在这里都不关心我在干什么”

  “我在帮你数等待时间。”顾宗华面前的纸上已经记录下了好几个数字,平均等待时长在1720分钟。

  刘嘉双手捧着下巴“不怕他们把我勾引跑了”

  “不会。”

  “这么有自信”

  “确实,”顾宗华笑道,“他们绝对不会勾引你的。”

  刘嘉皱眉“怎么,我的魅力不配吗”

  “刚才我听见他们的同学说,明天早上上课要交一份aer,估计,他们没有时间勾引你。“顾宗华笑道。

  刘嘉释然了,她确实不觉得自己的魅力能跟平时分一较高下。

  她拿起顾宗华记下的平均等待时间,又观察着他们的模样,大多数人等到最后已经十分暴躁,肉眼可见的一点就着。

  “那他们为什么坚持在这里等咖啡是味道特别好吗”

  刘嘉进行了随机调查,平时在纽约街头想要抓住一个活的、愿意接受调查的路人比较困难,大家都行色匆匆。

  在这里不仅大家都乐意接受调查,而且说得情真意切,说得特别多。

  这个咖啡店是离附近几个教学楼最近的咖啡店。

  下一家咖啡店走过去要十分钟,而且这个时间段肯定也在排长队。

  这家的咖啡就是平平无奇的咖啡,有时候还有失手的表现,但是大家来这是喝的,不是喝美味的。

  一切都为提神醒脑服务,喝什么味道不是特别重要。

  刘嘉在店里看见过麦氏速溶咖啡,也就是后世的麦斯威尔。

  有速溶咖啡,为什么还一定要来喝店里的咖啡呢

  是因为店里的提神效果更好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更加无趣了“那么大一罐,谁会把它带出来。”

  此时的速溶咖啡主要面向的是家庭客户,一大铁罐三斤重的那种。

  确实正常人不会带着它去上课。

  带出来也不方便。

  刘嘉摸着下巴“我有一个想法。”

  此时麦斯维尔速溶咖啡,是美国市场上唯一的速溶品牌。

  雀巢还在瑞士高高兴兴地卖奶粉,完全没有关心咖啡。

  麦斯维尔此时的生意也不温不火,毕竟此时的美国再卷,也没后世卷得疯狂,硅谷和华尔街也没有发生很多类似几天几夜不睡觉赶工的反人类事件。

  速溶咖啡能卖得起来,必须天时地利人和凑在一起。

  咖啡豆的价格必须够便宜,这样速溶咖啡才能把价格压下去,否则,一杯手磨咖啡一美金,速溶咖啡也一美金,脑子有病才买速溶的。

  必须有一个喝速溶咖啡的理由,比如时间特别着急,等不得手磨咖啡。

  巴黎的锦儿、纽约的尼尔森又接到新的调查任务调查速溶咖啡的饮用习惯和饮用场景。

  数据结果显示,现在法国不具备这个条件,喝咖啡是社交、是放松,他们的工作并没有忙到必须喝速溶咖啡的地步。

  “不要紧,那就先卖美国,现在的市场也够大了。”

  这几天,跟好几家公司签的李侦探在随便什么地方i销售合同的钱款已经到账,刘嘉买下了一家制作速溶咖啡豆的工坊,它的所有设备都是齐全的。

  当初老板看麦斯威尔卖得不错,于是一激动就跟风上,上了几个月,发现货源不行,客源也不行,要啥没啥。

  现在这位冲动的老板发现拍电影赚钱又快又多,于是他迫切地想把工坊卖掉,然后去洛杉矶开电影公司。

  于是工坊连带着机器,几乎是半卖半送给了刘嘉。

  纽约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大宗咖啡豆交易市场,不过有不少咖啡商人云集于此,刘嘉在这里,比身在南美更方便一点。

  这些咖啡商人们热情地向刘嘉推荐昂贵的小众咖啡豆,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那种。

  稀有是大多数人愿意付钱的动力,但刘嘉追求的是可以稳定供给的大众款,否则万一苏门达腊或是爪哇喷个火山,咖啡死绝了怎么办。

  在大众款的选项中,她又排除了哥伦比亚咖啡。

  她平生喝过无数咖啡,哪种好,哪种坏,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哥伦比亚的咖啡豆那霹雳无敌、无与伦比的酸,识别度极高,一喝绝不会忘记。

  哥伦比亚的咖啡豆,是连sta的店员都不敢无脑吹的新品,他们会特别提醒如果喝热的话会很酸哦。

  只能用于调配,不能当做主料。

  最后刘嘉选定了埃塞俄比亚、巴西这两个国家的咖啡豆做为主要原料,哥伦比亚做为辅助。

  没想到经销商说埃塞俄比亚那边的豆子缺货,现在只有巴西和哥伦比亚。

  “他们在打仗。”咖啡豆商人遗憾地耸耸肩。

  “打仗不是打完了吗,意大利人都赔钱了。”刘嘉大惑不解。

  顾宗华说“他们还在打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就是朱棣跟侄子朱允文之间的夺位之争,埃塞俄比亚还能闹出这么有前途的内乱

  见刘嘉对此事一无所知,顾宗华简短地介绍了一下老皇帝不承认女儿是女儿,把皇位传给了外孙,但是权力一直在老皇后手中,老皇后摄政之后,就把外孙弄走,让女儿上位。

  这几年外孙长大了,意大利人扶植他起来,跟女皇争位。

  这两年埃塞俄比亚的内斗阵营是

  女皇摄政王vs前王储意大利人

  刘嘉笑出声“居然敢跟意大利人结盟,那前王储输定了啊。”

  顾宗华笑完,对刘嘉说“吉布提那边正好是法国殖民地,我托人去问问埃塞俄比亚的情况。”

  此时英国人在索马里打得头破血流,法国殖民地稳如老狗,还在天天闲嗑牙,他们很快传回消息

  内战打完了,女皇完胜。

  内战期间,没有外国采购商进入埃塞俄比亚,里面的人也出不来,无数咖啡豆只能寂寞地蹲在屋里默默地哭泣。

  女皇陛下,或者说摄政王殿下,正在积极谋求商品出口,增加收入,让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

  都说权力厌恶真空,经济社会也是如此。

  在埃塞俄比亚不卖咖啡豆的那两年真空时期,没有人痴痴地等待它的回归。

  美洲的商人都投奔了更近且政局稳定的巴西和哥伦比亚。

  欧洲的商人则选择了也门和爪哇岛,产量极大的巴西和哥伦比亚同时也可以辐射欧洲地区。

  埃塞俄比亚咖啡豆的处境十分尴尬,降价都没人要,大商人们早早地跟其他国家的咖啡种植园谈好了供销合同,它刚刚才打完仗,没有合同,没有客户,什么都没有。

  有一个法国人来了,他带来了一份合同。

  想购买他们的咖啡豆。

  然而开价低到离谱。

  自十八世纪埃塞俄比亚第一次往外卖咖啡豆,从没卖这么便宜过。

  但是生咖啡豆也是有保质期的,继续放下去,只会变得更不值钱。

  女皇陛下并没有资本家往海里倒牛奶的气魄,她稍稍坚持了一下。

  双方争争夺夺,最终还是着急卖货的女皇认输,因为她刚刚得知隔壁邻居肯尼亚,今年咖啡大丰收。

  肯尼亚现在算英国名下,英国为了挣钱,一定会打压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豆。

  趁着还有人肯买,赶紧卖了吧。

  除了传统大铁罐,刘嘉把咖啡做成小包装,方便学生或是商务人士“随时随地唤醒智慧”。

  60包咖啡还附赠一个咖啡杯,咖啡杯也经过精心设计,一袋咖啡配这么多的水量,是味道最能为大众接受的程度。

  咖啡豆还在生产,刘嘉的广告就已经投放出去了。

  与欧洲咖啡馆主打的朋友聚会、闲适轻松完全相反,速溶咖啡广告的主要卖点就是高效、速度。

  报纸上的广告配图就是一群人在愁眉苦脸,面前的稿纸一片空白,另一个座位是空着的,只有一个ea咖啡杯放在桌上,人正在老板办公室,接受老板的赞赏。

  还有针对学生的,差不多意思,把工作成果替换成考试成绩就行。

  简单粗暴的广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刘嘉并不满足,她又将目光放到了中国。

  1883年,英国人把咖啡豆带到了肯尼亚。

  同年,法国人把咖啡豆带到了中国云南。

  现在的中国,不仅有咖啡馆,甚至已经出现在名人名言里

  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了工作上罢了。鲁迅

  做为蹭热度狂魔,怎么能放过这句真鲁迅说过的话。

  于是,中国版的速溶咖啡广告是这样的一个人坐在书桌前,左手端着ea咖啡,右手拿着笔写字。

  配字咖啡工作两不误。ea咖啡,快乐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