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佛兰德镜子>第4章 无处安放的心

  “起初,人类的肉体轻盈、澄明、不朽。在犯下第一桩罪的时刻,人头一次感到了肉体的重量,预感到肉体必将朽坏的命运,也因此头一次感到恐惧与忧愁。它们来自他体内那颗躁动不歇的心。心是灵魂与肉体的交点。肉体因终将一死而感到恐惧,便在此处紧紧扼住失明的、被囚的灵魂。由此,才有了心的悸动与血的流淌。由此,才有了肉体的疼痛、激情、羞赧、焦灼、渴望。”

  这是科隆人约翰在“红”的最后一次布道。1344年5月6日,他自己那颗躁动的心也停止了跳动(在这一天,教会纪念使徒圣约翰受酷刑不死的奇迹)。当苏瓦涅森林里聚集起头一批隐修士,我们的这位约翰也从科隆来到了“红”,成为修院的缔造者之一。人们便叫他科隆人约翰。在广受尊敬也备受争议的一生中,科隆人约翰留下了许多精彩动人的讲道,教导人们蔑视肉体、战胜肉体。也正是因此,在他笔下凝聚了对人类血肉最细致入微的探索,就像一名学识渊博却不持刀的医生。在临终的床上,约翰请人们把他的心脏取出来,送回家乡科隆安葬。

  约翰的这一遗愿引起了广泛的困惑,招致了几位对手的嘲讽。有人说区区一个修士,身无长物,竟胆敢要求国王般的待遇;有人辩解道,约翰临终前已经意识模糊,说不定其实是说不要把心葬在科隆。这个提议更加荒唐,没有得到任何响应。“绿谷”的缔造者扬·凡·吕斯布鲁克毫不掩饰对这位同僚的失望。“有人一生蔑视肉体,”他说,“末了竟提出如此细致的对肉体的期盼,不能不说是他一生事业的污点。这就像是让人剜出自己最混沌的部分,再把它埋进一片地里,任其生根发芽。这混沌的种子固然不幸,它的播种者无疑将更加不幸……”

  “红”的人们更加烦恼。谁负责远赴科隆,去埋葬这颗令人困扰的心呢?他们大都是土生土长的布拉班特人和佛兰德人,人生如同客旅,世界是条太广大的路,这些祈祷书上的话他们背得烂熟,却不曾亲自踏上一条通向远方的路。约翰曾抱着怎样的决心背井离乡呀,现在怎么又想念起科隆了呢,那得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呀,他们这样交头接耳,犹犹豫豫,直到一个稚嫩的声音说:让我去吧。这是小修士雷米。他看见大家惊讶的目光聚集在自己身上,不禁涨红了脸。这少年人出身寒微,勉强才识字,羞涩而寡言少语,却是科隆人约翰最钟爱的弟子,也是他最坚定的拥护者;他虽不能投入艰深的论战替老师辩护,却也时不时吐露两句惊人之言。我们不能再耽搁了,雷米怯怯地说,得快些把老师的心送到科隆去,如果教皇派使者来开棺查看,得把他领到一个宽敞、体面的地方。修士们愣怔许久才明白过来,雷米在描绘封圣之前的检验仪式。他毫不怀疑自己的老师有一天将被宣布为圣徒,他的残骸、衣物和用品都将被奉为圣物,被众人膜拜。

  在修院医疗所的长桌上,人们切开了约翰的身体。这一幕是血淋淋的。任何语言都无法为它蒙上安详仁爱的色彩。有人脸色发青地奔出去呕吐了。余下的那些不停地画着十字,垂着眼躲在一边。我们无法想象雷米眼中的光景,想象他老师的身体如何赤裸着平躺在那里,任人宰割;操刀的修士如何把手伸进拙劣的切口,摸索着神秘的内部,取出他生前常常谈起的那颗心脏。每个人也许都是第一次看到属于人类的这个器官。他们或许怀着莫名的恐惧,端详它奇特的形状与绵密的组织。每个人都在暗自琢磨,究竟是哪个神秘的部分曾与那看不见的灵魂相连,又是哪个罪恶的部分因为害怕死亡而紧扼住灵魂。这颗还淌着血的心或许在雷米手里停留了片刻。也许它还尚有余温。师生二人纵然感情深厚,但没人确定他们是否曾以活着的身体彼此接触。我们知道两人都轻视肉体。他们唯一得以肌肤相亲,也许就是一人捧着另一人的心。雷米合拢双手,像祈祷般地捧着它,眼里又充满困惑。就是这个东西,曾主宰着那了不起的生命,就是这个东西,曾生发出许多的严厉和柔情。跟他想象中那颗温柔、伟大的心相比,这个又湿又黏的肉块看起来多么卑微,多么寒酸啊!看看这颗心,他对自己说,这颗必将广受敬奉的心。只有你摸过它,见过它本来的模样。他在心里反复念着这句话,让自己不再畏惧它,也不再怀疑它。他轻轻吻了老师的心,就像佛兰德人亲吻供奉在布鲁日的基督圣血。我们不知道,雷米从唇上尝到了怎样的滋味;他自己也不知道,这一吻将在他心里埋下怎样的一颗种子。

  修士们把心脏抹上盐,放进小瓦罐,再用泥封上口。那时的“红”还很贫穷,没有工匠也没有殿堂。他们也不懂怎样保存肉体,好延缓它的腐坏,也许这件事应该留给上帝去做。老师,请你忍耐一下,雷米在心里说,未来,最好的工匠会用水晶、金子和丝绒为你做新的容器,放在祭坛上。目前这想法太狂妄,他不敢大声说出来;尽管这少年人痴情并且疯颠,这我们已经知道了。他说出口的仅仅是:老师,请在天上指引我吧。

  可怜的孩子。直到雷米上了路,负责操刀的修士才说道。现在,他正一针一线地缝着失去了心的躯体,准备下葬;那手法固然笨拙,但探察过了人的内部,眼光或许就会不大一样。这要么是一条绝望之路,要么是一条成圣之路,你们记住他离去的样子吧,无论选择哪条路,这孩子都不可能再原样回到“红”了。

  雷米用一个小包袱把装心脏的瓦罐挂在脖子上,紧贴着胸口。据说佛兰德伯爵从十字军战场返回布鲁日时,他的随军神父就是这样把基督圣血系在颈上,日夜兼程。人人都知道,血的主人出生时,东方有三个国王跟着一颗星星去见他。现在这三个国王的圣骨就在科隆安眠。也许对神圣的遗骸们来说,科隆是一个甜美的坟茔,因此科隆人约翰才希望把心送回家乡;他对雷米谈起过那虔诚的百堂之城,还有它仿佛永远盖不完的大教堂。雷米想到那些将圣物负在身上的旅行者,跟他们的漫长旅程相比,从“红”到科隆只是大地上微小的一步。他还想到,纵使某些人出身高贵,策马恣意驰骋,实际不过是被圣物所驱使;也许只有圣物才真正在大地上移动。这些移动的轨迹偶尔交汇,那便是夏夜篝火旁一同掰着面包的朝圣者们,到了早晨,每个人便各奔东西。有人为雷米指出从通厄伦到科隆的大道,路在很久以前就有了,这边是马斯特里赫特,那边是亚琛,然后你就听得见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了。他们以各自奔赴的圣徒道别:谢谢,圣雅各保佑您;不客气,圣乌尔苏拉保佑你;圣乌尔苏拉固然有福,但我更需要圣约翰的指引;科隆有圣约翰的圣物吗,是哪一个圣约翰呀;很快就会有了,现在这圣物正在路上。当雷米孤身躺在野外的草地上过夜,便长久地凝望星空,好奇东方三王看见的会是哪一颗星,直到困倦覆上双眼,使他再也分不清自己与星辰的距离。雷米思念着老师,祈求他在梦里为自己解惑。科隆人约翰没有出现在雷米的梦中。

  1344年是个残酷的年份。但相较于之前及之后的岁月,它也远不是最黑暗最绝望的一年。人们已不记得哪个国王又宣布哪个国王不合法,也不记得此刻到底有几个教皇,现在该听谁的话呢,罗马的那个还是阿维尼翁的那个;也许圣彼得是块神奇的石头,天国钥匙放在上面能变成两把,教会建在上面能变成两个甚至许多个。阿维尼翁迎来了第四个教皇,远在德国的皇帝听说这个消息时,朝窗外啐了口唾沫。他已不记得自己的教籍究竟是驱逐着还是保留着,自己的灵魂究竟是有救还是万劫不复。当然,皇帝和教皇两人都坚持,万劫不复的无疑是对方的灵魂。皇帝召集有识之士抨击教皇,教皇唾弃桀骜不驯的皇帝,斥责古怪的神学家,惩罚支持皇帝的城市,城市反过来驱逐支持教皇的教士。那些年头,无处可去的灵魂想必填满了整个世界。人们会惊讶于空气是如此浓稠压抑,简直寸步难行,却看不到无以计数的灵魂正围着他们游荡。当然,并非人人都看不见这景象,我们姑且相信当时一位修女的话,说她看见了两座炼狱,一个就是我们脚踏的每一寸土地,另一个则从地狱之口一直延伸到紧闭的天国脚下,里面盛满了忧愁的灵魂。看来炼狱有着最广大的胸怀,是宇宙中最慷慨的地方。

  如果请这位修女看一看科隆的上空,她也许会说,即使科隆沉睡着那么多的圣徒,即使与星辰为友的三位国王在科隆安眠,科隆也不能逃离炼狱吞噬一切的臂膀。星空与炼狱在科隆头顶交汇,比上涨的莱茵河水更加靠近这个城市。五月的天亮得早。晨星刚刚消逝时,雷米就起身了。他或许也隐隐感到了天空的重量,被胸口传来的搏动所惊醒。他不知道是谁在激动难安,是他本人,还是那颗紧贴自己、快要结束旅途的心。莱茵河上吹来一阵清新的风,河的对岸就是科隆城。喂,小修士,你到科隆来干什么呢?城门下,几个裹白头巾的女孩冲他喊。雷米没有理会她们。他走在街上,发现人们用异样的眼神瞄着他。他在刚支起窗板的面包铺门前,像托钵僧那样讨了一块面包。他接过来说,上帝保佑您,师傅。

  ——什么上帝呀,面包师傅对他的道谢不以为然。就算没有上帝,施舍一小块面包总还是说得过去的。

  ——我不明白您的话,怎么会没有上帝呢。

  ——啊,或许有吧,不过在科隆是找不到他的。

  ——怎么可能,难道科隆没有教堂,也没有教士吗?

  ——教士们都给赶跑啦。教皇给城市下了禁令,到皇帝屈服为止,科隆都不许再办圣事啦。

  ——难道人生下来也没有洗礼,死时也没有告解吗?

  ——没有教士,找谁来做呢?好几年了,这个城市的人都是堕落着出生,堕落着死去的。人一死,就埋进土。没有祝福,也没有弥撒,就这么简单。吃面包吧。

  ——不,我要找一个神父,我必须找到一个神父,雷米结结巴巴地说,科隆这么大……只要一个祝福……

  ——教堂和修道院都是空的。不然就去找那些疯女人……我说,小伙子,你干嘛不自己祝福自己?嗯,你没有圣职?可惜呀,要不然你给我的面包画个十字,我待会就这么吆喝:快来买呀,全城最神圣的面包!

  ——可是要安葬……这颗心……不能就这么埋掉它……不能没有祝福就……

  ——心?什么心?

  一颗圣洁的心!一颗要在科隆得到祝福的心!雷米没有喊出口,他攥着胸口的包袱,晕倒在地上。

  雷米没有听见过路人的惊呼。在昏迷的时候,他模模糊糊地觉得有人抬起自己,再次被放下时,身体有如落在一片沙地上,一阵阵晚祷般的低语仿佛沙粒抚过他的脸颊:上帝就是纯粹的虚无,是灵魂得以发源的荒漠……他琢磨着这些奇异的话,恍惚觉得老师的论战曾涉及这些字眼。虚无,荒漠,只有修道院的人才这样说话……直到感到有人在解他胸前的包袱,雷米才大叫一声醒了过来,一个裹白头巾的女孩正往他额头上滴水。雷米认出这是早上在城门口朝他喊的女孩。他攥紧了包袱。——我不想偷你的东西,她说,你快喘不过气了,我想让你松快一点。他们置身一个宽阔的敞间,四下简陋的床铺还躺着其他人,像是收容穷人的医院,角落一个裹白头巾的老妪正借着斜阳的微光,磕磕睡睡地念着一本书,那些沙粒般的话就出自她之口。雷米好奇地问:她在念什么?一位曾住在科隆,为我们讲道的大师的作品,女孩说。这位大师还在吗?不在了,他被迫离去,不知所终,那是多年以前的事。念书的嬷嬷见过他,那时我还没出生。——那么他是嬷嬷的老师了。——或许吧,她亲手抄写了他的讲道。——说不定我的老师也在科隆见过你们的大师。我叫雷米,你叫什么?——我叫露特加德。——啊,守护佛兰德的圣女露特加德与你同在,雷米说,露特加德,请你行行好,我需要一个神父。——莫非你快要死了吗?——比死了更难受。——那么科隆城的人大概已经死过一回了,面包师傅不是对你说了吗,教皇对城市下了禁令。教士们离开科隆的那天,景象盛况空前:紧闭的修道院一个个敞开了大门,修士们,修女们,奥古斯丁会士们,方济各会士们,多明我会士们,本堂神父们,议事司铎们纷纷走上街,壮观得好像圣体大游行。他们宣布,我们听教皇的;呸,你们只是听法国人的,人群中有人喊道;这是灾难,末日,大分裂;别走,否则谁来宽恕我们的罪呀;亲爱的,我也不想走,可我得服从,为你自己的灵魂祈祷吧。从那天起,科隆就没有教士了,钟也不再敲,整座城突然变得安安静静,只剩下我们。在这个被抛弃的城市,只有我们替人祈祷、治疗、施舍、送葬。——你们是谁?——我们是贝居安女。

  雷米一下子坐了起来。——啊,我知道你们,贝居安会,佛兰德遍地都是,不发愿、不进修道院的修女,多少异端都出自你们,前不久还在巴黎烧死了一个,连带她流毒的作品,圣露特加德会为你哭泣的。——你怎么知道她不会理解我,所有同上帝来往的女人都在深渊上行走,被烧死和被封圣只有一线之隔。在这个没有晃动的香炉,没有祝福的手,没有倾洒的油的城市,人们还能怎么办呢,他们生来就被告之,灵魂如此的堕落,眼睛如此的昏聩,只有这些东西才能让他们脱离罪恶,最终上升得到幸福。好了,现在这些东西没有了,就像一个城市失去了心,就像一个人失去了心。人们捡拾起曾经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某些大师的只言片语,过去没有人听得懂他说的话,而现在他的话通过传抄的纸,通过贝居安女,通过临终床前的低泣,通过深夜唇间的叹息慢慢传播开来。人们重复着这些话,未必比以前更理解它们,但在这个失去祝福的城市里,这些话本身仿佛就是一种沉默的祝福。这些话说,天国很可能始于活着的时候,如果活着时不去感受到天国的幸福,死后又怎么可能感受得到呢?——什么是天国呢,雷米问她。——天国就是灵魂得以发源的荒漠,是一片虚无而没有形体的状态,在这个无边的荒漠中,灵魂失去了自己的形状,慢慢融化,和神融为一体,不分你我。既然活着就能达到这种至福,那么生活在一个隔绝的城中,也就显得不那么悲惨了。好好听着,雷米,仔细琢磨这番话,也许你的老师当年也听见了这位大师讲道,说不定他就是为了把荒漠种到世界上去,才前往佛兰德的。——也许你说得有道理,可是我不懂,这个虚无的荒漠是没有边界也没有尽头的吗?——是的,这正是美妙所在。——那么,我到哪里去寻找它的心呢?

  露特加德沉默了。

  夜深人静时,雷米离开了贝居安会的房子。他站在洒满月光的空地上,却不知道该去哪里。远方未完工的大教堂蛰伏在夜幕中,就像一只折断翅膀的蜻蜓。夏夜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其中伴随着沙沙的声音,谁知道那是虫鸣的声音,风吹过树叶的声音,还是又一个灵魂脱离肉体的声音,又或者是沙子纷纷落地的声音。或许每死去一个人,荒漠就会扩大一点。

  雷米脱掉衣服,解下包袱,把小小的瓦罐贴近耳朵。啊,星空下的科隆四处都飘荡着神秘的沙沙声,把心跳的声音都淹没了。里面的那颗心,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它一度被血肉所困,如今被冰冷的泥和坚硬的容器所困。人们常常说心将要得到解放,这解放的日子何时到来呢?雷米想着,当这颗心还跳动时,他曾经这样贴近老师的心口,听过它的声音吗?如果肉体仍然温暖时,我们不珍视它,接触它,留给我们一颗不再跳动的心又有什么用呢?在这个人人谈论着荒漠和虚无的城市,一颗实实在在的心应该放在哪里呢?雷米哭了起来。这时,他才真正地感到了恩师之死的悲痛。

  露特加德远远地站在窗前,望着月光下的这一切。这是什么景象呀,她低声自语。雷米,愿你能看到我看到的一切,看到你周围星空变得浓稠,而炼狱变得稀薄,看到所有的科隆圣徒,东方三王、乌尔苏拉和一万一千个圣女手拉着手,额头抵着额头,轻抚空地上悲恸的你,看到你手中那颗心的主人在何处凝视着你,看到你自己那颗心现在的模样,看到有什么正在从它里面萌芽……

  但愿人人都有一双贝居安女的眼睛,那样我们就能洞察肉体掩藏的东西,以及它们不可阻挡的命运。也许我们害怕看见它们,也害怕别人告诉我们,所以才会堵上她们的嘴,毁掉这样的眼睛。我们质问她们,说她们趁着科隆市民的灵魂摇摇欲坠,竟敢伸手摘下这些可怜的灵魂,扔进自己的白围裙里。但是以下灵魂的坠落与贝居安女无干:当雷米哭累睡着,露特加德也合眼休息的时候,几只手偷偷接近雷米,把他身上松动的包袱偷走了。其中有些人白天和雷米一起躺在贝居安会的医院里,晚上就甩开了拐杖,决定瞧瞧外来修士视若生命的珍宝。他们挟着包袱,一直跑到莱茵河桥下,心里也充满疑惑:一个小修士能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这沉甸甸的瓦罐是什么呀,莫非是金币吗,难道他打劫了教堂,不知道,打碎看看吧;紧接着是瓦片在石头上碎裂的声音。

  我们不知道上帝的意愿,不知他对雷米十分残酷还是十分仁慈,也不知他对所有人十分残酷还是十分仁慈。不过眼前的景象,雷米还是不要亲眼目睹为好。天刚蒙蒙亮,眼睛还看不清楚,然而从地上升起的腥臭味已足以让任何人震惊、反胃。他们倒退两步,捂住鼻子,咒骂了一声,既困惑又害怕,不知碰上了什么魔法或妖术,不知自己揭露了什么阴谋,不知究竟是谁在嘲弄谁。最后,他们半是慌张半是愤怒地把那个混着尘土的肉块踢进河里,仿佛留它在岸上,就会污染一切活人的心智。雷米无处安放的心就这样沉到了莱茵河的河底。也许水能替代人去祝福,去安葬,但我们不知道心脏的主人是否满意于这个葬身之所。我们只知道,当雷米终于跌跌撞撞地找到桥下,看到岸边碎裂的瓦片时,在那里站了很久很久,直到最终倒了下去,再也没有醒过来。

  当然,以上只是昏聩的凡人眼中所见。露特加德看见的东西要多一些。她笃定地说,雷米没有怀疑过上帝的仁慈。全盘信赖他的仁慈只有一种办法,就是让自己的心裂成两半。我们可以说,这颗碎裂的心比那颗不幸腐坏的心爱得更深,因为它活着时搏动得更激烈,受的折磨更多。人们听着贝居安女孩的话,纷纷啧啧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