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挖太子墙脚>第53章 沦陷

  “不好啦姑娘,叛军已经打到城外啦。”家仆阿福一路大呼小叫的前来报信,现在他每日都要到市井街头转上一圈打探消息,每日都会慌慌张张的把他打探到的消息汇报到侯府。

  慕昔已经将家仆召集到了一起,她知道现在形势危急,朝廷派出去的三千神策军根本没顶事,据说田秀又派了一队神策军出城拒敌,就那些裘马轻肥的富家子弟还拒敌,可算了吧,慕昔可不敢对他们抱有什么期望。现在果然,叛军已经到了城外。

  她不知道长安城守将到底能抵抗多久,但她现在必须得为城破做准备了,一旦城破该怎么办?陛下怎么办?他可是一国之君,一旦被俘后果不堪设想,那如何才能不被俘?除非城门不破,否则只能出逃。出逃?往哪儿逃?其实本朝也不是没有皇帝因叛军打到长安出逃的事,万不得已的时候也就只能效仿祖上出逃了。

  她知道身为一国之君这样做很不负责任,但还能有什么办法?这么久了都没有援兵前来勤王,陛下的诏书颁布下去竟然无人响应,现在各路节度使都各自为政,这些人真的要眼睁睁看着吴王朝毁在叛军手里吗?

  慕昔越想越气愤,先帝当初就应该慢慢的收了那些节度使的兵权,但先帝虽说对陛下苛刻,他自己却也是个懦弱、游宴无度之人,他害怕发生动荡一直不敢动那些节度使的兵权,现在把他们纵得眼里都没了陛下,都各自为政起来。

  她现在必须进宫一趟,她为了避嫌,这阵子都没有进过宫,毕竟尚未正式大婚,她若总是往宫里跑,必定会惹来闲言闲语,不过现在情势危急,她顾不得那么多了,她必须进宫见陛下一面,让陛下早做打算。

  她交代了墨玉一些事,便打算进宫,尚未出得侯府就见小秦子带着十来个神策军匆匆而来。

  她见小秦子匆忙焦急的样子就知道不妙,赶紧把他让进来,询问道:“小秦子,你怎么来了,我正要进宫去见陛下。”

  小秦子赶紧给她行了个礼,道:“是陛下让奴婢来的,陛下现在已经出了金光门,让奴婢赶紧来接姑娘一起前往蜀地。”

  陛下已经离宫了,慕昔闻言倒是放了点心,她想进宫本就是想劝陛下在城破之前离开的,因为现在实在没有其他办法,“陛下已经出了城?身边都有谁?现在是往蜀地去?”

  小秦子直点头,“陛下正要幸蜀,田公公召集了八百神策军扈驾,陛下现在身边只带了几位小王爷,刚让奴婢前来接姑娘一起走,姑娘赶紧收拾一下跟奴婢走吧,陛下正等着呢,耽误不得了。”

  她虽然之前就考虑让陛下赶紧撤离京城,但是她自己如何能走,她若是一走了之岂不是就丢下昏迷不醒的祖父一人在家?若是带上祖父的话也不行,祖父年纪太大了,本就昏迷不醒,哪里还经受得起一路的颠簸逃亡?

  “老侯爷的事你知道的吧,我现在不能走。”

  “姑娘······”

  她见小秦子又急又惊,赶紧打断他继续道:“陛下幸蜀虽是不得已之计,但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这一路上怕是会有诸多艰难,你要好好照顾陛下,等陛下到了蜀地可以积蓄力量平叛,那时候就有可能再打回长安。”

  说实话,她是真不放心让陛下一人幸蜀,陛下向来无主见,心里也无甚成算,现在是国难当头,他身边也没个忠臣良将辅佐,她虽不济,但若在他身边还能替他拿拿主意,可她现在没办法抛开昏迷的祖父啊。

  小秦子已经急哭了,“陛下专门让奴婢来接姑娘的,姑娘怎么能不走呢?”

  若不是因为祖父,她肯定会走的,可现在不行,“我若走就是大不孝,我岂能做此大不孝之人。”

  小秦子提议道:“那就带上老侯爷一起走就是。”

  慕昔摇摇头:“老侯爷现在的状况是经不起路上的颠簸的,别说了,小秦子,你赶紧回陛下那去,让他赶紧西行。”

  小秦子着急:“那要是城破了姑娘怎么办,那些叛军会放过姑娘吗?”

  一旦叛军入城,烧杀抢掠是难免的,她现在还没想好该如何自保,但她怕小秦子耽误了时间,便安慰道:“放心吧,我已经想到了藏身之处,你去跟陛下说,让他赶快走,不必顾忌我,我能保护好自己,这一路上陛下会遇到各路官员,让他一定要好好积蓄力量,长安这里等着他收复。”

  “姑娘已经有藏身之处了?”小秦子还是有些不放心。

  “叛军进城要做的事会很多,未必能注意到我。我都说了能保护好自己,你还不相信我吗?”

  慕姑娘说到的似乎都能做到,这是小秦子以往的印象,他也意识到慕姑娘现在真的不会走了,在慕昔的催促声中,他只得带着那十几名神策军再赶回陛下身边。

  小秦子走了后,墨玉走上前来问道:“姑娘,陛下真的要弃了长安城了吗?”

  慕昔点点头。

  “可长安城是我朝的京城,这一旦落入贼寇之手,那我朝······”

  她自然知道这个理,长安是吴朝的京城,一旦沦陷,对吴朝是毁灭性的打击,而且还会极大的打击军民的抗敌意志,大家会认为皇帝都放弃了京城长安,他们还有必要守卫长安么,可是,“只要陛下没事,我朝就不会亡,陛下肯定不能被叛军俘虏,西行蜀地,积蓄力量,还有可能平定祸乱。”

  墨玉点点头,陛下不跑就只能被俘虏了,“那,我们怎么办?”

  慕昔深吸了一口气,她现在拿不准叛军进城会怎样,倘若晁焕想做皇帝,必要笼络人心,那应该不会到处烧杀抢掠才是,但也难说,叛军都是些土匪,一旦进了京城这样的繁华地区,又怎会控制住自己不到处强抢呢?到时候他们成了长安的主人,还不是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她摇摇头道:“府里正好还有一处密室,到时候只能先躲到密室里了。”

  小秦子赶回到周俨身边,将慕昔的话都带给了他,周俨实在没想到昔昔竟然不肯走,一边哭一边在田秀的催促声中让车驾继续西行,昔昔不在他总感觉缺点什么,昔昔若是在也多个人帮他拿拿主意,他现在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

  京中无主,虽然叛军尚未入城,但城中军士已私入府库盗取金帛,宫中太监宫女知道陛下已经离宫,现在宫中无主,也开始于各宫中盗取金银财宝。百官此时也才得到消息,方知陛下已经幸蜀,有为数不多的几人赶紧抛家弃小追出城去,坚称誓死追随陛下,余下的官员均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既然陛下已经西行,守城的大将军方直哪里还有心思守城,他为谁而守?更何况兵力不济,本就抵挡不了,若是陛下还在京师,他们至少还能有个拼死保家卫国的念头,陛下现在都丢下他们自己跑了,他们这些人还有什么必要拼命?

  可不抵挡难道直接把叛军迎进城?那不也是自寻死路?

  正当方直犹豫之际,属下前来禀报他道长乐伯要见他。方直颇感意外,长乐伯要见他?他记得长乐伯曾被先帝禁足,自那以后,长乐伯就一直未曾出现在朝中,即便陛下继位后,长乐伯也未曾现过身,他都快把他忘了,不知道他此时为何要求见他?他赶紧让属下把长乐伯请过来。

  二人见面后各自见了礼,长乐伯开门见山道:“方将军,陛下已经西行蜀地,将军知道了吧。”

  方直说他自然知道了。

  长乐伯又道:“陛下已经不在京城,现在长安兵力空虚,叛军已兵临城下,方将军打算如何做?”

  方直现在就是在犹豫这事呢,他作为守卫长安城的将军,自然不能贪生怕死,而且为国效力光宗耀祖本就是他的理想,可现在这个情况,他属下的兵士们也都知道陛下已经西行,现在军中早已军心涣散无心守城,本就兵力不足,兵士们还毫无斗志,现在根本就没法抵挡城外的叛军。

  长乐伯那双精光闪闪的小眼睛一直在观察方直的表情,他见他面现犹豫,便又继续道:“以将军的兵力怕是难挡叛军吧。”

  方直摇头叹气道:“敌众我寡,又无援兵,确实难以阻挡。”

  “陛下都已西行,明显的是要将长安拱手让给叛军了啊,将军又何必无谓牺牲呢。”

  方直皱了眉头:“长乐伯,您的意思是?”

  长乐伯道:“反正抵抗也就是垂死挣扎,还不如直接投降以求得众将士们的性命。”

  “这······”完全不抵抗就投降?

  长乐伯继续劝诱道:“若是抵抗反而会激怒叛军,那他们进城后反而会大肆屠杀,那京城的百姓可就遭殃了,若将军肯出城迎接他们进城,想必晁焕也不会屠杀平民百姓,那对将军来说也算是功德一件啊,而且将军和众将士也能留得性命。”

  方直想想是这个理,一般情况下攻城的军队在遇到强烈的抵抗后再破城,都会杀红了眼,更严重的甚至会屠城,这满城百姓的安危他不能一点都不考虑,现在手下的将士反正都无心念战,那倒还不如直接降了,他是为了满城的百姓降的,陛下应该不会怪罪他的,他也不至于会遗臭万年,可他还有些疑问:“一旦将叛军迎进城,那就算是投降了叛军,这叛军若是要改朝,那该如何是好,难道真的要认那个晁焕为帝?”

  长乐伯满不在意道:“方将军,这个只是权宜之计,就算认晁焕为帝又如何,咱们吴朝的陛下已经丢下全京城的百姓和文武百官自己跑了,我们现在还能有什么办法,这也只是暂时的,等以后陛下回来,我们自然还是吴朝的臣子,我们现在只是为了满城的百姓委曲求全。”

  长乐伯的一席话让方直安心了许多,现在是为了全城百姓的权宜之计,而并不是在背叛大吴,就算认晁焕为帝也只是表面上的,他们内心深处还是等着陛下收复长安的,他深吸一口气点点头,“那,其他大人那边?”

  长乐伯打包票道:“方将军放心,其他大人那本伯自会去说。”

  果然,长乐伯很快就劝服了众大臣。方直率领吴军打开了城门迎接叛军。

  晁焕以朱刚烈为平吴大将军,并派其为先锋将军,朱刚烈一路上基本没有受到什么抵抗,就这么顺顺利利的进了长安。

  长乐伯见到朱刚烈威风凛凛进了城门,立即上前拜见:“将军真乃天人也,本伯今生还从未见过将军这般仪表非凡之人。”

  朱刚烈本就对自己的仪表极为自信,听此奉承极为满意,在打听了此人的来历后傲然道:“你既是吴朝的伯爷,为何又会投降?”

  长乐伯继续躬身道:“晁王得天下乃是民心所向,天命所归,何人能够逆天改命?本伯只是顺应民意罢了。”

  朱刚烈仰天大笑,“好,好,说得好。晁王即将进城,诸位赶紧出城迎接吧。”

  长乐伯连连称是,赶忙领着十多名官员跟着方直出城,并于灞上迎接晁焕叛军。

  晁焕此时正乘坐着黄金舆,身着戎服,头戴兜鍪(1),在叛军的簇拥下昂然前行。号称三十万的军队浩浩荡荡的进了长安城,长安百姓皆夹道观看。

  平吴大将军朱刚烈向长安百姓晓示道:“晁王起兵,皆因周吴无道,周吴不爱百姓,而晁王一心为百姓计,长安的百姓尽可安居乐业。”

  百姓闻言皆夹道欢呼,都以为起义军打跑了长安的那些权贵,那他们这些挨饿受冻的百姓就都能够过上好日子了。

  慕昔此时也偷偷混在夹道观看的百姓当中,那个坐着黄金舆的贼首可不就是当初那个落第想要跳崖的晁焕么,此时的他与当初已经大不相同。慕昔只希望他能信守承诺,真的让长安城的百姓安居乐业,但她心底却并没有身边那些欢欣鼓舞的百姓那么乐观,她心中疑惑几十万的土匪进了城,长安的百姓真的还能安居乐业?

  ----

  作者有话要说:

  (1)兜鍪(mou):头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