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挖太子墙脚>第44章 驾崩(大修)

  皇帝虽然已经依言下敕,但地方各级官员却并未执行,各闹灾州县照常征收百姓赋税,以至民怨四起。

  皇帝的病愈加沉重,皇后再度拖着病体日夜侍奉于皇帝榻前。帝后的感情反而随着病情的日笃而日笃。皇后已多次暗示太子近来伤情好转,是时候大婚了,皇帝本来也是想要安排太子的婚事的,可现在被源遐禀奏的“灾情频发、民怨甚重”吓得觉得若是这个时候皇室太过铺张更容易加深民怨,他现在就怕会有民变,所以打算等各地灾情稳定了皇室再办喜事。

  可现在是天变交作、民怨沸腾之际,比皇帝以为的还要严重,皇帝下达的诏令地方上不仅不执行,还变本加厉,不仅不赈不恤,还强逼百姓服役,以至内乱迭起,盗贼横行。

  山东一私盐贩子晁焕聚众数千人揭竿而起,百姓之苦本无处控诉,还要继续忍受官府的横征暴敛,因此一人振臂一呼,四方响应。不过数月之间,起义军人数已增至数万。

  急报传入京城之时,起义军已经攻下多个州县。皇帝在病榻上闻得奏报,急血攻心,吐出一口血后急急下诏令淮南军节度使、天平军节度使前往剿抚。

  随时候着的太医赶紧于榻前给皇帝把脉,并叮嘱皇帝不可太过操劳,也不可情绪起伏太大。

  皇帝喝了药,闭着眼睛后仰在靠枕上,这大吴的江山可不能在他手上丢了,否则他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

  皇后在皇帝榻前急得掉泪,安慰说不过就是几个大逆不道的贼盗罢了,朝廷派去的军队定能将他们剿灭,何必如此担心。

  皇帝摇摇头,皇后只是妇道人家,不懂得起义的危害,尤其这个时候爆发起义,想一百多年前,吴朝鼎盛时期,突然爆发内乱,最后弄得当时的老皇帝离开长安逃往蜀地,最后虽然平定了内乱,但整个内乱耗时八年,吴朝也由盛及衰。而现在的吴朝本来就不复当年的盛况,西陲、南诏甚至境内的一些藩镇朝廷皆难以控御,一旦内乱再起,若是不能及时剿灭,后果不堪设想。

  皇帝依旧闭着眼睛,一百多年前的那场动乱没有最后摧毁吴王朝,那是因为当时的吴朝根基还算扎实,可现在呢,又经过了这一百多年,吴朝再也没有重现过当年的辉煌,再也不复当年的根基,那如何还再经得起一场内乱?历史上不乏动摇王朝的起义,即便起义最终被平定,但王朝依旧还是维持不了多久。

  皇帝虽然病体沉重得难以上朝,但在这个节骨眼上却也坚持在神龙殿的病榻上处理政事。若是能在起义还没有形成更大规模的时候就剿灭,那吴王朝就还有救。

  可一连多日都未收到捷报,却收到两军节度使均被叛军所败的急报。皇帝不免又多吐了几升血。

  殿内一片死寂,殿外一片哀鸣。

  侯在殿外的众大臣听闻此急报是连连叹息,一大臣摇着头道:“这个晁焕,听说曾来京城考过科举,可是没考上,对了,秦大人,你对此人可有印象?”

  户部尚书秦大人曾主持此次的科考,他沉着脸含糊道:“好像是有这么个人。”

  “唉,”又一大臣大叹一声,“秦大人啊,您当初若是让他中个进士不就没现在的事了吗?”

  秦大人沉默不语。众大臣均摇头叹息。

  此时宣武军节度使请求进殿,并上奏请求出兵讨贼,皇帝喜出望外立即准奏,并下令各州县讨贼将士均由宣武军节度使调遣。

  大臣们都互相安慰,王师威武,宣武军节度使定能剿灭叛军。

  未及半月,捷报传来,宣武军打败贼军,贼首晁焕遁去,传言已死,皇帝大喜,立即从病榻上起身,带病上朝,似是沉疴顿愈,百官称贺,均言我朝无虞。

  可刚过三日,传言已死的贼首晁焕再度出现,带领贼军继续攻城略地,且又有多个地方有贼军起义,急报传入京中,本已有所好转的皇帝昏厥于大殿之上,百官大惊,皇帝被抬回神龙殿,至此再未上朝。

  皇帝在太医的抢救中终于睁开了眼睛,皇后在皇帝榻前哭泣道:“陛下,您要保重身子啊。”

  皇帝睁着两眼木木的对着床顶发愣,喃喃道:“朕的江山,祖宗基业······”

  皇后边抹着眼泪边问道:“陛下,您说什么?”

  但不管皇后怎么跟他说话,他都似乎未曾听见,皇后见皇帝眼神空洞,似是神志不清的样子,赶紧让太医继续看视。

  太医诊治后不敢隐瞒,战战兢兢地明言皇帝已病入膏肓药石无灵,之前的好转不过是被巨大的喜悦所支撑,现在大喜之后又大悲,沉疴实难痊愈啊。

  皇后悲痛欲绝,在皇帝榻前哭得几乎晕厥。

  此时,殿外一片吵嚷,有人大喊着要求见陛下,皇后在巨大的悲痛和昏沉中听出那是淑妃的声音,或许是淑妃的声音太刺耳,几乎晕厥的皇后一下子就醒了神,她坐直了身子,厉声问道:“谁在外面?”

  崔嬷嬷赶紧回道:“是淑妃娘娘,想要见陛下。”

  皇后哼一声,“陛下不是让她禁足吗,没有宣召不得走出永宁宫半步。她好大的胆子,竟敢违抗圣旨。”

  崔嬷嬷没说话,其他宫人也都不敢吱声。

  淑妃的声音还是不断地传了进来,皇后冷笑着站起了身,朝殿外走去。

  淑妃正被拦在殿门外,她哭天抢地的要求见陛下,还指着拦她的宫人骂道:“你们好大的胆子,竟敢拦本宫?”以往她来神龙殿可不是这个待遇,现在这些狗太监竟然敢拦她?

  正骂着,她见皇后走了出来,赶紧喊道:“皇后姐姐,陛下怎么样了,妾身要见陛下。”

  皇后虽然一腔怒意,但依旧整肃了神色,稳着声气道:“淑妃,陛下已经下令让你禁足,没有宣召不得踏出永宁宫半步,你竟敢违抗圣旨,私自前来神龙殿,你好大的胆子。”

  郭淑妃此时抹了一下眼泪,给皇后行了个礼,“妾身虽然被陛下禁足,但惊闻陛下病重,妾身担心陛下的安危,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皇后喝道:“既然知道陛下病重,还在神龙殿外大喊大叫打扰陛下休息?”

  淑妃赶紧跪了下来:“妾身不敢,妾身只是想见陛下一面,还望皇后姐姐成全。”

  她还想见陛下?皇后心里冷笑一声,但依旧肃容道:“淑妃若赶紧回永宁宫去,本宫可以不计较淑妃违抗圣命私自出永宁宫的事,否则,淑妃可知会有什么惩罚?”

  郭淑妃跪在地上直摆手,“不,皇后姐姐,妾身一定要见陛下,妾身······”

  “来人,”不待她说完,皇后就下令道,“将淑妃押回永宁宫,没有陛下的旨意,不得放出来。”

  淑妃赶紧再度哭喊着要见陛下,皇后怒看她一眼,便转身进了殿。

  一坐到皇帝的榻前,皇后刚刚的气势就顿消了,精神也萎靡起来,又抹了一会儿泪,正哀伤着,忽见皇帝睁开了眼睛,皇后骤喜道:“陛下。”

  皇帝眼睛一眨不眨的,只问:“外面是什么声音?”

  淑妃的哭喊此时已经渐渐远去了,皇后哦一声边抹着泪边含糊道:“没什么,一些宫人,刚刚我已经训斥过她们了,陛下,您可好些了?”

  皇帝没什么反应,皇后看他一眨不眨的,又慌了神了,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听到她说话,正当皇后又要叫太医过来的时候,皇帝眨眼睛了,而且神志也似乎一下子清明了,他自己坐起了身子。

  皇后赶紧给他拿引枕,皇帝靠着后道:“去把太子叫来。”

  皇后赶紧道:“俨儿之前就来过,因您正歇着,所以不敢打扰,我就让他回宫去了,您现在要见他?”

  皇帝点点头:“朕有事要交代。”

  皇后赶紧让人去叫太子。

  太子很快就来了,他跪在皇帝榻前,眼睛红红的,看着又清减了不少,皇帝心叹一声,他对太子虽然诸多不满意,但至少太子是孝顺的,他重病期间除了皇后,就是太子衣不解带的伺候他。现在江山社稷就要交到他手上了,他虽不放心,但也没有其他办法,他是嫡长子,是太子,就算他在政事上再稚嫩,他也没有别的选择,其他皇子年纪更小,更不成熟,现在内乱未除,他不能让皇室内部再出现什么祸乱。

  他咳嗽了两声,哀叹道:“如今内乱未除,你也是知道的,我大吴的江山怕是不稳当了。”

  太子于皇帝榻前哭泣道:“父皇,您别太担心,那些盗贼都是不成气候的,我大吴的江山怎会败在那些大逆不道的盗贼手上。”

  皇帝一下子握住太子的手:“朕将大吴的江山交给你,你可能替朕守住?”

  太子有些被吓住了,眨着泛泪的眼,不禁又哭道:“父皇,您一定会好起来的,大吴只要有您在就不会有事。”

  皇帝摇了摇头:“朕的病情朕很清楚,这江山迟早要交到你手上。”他又再度握紧太子的手,追问道:“回答朕,你能不能替朕守住这大吴的江山?”

  太子被皇帝的眼神吓得心惊胆战,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能点头道:“能。”

  “好,”皇帝直盯着太子,“你向朕起誓,大吴的江山一定不会丢在你手里,你一定会守住祖宗基业。”

  太子木木的看着皇帝,在皇帝的威逼利诱下起了誓:“儿臣保证一定会守住祖宗基业,一定不会让大吴的江山丢在儿臣手上。”

  皇帝这才点了点头,他又靠到了引枕上,闭了会儿目,大吴的江山至少不会丢在自己手上,太子既然起了誓,交给他后他定会奋力保住大吴的江山,再往后的事,他也没有办法了,他又看向还跪在那的太子,再次叮嘱:“要牢记你的誓言,去吧。”

  太子看了看皇帝,又看了看皇后,见皇后向他点了点头,这才起身,又对皇帝一拜道:“儿臣告退。”

  皇后刚刚也被皇帝吓到了,现在看皇帝正靠在引枕上脸色灰败,正要说话,就见皇帝大咳起来,继而就又吐出一口血,皇后吓得赶忙叫来了太医,太医赶紧再度给皇帝诊治。

  “怎么了?”皇后急问。

  太医摇了摇头,皇后不死心:“刚刚明明已经好多了,还说了好些话。”

  太医轻声对皇后道:“刚刚应该只是回光返照,陛下,陛下不行了。”

  皇后刚刚看皇帝一下子那么精神了,还拉着太子说了好些话,本以为皇帝好多了,没想到竟然是回光返照,不禁又坐在榻前掩面啜泣道:“陛下。”

  皇帝再度神志不清起来,断断续续地说着胡话。

  子时三刻,皇帝驾崩。

  太子闻讯赶来,跪在皇帝榻前哭得晕厥。

  举朝哀悼。

  太子于柩前继位。

  ----

  作者有话要说:

  本章大修,大体走向不便,内容略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