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愿意与陛下同生共死,因为那是李世民,不是随意哪个男子都能让她全心托付的。

朱元璋:“女工乃女子本分,也看不惯!殴打其母,大不孝。这高绎祖莫不是个疯子吧!”

眼看袁机的遭遇,同情者有之,讥笑者亦有之。

南宋明清之前的人,似乎此时才对后人闻之色变的程朱理学有了一丝了解。

朱熹百口莫辩,他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本意是让士大夫守节啊!

糊糊:“袁枚对袁机是何态度,总结起来大约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

堂兄弟袁树在《哭素文三妹》诗中写,少守三从太认真,读书误尽一生春。恐怕就是对袁机一生最佳的注解。

袁枚不悔让姊妹读诗书,只悔让她读了那么多三从四德的书。”

袁枚喟然长叹,“俱往矣!”三妹已逝,无可挽回。

糊糊:“袁枚是个影响力极大的名士,而且是个办事非常灵活的名士。

高绎祖死后,袁家是不是在随园放鞭炮开流水席庆祝不知道。但袁机结束不幸的一生后,袁枚满足了妹妹最后一个愿望,联合高氏为她请封贞洁牌坊。

准确地说袁机的贞洁牌坊肯定是不合规的,她和高绎祖早已义绝,常居娘家,但袁枚做到了。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仰望星空:也算求仁得仁了。

孟婆来碗豆浆:也就哥哥是袁枚才能做到,贫苦人家的女儿,哪怕真的有守贞的行为也未必能请下贞洁牌坊。

彩云之南:明清时期的贞洁牌坊已经妖魔化,包含嘉奖免税一系列福利。有的丈夫刚死,娘家夫家一块劝说女子殉夫,不愿意的就亲自动手了。

独自飞翔:这么恐怖!

彩云之南:更恐怖的都有。

袁枚虽然长袖善舞,但不代表人人喜爱。袁机这块贞洁牌坊当然有问题,没想到被糊糊捅出来,还得想如何善后。

糊糊:“最早的贞洁牌坊其实多以‘节’字为主,多以古代士子为褒扬母亲养育之恩为名建立。理学之风兴盛,贞洁牌坊就逐渐以‘贞’字为主。

起初女性在夫死后还多为自愿守寡,间或有殉情而死之人,但后期大户之家攀比贞节牌坊数量愈盛,甚至官员都以贞洁牌坊数量为自己政绩明证,期间被逼守寡、甚至被活活饿死的女性不计其数。

秦始皇时,巴邑有一个名叫清的妇人早年守寡,‘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大概是统治阶级最早为贞妇树碑立传的事例。

清朝是发放贞洁牌坊最多的朝代,具体数量已不可考。照理说它时间近,资料最为完备,应该是最容易考证的,无奈实在是太多了。

《清史稿》中所记有五百五十九位,一份县志里,清朝二百多年的时间出过的贞洁烈女记载有一百二十二页。浏阳县有五十座贞洁牌坊,镇海县四十七座……休宁县,一个小县城,守节的烈女节妇有两千人之多。

大明两百年,全国先后共计出过烈女节妇三万六千人!要知道这是明史官方的记录,也就是说单就收受到朝廷记录和表彰的就有将近四万人,那么民间那些事迹没有那么光辉的,人生没有那么坎坷的,丈夫死得没有那么早的,又有多少人呢?

到了宋代这个情况就好多了,两宋加在一起先后也就出过二百六十名守节的寡妇,那时候程朱理学刚开始大行其道。寡妇再嫁,是一件受到朝廷官方谴责的事情,是奇耻大辱!具体可以参考李清照的遭遇。

唐朝,一个开放多元的朝代。唐代也有节妇这个说法,但是有唐一朝一共就册封过五十一名节妇,为啥呢?

因为人家不在乎,唐朝时期单说公主,二婚三婚乃至无数婚的,就有几十人,堂堂皇族女子都这样,你让大唐怎么办,难道宣扬贞洁烈女来打自己的脸么?

再往前数到了大汉风气更开放,女子丧偶再嫁,或者离婚再嫁,哪怕是休夫再嫁,都算不了什么大事,民间也不会对这种事说什么风言风语。

汉代表彰节妇主要有三种,孝行显着、贞节妇女、母德突出,最为闻名的其实是第一种,尤其汉代的孝女的孝行显得有点暴力,比如替父母报仇一类。和后世一心把女子往不改嫁一条道推有显着区别。秦汉加一起,表彰过的节妇、烈女总共十九位。”

嬴政因为自身际遇,的确更欣赏贞洁的女子。但女人都去守节,不事生产,谁来耕种织布生儿育女,国家怎么办?

刘彻再重申一次,大汉并不限制改嫁,生过孩子的妇人甚至更受欢迎。女子丧夫那是因为前夫命薄,受不住她的福气和贵重命格。

从刘邦那一代算起,薄太后和如今的王太后,都是二嫁。

她们要不二嫁,汉室哪来的三代帝王。

李世民对改嫁一说向来持欢迎态度,白头到老固然好,万一天不遂人意,改嫁续娶也是自然。

他好几个姐妹都改嫁了,他和这些继姐夫\/妹夫的关系都不错。

当然,关系差的都死了!

朱熹才是此时最冤的人,程朱理学,后世心知肚明“程”是何人,但被点名的只有他一个。

夫死而嫁固为失节,然亦有不得已者,圣人不能禁也,则为之制礼以处其子,而母不得与其祭焉,其贬之亦明矣。

改嫁虽然算失节,但不能一棍子打死一船人,毕竟连改嫁这个事儿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完全禁止,如果就因为此歧视改嫁的女性,那么不是很过分么!

谁曲解了他的经义,不让寡妇改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