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的拍摄时间很快过去, 整个剧组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状态运转如常。即便奥斯蒙德严格地遵守着每天8小时的工作时长(在演员工会的监督下,一旦工作超时,就要付给演员们双倍的工资), 现场的工作人员也从工作中学到了不少经验,但他们依旧觉得身心俱疲。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美好周末, 能够好好休息放松。

  之所以会觉得如此疲倦,大概是因为奥斯蒙德迟迟找不到《Plan B》的演员,便将剧组的摄影组分成了两组。

  他和约翰·休伯特每人一台摄像机,分别拍摄两个相邻场景的镜头。

  演员和灯光师两头跑, 这边架好了灯光便招呼演员来拍摄,然后灯光师再赶到另一头去布置现场。

  奥斯蒙德也两头跑,灯光师和他的好同学测算焦距时,他就跑来站到老约翰旁边,盯着约翰要拍摄的场景和演员的表演。

  这样高强度工作的好处是速度确实又提升了不少, 坏处是演员会因为休息时间减少而开始犯错。

  为了避免演员犯忘词这样的低级错误, 拖累进度,奥斯蒙德又将剩余的拍摄计划重新划分了一遍, 尽量让演员的工作错开。

  比如某场戏只有A出场, 某场戏只有B出场,就让A和B同时、但分别在两架不同的摄像机前表演。

  将这样的镜头戏份聚集到一天内, 第二天再进行正常拍摄,第三天继续两台机子同时拍摄...如此循环,看傻了演员工会派来剧组现场的监督。

  把摄影组分为两组同时干活其实是剧组中的常态。

  但好莱坞几乎所有的第二摄影组都不负责与主摄影组同时拍摄有主要演员出现的情节, 他们负责的是拍摄空镜头、特效镜头、替身表演镜头等等较轻的任务。

  剧组工作期间导演本就干着最累的活。

  导演或者导演助理得提前到达拍摄现场, 确认现场没有出现什么意外, 可供拍摄。然后得在开机之前指挥演员们进行排练,布置当天的拍摄计划和后勤安排, 为演员规划好运动的起止点位置,与灯光师协商布置好主光、氛围光和轮廓光。

  所有的准备工作导演都得参与,拍摄时导演也需要集中注意力观察演员的状态,比如神情流露是否自然,甚至自己掌机拍摄。

  拍摄完成以后还不能像演员或者灯光师那样获得休息时间,得和助理一起完成文书工作,清点设备、道具,制定,修订第二天拍摄计划的详细内容,如果场景需要变更就要提前联系车辆运输设备。

  晚上还得观看白天拍摄好的毛片,检查是否有镜头需要补拍、重拍,将其重新纳入拍摄计划。

  可以说,每一位称职的导演在电影拍摄期间,一天是绝对睡不够8个小时的,甚至需要时不时在片场抽时间补觉休息。巨大的压力和时刻紧绷的精神状态也是好莱坞剧组容易发生潜规则、吸食叶子的原因之一。

  电影拍摄完成后,导演才能将胶卷和剪辑任务交给剪辑师和制片人,放几天假好好休息几天找回状态。

  而作为一位绝对称职的导演,奥斯蒙德的工作多得尤其夸张。

  《忠犬八公》开拍之前,奥斯蒙德在电影学院的同学中还有部分人对他并不服气,认为他的《多格板箱》能够获得成功完全是因为他是个富二代,他轻易地拿到了不菲的资金启动项目,并且雇来了大把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

  但《忠犬八公》拍摄了一星期以后,这些人还抱有侥幸心理的人全部噤声了。

  奥斯蒙德并不是凡是都要亲力亲为的导演,他将剧组管理得井井有条。每个人各司其职,兢兢业业地努力完成自己的一块拼图。

  但毕竟剧组的投资太少,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拍摄经验,奥斯蒙德必须得在完成自己繁琐的工作间隙对他们的工作成果逐一检查。

  何况,他负责的并不只是导演的工作,他一人身兼制片人、导演、摄影师三职。

  也因此,剧组的咖啡除了美式还准备了意式浓缩,寡淡的加了水的美式终究是无法维持奥斯蒙德的工作强度,他每天睡不够5个小时,但必须保证白天精神饱满,全神贯注,所以只能靠每天四五杯的意式浓缩和尼古.丁贴片救命。

  好不容易挤出的时间,还得为《Plan B》绘制分镜稿,偶尔联系选角导演,确认工作。

  他的忙碌差点吓到老约翰,满腔导演梦想的老约翰差点因为他如此“辛勤”的劳作选择放弃。

  好在《忠犬八公》总算熬来了周末,仅有两天的休息时间在剧组众多成员看来简直就是久旱逢雨,黑暗里的一点萤火,夸张些说,这两天的休息对于辛苦劳作的打工人简直就是生的希望。

  但奥斯蒙德依旧没闲着,他买了清晨飞往洛杉矶的机票。

  洛杉矶海选的第一阶段工作已经告一段落,选角导演尽职尽责,从成百上千的少男少女中挑选出了四十多个合适的人选,需要奥斯蒙德亲自前往洛杉矶的酒店进行第二阶段的筛选。

  奥斯蒙德顺便约了演员工会和学院负责人,计划在选角试镜结束之后以亨利·霍根的身份与他们谈谈深度合成技术使用的详细事项。

  辛苦的工作也换回了回报,起码他现在坐的是头等舱。

  头等舱价格并不贵,三百刀出头,就能够买到一张包含机场休息室的头等舱机票。

  在飞往洛杉矶的飞机上,奥斯蒙德就着凉水咽下了半粒阿普唑仑。

  他总是会自行判断停药或者减少剂量,大多数时候会用甜食来取代药物稀释糟糕的情绪。

  治疗精神疾病的药总是有些副作用,阿普唑仑的副作用也非常明显,小小的药品不仅能够缓解他的恐慌和焦虑,还会让他困倦、嗜睡、头晕。

  为了维持工作状态,他断了整整一个星期的药,既没有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又摄入了太多咖啡.因和尼古.丁。

  趁着周末工作任务不重,稍显轻松,他开始亡羊补牢。

  奥斯蒙德叫来空姐,取了几张报纸,打算看看报纸上无聊的文章催眠自己,在飞机上补个觉。

  但拿到手上的《洛杉矶时报》娱乐版却让他不由自主地挑起眉尾——这篇文章在硕大的标题上提到了自己的名字:“‘金童’蒂莫西·赫顿拒绝奥斯蒙德·格里菲斯新片邀请,该片将男人当成女人玩物。”

  报纸右上角刊登了一张蒂莫西·赫顿手捧金球奖最佳男配角奖杯的照片。

  哈?

  搞什么?

  选角那边出了什么问题?

  在海选过程中,通常只会向各经纪公司和演员工会提供简要文字资料描述需求。

  选角的第二阶段才会当场给出剧本的少部分内容或者相似的剧本内容让演员表演试镜。

  难不成剧本泄漏了?没有签署保密协议吗?不应该啊,迈克尔·奥维茨找来的选角导演不可能这么业余。

  奥斯蒙德皱起眉,开始阅读散发着油墨香味的蝇头小字。

  年仅21岁的蒂莫西·赫顿现在在好莱坞炙手可热,他不仅凭借在《凡夫俗子》中的表演获得了金球奖最佳男配角奖和金球奖最佳男新人奖,还是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的热门选手。

  《洛杉矶时报》先是用长篇大论介绍了蒂莫西·赫顿的状况:他出生自哪里、幼年生活如何、如何走上了演员道路、在《凡夫俗子》中的表现如何细腻触动人心——只这一部分就占据了文章的三分之二篇幅,奥斯蒙德选择了快速略过——然后简短地提起自己是破产公司联美曾经的拥有者,也是近期较为火热的《多格板箱》的导演。

  最后才用了剩下三分之一的篇幅讲述了标题究竟是怎么回事:

  #VALUE!   “...奥斯蒙德·格里菲斯的青春片新电影计划正在筹备中,电影邀请了蒂莫西·赫顿试镜男主角色...赫顿更希望能够扮演较有挑战性的有趣角色,对廉价的青春片主演并不感兴趣,他认为拍摄一部青春片只会让自己与已获得的成绩越来越远。赫顿坦白,他更希望得到一些更好的剧本、复杂的人设,锻炼自己的演技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而不是一部无关紧要的青春片...从‘细分助手’的角色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奥斯蒙德·格里菲斯的低成本青春片电影显然照搬了好莱坞过往青春片的道路,但就像他选择了奇特的电影宣传手段一样,他这次选择了将‘男人变成女人的玩物’这样扭曲的故事来吸引猎奇观众的眼球...”

  奥斯蒙德忍不住松了口气。

  幸好只是“震惊式”虚假标题,剧本并没有泄漏。

  “细分助手”是洛杉矶的一家小公司,他们会在雇主的要求下把剧本中需要选角的角色列出,写下每个角色的简短描述,分发给演员经纪人和经纪人公司,能省去选角导演的不少麻烦。

  有可能是“细分助手”的描述出了什么问题,不过问题不大。只要剧本没有泄漏,电影上映前见报的内容一律视为免费的宣传。

  不过这倒提醒了他在《Plan B》上映前联络公关,以免这样的“男权斗士”跳出来乱叫。

  但...这个蒂莫西·赫顿真的有接收到试镜邀请吗?他明明和选角导演强调过不要太出名的演员,他们太贵,《Plan B》承担不了高于一万的片酬。

  蒂莫西·赫顿可是争夺这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的热门人物,选角导演邀请他试镜不是脑子被门夹了吗?只一个奥斯卡男配提名的耀眼光环就能带来起码五、六十万的片酬加成。

  选角导演都是混迹这一行极有人脉的人物,尤其奥斯蒙德为这位特意请来的、由经纪人介绍的选角导演花了大价钱,他不可能听不懂人话去邀请明显不符合雇主要求的演员。

  而且这张脸...

  奥斯蒙德看着报纸上这张举着金球奖奖杯笑得灿烂的黑白笑脸,这还不如请汤姆·克鲁斯来呢,小罗伯特·唐尼都比他合适。就连那个被他吐槽面瘫没什么表情但实际上还在加拿大玩冰球没参与到好莱坞来的基努·里维斯都不如,起码对方长了一张就算面无表情也很帅的脸。

  他几乎可以立即确定选角导演是无辜的。

  这份报纸文章不过是蒂莫西·赫顿或者《凡夫俗子》的公关团队交给报社的一份蹭《多格板箱》热度的奥斯卡公关通稿,通过贬低他、贬低他大获成功的商业电影,吹捧蒂莫西·赫顿“虽然年纪小,但演技好,且只愿意演绎有内涵有深度的角色”的形象。

  嗤。

  奥斯蒙德不屑地嗤笑一声,一双孔雀蓝色的眼眸中流露出毫不掩饰的讥诮。

  他抽时间去看了罗伯特·雷德福导演的《凡夫俗子》,这部奥斯卡热门电影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因为长子外出划船时意外溺水离世而支离破碎。母亲冷漠无情冷暴力剩余的家人,次子郁郁寡欢自杀未遂,父亲故作坚强,竭力维护岌岌可危的家庭关系。

  故事内容他不予评价,但《凡夫俗子》为饰演次子的蒂莫西·赫顿和饰演父亲的唐纳德·萨瑟兰一起申请了奥奖的男配赛道。

  直接导致了年纪更大资历更老的唐纳德·萨瑟兰必须如同大卫·林奇那样做出牺牲,为角色更加出彩、戏份也明显更多的蒂莫西·赫顿让出位置,让派拉蒙影业的公关资源倾向后者。

  明明这部电影上映时的影评人清一色地将次子划分为了电影的男主角,奥斯卡评选开始前,铺天盖地的通稿又将蒂莫西·赫顿划为了男配角。

  要是蒂莫西·赫顿的演技真有报纸上吹嘘的那么好,派拉蒙怎么不敢将他公关到男主角赛道上,去和《愤怒的公牛》的男主、老牌影帝罗伯特·德罗尼碰一碰拳头比比谁更硬?

  不过是欺软怕硬罢了。

  眼看男主赛道的竞争激烈,就赶紧逃跑另寻竞争没有那么激烈,还有一丝争夺希望的男配角赛道,甚至不惜挤占同剧组真正的男配角的资源。

  眼看马丁·斯科塞斯蹭到了《多格板箱》的热度,他们也觉得眼馋,但斯科塞斯的影坛地位让他们不敢正大光明贬低,就来踩一个失去了靠山的落魄新人导演。

  很烦...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们自己很好欺负的错觉?派拉蒙和赫顿就这么认定绝对不会和自己合作了?

  他可是还顶着三周票房近六千万“票房金童”的高帽呢。

  奥斯蒙德将报纸随手放到一边,突然觉得很不对劲。

  一周前纸媒对《多格板箱》的突然诽谤可以勉强理解为有人眼红《多格板箱》的票房成绩。

  这份《洛杉矶时报》的奥斯卡通稿看起来是为蒂莫西·赫顿在奥斯卡评委面前找存在感,但实际上撰稿人连剧本都没有看过,就将他的电影贬损为“把男人变成女人的玩物的猎奇电影”...这明显是在针对他个人了吧?

  如果对方只是追求热度的记者的话,必定会更加关注之前公关处理过的、更换演员的特效问题,只要稍加引导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引起大众的恐慌,但这件事却根本没引起什么风浪。

  这样一想,极有可能是因为特效事件坦白说与他奥斯蒙德·格里菲斯没什么关系,明面上他只是找了个特效公司,对方是否违反人伦、违反道德、违反法律都与他毫无瓜葛。

  奥斯蒙德不满地半眯起双眸,指尖无意识地在小桌板上敲击着。

  虽然说他不怎么在乎批评...但真的有人这么恨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