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去大明扶贫>第82章 红崖子决策

“从目前情况分析,蒙古南下的四万骑兵已经被我军彻底打残。目前,辽东面临的任务是先恢复生产,还是东讨高丽,还是北上沈阳?请各位将军畅所欲言。”

朱植休息了一天之后,又和郭英、铁炫、张石、李威、叶望等人商量下一步行动计划。

辽东都司的老大郭英首先建议:“殿下,臣以为,我军已经大获全胜,应该抓紧时间恢复生产。”

他虽然在奏报里把女婿吹上了天,但是作为一个沙场老将,深知从来没有百战百胜的将军。

吴高、杨文可都是明军骁将,这次差点双双战死在红崖子。即使是战神徐达也有在岭北马失前蹄的时候,几乎全军覆没。

明军这次能打残蒙古骑兵主要靠那近乎妖术的一窝蜂火箭和迅雷铳,达成了火力上的突然性。

而且,此时的蒙古骑兵早已不是当天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了,在大明的持续封锁下,不仅没有足够的铁来打造重甲,甚至连箭头也不少是骨制的或石制的,装备上比明军差了好大一截。

在战略上,辽王更多受益于叶望和马云两位名将利用盖州、金州两卫坚壁清野,消耗了蒙古骑兵的补给和锐气,促成了击其惰归。

在战术上,辽王也充分利用了这辽东半岛依山傍海的地形条件,限制了蒙古骑兵的机动迂回能力,让他们放不成风筝。

如果北上大草原,蒙古骑兵围绕战车转圈圈,战车再威猛也是干着急。

如果进了森林,这战车更是如同盲人骑瞎马,半夜过池塘。

何况纳哈出还有二十万部众,可不是吃素的。

但是,张石、李威和叶望这几个家伙,都跟着辽王打疯了,纷纷主张乘兵强马壮之机要么东讨高丽,要么北上扫元。

就连铁炫这个教书先生也因为担任了中护卫指挥使的虚职,又带着右军千把人在海上旅游了几天,也瞪着绿眼睛嚷着:“依我之见,一定要把高丽人撵回大同江以南,恢复大唐安东都护府旧地。”

郭英作为辽东都司名义上最高的指挥官,发现自己竟然成了唯一的少数。

他觉得,自己的宝贝女婿年少气盛,绝对也是要战的,只是往哪里打的问题。

大家吵嚷一番,最终不约而同瞅向辽王。

朱植这次没有像上次在广宁召开军事会议时那么少年老成,装了半天憨。

相反,他一字一顿地说了霸气的五个字:“本王全都要!”

辽王的反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一下子把大家得惊得掉了下巴。

他此时好像胸有成竹似的,就慢慢给大家分析解释一番他那些道理:

“这次纳哈出并没有像我以前在义州卫分析的那样,在金山坐以待毙。他除了派兵袭击辽南的明军屯卫、焚烧军粮外,恐怕也会袭击冯胜的后勤辎重。”

“这样以来,原来预期五月底结束的战事估计还会身后拖延,朝廷准备先前准备的两百万石军粮估计也不够。”

“朝廷如果再向北方调集五十万石粮食,江南太仓积粮不到一五十万石。”

“开春以来,长江以北几乎没有下过一场雨,好多地方的夏粮要减产,甚至可能绝收,太仓仅剩的一百五十来万石真不够朝廷救济灾民。这还不算可能引起的民变。”

“辽东因为北伐的关系,储存的粮食勉强能熬到今年秋天。如果不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咱们秋收没有粮食,明年一年的粮食都没有了着落。到时候就是蒙古人不来骚扰,辽东也守不住。”

“辽东守不住,朝廷里那帮文官们就要指责皇帝穷兵黩武,要求一劳永逸地放弃辽东半岛。”

“如果彻底放弃辽东半岛,不仅是辽西,就是北平、山东也随时面临蒙古人的威胁。”

“所以,必须利用这次收复辽东半岛的机会,赶快恢复生产。现在江南虽然有了雨水,正在插秧,但辽东气温较低,如果赶紧从山东购买稻种、耕牛,到了端午节,不再育苗,直接抛洒稻种,说不定到了秋天还能收获不少军粮……”

听了朱植的解释,大家脸上的表情显得他们心里更加充满了疑惑:“辽王的解释的确比户部的官员还靠谱,今年全国粮食可能都要欠收。既然屯垦的确是当前第一要务,但为什么又说全都要呢?”

朱植又慢慢解释:

“但是,屯垦必须要有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和平不是消极求和就能得来的。以和平求和平,则和平亡,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

“要想辽东屯垦一劳永逸,必须彻底扼杀高丽染指辽东之心,断掉纳哈出的左臂。”

“无论是鸭绿江以东,还是以西,都是崇山峻岭,谁主守谁占优势。高丽已经占据北元双城总管府及合兰府一带多年,城防坚固。大将李成桂从小在此地长大,熟悉地形。明军如果贸然强攻,并无胜算。”

“但是,如果不给高丽人秀一下肌肉,那高丽人也不会相信锅是铁打的,会随时威胁辽东的安全,我大明军民也难以安心屯垦。”

“最好的办法就是,效仿当年齐恒公率领七国联军,问罪楚庄王的故事,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即可。”

“我料想,那高丽已经出兵两个月,至今没有跨过鸭绿江,估计也是没有十分把握,正在观望。”

“如果我军能借大败元军之余威,逼高丽签订城下之盟,给辽东十年,哪怕是三年的休养生息时间,到时候就可以凭辽东一已之力碾压高丽,进退自如,是战是和,全在我手。”

“现在红崖子距鸭绿江口不到四百里,骑兵两天行军即可到达。再和高丽交涉几日,应该可以在端午节前逼退高丽军。然后北上和朱大能会合,最后和冯胜大军在金山会师,彻底为辽东营造一个安定和平的屯垦环境。”

众将听了,再也不敢相信眼前只是一个十多岁的娃娃,而是像一个运筹帷幄的沙场老将,思路竟然如此清晰,考虑竟然如此长远、全面,听起来也是十分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