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去大明扶贫>第71章 革命不是游山玩水

朱植北上时,专门带去了从那山西移民中挑出的一百个貌似会种地的青壮年,八百头耕牛以及各种大批作物种子。

等郭英赶到的时候,辽王已经早已走远,只有后续人员在安排装运工作。

医巫闾山脉的海棠山日渐葱绿,比以前的青黛色明显亲切活泼了许多,经过一场小雨后,似乎可以挤出水来。

天上北归的大雁也越来越多,宣布塞外春天的到来。

好一派“春景渐芳,暄和未尽”的气象。

但是,革命不是游山玩水,朱植无心欣赏这大好美景,带着人马沿着海棠山上的辽金故道,快马加鞭。

不到一天时间,他便到达懿州,也就是后世的阜新。

三十年前,刘福通派关先生、破头潘率领四万红巾军北伐,一口气端掉元朝在草原上的避暑都城上都。

随后,红巾军东进懿州,把辽西搞得人仰马翻;继而跨入辽东,攻破辽阳,成立了新的辽阳行省;最后在辽东半岛招兵买马,攻入元朝的驸马国高丽……

可惜的是,刘福通的战线太长,兵力太过分散,从江南到华北,又从塞外杀到半岛,虽然在全国各地点燃了熊熊的反元大火,最后也和元朝拼了个两败俱亡。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却乘机得以在江南猥琐发育壮大,鼎足而立。

朱植一路走来,一边回顾这段历史,一边也在心里酝酿,整理思路,准备按照当年关先生的进军路线,先稳定辽西,再发展辽东。

懿州确实是个好地方。

懿州城刚好地处努鲁儿虎山和医巫闾山之间的盆地中心,一江细水穿城过,水草丰美,可耕可牧。

这里有时候是东胡、契丹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后花园,有时候也是他们内窥中原的前进基地。

朱大能率中护卫的中军来懿州后,发现懿州城虽然几成废墟,但沿着细河两岸,也是沃野千里,远处的小山坡上,已是百花竞相开放,特别是一片一片粉色的杏花林。

大雁到了这里,就连天鹅也到了这里,春天最终还是到了这里。

朱大能这个大老粗,虽然说不出“春景渐芳,暄和未尽”这样的美妙词句,也觉得是一个好字了得。

他迅速兵分三路:一路清理旧城,搭建简易军营,一路寻勘煤矿,顺利规划屯田,一路四处巡逻,劝返百姓。

一切进展都很顺利。

不到三天时间,兄弟们就发现了浅浅土层下的煤址,开始挖了起来,运往广宁。

朱大能还发现,同最初的广宁城一样,懿州城周围,除了几座寺庙尚有僧侣外,几乎没有什么百姓。

他也学辽王,派人带着盐茶等稀罕之物四处查访,把群众工作做到寺庙和深山老林去。

等朱植到达懿州的时候,朱大能居然陆陆续续劝导了百十户百姓回城居住,还有一百多名僧人还俗,这一下子就有了两个村子的轮廓。

这些人开始自力更生,修复家园,城里渐渐有了炊烟,细河两岸也渐渐有了田亩。

当朱植听说有这么多僧人还俗时,突然想到辽东历史上有一件奇葩现象:和尚比平民多!

辽地自契丹以来,佛教兴盛,寺庙僧侣众多。

自元末战乱以来,许多像老朱这样的穷苦人家孩子只能寄身寺庙,混口饭吃,辽东寺庙里也是人满为患,以至于有“有名的和尚三万六,无名的和尚数不清”之说。

而且,懿州又是道家祖师爷张三丰的故乡,道教自邱处机西行,傍上成吉思汗这条超级无敌大粗腿之后,和元朝的关系一向不错。

因此在蒙元时期,辽东的道观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想到这里,朱植决定亲自以大明亲王之尊,走访周边寺庙道观,动员和尚和道士们下山还俗。

经过五、六天的努力,又有三百多和尚下山还俗,加入生产建设大军。

让辽王感到纳闷的是,却没有几个道士下山还俗。

他曾经专门跑到附近最大的一个道观玄真宫做工作。任凭他如何劝说,那仙风道骨、鹤发童颜的老道士掌教广宁子就是不同意他的弟子下山还俗种地去。

辽王不好发火,无奈之下,只好在宫门口的功德薄上写上一首诗,表示不满后,扬长而去。

那掌教事后让弟子拿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盛世天下佛门昌,道家深山独自藏,乱世菩萨不问事,老君背剑救沧桑。”

掌教一看,这分明是一首讽刺道教的诗吗!就连和尚们都响应辽王的号召,下山还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去了,他们这些自诩救世济民的道士还哪有脸看不起和尚们?

这掌教不由感到老脸一红,心里竟然慢慢生了一些悔意……

那些牛鼻子道士们虽然不大配合,也只是小插曲。

懿州附近游牧还生活蒙古土默特、乃蛮等小部落牧民。辽王虽然没有上门做工作,他们却主动前来投靠。

对于这些牧户,朱植都一一亲自接见,每户赏赐小铁锅一个,盐茶各五斤,并让朱大能在靠近山区的地方划定牧区,确保每户至少有三千亩以上牧场,严禁汉民越界耕种。

这些牧民本是受蒙古黄金家族大部落和明朝边军双重欺负的老弱病残之辈,在山中苟延残喘数年,实在活不下去了。现在听僧侣们说,山下的明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他们这才冒险前来投靠。

谁不想喝上细河甘甜的河水?

不成想这眼前的王爷如同活佛转世,一下子给了他们生的希望。大家自然是欢欣鼓舞,有的还主动跑去更远的地方呼唤族人们过来。

到了晚上,细河旁边的大明军营边竟然有了蒙古人载歌载舞。热情的蒙古人推选一名长者给朱植送上了哈达,两匹好马和两名蒙古小姑娘。

朱植是知道蒙古人的热情的,愉快地接收了哈达和马匹,但是不好意思收下那两名小姑娘。

可是不收下,那长者就死活跪着不起来。

朱植只好答应将二人先带到广宁城给婉君她们作伴,顺便读读书吧!等长大了,悉听自便吧。

在懿州期间,朱植专门观看了朱大能的车兵演练,发现车兵组建防御阵地时,中间总要有人看守骡子,感到这骡子不能投入作战真是有点浪费。

这时,他又想到唐朝历史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淮西藩镇曾经利用骡子军对抗中央军三年之久。

于是他就问大能:“你这车兵防守倒是可以。如果敌方骑兵逃跑,你怎么办?”

大能表示:“只能干着急呗。”

朱植就笑他说:“骑着骡子找骡子,你比骡子还笨。”

朱大能一下子就豁然开朗,开始训练士兵骑骡子起来。

骡子在平时主要作为畜力使用,万一用于作战,跑起来速度还算可以,只不过胆子小,容易炸营。

为了帮助骡子克服这些毛病,朱大能后面每次射击训练,都把骡子拴在一边,一开始就让这骡子适应枪林弹雨,把胆子练大,一不小心也给辽王探索出一条建设土骑兵的野路子。

还真是应了那句话,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穷日子有穷的过法,只要统筹好了,也不会太拮据。

三月十七日,朱植突然接到朱大能的报告,说在挖煤过程中发现一个巨大的埋尸坑。

他和大能到前一看,发现这些尸体已经仅存骸骨,有上千具之多,头部多有头巾裹着,一看就是当年红巾军的骸骨。

于是,他派人到附近的千秋寺和玄真宫请一些和尚和道士来,做个隆重的水陆道场,超渡亡灵。

他又组织官兵对这些讨元英雄进行了隆重的入葬仪式,对官兵进行了一场随机爱国主义教育:

“各位汉家儿郎,想当年,这些红巾英雄是何等气势,竟以两条泥腿子干趴下四条腿的蒙古铁骑。倘若前宋有其一半的血性,也不至于国破家亡,生灵涂炭。”

“没有血性的民族是悲哀的。今后,只要你们像这些红巾军将士一样,舍身取义,勇赴国难,本王都像敬重这些英雄一样敬重你们,为你们立一座丰碑,供后人瞻仰。”

“如果你们贪生怕死,哪怕当了大官,甚至像赵构一样当了皇帝,也只是个懦夫,只配跪在岳飞像前……”

他还亲自为这些亡灵撰写了碑文:抗元红巾英雄永垂不朽!

后来辽王真是说到做到,专门为那些在征战中英勇牺牲的辽东将士们在广宁、沈阳和金州等城都建了一系列烈士陵园。

至于宋高宗赵构,真的被他让人塑了个跪像,立在武庙的岳飞面前。皇帝就是好人吗?该跪还得跪!

三月十八日,朱植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懿州。但是,收获同样也是沉甸甸的。

这次到懿州,招募了大批流民和僧侣回归生产,加速了懿州恢复重建的速度。

他更加坚定了将懿州建设成为辽东粮仓和钱袋子的信心,不仅要朱大能和徐德开垦一万亩水稻,还要种植五万亩菜籽、三千亩胡萝卜。

辽东建设太缺钱了,而且现在花的都是自己的钱!

有意思的是,在他离开懿州后,玄真宫掌教广宁子听说了他的一些故事,若有所感,对手下几名弟子说道:“这少年辽王说得好啊。乱世菩萨不问事,老君背剑救沧桑。辽东战乱已久,我等却隐居深山,有负老君教诲。大明辽王虽然年幼,却有一股浩然正气,心怀天下。你们也都响应他的号召,下山还俗去吧。”

辽王的激将计最终还是起了作用,前后有近千道士陆陆续续下山,加入了辽东的建设大军。

只是辽王后来才知道,这广宁道长其实就是那个活了一百来岁的猛将张定边。这家伙曾经和自己的便宜老爹是生死对着,最初不愿意理睬自己也是历史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