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去大明扶贫>第46章 计划没有变化快

正月十六,老朱在朝会上正式颁布了继续讨伐北元和辽王之国的诏书。

随后京军五卫精锐乘船沿江东下,再沿运河北上通州,然后与征虏大将军冯胜在塞外会合。

朱植本以为自己会在二月十五过完十二岁的生日才走,没想到老朱比他还急,要求他十日内就出发。真是计划没有变化快。

接到圣旨之后,朱植加快了准备之国的步伐。

他决定先到枪械局、战车局和火箭弹药局巡视一下。

由于辽王奖励力度大,用人得当,研发生产军械的进度明显加快。

生产燧发枪最费时费力的是加工铳管。

蒯富这边已经把效率发挥到极致,生产了十五根铳管。

两根旧钢轨也被改成刺刀、扳机,甚至加工了百十个复位效果不错的弹簧。

朱植立即在现场指导匠人们组装了十支燧发枪,命名为“迅雷铳”,取迅如惊雷之意。

尽管朱植口口声声说不能步子太大,但是他设计的迅雷铳从一开始已经甩出大明神机营当时装备的火绳枪好几条街。

大明当时的火绳枪也叫火铳,不仅没有加装击发装置,也没有准星瞄准装置,铳管口径大小不一,从碗口粗到竹竿细,应有尽有,用药量全凭个人经验。

相对宋元时代的火铳而言,明军的大部分铳管从竹筒变成了铁筒,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由于材质不一,崩瞎眼睛,烧伤铳手的事情常有发生,铳管长度也不到半米,射程不过三十米。

即使到了一百多年后,军火专家赵士祯仿制葡萄牙鸟枪,造出迅雷铳和掣电铳,也不过是加长了铳管,安装了准星而已,稍微提高了射程和精度,严格来讲,还算不上是枪。

朱植这时造的枪虽然仍以迅雷铳为名,但从一开始已经跨越了大明的火铳,实现了从火铳到鸟铳,又到燧发枪的两次跨越。

如果再加上雕刻膛线、安装刺刀和升级米涅弹三次革命性技术改进,这这款武器实际上实现了五次跨越。理论上的作战效能应该在火绳枪的五倍以上,实际上可能还不止。

所以,他的产品事实上一出道,就几乎达到了前膛枪的巅峰。只不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兼顾方便从枪口装填火药,枪管长度最初设计只有八十公分而已,离后膛枪已经很近了。

蒯贵这边起步稍晚,也生产了十多辆战车的车厢主体和零部件。看来要在开拔前完成一百辆战车的任务是不可能了。

赵鲁这边来匠人来的更晚,但也生产了一百来个一窝蜂火箭发射器,三千来多发米尼弹,拿来训练是够了。

正月十七,朱植穿上锃亮的盔甲到后院的训练操场上去考核训练成果。

年前,老朱让郭英从神机营给辽王拨了一百名亲兵,都是有着三年左右戎马生涯的老兵,加上有杨文、朱大能看着,自己忙着其他事务,也没顾得去检查。

年后,杨文带走七十名老兵,郭骥带走两名,现在只有二十八人了,再加上盛庸、盛凡兄弟俩,刚好还是三十名老兵。

朱植只好让盛庸重新招兵。

最近辽王威望日隆,待遇又好,天天吃肉,盛庸兄弟也很快招到三百名新。其中不少是原来亲兵的弟弟、堂弟、表弟之类,都是红二代、军二代。

比如,盛庸的儿子盛宣、张石的儿子张斧头,甚至郭家老五郭铨、老六郭钥也都在昨天来报名了。

古人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还真是这么回事。

只是这些人年龄看着太小了些。那个张斧头已经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显得早熟,也只是才十五、六岁的孩子啊!

不过这年头,当兵吃饭,早当兵早填饱肚子。这是生存之道,根本不存在童子军违背人道一说。

且不说镇守西北的宋晟都督十岁就加入红巾军,那后世贺大元帅的外甥九岁就爬雪山、过草地,军龄当然从九岁算起。那后世徐大将军的老虎军不到三千人,竟然有一半未成年人,照样完成长征,出了一百个将军。

所以,朱植觉得年龄也不是个事,反而是优势,扫盲快,接受新事物也快。

见辽王来到训练场,朱大能早就等待这一天了,铜哨一吹,赶紧集合队伍。

“全体集合、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报数、稍息、立正!”

一连串行云流水般的口令之后,大能便蹬蹬蹬地跑到朱植面前,吼道:“报告辽王殿下,广宁中护卫中军千户属下正在训练,应到三百三十一人,实到三百三十一人,请指示!”

“稍息!讲一下!稍息!”朱植也以干脆的口令下达指示:“开始对老兵进行训练考核。”

朱大能答道:“是!”

随后,新兵在一旁跨立观摩,包括盛庸在内的三十名老兵逐个项目接受考核。

第一个考核项目是班队列指挥。

这是养成军人令行禁止作风和协调性的基础。

老兵们本来在方面就有较好的基础,虽然只训练了二十来天,却比后世新兵一个月的训练效果还好,也比前面先抽走的七十人强了不知多少倍。

第二个项目是体能,主要是单、双杠和俯卧撑、举重等几项。

这不仅是操持冷兵器的基础,也是操持火铳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臂力,持枪就定力不足。定力不足,打就打不稳。

老兵们本来就是体格上乘之人,再加上最近肉吃的多,营养跟得上,前三个虽然只是新接触项目,都达到后世入伍两年的老兵水平,单杠引力向上,双杠举力撑,俯卧撑等常规动作,次数都在一百个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三百个。

至于举重,对他们来说更是小菜一碟,这是古代军人的常规体能训练项目。

大能让石匠按后世的标准,做了几个一百公斤的石哑铃和几个规格不同的法码,大家都能轻松举起一百二十公斤,甚至有几个举起一百五十公斤。

换句话,到了战场上肉搏时,这样的战士虽然不能手撕敌人,却可以轻松地将对手扔起来,摔个鼻青脸肿。

第三个项目是刺杀,这是和使用新式火铳的配套训练项目。

由于新式火铳还在研发,朱大能平时就将士兵们分成两组,手持木枪,戴好假胄护具,捉对进行三枪刺训练。

刺杀操源于西洋,后经倭寇改进,到了抗倭时期,国人又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经典的三枪刺,招数不多,但如同程咬金的三板斧,只要快、准、狠,招招要人命。

“杀!”

“杀、杀!”

“杀、杀、杀!”

随着对抗训练开始,操场上杀声震天。

不仅新兵们看得热血沸腾,就是朱植也手痒了起来,脱下笨重的盔甲,戴上假胄护具,和刚刚取胜的士兵对刺了起来。

在朱植的肌肉里,还保留不少当年的刺杀要领的记忆,就像多年没骑自行车的人照样会骑车一样。

提枪,穿刺、转身、侧击、拨挡、劈砍……他一番近乎标准的动作下来,大约一柱香的功夫,将对方的木枪磕飞。

朱植又换一人,对方这次输得更快,不一会儿,胸口处就出现多个石灰点点。

朱植扔下木枪,对这个老兵语重心长地说道:“只有平时多流汗,才能战时少流血。要是这样上了战场,要死好几回了。”

这个老兵恰好平时对朱大能的训练方法还有些抵触,这时觉得羞愧万分。

盛庸、盛凡两个百户级别的骨干也是像看天神似地看着辽王,谁说咱们的辽王殿下是个弱不禁风的孩子。

第四个项目是拉练,就是让老兵们穿上二十来斤的棉甲,跑到城外的火器弹药局,大约一万步,也就是后世的七公里半。

大明经常以步为度量,而且一步为复步,实际是后世的两步,大约一米半。

而辽王穿越过来,还是习惯用军校时的单步为参考,一步大约七十五公分,也就是七十分厘米。

老兵们对这个拉练也习以为常了,轻松完成。

朱植用沈庄送给他的穿越机械表计了下时,大多数人的成绩都在四十到五十分钟之间。

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成绩,说明这些人非常适合急行军。

只是跟在后面的新兵体质还是差了些,尽管不是全副武装,一路跑下来,像拉稀似地,从辽王府一直拖到城门外。

到了火器弹药局外,朱植让大能带人领了十把迅雷铳和一批弹药,又找了一块荒地,在百步也就是大约七十五米远的地方树了十个胸靶,后面挖一条报靶沟,然后进行体验射击,不计成绩。

老兵们对这传说中不用点火就能射击的迅雷铳早就神往已久,迅速完成了靶场的布置,然后一人五发子弹开始试射,如果遇到瞎火,可以再领一发补射。

结果,大部分人能击中一到两次胸靶,少数人能击中二到四次,只有两人击中五次。

这其中可能有个人技术原因,也可能有准星没有较准的原因。

朱植和朱大能对视一眼,分别拿起那五发五中的枪,也来体验一下,也是各自五发五中,说明最后这两条枪的准星最准。

体验完毕,朱植让朱大能按照最后两条枪的标准把所有枪支准星校正一遍,并记下几个考核成绩比较突出的名字。

特别是刺杀连胜三人以上和那两名五发五中的优秀射手养余和养丰的名字,一到辽东,先放在总旗也就是排长的位置上,这将是他建立火枪队的金牌种子。

回到王府后,朱植觉得既然有了自己的队伍,也要有自己的旗帜啊!

于是他又花了一个晚上设计辽东军旗。

大明旗帜五花八门,皇帝亲军稍微讲究一点,出行时要以一面代表皇帝的三辰黄旗开路,其他各军还要分别以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等神兽,辅以阴阳八卦等符号为旗帜,以壮声势。

不过,在朱植看来,这种旗子更像是街头做广告的、发传单的,算卦的。

到了下面的部队,作为临阵指挥行伍或凝聚军心的旗帜一般很随意,随便扯块红布或黄布,上面绣个“明”字,就表示是明军,绣个“徐”,就表示主将是徐达。

这既没有特色,指挥起来也并不灵便。

他想来想去,决定借鉴明朝晚期海上商船的青天日月十二星旗,设计了辽东的独特军旗:日月同辉五星双刀红旗。

也就是在一块大红布上绣一个大大的五角星,象征着汉、蒙、回、番、蛮五族百姓,里面是金色日月,代表大明与日月同辉,日月里面各自立着一把镰刀和刺刀,代表辽东军既是生产队,也是战斗队。这是辽东军的宗旨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