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重度抑郁患者的活路>第94章 汴京城(1)

苏轼看完父亲写的文章后,背后出了一身冷汗。

这文章确实写得很妙。

苏轼这样评价,当然不是因为写作之人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更不是因为这篇文章有多华丽深奥。

恰恰相反,是因为这篇文章极为简洁,但是论证严密而有力。

这篇文章名为《六国论》,表面是分析论证了六国灭亡的原因。

苏洵通过分析六国的历史,指出六国之所以灭亡,并非仅仅因为军事实力不强或者战争策略不当。

而是因为他们放弃了用自己的力量去对抗秦国。

不仅如此,他们还用自己的土地去贿赂秦国,想要换取一时的安宁。

但这样的做法直接导致了自身力量的削弱,最终走向了灭亡。

其实明眼人一下便能看出,苏洵是在借历史事件讽刺北宋王权。

宋王朝对辽和西夏一直采用求和的外交政策,

用大量的白银、绢布、茶叶等换取和平。

每年需要给契丹族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茶叶不计其数。

更可气的是每年宋王朝还要派出使节,去给他们送礼物。

这些少数民族在边境乱杀着大宋子民,侮辱着边境百姓。

可宋王朝竟还百般的讨好他们。

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这是最好的一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可对于老百姓来说,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苏洵的这篇《六国论》就是在抨击这种治国态度,他希望通过分析六国灭亡的教训,告诫北宋的统治者要警惕重蹈覆辙。

面对强敌,最正确的做法是不能轻易向敌人妥协,更不能用割地求和这种方式来换取短暂的安宁。

苏轼看完父亲写的文章后,大声道说着:“写得太好了,这样的文章就得叫天下人看看。”

这篇文章确实是苏洵写得最满意的一篇,不过他觉得倒也没有苏轼夸得这般好。

“不过就是为父的一些拙见罢了。”

“拙见?这可不是拙见,父亲老说我大胆,我看父亲的胆子才叫大。”

苏洵听苏轼这样说,有些难为情。

不过这文章确实直击要害,语言犀利。

要是被当朝统治者看到,说不定还会引来杀身之祸。

“都是些肺腑之言,谈不上什么大胆,你莫要乱说。”

“我知道父亲,父亲心中胸怀天下,我也要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

苏轼这话实在中听。

苏洵本来还想逼着他在兴国寺多学一会,这下可把他夸奖高兴了。

他捋着胡子,满脸笑意的说着:“今天天气不错,你若想出去,就出去看看吧!”

苏轼听到父亲这样说,一溜烟就没影了。

他跑到陆子阳的房间,敲开他的门。

其实说是房间,不过就是一个能遮蔽风雨的地方。

里面什么都没有,就是一张石板铺成的床。

陆子阳起身去给苏轼开门。

门开之后,苏轼凑到陆子阳的面前,仔细看了看他。

只见陆子阳神色憔悴,眼中布满了红血丝。

平日里,陆子阳的皮肤是最好的,干净透亮。

今日这皮肤明显暗了几个度,苏轼当然知道他为何这样。

自从离开许州后,陆子阳便整日闷闷不乐。

平常时间,他虽然不爱笑,也不爱说话。

但是巢谷这个活宝还是能逗他笑笑,他们也能讲上话。

不过这次之后,陆子阳基本一言不发,黑着个脸。

“子阳兄,你又一夜未睡?”

“睡了。”

“骗人,你要睡了的话,眼睛怎么会如此红?”

“没睡着。”

……苏轼……

苏轼前后一个无语。

“没睡着,不就是没睡。”

苏轼说完后,连忙拉着陆子阳的手检查。

他仔细检查一番后,确实没有发现任何问题,接着又检查了另外一只手。

“嗯?你这是……”陆子阳看着一个男子抓着自己的手。

苏轼心想,陆子阳一个大男人的手,竟然生得这么好看,简直过分。

“你可别误会啊,我有娘子的,我可是有家室的人。我在确保你的安全。”

“很安全。”陆子阳手上的伤口很隐蔽,在虎口位置。

其实他也没有想到,由于自己太过用力,食指的指甲竟然掐进了虎口。

不过伤痕很小,基本看不出来了。

陆子阳这次可不是想要伤害自己,只是一个意外罢了。

“你还在为大俊哥的事情伤心。”

陆子阳沉默。

“和你说了多少次,那件事情不怪你,也不怪我们。可能我们不去,悲剧也会发生。”

陆子阳长叹了一口气,大俊儿子的脸在他脑海中浮现。

他那么小,那么可爱……

“陆子阳,你现在要做的不是活在过去,而是要活在当下。我们要帮他们找出背后的凶手。”

“对,你说得对。我们要反抗,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这样才是正确的做法,我们都要振作起来,打起精神。”

陆子阳点了点头。

这条路不管再艰险,他都要走下去。

这历史他改定了,去tm的天谴。

“你去收拾一下,我们一会去汴京城。我去叫巢谷,他估计还在昏睡。”

陆子阳点了点头。

一个时辰之后,三个俊美的男子出现在了汴京城之内。

现在,他们默默无闻,大街上没有一个人认识他们。

以后,他们搅动着汴京城的风云,名满天下,家喻户晓。

不过现如今他们还是小喽啰,苏轼和巢谷从未见过如此繁华的城市。

这一路走来,每一次都刷新着他们的三观。

苏轼本来觉得长安已经十分富庶了,眼下这汴京简直了。

金粉未干,雕梁画栋间,尽显奢华富贵之气。

朱帘半卷,玉阶不扫,蓬莱瑶阙间,仿佛有仙姿窈窕的女子轻盈漫步。

大运河畔,彩舟争流,龙舟竞发,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彰显着汴京城的不凡。

苏轼和巢谷在一旁好奇的打量着所见的一切。

陆子阳就显得淡定了许多,他说着:“果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眼见之后确实震撼。”

巢谷和苏轼看着陆子阳的样子。

着实没有看出他有半点震撼之感。

就在这时,一群人走过来,对着他们三个哈哈大笑。

“一群乡野之人,哼!也配来汴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