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强横废太子>第64章 危机重重

接下来,就是一番更加让文官们感到绝望的行动。

王柏当被任命为远攻大队都指挥使后,就立刻马不停蹄地调集了所有投石车和箭车进行性能测试。

结果,不出所料。

所有投石车和箭车,全都需要维修!

否则,投石车发射距离会不到一百步,而箭车发射速度不到原来的七成,并且使用寿命很难预测。

测试完成,王柏当立刻前往唐国访问。

当然,访问是假,借机向唐帝国采购修维配件是真。

可惜的是,这件事看起来很“机密”,却没有瞒得过东晋国的细作。

王柏当前往唐国访问时那一本厚厚的采购清单,被人照抄了一份,飞鸽传回到了东晋国王镇元帅那里。

王镇看看,倒吸了一口凉气。

没想到隋人居然是识货的,采购的全部是投石车和箭车的易损部件。

这些易损部件影响到了投石车的搭载石头能力和投射距离,也影响到箭车的距离和准确度。

另外,采购清单里,还包括了箭车最新型的,可快速提高箭车出箭速度的箭匣,还有各种制作箭头的小配件……

看起来隋国人不笨,可惜啊……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东晋国立刻派人前往唐帝国访问。

访问期间,双方签订唐晋安全保障条约。

双方约定,为了防止远程大杀伤武器被某些居心不良的不负责任的国家滥用,所有远程武器的关键的部件,继续对第三方国家禁售。

条约签订后的第二天,王柏结束了对唐国的友好访问。

他带回来的购物车上空空如也。

不过那一本厚厚的采购清单,在东晋国最高级别的军事会议上成了笑话。

不但如此,还证明了一点,隋国这个王柏当那点天生的远程攻击能力,终将英雄无用武之地,除非隋国还能幸运地缴获东晋国的投石车和箭车。

但很显然,做好充分准备的东晋国,不可能再给他这样的机会了。

想一想密集的箭车和投石车远程攻击,而对手由于缺乏部件只能望洋兴叹,被动挨打,东晋的高级军事将领们,都忍不住好笑。

没有这种远程重武器的协助,守城就靠滚木擂石,对了,还有油……可这些东西,在如今的战场上,投石车和箭车的密集笼罩下,到军队发动攻城时,还能剩下多少?

换句话说,隋国人——死定了!

东晋国紧锣密鼓地加快了战争前的准备。

隋国的臣民们开始感受到了战前的压力,边关八城,都是一天三匹快马急送探报到京都。

现在三十万东晋将士已经在隋国西边集结完成,而粮草辎重,已经运抵东晋东线,开战日期就在不远。

现在,每天上朝,大臣们都是惶惶不可终日,整个大殿都非常压抑,亡国论成了主流腔调。

隋国面临的三个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

兵员、武器、财政。

首先是捉襟见肘的军队。

隋国正常能募到的兵是二十万。

这二十万,要分别守住东西两个边防,两边都是大国,兵力基本平分。

那么,守在西边的,最多就只有十万兵。

跟东晋国接壤的边界,一共有两座城池,也就是任州,应州,这是第一道防线。

一旦突破第一道防线,接下来会有三座城池,放在第二道防线。

再突破这三座城池,就是第三道防线的又三座城池。

一旦这第三道防线再沦陷,那么一直到京都便无险可守,一马平川。

本来,应该是重兵驻守前面五关,但是后面三关却要兼顾京畿防务。通常情况下,整个京城虽有十万御林军,但御林军只负责京都防卫,不可能兼顾别的。

十万兵,平均每城守兵只有一万三千不到。

如果进入战争状态下,再扩大招兵年龄,召回老兵和另征新兵,理想上限能再增加三十万。这样,理想情况下平均每城最多能到四万兵。

如果东晋人吸取了以前分散出击平均使用兵力的教训,应该会集中力量,以优势兵力进行攻城。

那就意味着,即使是在理想情况下,兵力之比也是八比一。

问题在于,紧急招兵的状况很不理想。

杨晋下令十天内完成扩招三十万兵的旨意。

五天后回报并统一汇报到兵部的结果是,只征集到了七万人。

并且,七个王爷的封地上征来的两万兵员全都是老弱病残。

原来,立太子之前先封王,八个皇子各自得到了一块封地,天下十八州,八王子各封一州,这其实是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因为隋国的皇子都没有到封地的习惯,只是州官到时需要增加一项劳动,向所在地封王报告情况。

七个王爷所在封地征的全是老弱病残,这是几个皇子之间的默契了。

很有可能,三十万征兵,到最后只能征到二十万出头,其中一部分还是老弱病残,没有战斗力,只能拖后腿。

这是兵员方面。

武器不要说了,再有就是财政。

众所周知,打仗打的就是钱。

上次赢了东晋,结果为了求和,竟然还给了东晋土地,还连续三年,每年赔一千万两作为战争赔偿,国库早就空了。

此时还哪来的钱?向老百姓加收,恐怕又是一个怨声载道和局面。

大臣们每天愁眉苦脸,每次上朝,不是伍章,就是刘津,这左右两丞相,天天都追问这三项工作的进展情况。

然后就是情况通通的不理想。

官员们越想越气愤,不敢骂皇上,就骂程咬京。

估计远在任州的程咬京,每天打喷嚏的总量比吃进肚里的饭米数量还多。

反正一天三次上朝,殿里没有一个人的脸是笑脸,全都是愁眉苦脸。

隋皇杨晋干脆宣布了一项重大决策,从此之后,每天只临一朝,即早朝,午朝和晚朝将取消,所有要解决的问题在早朝解决,其他时间文官百官各干各的,不用上朝了。

看来,每天上朝看到那么多臭脸,年轻的皇帝也终于受不了啦,崩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