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穿越重生>满朝文武都能听到我的心声>第64章 求求你!欺君吧!

  【啥???】

  【休息都不让休息,下午刚回来,晚上就要上晚朝。】

  【老皇帝没毛病吧?】

  行在刚停在京师,在老皇帝宣布大家别回家了,先来开个朝会做个工作总结,整个朝堂都寂静的时候,唯有一道心声,十分之……突兀。

  本来还在沾沾自喜,觉得自己这次突击检查非常完美的老皇帝,脸一下子就黑了。

  他盯着下面的大臣看,语气阴森:“思来想去,舟车劳顿的,朕没让你们好好休息一下,实在是很不应该,晚朝的事,不如还是算了吧?”

  【好耶!!!!】

  京官们脸上冷汗一瞬间就掉了下来。

  老皇帝皮笑肉不笑:“众位爱卿觉得如何?”

  窦丞相并未跟着出行,没有发言权,太子又很懒散,作为六部中领头的吏部,吏部尚书硬着头皮跨出列:“臣觉得,陛下所言甚是。前不久天下已定三十余年,扫清的寰宇其中又生魑魅魍魉,天子巡视镇压,如今正是需要趁热打铁的时候,怎能为一己之私,罔顾万民。”

  瞧瞧!这话说得多好听啊!

  许烟杪大为震惊。

  【这就是别人能当尚书,而我只能当司务的原因吗!】

  【卷!就硬卷!】

  【团建回来都不下班,连夜开个会是吧!】

  吏部尚书微微低头,举起手中笏板,嘴角微抽。

  谁不想好好在家里休息,但……皇帝最大。

  老皇帝装模作样:“这……不太好吧,你们也很累的。”

  【知道不好你还要提——哎呦!】

  兵部司务一脚踩在许烟杪脚上。

  许烟杪震惊看着好基友。

  兵部司务低声:“别走神,我好像看到御史看过来了。”

  许烟杪恍然大悟,连忙敛神凝目,假装在认真听见。他刚把头转开,兵部司务就松了一口气,同时,兵部司务还看到不少人偷偷向他伸大拇指。

  趁着许烟杪没看到自己,兵部司务拱手作揖回礼。

  诸位同僚,不用谢,我应该做的。

  好几位尚书站出来,作为代表发表了自己的感言,中心思想就是:不累!陛下我们真的不累!我们特别愿意加班!真心实意为大夏、为陛下做贡献!

  许烟杪恨恨:【工贼!】

  老皇帝置若罔闻,满面春风:“既然诸位爱卿盛情,那我们就开……”

  【开始什么啊,自己家都被其他国家上门打脸了都不知道呢。】

  “???”

  ——听了这么久心声,他们也知道打脸是什么意思了。

  大夏君臣都不愤怒,他们简直惊异了。

  还有国家敢挑衅大夏?是因为他们对倭国开战,觉得自己有机可乘了?

  谁啊!那么蠢!

  武将们的情绪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眼巴巴看着老皇帝。尤其是那些侯爷——这可是他们荣升国公的功劳啊!

  本来以为开国之后就没地方去赚军功了,永昌侯领的攻打倭国的军令,还有大将军出海的军令,可把他们馋坏了,可惜就是抢不过。

  但现在……

  陛下!打吧打吧!

  这简直是掉到嘴边的馅饼啊!

  老皇帝冷着脸。

  打什么打,知道是什么情况吗就打,还不如先上一份九州出行总结。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说的:“此次出行九州,对于各地情形,诸位爱卿有何想法?今各赐张芝笔一枝,左伯纸一叠,松烟墨数丸,洮石砚一方,诸卿且临座作卷。”

  这就是要临时考校了。

  答得好的,有赏赐,有官升,答得一般的也不会受罚,但如果答得特别离谱的,就完蛋了。

  兵部司务拿到笔墨纸砚时,手颤得厉害。

  许烟杪神神鬼鬼地探头过来:“怎么,怕考试?”

  兵部司务几近愉快地开口,虽然声音还是压得很低:“你来得晚,不知道,一般这种阵容,考校结束后,笔墨纸砚是能带回去的!这些都是好纸好墨啊!”

  反正他又提不出什么特别优秀的意见,差不多写点中规中矩的就行,省下来的墨和纸越多越好!

  锦衣卫咳嗽一声:“莫要交头接耳。”

  许烟杪连忙弹回座位上,然后开始头疼。

  【能写什么建议啊?总不能抄几个未来的政策吧?】

  大夏君臣:“!!!”

  能让许烟杪这么惫懒的人都记得的政策!绝对是经得过历史长河考验的政策!

  抄啊!!!

  【算了算了。】

  大夏君臣:别——

  【脑子和政策不符,到时候问两句就露馅,岂不是欺君?而且细节方面我也不知道怎么描绘……】

  老皇帝额角青筋迸起,憋的特别难受。

  心里几乎是嘶吼:欺君吧!朕求你欺君啊!朕不介意,真的不介意!

  大臣们用舌头数着牙齿,十分费力才没有让自己的话语脱口而出,只是在心里干着急:没有细节有什么关系!朝堂上基本已经囊括了全国绝大多数聪明人,有什么你说出来啊,不说出来我们怎么知道细节做不到呢!

  【算了算了,还是想想怎么考试吧。】

  许烟杪的思路又拐到那个打脸上了——

  【蒙蛮来的使者有够勇的啊,来到京城后闲的没事干,揪着留守的那部分礼部的人去郊外骑马射箭,害得礼部的人天天腰酸背痛,都躲着他走!】

  【啧啧,今天找不到人,四处发疯,说大夏骑射不过如此,自己真是射遍天下无敌手。有够狂的。】

  【可惜老皇帝应该还不知道这事,不然就能打脸回去,顺便让我看看热闹了。】

  许烟杪的声音充满了遗憾。

  武将们也很遗憾。

  就这啊,不能借机灭国了。

  一个两个五大三粗,挤在小案前,一手抓着毛笔,一手挠头。

  这总结……要怎么写呢?

  【唔,蒙蛮比较擅长骑射,听说还没有学会走路就先学会上马了。】

  老皇帝默默在心里评判了一句:放屁!

  【那借一下一战的步兵、骑兵噩梦吧,就说是某本古籍上看到的。】

  老皇帝吸了口气,目光灼灼盯着许烟杪。

  不愧是小白泽!

  能被称为噩梦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多亏了这玩意才催生出来坦克。】

  坦克又是什么?

  大夏君臣一头雾水。

  然而许烟杪并不打算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了。他在埋头答卷。

  ……

  小白泽终于交卷了。

  许烟杪感觉自己交卷的时候很多人好像都吸了一口气。

  【?】

  【学渣这么多的吗?】

  许烟杪觉得自己交卷已经够迟了,但那些吸了一口气的人明显是因为自己还没交卷,看到又有人提交上去,心里紧张啊!

  老皇帝显然觉得自己留的时间够多了,不想等下去了。下一息,许烟杪就听到老皇帝说:“停考。”

  考场上顿时哀鸿遍野。不少人都还没写完,面色煞白。

  老皇帝平静地道:“丞相及六部尚书先审卷,余下未完成者,由锦衣卫依次检查,若是因内容过多,可额外延长时限;若是刚起个头,或是仅写了十数列,便……”

  老皇帝想到了蒙蛮的挑衅,突然蹦出一个想法:“去外头扎马步,三品以上,半个时辰;四品以下,三刻钟;九品以下,一刻钟。”

  不少官员蔫头蔫脑地走出去,其中还真有正二品官员。

  “看什么看!”左军都督佥事捏紧拳头,挥舞着手臂。

  没见过文化课不过关的武将啊!

  官员们也不敢得罪这个混不吝的大老粗,连忙避开视线,左军都督佥事用力哼一声,大摇大摆出去……蹲马步。

  六部尚书迅速开始批改巡游总结,关于许烟杪那份却是直接呈上皇帝案头。未免其怀疑,同样放上去的还有几十份,好像它只是夹在其中平平无奇的一份。

  老皇帝忍耐了几份平庸的总结,粗略扫过里面平庸的意见,手下飞动,终于让他等来了许烟杪的那一份。

  同一时刻,盯着这边的许烟杪心声响起:【终于到我了,可恶,怎么恰恰好是皇帝改的。如果是我们这一部的尚书改的,说不定能放宽一下要求呢?】

  吏部尚书纳闷不已。

  他好说话这件事,已经传到小官耳朵里了吗?还是只有许烟杪知晓?

  一边纳闷,一边扫了一眼手底下的一份总结。然后迅速批了个丙,放到通过的那边。

  如果是在现代,只怕要在旁边标上一行字:字体写得还行,加十分;字数写了不少,虽然内容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但也能给个三十分吧;书写格式正确,给个十分;看了看,卷面没有涂改痕迹,也给它算五分,还有五分,差不多就行了——55分的卷子,大笔一挥,大方给了个60。

  吏部尚书一边批改,一边竖起耳朵听,看看能不能听出来许烟杪透露自己的卷子内容。

  【也不知道给不给过……应该给吧?毕竟那一招特别有用,别说一战了,二战有坦克,这玩意也照样搬上战场,只不过没有一战那么出彩,效果那么大。】

  百官……尤其是武将们浑身燥热,激动不已。

  所以到底是什么!对付骑兵的利器到底是什么。

  “许烟杪。”上首皇帝叫人了。

  经过锦衣卫告知,许烟杪连忙站起身,小跑到前面:“陛下,臣在此。”

  老皇帝抖了抖手里的卷子:“卷子上还是不够详细,你来说一说,这围栅式铁丝网和蛇腹式铁丝网具体是什么?”

  作者有话说:

  伸大拇指是有的,就是朝代比较近:

  邓九公听到这里,不由得端起杯来,一饮而尽,又伸了一个大拇指头,说道:“高!”

  ——《儿女英雄传》创作于清朝道光年间

  *

  比试这个,参考自:

  帝在位,有虏使至,称善饮,有司推能伴饮者,得一武弁,犹恐不胜。上令廷臣自荐,状元曾棨请往。上问卿量几何?对曰:无论量,但当陪过此虏。及往,三人默饮终日,虏使已酣,武人亦潦倒,惟曾棨爽然,复命。上笑曰:无论文字,此酒量岂非大明状元耶?赐以内酝甚厚。

  ——《明朝小史》

  【非正史,《明朝小史)十八卷,明吕毖撰。吕毖,字贞九,太仓人,诸生。是书分洪武、永乐以迄天启、崇祯、弘光等纪。记各朝遗事,标立题目,以事系题。书中有些篇近似小说,多有不经之语。但记明太祖“中原传檄”为明史所不载。崇祯纪之各府州钱粮、诸番国风土,及弘光纪史可法南中复书等可供考史之资鉴。著者史识不高,颇少剪裁,但据传闻,然亦存当日史事。是书成于清顺治初年(出自百度百科)】

  *

  扎马步的惩罚参考自明朝大臣不上朝,被罚运石灰:

  乙卯,太宗文皇帝忌辰,奉先殿行祭礼遣驸马都尉蔡震祭长陵,上以朝官少命锦衣卫鸿胪寺按门籍点阅之,文武官不至者一千一百一十八员。奏上,得旨:此辈不畏礼法,懒惰朝参,当治以罪,姑从轻处之。三品以上者,运灰五千斤;四品以下者,三千斤;九品以下者,一千五百斤;有病者,仍查验以闻。

  独英国公张懋以自请罪免罚,已而,锦衣卫、鸿胪寺以患病、病痊及无病者名上,上以注病者多不实,姑宥之,病痊及无病者俱运灰如例。

  ——《明实录宪宗实录》

  【翻译:一千多个人不来上朝,被罚去搬灰,三品以上,搬五千斤,四品以下,三千斤,九品以下,一千五百斤。】

  *

  搬灰都有了,扎个马步岂不是很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