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靠着无限爆兵,我终成镇北王>第97章 朔国武帝

龙兴府,朔国皇宫内。

朔国武帝一脸憔悴的看着面前匍匐的文武百官。

“竖子误我!匹夫误我!”

朔国武帝指着面前的文武百官痛骂道。

“朕本欲坚兵清野,以一城一地与镇北军展开决战的,可是你们呢!却让朕不要在乎什么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要集中兵力和镇北军决战。如今我朔国大好河山拱手让人,你们这些家伙,又该当何罪?”

听着武帝声嘶力竭,跪在地上的文武百官都默不作声。

当场集中兵力,岂是他们这些家伙能够做主的。

一个守龙城就丢了八万大军。

若是一城一地的决战,现在能留给龙兴府的还有多少兵马?

两位铁鹧鸪之所以折在外面,不也是因为他要让镇北军知道朔国精锐的厉害吗?

说到底,是武帝对守龙城之败感到害怕了。

不少大臣低头沉思,心道您都要跑过去给人家当干儿子了,还在这里跟我们玩格局,何必呢?

而跪在地上的武将更是思绪复杂,莫长卿这等大将都被砍了脑袋送出去,他们的脑袋又值几个钱?

大殿上的沉闷让武帝的面色更加的狰狞。

他指着众大臣,厉声道:“若真到了那一天!朕非亡国之君!你等皆是亡国之臣!”

大殿上的气氛变得凝重而压抑,文武百官们心中都涌起了不安和恐惧。

他们都知道,武帝已经陷入了绝望之中,而这种绝望很可能会导致他做出一些极端的决定。

在这样的氛围下,大殿内的气氛变得异常凝重,仿佛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出一场惊天动地的风暴。

武帝的眼神中充满了愤怒和绝望,众大臣眼中,昔日那个风度翩翩、威严霸气的武帝已经不在,而是一个被困境逼得走投无路的绝望之人。

在武帝的愤怒威胁下,大殿上的文武百官一个个都低下头,不敢出声。

但是所有人的心中,却都在暗自思量着对策。

就在这时,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匍匐向前几步道:“陛下!还请陛下振作啊!如今我龙兴府四周尚有大军二十余万!陛下不应当颓废,而应该振作起来!力挽狂澜!让三军将士用命啊!”

一名身穿黑色战袍的将领站了出来,躬身向武帝行礼,奋力的说道:“陛下,臣世受皇恩,愿意亲率大军,以报皇恩!”

这文臣名叫鲍振,武将名叫郭开河,乃是朝中的老臣。

武帝坐回龙椅,面无表情的地看着两人,没有说话。

慷慨激昂的两人顿时愣在了原地,进退两难。

片刻之后,武帝看着郭开河问道:“郭爱卿?你亲率大军,可是有什么良策?”

郭开河抬起头,地说道:“陛下,臣有一计,可以在不战而胜的情况下夺回失地。”

武帝听了郭开河的话,眉头微微一挑,他虽然对这话有些怀疑,

但此刻,也只能听听他的计策了。

郭开河继续说道:“陛下,臣打算派遣一支精锐部队,潜入敌军后方,烧毁他们的粮草和军械,以削弱他们的战斗力。

同时,我们另设在前线假装撤退,引诱敌军分部追击,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反击,将他们歼灭。”

听了郭开河的计策,武帝沉吟片刻,

这实在不是一个什么称的上高明的计策。

但武帝最终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他现在已经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有人还能站出来已经是万幸,他也只能赌一把了。

看着面前的郭开河,武帝心中想到,如果他没有杀莫长卿的话,可能一切都会好很多的,可现在为时已晚。

就在这时,大殿外突然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随后,一名身穿戎装的侍卫匆匆走进大殿,脸上带着一丝焦急和不安。

“陛下,不好了!”侍卫跪在地上,额头滴下了密密的汗珠:“前线军镇守军发来紧急军报,镇北军已经朝着龙兴府方向开来!”

一时间,大殿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所有人都被这个消息震惊了。

众人面面相觑后,都看向了龙椅上的武帝。

武帝的眼中闪过一丝绝无奈,他知道谈判失败,现在他和朔国已经没有任何退路可走了。

武帝站起身来,目光扫视着大殿内的文武百官,声音反而平淡了起来:“朕已经无路可退,如今唯有一战!”

武帝的声音中充满了决绝,“朕愿与诸位文武百官一同,誓死保卫朔国!”

听到武帝的话,大殿内的文武百官们纷纷跪地行礼,大声道:“我等蒙受皇恩,身为臣子,愿与陛下,与朔国,与社稷共存亡!”

在四路大军朝着龙兴府行进的过程中,

李典的兵团反而是行进速度最快的。

麴义和高顺带着先登营和陷阵营的骑兵,作为先头部队,在前方游弋。

很快便发现一处用于防守的军镇,这种军镇修筑了碉堡,并在军镇内驻扎了千余朔国士兵。

两人没有立刻对军镇进行攻击,麴义带领先登营留下守住此地,由高顺前往其他区域进一步查看情况。

高顺带着陷阵营的骑兵向着军镇以外的方向探索,很快就发现了几处朔国士兵的驻扎点。

他立刻返回向麴义沟通了情况:“朔国在这附近修筑了三处军镇,每处间隔八到十里,我估计在后方这些军镇的数量不会少。”

麴义也点点头道:“这种军镇既有防御,又能当做烽火传递信息!大军攻击意义不大!留着却又是十分难受,看来朔国为此准备许久了!”

高顺说道:“如何拔掉这些讨厌的刺,等到李典来了再做决定吧!”

两人商议后,决定不再继续冒进,而是就地撤退二里地,等待兵团大部队到达。

在等待大部队到达的过程中,高顺和麴义又以五到十人为一组,派遣侦察兵继续观察朔国军镇的情况,以便制定更加详细的作战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