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异族拿我当质子,我去异族当曹贼>第146章 你们辽东到底有多少位先生?

刘老五不知道的是,辽东之地过去火山众多,不断的喷发,导致如今的地下水之中常伴有大量的硫磺化合物等物,这就造成了辽东几乎一半的地方饮水都是个大问题。

在古代打水是一个很花钱的事,一口井没有上百两银子根本打不好,这乱世之中百姓们连生存都已经很难了,又到哪里去弄钱呢?

得攒不知道多久时间,一个村子才能凑出来一百两银子去请人来打一口井。

可这一口井打下去,出来的水却不一定能喝,有的井水出来直接是剧毒无比,喝了是要死人的,所以这里的很多人平时所喝的水,其实都带着一些酸涩味道,甚至发苦。

就拿刘赋跟萧滢儿第一次赶往封国时,一路微服私访在那户老人家里讨水喝的时候,就遇到过这件事。

那对老人夫妇一听说刘赋要讨碗水喝,第一反应是他们家的水难喝,怕刘赋他们喝不惯,根本原因其实就在这里。

凑钱花重金打一口井,还不一定能喝,这是个大问题。

所以现在村头每天有纯净的好水通过来,给大家伙儿一个方便的水源地,这自然又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刘老五仔细看这打水地的架设。

用混凝土铸造而成的石质管道一根接着一根,连到了远处不知道是哪里,这些干净的水源就是从这些管道里流出来的。

刘老五好奇啊,立即询问道:

“你们这些水都是从何处而来的?”

“水库啊。”旁边有人答道。

“水库?水库是啥?”

刘老五再一次懵笔了。

辽东的百姓们其实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啥叫水库,因为在这之前根本就没有出现过水库这种东西,他们只好给刘老五这样形容:

“水库就是在上游建一个大湖,大湖里面有好多水,水多了就不会干,吃水的时候开闸放水,大家在底下就有水吃了,等到农忙要种庄稼需要水的时候,把大闸门拉开,大水就下来了,一次性就把大家伙儿所有的庄稼地全都灌溉了,偶尔有地形不好的地方灌溉不到,就用水车。”

刘老五似懂非懂,忍不住询问起来:

“在上游建大湖,那湖水倾倒下来把村庄淹没了怎么办?”

“淹不了,有堤坝。”

刘老五直摇头:

“那水越过了堤坝咋办?下大雨把堤坝冲走了,你们不就遭难了吗?”

“没事的,有分洪的,诸葛先生设置了很多办法,根本不用怕。”

刘老五一愣,这是他第二次听到这个诸葛先生的名字了。

“又是诸葛先生。”

刘老五跟着饮了一口这里的干净水,确实比一路走来自己所喝的其他水都要甘甜。

他倒是要看一看这水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往前走了三十里地,终于看到了!

好家伙,一道堤坝直接拦住了水源,圈起来一个巨大的大湖。

不过这湖看起来除了大一点,好像也没有啥奇特的地点啊?

直到刘老五看到兵卒们开闸放水,关闸蓄水的操作之后,才服了。

“对啊,咱怎么没想到这么搞啊,原来这就是水库,妙啊!”

更让刘老五觉得巧妙的,是那些石头管道,这些管道莫非都是用石头一点一点凿刻出来的?

那得废多少工夫?

直到当他彻底了解了之后,刘老五才是真的服了,原来这玩意儿叫水泥,用水泥批量制作这种管道竟然十分容易。

甚至辽东的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试验修起了水泥路。

这一路上的见闻让刘老五越发眼馋刘赋的那位诸葛先生,走在半道上,又遇见了越来越多的壮劳力男子在田亩间耕种庄稼,刘老五心说老八一直哭穷,说辽东只剩下二十万男丁,是后汉所有封国之中男丁比例最少的地方。

就这还少?

这不是一路走来全都是男丁在种庄稼吗?而且个个看起来都十分的健壮,精气神明显不同。

又是在田间一问,他才知道,感情刘赋制定的封国律条之中,每年农忙时候几乎所有的府兵、州兵、边军全部回家务农耕种,也好与家人团聚,等到这些人耕种完毕再按照固定的日期重新回到军中。

正因为如今是农忙时分,那些兵全部回来了,所以才能看到这幅一家人完完整整一起耕种的祥和景象。

“原来如此。”

“这个办法不错啊,农忙的时候放这些兵卒们回来种庄稼,每年春秋两季可以省下好几个月军饷,这些兵卒们回去既能和家人们团聚,还能瞬间把家里种不上的天地合收不回来的庄稼都给兼顾了,这办法极好啊,应该在整个后汉推广开来。”

刘老五现在十分兴奋,简直高兴极了,忍不住问道:

“这个绝妙的主意又是谁想出来的?谁啊?”

“是荀彧先生。”

“啥?荀彧先生?他又是干啥的?”刘老五忍不住询问起来。

“荀彧先生是副国相,和诸葛先生一起辅助八王爷的。”

又是一个国相???

人才啊!

就凭他们出的这些办法来看,无论是诸葛先生还是荀彧先生,这些人全都是人才啊!

“你们辽东是最早收回大户们田产的,现在都给你们分到地了吗?”刘老五又问道。

“分到了分到了。”

刘老五挨个的问:

“那你们对于分到的地都满意不?”

“满意,非常满意。”

如果问了一两户,他们满意也没什么,但是一路问下来居然所有人都满意,这下刘老五又开始疑惑了。

从古到今,利益的分配是永恒的难题,谁还能全部给大家伙儿分满意了啊?

好地就那么多,中等地,不好的地,这些地都需要人来耕种,总有人分到不好的地吧?

而且怎么划分也是个问题,这是最容易产生纠纷的地方,怎么到了辽东这里,分地也这么和谐了呢?

再一问之下,刘老五算是明白为什么了。

“都是我们萧何先生这户粮之事统筹做的好,他执法公正,我们大家伙儿没有不服的。”

到这儿刘老五就又愣住了,又来一位萧何先生?

你们这辽东到底有多少位先生啊?

怎么?咱是到辽东来兴师问罪来的,怎么现在反而变成来辽东学习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