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嫡长孙:老朱家的团宠>第135章 炼焦的重要性

李景隆听得很是惊奇,他是上过战场的,因此熟悉兵器,当然就了解一些冶炼技术。

以现在大明的冶铁高炉,根本达不到那么高的温度。

如果冶铁高炉也能提升熔炉温度,那么铁里面的杂质会更少,兵器也就更锋利。

特别是火器,现在的火器铁管容易炸膛。

“表弟、按照你说的办法,能不能炼出更坚硬的铁?”李景隆急切的问道。

朱轩摇摇头:“烧玻璃和炼铁是两码事,熔炉设计都是不一样的。”

“当然、我能设计出你说的那种高炉,炼出来的叫钢,比生铁和熟铁更坚硬。”

“还有你说的火器铁管炸膛,其中一个原因是质地不够硬,还因为冶炼用的是石炭,导致铁里面硫和磷含量高, 需要脱硫脱磷。”

朱轩记得,16世纪的时候西方国家就遇到过这种问题,于是鹰酱国不采用煤炭炼铁法,而是选择用木炭炼铁。

这就导致鹰酱过度砍伐树木,森林覆盖率极低。

十九世纪以前,东亚和欧洲的火炮都是用铜铸的,就是为了减少炸膛的概率。

十九世纪后期,才想出了脱硫法。

其实脱硫有很多办法,比如先洗煤炭,洗过的煤炭硫含量低,各种杂质也被洗掉了。

还有就是在冶炼的时候,用石灰和石灰石脱硫,脱硫效率稳定,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当然、还有很多办法,就不阐述了。

李景隆的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恨不得在朱轩脸上啃一口。

“表弟、你什么时候建你说的炼钢高炉?如果有了你说的那种钢铁,以后大明的火器就更安全了,火药也能装填更多,威力会更大,什么土司、什么蒙元,一炮轰倒一片。”

朱轩望着激动的李景隆,他能感受到表哥作为大明百姓,对大明实力强盛的渴望。

应该说、大明百姓都希望大明强盛,再也不受外敌入侵杀戮。

朱轩眉头紧锁,沉吟道:“表哥、你知不知道你的想法很危险?朝廷是不允许私人炼铁的。”

“对于朝廷和百姓来说,安定才是最重要,如果私人也可以炼铁,到时候那些商人就会把铁外卖出去,敌人有了铁铸造武器会危害到大明的。”

“所以、冶炼只能掌握在朝廷手中,虽然说不能杜绝那些贪官私下交易,但至少朝廷还能控制住,不会让铁大量外流。”

朱轩可不想成为罪人,也更怕死。

他并非危言耸听,现在大明跟周围国家的武器相差不大,没有绝对的优势,如果周围国家有了足够的铁锻造武器,必定会威胁到大明。

而且、朱轩还想在有生之年,看到大明统一周边国家,灭了倭国、灭了阿三、占领美州……还有各大石油产地。

李景隆心里暗笑,说什么私人炼铁?对于表弟你来说,那都不是事儿。

不过、李景隆也没有多说,反正他已经知道表弟能冶炼钢铁了。

既然炼焦炉已经修建好了,朱轩安排工人们开始炼焦,按照工程的进度,明天烧玻璃的窑炉也能完工了,明天就可以尝试烧玻璃。

“哎!你们听说了吗,城里的粮食涨价了。”

“真的?怎么粮食突然就涨价?涨价多少?”

“昨天我进城,粮食已经涨到五文钱一斤,足足翻了一倍。”

“听粮店里的伙计说,今天还要涨价,也不知道粮价会涨到多少,咱们老百姓的日子咋过啊。”

……

乡亲们都满面忧愁,原本的粮价就让他们吃不饱饭了,现在粮价大涨,都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

他们杨家村的人还算幸运,能在朱轩这里做工赚钱,别的村子可就惨了。

“听说是北方多地连年干旱,树皮都吃光了,大家只能南下逃难,那些个粮商不涨价才怪。”

“谁说不是呢,也不知道朝廷会怎么解决,昨天我都看到有难民逃到城外了,真担心那些难民会来我们村子。”

嘶!!!

村民们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瞳孔放大露出惊恐之色。

这些年时常会有难民逃难到应天城,他们见识过那些难民,本就是一些饿极了的人,经常出现难民冲进村子抢夺粮食的事情发生。

甚至因为抢夺粮食,每次都要死好多人。

虽然朝廷会派兵镇压,但是、等事情发生以后,朝廷镇压还来得及吗?

在监工指导炼焦的朱轩眉头一皱,他感觉粮商涨价没那么简单,肯定不是全因为难民的事情。

“难道是农税和商税改革的问题?”朱轩喃喃自语起来,越想越觉得可能是这个原因。

因为粮商涨价的幅度太快了,朱轩来到杨家村以后,也了解过这个时代的各种问题。

正常来说,遇到有难民逃难而来,粮商确实是会给粮食涨价,但都是有阶段性的,不可能一开始就直接翻倍涨价。

“表弟、你不用担心难民会冲到村子里来。”李景隆以为朱轩在担心安全问题,解释道:“我听几个朋友说,朝廷已经下令开仓赈灾了,而且是从军储仓里放的粮食。”

好家伙!

朱轩神色大变,作为一名后世之人,他更加了解军储粮的重要性。

如果动用军储粮,是有灭国危险的,更何况现在大明内忧外患,局势非常不稳定。

朱轩看过一些记载,新华夏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全国九成的地方受灾,甚至十几万人的县城,活下来的不足一万。

可以想象得到,自然灾害有多严重,大明的军储粮又能顶多久呢?

让朱轩庆幸的是,他建议跟占城交易粮食的事情,洪武爷认可了,不然今天早上也不会有那么多生猪送来。

只要有了占城这个粮仓,大明必定能度过危机。

更何况、历史上也没说大明因为这几年的灾荒就灭国了。

当然、死亡的百姓肯定是成千上万,朱轩的建议拯救了成千上万人。

炼焦炉很快就出炉了,朱轩检查了一下,很是满意,然后让村民们继续炼焦。

他现在心情很沉重,急着回去让大家赶工,尽快生产出来足够的香皂和蚊香,去占城交易粮食。

与此同时、应天城的贵族富商和官员们,都把府上的人叫回讨论着什么。

“你们听说没,昨晚畜牧署有上百头生猪被运送到了城外。”

“我也听说了,我派人去畜牧署打听过,可惜那边的人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只知道是陛下下的旨。”

“会不会是朝廷运送生猪杀猪赈灾?昨前天已经有难民逃难到城外了,朝廷又没粮食赈灾,只能用猪肉顶上。”

“不应该吧,如果朝廷为了赈灾,还不如不猪肉换成粮食,猪肉的成本太高了,而且用于赈灾效果不如粮食。”

……

这样的讨论声,不仅出现在世家大族,还出现在各大酒楼,就连城里的百姓都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