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凌云志>第203章 何以定乾坤

徐啸怀柔王老汉三人在京城找了处简单住处后,徐啸便开始了临时抱佛脚的努力。

在怀柔王老汉眼中,徐啸是个熟读了四书五经的秀才,然而只有拥有这副皮囊重生而来的现在的这个徐啸自己知道,他决不是什么秀才,更不怎么熟悉四书五经。

然而徐啸还是决定来赌上一赌。

他赌现在的大明临时举行科举考试,采取的一定是非常直接的录取方式,比如武的就采取让武生们在一定的规则内进行淘汰式的比试;文的就让才子们写上一篇为国为民的文章,讲一些安邦定国的良策,当然是谁让考官们满意,谁就能成为此次科举的状元。

但不管怎样,不管此次大明科举是否与徐啸所想的那样,对于徐啸这样一个“假”秀才来说,压力还是不小的,最起码在科举前还是要学习一下明朝的文人是如何做文章,如何参加科举,在科举中要注意些什么,学一些这些东西的。

于是在还未到科举考试的之前这些日子,徐啸通过自己这个躯体前生的秀才身份,四处寻找大明文人接触,借探讨此次科考之名,向他们学习一些做文做事的方式和礼节。

而怀柔和王老汉二人这段时间就轻松多了,他们除了找一些杂活来干,用来维持三人的生活外,其他时间就在京城大街小巷里逛着,顺便打听一些京城里每天所发生的一些琐事。

一晃一月有余,京城内的科举考试也正式开始。

科举考试这日,徐啸一早便起床,洗漱一番吃过早饭后,他便赶往官方所设的考场。

徐啸正走在赶往考场的路上,这时对面却迎来了一位道士,那道士见到徐啸后,开口就道:“小哥,我们又见面了。”

徐啸抬头一看,还真是熟人,这道士就是一个多月前,在来京城的路上,在一家客栈所见过的那个自称九玄道长的老道士。

徐啸没想到,这个老道就是那晚从客栈离开后,竟然也来了京城了。

徐啸见老道主动与自己说话,便也向他回了一句:“道长没想到那晚你离开后,竟也来了这京城了,早知如此,我们就和你一道而来了。”

老道笑道:“贫道云游四方,去哪也是顺其自然,随性而至。”

随后老道又问徐啸道:“我看小哥你脚步匆匆,不知这是要去哪里?”

徐啸便道:“小生这是要去科场碰碰运气。”

徐啸原本说的就是一句真话,谁知老道却对徐啸道:“小哥不必谦虚,凭小哥之才,此次魁首定当小哥没属。”

徐啸听老道如此一说,心中道:这老道的确有些本事,莫非他刚才在见到我时,已帮我算了一卦?”

想到这,徐啸也不去点破什么,只是向老道拱手道:“那就借道长吉言了。”

说完,徐啸见时间已不早,便向老道告辞,忙向考场赶去。

老道则在离去时,对着徐啸的背影微笑道:“小哥尽管去考,你我终究还会见面的。”

离开老道,徐啸来到官方指定的考场。

考场是一个很大的书院,之前可能是用着才子秀才们交流学习的地方,现在的门口的匾额上标着“贡院”,算是用来做考场成为临时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场所了。

这次朝廷临时开的科考,不但考场选得随便,就是选拔人才的要求也降低了不少,文科只要是秀才之身的都可参考;武科听说只要有军籍,会的武艺的都可参考。

徐啸在被考场门囗的监考人员严格的检查了身上的衣袜,确定未有作弊嫌疑后,便放进了考场。

考场虽是临时的,场地却很大,足可容纳上百人。

徐啸虽未点数,但环过四周后也能大致估计出参与这场文科科考的才子们不少于百人。

百人考场,每人一桌一椅,倒很像后世的高考。

徐啸来得刚刚好,待他走到桌前坐下,略一会儿考试便开始了。

考场内的考生分成了五排,每排竟都给安排了一名监考官,一共五人。

徐啸没想到对参考的人员要求不高,监考的要求却是非常的严格,谁若上想作个弊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

众考生和监考官都到场准备好后,考卷发了下来。

考卷到手拿起一看,很多人都傻眼了,只见一张白纸上写着几个字,这便是考卷和考题了。

还真如徐啸之前所料的那样,这大明皇帝临时选拔人才的方法就是这么简单直接——写上一篇治国安邦的典文。

徐啸也拿起自己手中的考卷看了看,只见在这考卷的右边写着一个很醒目的考题:何以定乾坤。

“何以定乾坤!”

看到这个考题,徐啸觉得这是一个既好笑又讽刺的考题。

徐啸很清楚,如果前世的历史没有错的话,这大明王朝已经没几年了,还谈什么何以定乾坤。

可是尽管知道历史上的大明最终走向,但此刻对于这个带有对大明王朝带有展望的“何以定乾坤”的考题,徐啸还是要答上一答的。

于是徐啸略加思考后,便在答题的空白处写道:

圣人以爱人定乾坤,所以圣人之言才得以广传而长久;明君以爱民定乾坤,所以君王才得以国强民安,他国勿敢扰。

故能定乾坤者,非财权,而是能否与民一道共存,不欺民,不辱民……。

……

徐啸在答题中,把后世中有关国家方面的一些历史见鉴,以及现在明朝所存在的问题都在写答卷中写了出来,甚至还透露了一点明朝在历史上走向灭亡时所碰上的一些问题。

徐啸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文章后,再抬头看其他人,竟有十多人已开始交卷了,而还有不少人则还在苦思冥想中。

徐啸知道这些还未交卷的才子们,在才学上并非真的不如自己,也不是这么长时间内写不出文章来,有的人纯粹是脑里过滤太多,既想写出来的文章能够一鸣惊人,又不想文中章中的言词太过激烈从而得罪了人。

过滤太多也就限制了发挥,而徐啸并不太懂这些,所以就不怎么顾虑了,一气呵成,把自己的所想给全部写了出来。

考卷写好,徐啸觉得没有必要再待在考场了,于是也交卷走人了。

徐啸从考场出来离开不久,有一个总考官来到了这里。

这位总考官五十上下的年纪,他来到考场和那些监考的官员打过招呼后,便随手翻起那些才子们交上来的考卷来。